《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贡士啊!那可都是通过了礼部会试的大能!过了面试这个坎直接就是大明百姓的民之父母了。

    朱慈烺这个太子国本能不认真一点面试吗?本来就是一群没有什么实际工作经验的书呆子,现在要让他们去当县局级的高级干部,想想都扯淡,他再不认真把把关,天知道会招来多少糊涂官?

    除了面试把关,朱慈烺能想出来的招儿也就是“末位淘汰”加上“高薪”了。。。。。。这种招数他自己在后世就很熟悉了,不过他那时候是被人家用这些招数调教的,现在算是熬出头,可以拿它们来整大明朝的各种官员了。

    转了几圈,活动了一下筋骨后,朱慈烺又传了膳,然后才在椅子上坐了,笑吟吟的用目光扫视了眼前的九位官员——他们都不是什么好人了,过一阵子准保被全大明的文官画圈圈诅咒!

    “罗大公,你是状元,你先说!”

    状元最终还是归了松江罗大公!因为这位在面试的时候自告奋勇,要去松江府上海县当得罪人的县令——本地人当本地官在过去是不许的,不过朱慈烺把这个规矩改了。

    当地方官首先得了解地方啊!弄个八杆子打不着的外地官去当父母官,当不了多久就走人了,这能干好吗?要是给派个地方大一些的州县,估计等卸任的时候,这个官还有许多下属的乡镇没去过呢!

    另外这年头也没推广官话,普通老百姓都说方言。什么民之父母,他们这些官能听懂“孩子们”说的方言吗?连话都不一定能听懂,这种爹妈能带孩子?

    所以朱慈烺主导的官场新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允许,不,是鼓励本地人当本地官。

    朱大太子才不怕下面的文官和地方士绅勾结(用外地官就不勾结了?不勾结能做官?),地方文官要贪赃枉法,自有都察院的御史去抄他们的家——现在御史们反贪可以提成,劲头可足了!下面的官尽管去贪,最后八成都是朝廷的。。。。。。

    如果他们想造反,克难新军也不是吃素的!南京的武勋世家都扑了,江南士大夫就别多想了,造反也是送人头。

    当然了,朱慈烺的直辖区地盘不大,也是他不担心本地官和本地绅勾结起来割据的一个原因。南京到上海的距离才七百里,以克难新军的行军速度三四天就能赶到。用600里加急传递消息也就一天出头能到了,在这种情况下,割据作乱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罗大公现在就放了上海县令兼同知上海商埠——上海商埠就“长江口口岸”,知事是由上海通商外交大臣兼任的,大臣的人选还没定。而同知(副职)则由上海县令罗大公这条地头蛇担任。。。。。。这个职位可比上海县令本身还重要!真要干好了,十年阁部封疆是完全可期的!

    因此罗大县令已经下了决心,必须当十年的好官能吏,等当上了阁部封疆再去贪,还得小心一点,不能让纪坤这样的酷吏抓到把柄。。。。。。

    “千岁爷,”劲头十足的罗大公听到朱慈烺提问,马上就开始献计献策了,“臣觉得我大明的文官官职,应该分为朝官和幕职官两种。

    所谓的朝官并不一定要在朝为官,而是必须由朝廷委派的官职。比如县令、县尉、主簿等员。

    而幕职官,则是可以由州府县自行招募任用的官职,也包括原来的吏员。”

    “好!这个提议好!”朱慈烺连连点头,“是该给地方官一些人事权,要不然也指挥不动啊。。。。。。不过也不能换一任地方官就把下面的幕职官都撤了,得有个额度。

    另外,幕职官也得有个升迁的途径,干得好,也能升到朝官。你们回去再好好商议,拟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臣等领旨。”

    朱慈烺又将目光转向了黄宗羲,“太冲,你是榜眼,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黄宗羲从没有想过自己当了榜眼竟然还会郁闷,但是一想到罗大公这个小人事事都占先,连献计献策都是头一号,心里面就不是滋味啊!

    不过他还是打起精神,努力奋斗,要不然连官都有可能当不长久!黄宗羲起身回答道:“太子殿下,臣觉得幕职官的招用也不能全由上级的朝官说了算,也该有个考试录用的办法。朝廷刚刚取消了举人功名,地方士绅一定有许多不满。如果能适时推出一个幕职官的考试办法,一定可以收获不少人心。

    另外,幕职官不是朝官,是做事情的官。所以儒学不是考核的重点,而应该以绝学为主。比如算学、武艺、营造、农政、医术等等。”

    这个黄宗羲见识是有的。。。。。。后世他的名头突然变得很臭,给扣上了公知的帽子。不过在朱慈烺看来,他的见识还是比这个时代百分之九十的儒家官员要强。

    就凭他能提出用“绝学”招考官员,就比那些只知道死读书的强了。

    至于他欺负胖福王的劣迹,朱慈烺是一点不担心的——福王就是个很好欺负的胖子,比崇祯皇帝都差太远了,更不用说和自己比了。自己那么凶残狡诈,黄宗羲敢惹自己那就是傻瓜了。

