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可立监国则是彻底否定了年长皇族掌权的可能性,毕竟正德觉得他肯定会大胜,但是有万一,他这个皇帝阵亡的概率也非常小,顶多变成了正德北狩,等他回来,面对年幼的皇帝,他还是有翻身的机会。若是换了一个年长的皇族,这世上恐怕不会有第二次夺门之变了吧。
可以这么说,这一段话正德几乎机关算尽,太过聪明了一些。泪流满面的张超看着正德远去的身影,叹息了一声,他对着身边的大臣们说道,“诸位,目前的重中之重是立刻将皇子请入京中坐镇,各位意下如何?”
张超这一番绝对政治正确的话刚刚说出口,就获得了大臣们的一致赞同,张超请太后同意,令靳贵宋珫出马,去迎接远在江西的皇子入京。
第559章 准备()
正德亲征之后,张超请首辅靳贵亲自出马,迎接正德刚刚立下的嗣子益王孙朱载增,而张超则回到军机房继续办公。
按照现在的体制,张超以军机大臣兼任吏部尚书,同时主持户部事务,事实上大明帝国的兵部,户部和吏部,他都有权力掺和,不知不觉间他就变成了帝国最有权势的官员,当然这种权势很不固定,完全是仰仗正德的宠信和他自身的能力,这也是此时政坛的通病。
官员们喜欢务虚,所以别的部门的事务也喜欢掺和,但是遇到张超这样的实干官员,那就问题来了,他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他被授予的职权,只不过先前的王恕,马文升同样如此,皇帝和大臣们只以为又出现了一个强势的吏部尚书。
事务繁忙的张超回到府上,已经是深夜时分了,顺福见到张超满脸的疲惫,“老爷,您也别太累了,朝中大事还有那么多的官员呢。”
张超哼哼了两声,闭上了眼睛,不在说话,就在顺福以为张超快要睡着,准备把他扶到床上休息之际,张超突然睁开了眼睛,眼睛炯炯有神,浑然休息了很久。
“顺福,记录,执行一号方案,命令吕宋,棉兰,琉球,马六甲,爪哇等处的张家军全线动员,由明镇为总兵官,明海为总教化使,三个月内集结于在东番岛,等待命令。”
顺福听完,吓得几乎一哆嗦,张超冷冷的扫了他一眼,顺福连忙稳了稳心神,正色回道,“属下立刻记录。”
张超又开始交代各处的安排,说完之后,他下令顺福复述了一遍,见复述没有错误,这才命令他立刻执行。
随着张超的一纸命令,十几匹快马迅速奔出,他们带着一串串数字符号,赶赴各地,天津港长期守候待命的多艘快船,接到命令后,也迅速扬帆起航,将命令送达各处。
与此同时,由建昌侯张延龄、军机大臣内阁首辅靳贵、司礼监秉笔太监张永为代表的高规格使团出发江西,准备迎接皇帝养子入京。
这个消息很快就从京中传遍四方,因为皇帝出征而感到极度不安的大明朝野顿时心中轻松了不少。目前这个皇帝太折腾了,甚至有一些胆大包天的官员巴不得正德出现问题,到时候朝中又可以恢复往日的宁静。
宁王朱宸濠知道之后,咬碎了牙齿,他明白这一条命令一下,他希望让儿子继承正德的位置,和平夺权这一条道路基本破灭,当然他也知道这条道路的希望微乎其微,但结果没有出现之前,他还是可以想一想的,但是到了现在他只有铤而走险这一条路了。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宁王不由自主的十分紧张,相比于蓝衣贼那群一无所有的农民,宁王可是尊贵的王爷,胜利还好,一旦失败就是宁王一脉全部灭绝的下场,不由得他不紧张。
宁王整整想了一天一夜,这才终于下定决心,现在的时机实在太好了。大明最精锐的军队都调到了草原,南北两京都十分空虚,只要他占据南京,拜祭过孝陵,他就可以登基称帝。
而经过这么多年的民间积累,南直隶的富裕早就远超各地,有了无数钱粮,只要截断了漕运,抵抗住北方官军的进攻,最起码也可以守住半壁江山,这无论如何也值得拼一拼。
想到这里,宁王就下定了决心,至于时机,他心中又一个隐约的想法,但还是需要与李士实商议一下。只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先解决一个苍蝇,费宏,费宏呀,你这么不识抬举,真的怪不了本王了。
就在各方开始准备之际,正德十一年五月,正德进驻三屯营,开始大阅兵马,犒赏三军。正德见士气高涨,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命令,下达了进攻命令。三路明军三十万人全线动员,准备沿着宣府,蓟镇和辽东镇以北的鞑靼发起了进攻。
