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1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随后克难新军发起的气势如虹的长枪突击,又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如果不是李若琏手上没什么骑兵,这两位的脑袋早就去南京见朱慈烺了。。。。。。

    现在头虽然保住了,可是当汉奸的本钱也所剩无几,报效大清国的心也有点“灰”了。他们俩本以为自己打不过鞑子,打不过流寇,打不过克难新军的诸师军,打不过黄得功、高杰、左良玉这样的狠角色,但总不至于打不过诸卫军吧?

    诸卫军的底子不过是一群卫所农夫,一群农夫训练四五个月能有多厉害?能和久经沙场的家丁相比?

    在聊城之战中,刘良佐和许定国为了速战速决,可是一开始就把家丁拿出来拼了。本以为能一击而胜,谁知道却被对手用300多支斑鸠脚火铳,在30步开外打了几波齐射,随后又是一波长枪突击。。。。。。损失那叫一个惨烈啊!

    仗打成这样,两个汉奸都觉得自己不配当汉奸了,所以在来北京的路上就商量着要立点功劳作为给鞑子摄政王的见面礼。

    想来想去,他们现在能拿出来的,除了所掌握的克难新军的虚实,也就是吴三桂勾结南朝的那点罪证了。

    可这点“罪证”会不会是朱大太子的反间计?那个逆子可是个狡诈凶残的主儿!如果是反间计,他们可就害了吴三桂了。

    刘良佐和许定国直到进入顺天府境,都拿不定主意。

    “刘总戎,好像不大对啊!”

    高大巍峨的北京城已经望之可及,许定国许老头却才知道不对。。。。。

    “有什么不对的?”刘良佐瞪了和他并辔而行的许老头一眼,“南朝主昏臣奸,国主又大权旁落,早晚为北朝所灭。。。。。。自古以来,北定南可是十之八九,南平北就只一次而已。我大清已经击败了流寇,很快就要平定中原,为北朝之主,接下去由北定南,当势如破竹!”

    他说的头头是道,一旁的许老头却连连摆手,“不说这个,这个老夫都知道,老夫说的是北京城外是不太清冷了?这都快到朝阳门了,老夫上回到北京的时候,这朝阳门外可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这会儿怎么。。。。。。”

    被他怎么一说,刘良佐也觉得不大对头了。他上回来北京的时候,朝阳门外也没如今这样清冷啊。

    虽然今年北京城都换了两回主子了,可毕竟没有大打出手过,而且大清国定鼎北京都半年有余了,怎么都该恢复点人气了吧?

    “二弟,这边怎么那么冷清?”

    被刘良佐唤为二弟的是镶黄旗汉军甲喇章京刘良臣,他是在崇祯四年的大凌河兵败时随祖大寿降清的——祖大寿本人那次是诈降,后来又找机会跑回大明朝了。而刘良臣则是真投降,到现在已经当了整整13年的汉奸,深得满洲主子的信任。

    在刘良佐叛明投清前,他正带兵跟着豪格、鳌拜在大同府苦战!

    因为大同明军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土地改革”,给所有的战兵都分了至少100亩土地。所以大同军的士气有了显著提升,战斗力也上了个台阶。

    而且姜瓖也不是傻瓜,早就提防着清军背盟。所以非常认真的布置了镇虏卫和安东中屯卫的防御。前者正对宣府方向,后者则对着代州。两处军民,都在大同总兵官司的命令下坚壁清野,时刻备战。

    所以进攻大同府的清军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奇袭没有能得逞,还陷入了一场场的攻坚苦战——不攻坚则无法就地获取补给,而攻坚则会损兵折将。

    豪格提议从山西撤退转用兵力于山东,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而刘良臣所在的汉军,更是攻坚城,打硬寨的急先锋,损失更是惨痛!现在又看见哥哥狼狈来归,心情就更是郁闷了。

    所以听到刘良佐的提问,就是沉沉一叹:“大哥,你难道没听说圈地、占房、投充?今时的北京城,早就不是往日的北京城了。。。。。。住在里面的人都换种了!”

    刘良佐和许定国闻言都吸了口凉气儿。

    这时刘良臣又道:“大哥,您和许总兵的兵马不能入城,就让他们在朝阳门外安营扎寨。。。。。。可不能擅离营寨,也不许扰民。现在北京城外的土地大多叫八旗给圈占了,种地的都是包衣奴才。他们虽然是奴才,可也比汉人要尊贵!”

    啥?

    这就不如奴才了?

    刘良佐和许定国心里就是一阵不爽。他们在大明那边是一方诸侯,到这儿却连奴才都不敢惹了。。。。。。

    刘良臣又吩咐道:“另外,大清摄政王英明果决,乃是天纵之才。你们二位知道什么,一定要如实相告,不得有半点隐瞒。”

    不得有半点隐瞒,刘良佐、许定国心想:那就得出卖吴三桂了!

    吴三桂,对不起了!