    这种能当大儒的家伙,都是鬼机灵的,一定很识相的,知道谁能欺负,谁不能招惹。

    所以朱慈烺就把黄宗羲给“收编”了,给个榜眼圈养起来。也不外放出去,而是打发到吏部去当恶人——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就是管文官末位淘汰的!这是大明朝最遭人恨的官了。。。。。。

    “好,”朱慈烺笑着点头,“吏部、礼部也商量一下,拟定个幕职官考试的办法。

    张苍水,你这个探花有什么好建议?也说说吧!”

    张煌言是这一科的探花,也已经授了官。和罗大公一样,授了县令。不过不是去富裕的老家宁波当县令,而且放了山东蓬莱县的县令——蓬莱是登州首县,就是登州城的所在!

    去登州当县令,就等于上了前线!

第353章 兵多将广朱太子() 
“太子殿下,臣对朝政改革并没有什么想法。”张煌言的面色有点凝重,“臣只想早点赴任蓬莱。臣这些日子都在留意北方的消息。。。。。。现在北直隶已经是鞑虏的地盘,山西大部也被鞑虏控制。他们又在山东、河南边境上陈兵数万,而且还在不断招降纳叛,扩充兵力,其志非小!”

    朱慈烺这段时间忙于各种新政,似乎没有把军事问题摆在非常紧要的位置上,这让张煌言有点担心。

    另外,北方传来的消息也不大好。鞑虏在北直隶和山西的统治日益稳固,而大同又被鞑虏包围多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陷落?

    至于李自成则缩去了陕西,最近还放弃了开封府,看上去是准备闭关自守了!也不知道多尔衮会不会放过李自成,先打山东的明军?

    兵部尚书陈锐胸有成竹地接过话题道:“朝廷这些日子也在加紧备战!去年年尾的时候又有三个洋将团到了南京,加上最早到达的石瑞恩洋将团,现在已经可以撑起四个洋式步兵团了。。。。。。另外,炮兵洋将团也快到南京了。

    最晚到今年秋天,咱们就能有四个洋式步兵团,一个800人的洋式炮兵团,四个火铳团,两个骑兵团,可用的模范精兵就将近20000人,如果再算上辎重兵,25000人都有了。”

    洋式步兵团就是使用莫里斯方阵战术的步兵团,每个团有将近2000人。目前有一个团已经组成,还有三个团则会在夏天完成组建,到秋后应该就能作战了。

    而火铳团、骑兵团基本上就是原来的火铳协和骑兵协,在组建洋式步兵团的同时,朱慈烺也对诸师军下辖的步兵协进行了扩编和改名。

    所有的步兵团一律参照模范团的编制进行扩充,达到2000战兵和500辎重兵(一个辎重营)的规模,以方便将来换装改编成洋式步兵团。而两个骑兵团则扩充至1600战兵和500辎重兵的规模——也就是增加了一个500人的辎重营。

    而在所有的诸师军步兵团、骑兵团、炮兵团之中,目前只有四个模范团、四个火铳团、两个骑兵团、一个炮兵团是真正具有强大战斗力的。

    这十一个团也没有编入任何一个师,而是全部编入了由吴三辅担任总兵的模范军。

    张煌言眉头拧着,“太子殿下,洋人的兵法不见得能用在咱们这里。。。。。。而且他们的用兵打仗之法能和咱们比吗?再说了,四个洋式团,总共只有8000战兵,而且还是步兵,能顶什么用?

    臣觉得应急之法,还是要多筑城堡,多练民团,选派精通军务的能吏去山东、河南等地担任地方官。

    另外,李自成放弃了开封府,朝廷是不是应该派兵去收复?如果能将河南豪强引为己用,也许可以迟滞鞑虏南下的步伐。多争取一点时间,咱们才能多练点精兵啊!”

    朱慈烺的眉头也拧了起来,北方的防线的确让他头疼——倒不是因为多尔衮咄咄逼人而头疼,反而是因为多尔衮在河南、山东的克制而头疼。

    因为多尔衮的克制,就等于收起了拳头,随时可以用力击发。而大明派在河南、山东的官员和当地忠于明朝的士绅,却一味扩张,恨不得把能占的地盘都给占了。这样就造成防线非常松散,处处设防,又处处难守。

    所以一旦多尔衮发了狠,大明纸糊的北方防线很快就会扫荡一空,最多就是登莱半岛和泰沂大山能守一守。。。。。。

    “太子殿下,”张煌言沉吟了一下,又道,“臣还有一个建议,朝廷应该继续和李自成联络,约定北伐,以攻代守,打乱鞑虏的步子。”

    “流寇言而无信,和李自成联络,朝廷一定会吃亏的!”