因为正德的临时加入,数万左右官厅的精锐之师变成了中路主力,原来预计投入中路的数万荡寇军因为资历太浅,在蓟镇被人为的安排在最后,所以这一次出征事实上被排除在外,负责镇守大军出征后的蓟镇。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明军的后勤准备限制的,中路明军总兵力约十五万人,西路十万人,左路七万人,这么庞大的军团出现在战场下,所需要的物资无以计数,甚至必须专门设立了王琼总督此事,可见后勤的重要性。
所以这么庞大的调动也必然引起了鞑靼的注意,尽管情报司已经拼尽全力希望尽量隐瞒战事的规模,具体兵力部署等等,但是边疆有大量蒙古降人,还有很多偷偷走私的商人传递消息,情报司根本做不到完全封锁。
所以明军的部署以及正德出现在中路的情报很快就被小王子得到了。小王子明白,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坎,如果过不去,黄金家族甚至有可能要灭亡,难不成真的要逃到漠北依附当年的奴隶不成。
经过十几年的战事,小王子深刻的体会到时代变了,面对大明官军凶狠的大炮和排枪,还有结阵的长矛,蒙古骑兵就是冲不进去,更悲惨的是,目前最强大的骑兵是明军,而不是蒙古人。
看家本领都不如对手,鞑靼是不是要灭亡了?被赶到东面草原的小王子日夜惊恐,所以为了活下去,小王子手下的铁杆部落团结在一起,开始拼命讨伐女真,尽可能的扩张自己的势力。
命运也对鞑靼比较垂青,在正德三年丢失了西部草原去,明军竟然五六年时间坐视鞑靼讨伐女真,当然小王子也明白张超借刀杀人的险恶用心。谁让女真是明朝的藩属呢,动不动就跑来进贡,张超也难呀,要对他们动刀子,总要一个理由,让小王子代劳了,多好。
在这五六年时间里,小王子终于击败了女真三部,从而控制了漠南东部的大批草场,并深入到森林中,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明军又一次恶心的出现了。
三十万明军计划恢复大宁各卫,这是想彻底把他赶到漠北呀,而东西两线都是明军出名的将领,手下都是精锐之师,吃过无数次苦头的小王子当然很害怕,也不太愿意去碰他们。
但是中路的明军竟然是正德亲领,不过二十多岁的毛孩子,竟敢统领几十万大军,这就是一头绵羊率领的狮子。小王子知道只要击败中路的明军,其他两路为了救援皇帝,一定会露出很多破绽,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他必须全力一搏。
第560章 相遇()
小王子看外帐篷外郁郁葱葱的草原,这一片美好的草原无论如何也不能落到明人的手中,为了自己的那一群双胞胎儿子,为了黄金家族的荣耀,为了吃肉的草原部落,他必须拼下去,必须击败那个年轻的明国皇帝。
小王子对于正德的看法有些特别,在他看来,正德好武才是正常的表现,作为明国大汗,想着巡视边疆,学着带兵作战不是应该做的吗,而那一群窝在大都,整日里看着大元欺负边疆的大明文人却认为这个小皇帝荒唐,这也太奇怪了。
想当年他只有几岁,就和满都海皇后骑在一匹马上征伐四方,这才有大元的一度兴盛,只可惜,只可惜遇到了明朝那个张超,他弄出的什么荡倭营,河套军,宣大新军为什么就那么难打呢?
就在这个时候,小王子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兴冲冲的冲了进来,“父汗,各部都准备好了!”
小王子拍了拍这个儿子,“巴尔斯,随着本汗出发!”
小王子骑着从明军那里缴获到的一头高大的战马,带着自己的接班人巴尔斯,开始检阅手下的各个部落,然后小王子进行了一番演讲,
“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有的财产,看著他们亲属痛哭流泪,骑他们的马,强奸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蒙古兄弟们,拿你们的弓箭和马刀,和本大汗一起去寻找人生最大的乐趣吧!”
因为蒙古地区的文化落后,除了一些部落的口口相传,几乎没有人知道成吉思汗的讲演,所以当这一次小王子盗用了他祖先成吉思汗的讲演,获得了巨大的欢迎,蒙古骑兵们高呼着,“乌拉,乌拉!”(乌拉来源于蒙古语Hurree)
为了这一战,小王子几乎动员了整个东部蒙古所有的骑兵还有那些被征服的女真部落,整整动员了十多万骑兵,无数蒙古人甚至拿出了种羊,以配合这一场关键的决战。
不管小王子如何动员,草原上的人都知道他们处于劣势,但是如果任由大明在草原上不断筑城,总有一天这些牧场就会变成耕地,那他们这些牧民又该何处去呢?