第296章 汉奸,还不住口!() 
紫禁城,武英殿。

    “摄政王,老朽所言,句句属实啊!若是朱贼太子和吴三桂没有勾结,老朽和刘总戎又怎会出兵北直隶,冒犯大清朝的天威呢?老朽和刘总戎所献上的书信,就是朱贼太子的亲笔信。而且据老朽所知,朱贼太子及其宠信吴氏一门,吴襄父子都封了国公,吴三妹虽然只是选侍,但却专宠房帷,如果不是要和我大清议亲,早就扶正了。。。。。。”

    说话的正是许定国,他和刘良佐现在已经剃了头,结了辫,换上了大清朝的官服,跪在了紫禁城的武英殿中。两旁都是在京的大清文武重臣,御座却空空如也,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则立在御座前面,脸色铁青似黑。

    看着多尔衮脸上的怒容,一旁没有说话的刘良佐心想:吴三桂看来是凶多吉少了!不过想想也是,吴三桂的身份多尴尬啊!他妹夫眼看就是南朝皇帝了,他一国舅爷还跟大清这里混?而且他还死抓着兵权不放手,还在不请示朝廷的情况下,就领兵离开太原前线,南下去了了洛阳。。。。。。这要没贰心,老母猪都能上树了!

    “哼!”这时多尔衮冷哼一声,打断了许定国的话,然后将目光转向了刘良佐,“刘总兵,你来说!”

    许定国那么老,一看就糊涂。。。。。。所以多尔衮也懒得和这老糊涂置气了——吴三桂什么心思,多尔衮会不知道?可多尔衮还是得用这个吴三桂和他的关宁军。这就是多尔衮高明的地方!

    现在的敌人不仅是南朝大明国,西边还有俩流寇,一个闯贼李自成,一个献贼张献忠。吴三桂只要能对付流寇,对多尔衮和大清朝来说就足够有用了。

    至于他会不会在什么时候倒戈投靠大明朝,那根本不是多尔衮眼下要考虑到问题。而且吴三桂在打败李自成之前是不会那么干的——要不然清军攻其东,李自成攻其西。吴三桂在洛阳的那点实力能支撑多久?

    因此多尔衮在得知吴三桂南下洛阳之后,非但没有动怒,还在朝堂上公开褒扬吴三桂。把击退攻入北直隶的流寇大军的功劳,全都归在了关宁军头上。

    可没想到,他才夸了吴三桂没几日,就有个从南朝投靠过来的老糊涂汉奸揭发吴三桂有贰心。。。。。。这不是在打多尔衮的脸面吗?这不是让大清朝堂上反对多尔衮的那群旗主王爷看笑话吗?

    可惜人心隔肚皮,刘良佐虽然年轻一点,但是也看不透多尔衮的心思。他只知道要如实向大清主子报告。。。。。。

    “禀报摄政王,据奴才所知吴三桂和朱贼太子之间的确有所勾结,为了策应吴三桂所部举事,朱贼太子还不惜和流寇议和。奴才和许总兵早在九月时就得到令旨,不得再向流寇所据之地进兵。在十月份时,流寇大队在北直隶进展顺利,眼看就要迫近京师时,朱贼太子也一在下达令旨,要求奴才和许总戎力避与流寇的冲突,并等待山西变局发生后,再向西运动。这山西之变局,显然就是指吴三桂举事!”

    居然言之凿凿。。。。。。多尔衮心里早就骂开了:你个汉奸,还不住口!

    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当然知道多尔衮的心思了——他不就是想维持关宁军这个团体,再让他们去对付流寇吗?

    保持关宁军这个团体,一则容易稳定,不会因为要瓦解关宁军而开战;二则也没有瓜分关宁军部众的问题——在大清入关前投靠的汉军,都是要编入各旗的,而从吴三桂开始,这个惯例就打破了。现在吴三桂所部的四万关宁军,还保持着自身的编制,并没有变成汉军。

    如果吴三桂所部和平接受八旗改编,那么以其多达四万户的实力,不是任何一个旗能够独吞的,比如会平分。。。。。。多尔衮方面的两白旗最多拿下一万户,而其余的三万户则会被另外六个旗拿下,这对多尔衮来说可是一笔赔本买卖!

    而多尔衮如果要做恶人,铲除吴三桂、吴三凤,再强行拆散关宁军分入各旗,那么两白旗就会变成关宁军余部的敌人——编入两百旗的关宁军余部不会服帖,多尔衮也不能相信他们,反而要防着他们。而进入其他各旗的关宁军余部,又会成为反对多尔衮的急先锋。

    多尔衮要这么干,就等于削弱自己,壮大了八旗之中的对手了。

    而对多尔衮有害无益的事情,济尔哈朗倒是乐见的。

    “摄政王,”济尔哈朗这个时候开口插话了,“我听说过一些传言,都说平西王和南面有勾结。当然了,传言未必足信,而刘良佐、许定国二人送来的朱贼太子的信,许也有诈。不过咱们也不能不闻不问啊,问清楚了,不也能还吴三桂一个清白吗?不如就把吴三桂从军前召回,让他到北京把话说清楚。”

    说清楚?多尔衮心想:说个屁啊!吴三桂要是和朱慈烺没勾结就奇怪了。。。。。。而现在这个情况,一旦要召回吴三桂,吴三桂十有八九就反了!

