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天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铸天朝- 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随着忠于云逸的官员与城防军来到大秦帝国各地,云逸对大秦帝国各地的掌控力度加大,在云逸的命令下,土地改革也由这些忠诚于云逸的官员们在当地开始实施。

    土地改革的实施,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普通老百姓,一直以来土地都是一个家族的根基所在,无论手中钱再多,都不如用钱购买大量土地放在手中划算,以至于众多大小地主的形成,还有无数老百姓因为各种事情失去土地成为佃户,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然而大秦帝国的诞生将这一切都改变了,老百姓们可以重新拥有土地,在帝国的律例下,已经不允许地主出现。

    不过也因为云逸的土地改革,各地强制没收地主手中多余土地,使得一些视土地为生命的地主带着族人反抗官府。

    好在大秦帝国内阁提前做好准备,已经预测出来在土地改革推行出来的时候会受到抵抗,驻扎在各地的军队将各地微弱的抵抗全部镇压下来,凡是敢反抗帝国的统治,只有死路一条。

    大秦帝国内以保德王氏、高昌慕容氏为首的各大世家倒是安分的很,其一是各地世家明白他们已经无法抵挡大秦帝国,其二则是各大世家的家主已经启程前往云华郡,准备出海,要是此行顺利,各大世家日后也会转移到海外“仙岛”。

    只要各大世家不带头反对,大秦帝国的土地改革虽然进展速度一般,但是却坚定不移的继续下去,各地的反抗也被迅速镇压下去,在大秦帝国的铁血镇压下,那些慌了头的人终于恢复清醒,一部分人放弃心中抵抗的心思,将手中多余的土地交给官府,生与死之间,他们选择生。

    于是乎,在大黎帝国境内各地,经常能够看到兴高采烈的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到满面愁容的“前”地主。

    针对云逸下达的土地改革命令,大秦帝国内也有众多人对其议论纷纷,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子弟,凡是有远见的人都能够看出来云逸的土地改革要是真的施行起来是多么的恐怖,起码大秦帝国境内的所有普通老百姓都会拥戴云逸,对云逸感恩戴德,要是在大街上有人敢说大秦帝国一句不好,甚至会引起众怒。

    不过缺少官员依旧是云逸面临的重要问题,不得已,云逸在新平城也设立招贤馆,凡是忠于云逸的人,凡是有一些能力的人,只要进入招贤馆,基本上都会得到安置,说不得就会成为一地之主政官员。

    招贤馆简直就成了寒门子弟报国的最佳道路,每天招贤馆前都挤满大量寒门子弟,曾经,寒门子弟上进道路都被世家掌控,寒门子弟上进无论,只能蹉跎一生,现在,突然出现的招贤馆却成为他们的机会。

第355章 教育和科举() 
的寒门子弟被世家欺压的太久了,如今终于有了一个他们可以“宣泄”的出口。

    大秦帝国不以身份高低选拔人才,而以才能高低选拔人才。

    招贤馆能够吸引到大量寒门子弟到来,这是正常的事情,其实还有更多的寒门子弟无法赶来,最重要的原因就出在“寒门”两个字上,没有钱,寒门子弟如何出远门?曾经多次出现过寒门子弟被饿死在路上的事情,多么的可悲。

    事实上,大秦帝国目前除了土地改革、户籍登记等重要事情外,还有教育推广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云逸的前世就有“教育兴国”之说,像世家这般将知识都垄断,只会让这个社会止步不前。

    无论是的土地改革、户籍登记还是教育体系,这些东西在泽州境内都是搞过一边的,从泽州到整个大秦帝国,只不过是地域变大了,人口增多了,依旧还是泽州这个模式,大秦帝国内阁没有因此而手忙脚乱,低下的官员也没有因为这么多事情而显得混乱,只要按照以前的经验就好。

    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大秦帝国的教育体系,对大秦帝国来说至关重要。

    泽州只有两百万人口,而整个大秦帝国总人口在三千五百万左右,两者之间相差巨大,也因为着想要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大秦帝国的教育体系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普通的教书先生其实并不缺少,有许多寒门子弟明白读书识字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东西,所以想尽方法读书识字,最后却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先生。

    在云逸的计划中,三年时间里,要在大秦帝国境内所有县都建立起来最少一座小学堂,五年时间里,要在大秦帝国境内所有郡都建立起来最少一座中学堂,七年时间里,要再建立两座学府。

    以云逸制定的庞大计划,今后泽州各地中小学堂毕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要前往大秦帝国各地,成为新建立的学堂的老师。