活下去,这是蒙古部落最大的欲望,所以他们除了部分军队骚扰明军东西两路,而主力十几万骑兵号称三十万,冲向了中部地区的大明军队。
目前的正德皇帝感觉十分郁闷,这一次十几万大军出征,他的身边簇拥着左右官厅的精锐,一日行军却不超过二十里,然后就驻扎起来,而营地更是扎的坚固无比,就怕被蒙古人突袭。
这是张超的看门绝技结营寨,打呆仗,实际负责军务的威武副将军江彬深刻理解了这一层道理,他带着皇帝要是有个万一,他在京中的万贯家产还有娇妻美妾都得便宜了别人,而四个儿子全部都得上法场,所以他不得不小心。
而在当年太祖太宗留下的城池遗址,江彬更是利用的十分彻底,不惜代价的筑城,江彬明白他们这一仗的目的在于立威,根本不在于消灭多少敌人,所以保住自己才是最关键的。
但是江彬这么操作的结果,却得罪了很多人,随着荡倭营系统的崛起,越来众多将门在边疆的权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所以这些受损的将门才会支持正德,才会支持江彬,要不然镇国公朱寿也不会那么轻易的一呼百应。
可是现在江彬这个副将军玩的什么鬼,竟然走不了半天就挖营寨,那要猴年马月才能遇到蒙古鞑子,才能立下大功。
张超利用荡倭营系统连续击败鞑靼,给大明官军的感觉就是有了锐利的枪炮,鞑子根本不是对手,唯兵器论在明军中十分盛行。这一次中路的明军装备着这几年刚刚生产的枪炮,武器十分精良,所以他们觉得荡倭营能够立下的军功,他们同样可以办到。
矛盾不自觉的就产生了,很多人在正德耳边鼓吹,江彬不是十分勇敢吗,不是身上有几个窟窿眼让陛下十分看重吗,怎么还没有遇到鞑靼,就这般畏畏缩缩,当年以几千骑兵冲击十万蓝衣贼的英勇哪里去了?
正德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同样耳根太软,本来对江彬十分信任的他,这时候也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三路明军分隔千里,这万一被鞑子各个击破就麻烦大了,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保持跟其他两路相同的行军速度。
当正德把他的意见告诉江彬,江彬不由得十分头大,他们这一路除了自己带的数万东西官厅主力战斗力比较强大以外,其余原京团营系统,原蓟镇系统战斗力都很一般,张超规划中这一路就是慢慢行军筑城的,根本不求他们立多大的功劳,说白了打仗并不靠他们,只是用来凑数的。
当江彬将这一层意思隐晦的告诉正德,正德也不由得皱了眉头,啥意思,朕变成了一个监工头头,正德看着外面威武的大军,明显很不错嘛,枪炮都装备的很好,无论是营寨还是阵型都符合精兵的标准。
这段时间这些将门给正德普及的东东立刻浮上心头,所以最后正德思考再三,决心修改一下战略,他下令明军加快行军速度,但是扎营结寨的水平也不能降低,以求两全其美。
江彬无奈的认可了皇帝的决定,但是这个命令一下就严重动摇了江彬的权威,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对江彬的指挥不满,这造成了明军对于江彬的命令执行起来大打折扣。
尽管江彬知道这一切,也连续斩首了几个违抗军令的中低级将领,但是明军的前线指挥还是出了问题,毕竟这是十几万大军,根本不是正德江彬可以忙的过来的。
而江彬带过来的三万原宣大新军,虽然有一套完整的辅助系统,但是因为江彬没有办法普及到全军之中,又没有办法发挥作用。
就在这样行军过程中,这三万宣大新军的二十多名守备千户却突然聚集在一起,开始商议起来。
军人对于战争是极其敏感的,而目前中路军的种种行为让他们感到担心,这江彬也太废物了一些,要是到时候被这些将门被拖累了,他们这三万人可就要倒大霉了。
所以这些人秘密聚会,他们在学习会的组织下团结在荡倭营系统出身的江彬助手参军王瑞身边,“各位,现在的形势不太对,咱们这些人要留个心眼。”
几十万大军最怕的就是失去了组织,乱了起来,所以大家伙商定,如果出现了什么不对的情景,他们这些学习会成员的军队,必须联合起来,所以这些人商议之后,定下了好几条暗语,以防万一。
就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谁也没有想到,鞑子出现了。
第561章 僵持()
这么早就遇到了鞑子,明军立刻紧张起来,经过一番前哨站之后,不管是蒙古人还是中路明军都明白自己遇到了对方主力,这个消息传到了正德耳中,他有些出乎意料。
鞑子竟然南下了,这也太奇怪了吧,以前鞑子遇到大明的大规模进攻,不是应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