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宰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宰江山-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若莫非只是单纯的医术高超,那陶总管也不至于如此奉承。可他如今是叶臣的救命恩人,这份恩情,儒门叶家岂能不放在心上?他作为仆人又岂能轻易怠慢?

    “老爷让我准备了两间客房,我一会儿就带两位过去。”

    莫非头也没抬,吃的甚是专注:“不用了,我们两个一间就好。”

    “一间?”陶总管闻言,纳闷的看了看莫非,然后,拍了一下脑门儿。“奥,我懂了!您看,是我糊涂了。”说着,他蔫儿坏的向莫非眨了个眼。

    饱餐之后,陶总管带两人去了客房,房间内衣物热水一应俱全。一向沉默寡言、面无表情的丫丫,在此刻,终于显露出了她该有的欣喜和满足。

    戍时的梆子敲过,残月爬上树半梢,带着一丝清冷,映照在窗棂上。

    “相公,你睡了吗?”

    “没有。”莫非听见丫丫叫他,在黑暗中,微眯的双眼突然睁开。

    丫丫将头在枕头上蹭了蹭,带着一丝不确定道:“我们是不是惹上麻烦了?”

    莫非没有答话,连一向懒于思考的丫丫,对于叶臣中毒都忖度出了一些猫腻,他岂会意识不到?过了很久,他低低的嘀咕道:“我们总要惹上麻烦的。”

    “嗯。”

    丫丫似乎只是随口一问,也没上心,得到了确定的答案后不再说话。莫非在黑暗中眨了眨眼,抿嘴笑道:“今晚我们是住在别人家里,你可不能再尿床。”

    “唔!应该不会的。我刚才吃饭的时候只喝了半杯水。”说完丫丫怅然问道:“我们以后还能吃到这样的饭吗?”

    “以后我们会天天有饭吃的。恩,如果你喜欢吃,有机会我就带你去吃长安的小吃,那种很有名的小吃。比如肉夹馍啊,额不过我们不吃肉,那这个就不去了。我们去吃擀面皮,好像还有一个叫疙瘩汤的,不过,太久了,可能不是这么叫的。我记得以前姐姐带我去吃过。后来”

    莫非絮絮叨叨的说着,突然听到丫丫细微的喘息声,他偏头看了一眼丫丫,然后继续低声道:“后来我就去西荒了。”

    莫非说完这句话后,翻身睡去。而在黑夜中,丫丫的眼睛突然睁开,一眨一眨的看着窗棂上的月光。

    叶府庭院。

    月光泻下。

    “事情办得怎么样?”

    陶总管站在叶经权的身后,微微弯腰道:“都办妥了,只要那些细作一有动静,我们就能知道是谁给臣少爷下的毒。”

    叶经权负手而立,望着残月,道:“那两人呢?”

    “都睡下了。”陶总管说完后,犹豫了一下,道:“老爷,我们要不要也派人监视着他们?”

    叶经权沉默了片刻,道:“暂且不要。那两人年纪虽但处事老辣。先观察一段时间,倘若他们和冷家、皇家没有牵连,倒是可以收为己用。”

    “是。”

    “老太爷还有多久能到?”

    “约摸着还有一刻钟。”陶总管说完后看了一眼叶经权的背影,补充道:“老太爷的房间都已收拾好,还请老爷放心。”

    “嗯。你派人通知一下三弟,我去府门候着吧。”

    叶经权说完后,朝府门赶去。

    出去庭院刚走了不久,就听见前方传来脚步声,叶经权蹙眉望去。远处黑暗中缓缓走来两人。

    其中一人,拄着朱红拐杖,身披白色斗篷,白发苍苍但面色红润,和蔼可亲的脸上闪烁着智慧的双眼。这人就是叶府的老太爷叶公书。

    提起叶公书,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生平事迹。五百年前,从秦、汉、唐三国鼎立开始,中州进入漫长的和平时期。以儒家为首的名流为中州开启了文道盛世。五百年后,大汉引领风潮,儒家大贤相继涌现,建立书院。而秦朝紧跟其后,文化革新。唯有唐朝,文道不昌。

    叶家老太爷叶公书,出生于商贾之家,作为叶家独子,却无心商道。一心扑在诗词文章上。但是,他的天赋极差,散尽家中钱财,数次参加科举,却从未中第。

    等他年近三十,前途渺茫之际,家遭变故,父母接连病死。叶老太爷自此一蹶不振,焚尽家中藏书万卷。但是,正是此劫难,却使他顷刻顿悟。过往所读的书,所背的诗,在他的脑海不断的翻腾衍生,竟一朝悟出文道之真谛。

    适逢天下文会,叶公书一战成名。往后数十年,做大唐帝师,办沧海书院,逐渐的成为了中州四大儒贤之一。

    叶家也就是那时候崛起,成为了大唐仅此于皇家和冷家的大家族。

    在叶公书身旁的另一人,头发稀疏花白,身躯枯瘦的老者就是陶管家的父亲陶古夫。

    叶经权虽然贵为当朝丞相,但见到这两人,没有一点平时威严,赶忙上前道:“爹,陶叔,你们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臣儿怎么样了?”