    张煌言的第二个建议才一说出来,就遭到了兵部尚书陈锐的反对。

    朱慈烺也皱了皱眉,不置可否。

    从如今的天下大势来看,大明大顺的确应该联手。但是大明和大顺之间根本没有信任的基础,没有信任,哪有合作?这事儿想一想就罢了,想做却是不成的。

    他叹了口气,将目光转向了侯恂。

    “侯先生,”朱慈烺看着侯恂,“左良玉那边怎么说?欢迎你去吗?”

    除了李自成,左良玉也是个让朱慈烺非常头疼的人物。

    别看朱慈烺账面上的军队挺多的,光是克难新军的诸师军就有六师另十一团。其中前后左右中和第一师等步军师的人数,也从之前的8000扩充到了11000人(包括辎重和师直)左右,光是六个师就有66000之众。再加模范军的25000人,总兵力高达91000,另外还有几千人的孝陵卫新军实际上也是诸师军的编制。所以新军诸师军的总兵力已经接近了十万,可谓是兵多将广!

    可是这十万大军中能动用的确很少,因为诸师军的骨干,是朱慈烺从北方带来的五万余人。在进入南京后,这些人和长江水师的两万人大都分到了银子和宅地。随后就轮流放假,以便他们在南京安家落户——这七万余人就变成了七万余家,成了朱慈烺在南京的基本盘。

    有他们在,朱慈烺在东南这边就能为所欲为!

    在这七万家基本盘之外,现在还多出几千孝陵卫新军、万把淮安兵和三万淮西兵,其中淮安兵是路振飞的部队,只有部分军官来自克难新军的元从。而淮西兵则是李岩、朱纯臣替朱慈烺招募来的新兵。

    他们这些后来者可没有马上分房子分地的待遇了——得服役十年后,或者立有一定的军功,才能得到土地。不过没有南京的宅地,也没有一二百两的安家费,更不可能拿到江南水田。毕竟基本盘的数量是有限的,朱慈烺也不可能给所有的追随者以“元从”的待遇。

    而那些待遇优厚的“元从”,在得到宅地、土地后,都花了不少时间去打理,有些人忙着娶老婆,有些人则把山东、淮安的家眷接到南京来团聚。因为是轮流放假的,所以整个安置的过程被拖得更久,到目前为止,布置在南京的四个师都只是空架子,大批的“元从”还在放假。只有开往凤阳和山东的两个师基本满员了,但是这两个师都有戍边的重任,根本不可能用于征讨左良玉。

    所以朱慈烺手头真正能用来讨伐左良玉的,就是模范军的十一个团(这些团也是满员的),但是这些团中的四个模范团还没有完成训练,炮兵团的训练才刚刚开始。。。。。。

    而且左良玉也不是南京城中那些没用的勋贵,哪怕野战打不过朱慈烺,他还有武昌和汉阳这两座坚城可以防守。

    一旦湖广之战打成了持久,多尔衮和李自成会眼睁睁看着不来插一脚?到时候朱慈烺怎么收场?讨伐左良玉的战争是不能出现平局的,因为打平就意味着在大明朝内部出现了两个可以互相抗衡的权力中心!

    同样的,左良玉也不敢轻易打出反旗。因为他不可能自己做皇帝,左家军毕竟不是流寇,他要当皇帝,手底下的人非散场不可。而朱慈照也不能做皇帝,因为崇祯还没下台呢!你当孝子的自己先登基了,这哪儿行啊?名不正,言不顺的,是没有号召力的。所以左良玉只能“清君侧”,也就是打倒朱慈烺。这样他就必须向南京进军,要不然清毛君侧?自己在湖北割据,闷声发大财不就完了?而左良玉要进军南京,也是只能胜,不能败!因此左良玉也不敢摊牌。

    而朱慈烺则是以拖待变——反正左良玉也活不了太久,等他死了,左家军就容易对付了。

    “千岁爷,”侯恂眉头微皱,“臣这些日子和左侯一直书信往来。。。。。。左侯信上说他可以将女儿嫁给永王,但是他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好,不能西征四川了。而且永王年纪太小,也当不成蜀王,他希望永王能够改封楚王。”

    朱慈烺心想:这就要割据荆楚了?

    “也好!”朱慈烺点了点头,笑着,“本宫回头就请父皇下道旨,封慈照为楚王,封地就选在。。。。。。江陵!”

    “江陵?”侯恂一愣,“那是荆王的封地啊。”

    朱慈烺笑了笑,“荆藩已经撤了,现在的荆王不过是个清闲王爷,哪里用得着封地?就把荆州封给慈照吧。那个左梦梅的生父邱磊不是荆州镇守总兵吗?有他在荆州照看慈照,本宫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