    等到覆盖整个大秦帝国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后,不,只需要建立起来三分之一,云逸也就不需要再为人才问题发愁。

    除了这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外,日后云逸还准备将一个新鲜的东西拿出来——科举。

    除了大秦帝国以外,其他国家的用人制度基本上就是血缘世袭和世家大族垄断,招贤馆虽然也能为大秦帝国招募贤良,不过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科举制就能很好的改变这一切,才能够真正使得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有一展才智的机会。

    县试、郡试、州试、殿试,层层递进,等到科举制度真正在大秦帝国出现的时候,或许一位寒门子弟在县试中拔得头筹,就会被县中大户人家招婿,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不过科举暂时也不会出现太早,因为关内的目前的情况还没有彻底稳定下来,多年的战乱使得关内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更有许多人落草为寇,以打家劫舍为生。

    大秦帝国境内的山匪盗贼不在少数,各地的军队除了要镇压敢于反抗帝国的地主阶级外,还要清剿那些山匪盗贼,让天下彻底太平下来。

    另外,寒门子弟和世家子弟相比还是太少了,要是科举出现,基本上也是世家子弟相互竞争,寒门子弟也就那么少数人能够凸显出来,要想科举制度真正出现,还得等大秦帝国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寒门子弟增多,才可以。

    到时候,大秦帝国官员中世家子弟和寒门子弟的比例才会改变,只有当寒门子弟的比例大幅度超过世家子弟,云氏的江山才会安枕无忧。

    无论在何时,世家都是一个巨大威胁!云逸不会对世家放松警惕。

    ……

    火车停下,云华郡望海城来了一行特殊的客人——各大世家的家主。

    之前各大世家家主向云逸请求到外海“仙岛”,云逸答应这个请求,云逸各大世家家主在云逸的安排下从新平城一路南下,最终来到望海城。

    除了上官鸿博外,其他世家家主还是第一次乘坐火车,火车让各大世家家主享受一次快捷出行。

    最终各大世家家主来到望海城,他们要在望海城乘坐轮船前往距离望海城大约一百七十余里的一座岛屿。

    在望海城码头,各大世家家主见到码头上停靠的庞然大物,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

    “这是什么东西?”一位世家家主的喊道。

    “这是轮船,不需要风帆就能航行的船。”云永给出答案。

    以各位家主的身份,云氏船政大管事云永亲自出来接待他们。

    第二天,云永带着诸位世家家主来到一艘震字级轮船上,这是一次试航,让十七位世家家主体验一下在大海上航行是什么感觉,要是没有意外,第三天才会启程前往目的地。

    这一次航行只是在近海航行,十七位家主中有几人身体稍微有些不适,不过各位家主都是武者,实力没有达到先天境界,不过也都是中阶武者或者高阶武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在诸位家主来到望海城的第三天,诸位家主在云永的带领下登上一支三艘震字级轮船组成的船队中的一艘,随后船队向望海城大约一百七十余里外的一座小岛前进。

    大约两个半时辰后,船队在一座小岛前停下,这就是一行人的目的地,一座长满植被的小岛。

    这里也算是远离神州大地,之前轮船在近海航行时,十七位家主还没有太多感觉,不过随着距离神州大地越来越远,都是武者的十七位家主却能感觉到灵气浓度在增加,武者在这种环境下习武,要比在神州大地上进境速度更快,还没有到目的地,十七位家主已经感觉到这趟行程的惊喜所在。

    真正到了岛屿上,众家主也不得不感叹这岛屿真乃“仙岛”,这里的土地已经不能用肥沃来形容,要是将药材种植在岛上,这里的环境会更有利于药材成活和生长,这里简直是武者最佳的居住地。

    众家主们互相对望,似乎心中有了一些决断。

第356章 开元六年() 
开元六年正月,大秦帝国帝君云逸下旨迁都,大秦帝国的都城将从新平城迁往云华城。

    当这道旨意传达下去后,没有任何人提反对意见,相反,有许多人都知道,迁都是早晚的事情。

    在神州大地上,新平城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城池,大黎帝国将新平城作为都城,圣武皇朝也曾将新平城作为都城,在圣武皇朝之前,还有多个或大或小的国家将新平城作为都城,即使是大秦帝国,在初期也将新平城作为都城。

    人总是怀旧的,不过新平城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那些曾经跟着云逸从云华郡来到新平城的臣子们,更愿意待在曾经的云华城,而不是现在的新平城。