    “暂时无碍,您老先放心。”

    叶公书听完后,继续拄着拐杖往前走着,边走边说:“董太医怎么说?”

    “暂时没什么大碍了,不过臣儿的病不是董太医治的。”

    叶公书突然站定,疑惑的看着他。“哦?那是谁?”

    叶经权道:“是一个叫莫非的少年。”

    “莫非”叶公书闻言,倒不作他想,只是告诫:“下个月,大唐文会便要开始了。四方才子涌入长安,鱼龙混杂。你除了要关注朝堂上的事外,府上的事,亦不可掉以轻心。”

    “是。”

    叶公书讲完后,向前走去,但是他忽明忽暗的眼睛里,透露着耐人寻味的意思。。。

第十二章 题词() 
第二天,并没有子丑寅卯的梆子敲过,夜将逝,寒风吹动,窗外树声作响。莫非觉得有些发冷,迷迷糊糊中挣扎起身。

    这些年来,他的身体一直很差,每到寒冬腊月,体内总是有一股死气四处乱蹿,折磨的他痛不欲生。莫非对此没有任何办法,厌恶的摸了摸胸口,只能摇头苦笑

    不过好在莫非没有睡懒觉的习惯,起床后,跑到院子里做了做热身运动。这时天早,院里也没有人,倒不会因为他奇怪的举动而指指点点。做完运动后,丫丫也醒了,两人梳洗打扮,盘发挽髻,拾掇的干干净净。

    “喂!你们。”

    甫一进门,便看见屋中一男一女,一个俊朗帅气,一个清冷秀丽。陶绮萝眨眨眼,傻在原处,像被夫子突然叫起来的稚童,一脸呆相。竟然全然忘了自己来的目的。

    “怎么?看到帅哥说不出话了?”莫非瞧着好笑,挑了一下眉,戏谑的看着陶绮萝。

    “什什么叫帅哥?”

    “哦!差点忘了没有这个名词。就是长得俊。”

    陶绮萝“唰”脸色变得通红,然后吞咽了一下口水,结巴道:“才,才没有。不要脸!”

    “胡说,这么俊的脸我怎么会不要呢?”

    “你你你。”看见莫非一脸坏笑的看着她,陶绮萝眼神飘忽了一下,咳着嗓子一本正经道:“不和你扯了,呐,老爷让我问你们什么时候给臣哥哥解毒?”

    “一会儿我们就过去。”

    “嗯,知道啦。”陶绮萝听完莫非的话,撇了撇嘴,懒散的应了一声,就走出门去,刚出去,撅着嘴嘀咕道:“不就长了一副好皮囊吗?还敢戏弄我!要不是需要你救臣哥哥,姑奶奶早就收拾你了。”

    说着气势汹汹的朝内院走去。

    真是小姐的脾气丫环的命!

    莫非看着陶绮萝走远,失笑的摇了摇头。

    血婆罗毒性剧烈,又不易察觉,因此治疗此毒,莫非认为要像温水煮青蛙般徐徐图之。但前脚陶绮萝刚走,后脚就有家丁过来,晃悠在门外,又不催促。莫非起先并没在意,可一顿早饭,眼角的余光中总有人影徘徊,不免有些扫兴。

    这叶府是不让我尽早医治就不罢休啊!莫非暗暗腹诽。

    此时虽为隆冬,不过阳光正好。两人出了屋,由家丁领着,绕过香榭小阁,朝内院而去。没有昨日的匆匆忙忙,莫非终于见识到儒门叶家的气派庄重。

    好在前世的他,紫禁城里合过影,亲王府中拍过照,去过颐和园,游过大明宫,倒也有些见识。因此只是纯粹的欣赏。而在他身旁的丫丫,虽然年少出走,不识深府大院,但她性子寡漠淡然,鲜有表情。

    见两人这般态度,家丁小六脸上谄媚的笑着,心里不免嘀咕:不是说这两人是乞丐吗?难道绮萝姐又在捉弄我?

    “两位请。”

    莫非和丫丫进了内堂,并未再见到叶经权以及太医院众人。

    倒是叶学思,似乎守了一夜,看起来面容憔悴。在招呼莫非时,虽然亲切和善,但眉间难掩一丝愁绪。

    屋里人虽少,气氛压抑。莫非本想旁敲侧击的提醒一下诊金的事,可见此情形,也知不是时候。

    “小兄弟,臣儿怎么样了?”

    莫非倒显得气定神闲,一边针灸,一边宽慰道:“脉象缓和,可能这两天就会苏醒。”

    “好!好!好!真是太好了。”叶学思激动的捏拳锤着掌心,一向儒雅的他竟欣喜若狂的连说三个好。

    莫非见叶学思人到中年,但喜怒哀乐俱在脸上,想来是父兄得力,家族帮衬,这才能让一个人这般年纪,却有这般率真性情。他歪头看了看丫丫,不免叹了口气。

    叶学思真高兴之际,见莫非叹气,立刻惶恐道:“小兄弟,怎么了?”