    一旦吴三桂造反,一直以来重用吴三桂的多尔衮就会被对手抓住把柄批斗。

    如果吴三桂傻乎乎的回了北京,那么多尔衮的对手就会想方设法把吴三桂整成大清国的敌人给做了!

    不过这个难题是难不倒多尔衮的!论起狡诈凶残,他绝对不比朱慈烺差!

    沉默了一会儿,多尔衮已经有办法了,他笑着道,“还是郑亲王想得周到,是该请平西王回来问一问,一定得问清楚了。。。。。。可是河南府的军情紧急啊!现在开封、南阳、平阳、汝州都有流寇的军队,李自成据说已经回到西安了,随时可能出潼关。这个吴三桂要回来不要紧,但必须有精通军务的王爷去洛阳坐镇。要不洛阳和吴三桂的三万大军就得让流寇给围而歼之了!”

    他笑着对济尔哈朗道:“郑亲王,要不你辛苦一下?”

    啊?我去。。。。。。去送死?

    济尔哈朗当然不肯去了,他要去了不成吴三桂的人质了?吴三桂要不反,只要让部下扣着他,自己就能来北京晃一圈,反正多尔衮也会包庇的,朝堂上对多尔衮不满的重臣和王爷也会投鼠忌器。

    而吴三桂要想造反,那还不得把济尔哈朗捆了送南京去?

    “啊,这个,现在平西王四面都是流寇,”济尔哈朗马上改了口,“他就是有贰心也得忍着啊。。。。。。他和李自成可是有深仇大恨的,李自成的天下就是因为他才弄没的。”

    多尔衮笑着点点头:“郑亲王言之有理。。。。。。那你看,咱们是不是再利用一下吴三桂?”

    “对对对。”济尔哈朗连连点头,“得好好利用他!”

    “不过也得防着他!”多尔衮道,“得着人去守着彰德、卫辉、大名三府。郑亲王,你看谁去比较好啊?”

    济尔哈朗斟酌着道:“让衍禧郡王(罗洛浑)看着吴三桂?”

    罗洛浑现在正领兵屯驻在开封府境内的黄河北岸,同退过黄河的大顺军对峙。

    “他不过是个郡王,”多尔衮道,“怕很难震慑住南朝、流寇和吴三桂吧?”

    “摄政王的意思是。。。。。。”

    “让肃亲王(豪格)去吧。”多尔衮道,“他在大同府久战无功,也该让别人替他了!”他顿了顿,“太原的流贼有突围的迹象,这几日当会见分晓了。等太原拿下后,可以让英亲王(阿济格)率部入大同,替代肃亲王统领三军。”

第297章 朱三太子的崛起() 
驻守太原的陈永福这些日子的确在准备突围。他放弃太原的原因是李自成再一次算错了人心!

    他在山西的“仁政”没有买到想要的人心,反而为他树立了一个强敌——晋商!

    之前大同明军勾结清军对付大顺,就有晋商从中促成的因素。稍后入侵太原府的清军可以从当地获得大量补给,也少不了晋商的功劳。再后来吴三桂南下奔袭洛阳,也有晋商沿途提供粮草。而现在陈永福驻守的太原府城同样因为晋商的破坏,闹得人心惶惶。

    从十月下旬开始,各种各样的谣言就在陈永福的军中流传,什么李自成兵败身死,大顺朝已经亡国。什么大清和大明已经达成议和,黄河为界,平分天下。什么太原城内出来叛徒,很快就要开城投降。还有什么清军在汾河上游筑坝蓄水,很快就要水漫太原城。。。。。。

    陈永福被这些谣言搞得心烦意乱,而且太原周围的大顺军据点也的确一个个都被清军拔除,最后把太原城变成了一座孤城。

    孤城终究不守啊!

    而进入十一月,太原城内的情况更糟!城内的一处大粮仓发生大火,烧毁了一万多石米面。损失并不大,但是人心却慌乱起来,城内的居民都疯了一样抢购粮食。

    更让陈永福担心的是,城外的清军似乎得到了山西士绅的有力支持!从十月下旬开始,就有大量的民伕在清军的监督下开始在太原城外挖掘长壕!

    在这种情况下,苦守太原就是白白丢掉部队了。

    而且因为吴三桂所部三万人的离去,围困太原的清军人数只剩下了三万。虽然都是八旗劲旅,但是人数终究太少,不足以围死太原这样的大城。所以突围成功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大提升了。

    到了十二月初五、初六这两天,太原左近的气温忽热骤降,城西的汾河河面上结了坚兵,足可以跑马了。

    陈永福毫不犹豫的就抓住了这个河面刚刚结冰,清军还没来得及调整包围圈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