    新平城经过圣武皇朝和大黎帝国的扩建才有如今的规模,新平城中人口最多时已经超过五十五万,关内许多郡的人口都没有新平城一座城池的人口多,新平城能够容纳这么多人口,可见新平城有多么的巨大。

    新平城是大,但是这么多人口居住在新平城中也导致新平城非常拥挤,新平城除了中央区域外和主要的街道外,其他区域都称得上是脏乱差,这是这个时代的城池的通病,受时代所限。

    唯有云华郡境内的城池受过各种改造和瀛州重新规划建设的城池,这两地的城池才没有这个时代的城池的通病。

    也因为使用大量钢筋混泥土,云华城中的高层建筑非常多,新平城中,除了个别建筑外,其他建筑最高的也就是三层而已,而在云华城,新建的建筑就没有低于三层的,这也使得云华城人口快速增长却没有显得拥挤,更因为云氏的改造,云华城中变得井然有序,脏乱差的现象几乎没有。

    在云逸建国登基称帝之前,云逸就做好计划,只暂时将新平城作为大秦帝国的都城,未来大秦帝国的都城将会放在云华城区域,或句话说,新的都城就是扩建后的云华城。

    迁都到云华城这个靠海的地域,说明云逸对大海的重视。

    在云逸称帝后,就下旨调动一部分人力物力开始对云华城进行扩建,原云华城得到保留,作为新云华城的一部分。

    新的云华城将包括五部分,中心区域和东南西北四大城区,中心区域是帝国和帝国重臣的府邸所在,而原云华城属于东城区,更重要的是,扩建后的云华城将会放弃城墙这种建筑。

    云华城处于神州大地西南角落,要是敌人能够达到云华城,那就代表着大秦帝国只剩下最后这点区域,云华城有没有城墙已经不重要了,而大海上的敌人,恐怕在神州大地上,除了大秦帝国外,还没有其他国家对大海进行探索,对其他国家来说,大海依旧是禁忌之地。

    五年的时间,云华城已经完成一部分扩建,起码云华城中心区域的帝宫和帝国重臣的官邸已经建设完成,除了原云华城的西城区东城区不需要建设外,北城区、南城区、西城区都进行一定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云华城的中心区域外,北城区、南城区、西城区的新建建筑层数最低都是三层,普遍是五层高。

    五年的时间过去,感觉云华城建设的差不多了,甚至云逸乘坐火车亲自来云华城视察一次,才终于决定开始迁都,将大秦帝国的都城从新平城搬到云华城去,也意味着新平城即将失去大秦帝国政治、军事、商业中心的地位,云华城将新平城取而代之。

    虽然今后新平城的重要性没有云华城高,不过新平城位于大秦帝国的中心区域,依旧是大秦帝国的交通中枢,云逸便将新平城定为陪都。

    想要将都城从新平城搬到云华城去,也是一个大规模转移行动,要是在以前,这么大规模的转移行动根本不可能出现,不说劳民伤财,就是花费的时间也会很长很长。

    在大秦帝国之前,也是有国家进行迁都的,不过那些国家迁都,除了是因为受到敌国的威胁而不记损失将都城搬远一点外,其他国家迁都的两座城池距离都不会太远,超过三百里的很少很少。

    哪有大秦帝国这样,从新平城到云华城的距离接近四千里地,要是在之前大黎帝国时期进行这样的迁都,想要完成整个迁都行动,恐怖三年时间都不一定能够完成,这三年迁都时间里,大黎帝国也会变得混乱。

    不过大秦帝国就不需要考虑时间的问题了。

    如今新平城和云华城之间已经用铁轨路紧密连接起来,近四千里路,火车一日一夜能够跑一千二百里,近四千里路也就是三天多一点的时间,更何况一列火车的运载量非常大。

    按照云逸的估算,将都城从新平城搬到云华城去,最多就是一个月时间,一个月是指搬运的时间,之前之后还有给时间进行准备,预计整个过程最多持续三个月时间,以如今大秦帝国对关内的统治基础,三个月时间基本上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随着云逸的迁都命令下达下来,云逸的臣子们都开始忙碌迁都的事情,之前云逸已经将迁都的事情提前告诉内阁,云元恺、周树等人已经提前做好迁都计划,随着云逸的迁都命令下达,内阁制定的迁都计划有序进行着。

    曾经关内的各大世家都在期待着大秦帝国迁都,五年前各大世家家主登上海外岛屿,最终选择云逸给出的第二条路,将各自家族搬迁到小岛上,这些面积都不算小的岛屿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