    “咳咳,没事,额虽然现在脉象缓和了,不过他身体虚乏,还要好好调养。今天,我会出府一趟,去买些固本培元的药材回来。”

    “那有劳小兄弟了,感激不尽。”叶学思郑重的向莫非做了一个揖,然后转身朝着门外喊:“小六。”

    “哎!三老爷。”

    “你去账房给这位小兄弟支些银钱过来。”

    小六迟疑道:“啊?”

    然后带着一丝探究和警惕,飞快的向莫非瞟了一眼,叶学思不解的看了他一眼:“怎么了?”

    “哦哦!好的,我这就去办。”

    莫非没有在意小六的提防,事实上,他出府去确实是为了采办药材。,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想兑现他对丫丫的承诺。

    等针灸完后,莫非和丫丫朝外走去,此时也没人引路。偌大的叶府,三转两拐,两人竟不至自己身在何处。绕过长长的抄手游廊,行至一亭台。

    亭台中摆着一个方正书案,案上笔墨纸砚俱在,另有香茗两盏陪伴。莫非环顾四周,见空无一人,不禁有些纳闷:是谁竟有这般闲情逸致?

    好奇之下他和丫丫走向了书案。

    却见书案摆着的宣纸上画着一幅画,画上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

    初一看,形意皆备,再看,但见天地浩阔,古道路长,缥缈人家烟,涓涓小桥水。莫非看着看着便怔在那里,这样强烈的苍凉孤寂,一如当年穿越而来,无处为家,又如八年流亡西荒,浪迹天涯。

    莫非突然感到冷,此刻的冷,独带了股苍凉,直叫人心生落寞。

    他忍不住叹气,然后提笔,在一旁空闲的地方,挥笔而下,写的正是天净沙秋思一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丫丫斜眼瞧了瞧莫非挥笔而就的诗词,无感的撇了撇嘴。

    就在莫非刚放下笔的时候,小六从院外进来。

    “嗨!您二位在这里啊!可叫小的好找。”小六嬉笑着招了招手,小碎步跑了过来。

    “莫公子,这是账房批得五十两银子,您看够不?要是不够,小的再去取一些来。”

    莫非接过递来的钱袋,掂了掂,从中拿出一小块。

    “呶!这个给你。”

    小六为难的笑着,摆手道:“莫公子,这你可就为难小的了,银钱是三老爷让小的取给您的,小的实在不敢要。”

    莫非见他言辞真挚,拒绝的毫不犹豫,也不勉强。收下了银子让小六带他出去。

    三人刚走一会儿,抄手游廊处,叶公书主仆慢悠悠的走过来。

    “您呐!就是偏心三老爷。”

    叶公书微眯着双眼,嘴角一咧,笑着瞪眼道:“哟!我这就是偏心老三了,你可真能胡说。”

    陶古夫失笑的摇了摇头。

    叶公书由他搀扶着自己。出了抄手游廊,脸色又变得凝重,喟叹:“四个孩子里,老大沉稳,老二刚毅。只有老三,性子软,又执拗。可我年轻时候,不就是这样吗?哎。”

    两人说着,到了亭台,叶公书将身上披着的白色斗篷解下,颤悠悠走到书案,却见笔墨似是被人动过。

    定睛一看,发现宣纸上的画丝毫未变,但旁边留白处,写着几行字。。。

第十三章 麻烦() 
“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

    叶公书抚着苍白的胡子读罢,再重头读起:“枯藤老树昏鸦,。”

    第二遍读完,又重头读起。如此三遍过后,叶公书伫立在案前,如丧考妣,那双筋络交错的枯手,在不断的颤抖。

    陶古夫不解何意,瞅了一眼书案,询问道:“主子,怎么了?”

    叶公书两眼呆呆,嘴唇微颤,半天后,怅然道:“当年我不顾父母反对,离家出走,只求能够考上科举。结果,一事无成且十年未归。后来遇到陇南同乡人,才知家族败落,父母俱亡。那年回乡时,我就在途中画了这幅画。这些年,我一直想为此画题诗,但茫然无绪,想不到。”

    说到此处,叶公书又看了一遍天净沙,继续道:“想不到竟然有人能写出这般契合的诗词。”

    “断肠人在天涯。”叶公书浑浊的双目,紧盯着最后一句,满心落寞的叹了一口气。

    陶古夫暗暗诧异。虽然他对诗词歌赋一窍不通,但他也知道,叶公书身为四大儒贤之一,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上的造诣有多高。倘若连自家主子都无法写出的词?又有谁可以?

    究竟此词是谁写?

    “古夫,一会儿你去问问下人,看今日谁来过这里,务必将题词的人找到。”

    “是。”陶古夫说完后犹豫了一下:“会不会是三老爷?”

    叶公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