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第3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反正他现在是宁可去听老妈的唠叨,也不想再吃一口甜到齁的红枣莲子粥,否则李承乾怀疑晚上自己还能不能说出话来。

    所以,回到丽正殿仅仅待了一刻钟的时间,李承乾再次逃了出来,骑着车子去长孙皇后那里逗了半天的兕子,直到天黑才再一次回到东宫。

    “太子哥哥回来了?”这一次遇到的是程小四,小丫头熠熠的目光中闪着莫名的光芒,略带英气的清秀面孔上带上邀请的神色。

    食髓知味么之是?李承乾叹了口气,芙蓉帐中春光虽好,可是再好的身子骨也架不住这夜夜春宵。

    “回来了,怎么还没有去休息?”躲过程小四邀请的目光,李承乾顾左右而言它的问道。

    “在等着太子哥哥嘛。”程小丫头嘟起嘴。

    “一会儿早些睡吧,明天父皇便要点兵出征,我还要去校军场送行,今天晚上不陪你们了。”李承乾又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拿老头子把自己的小老婆给挡了回去。

    可怜的小兄弟,能休息一天就休息一天吧,至于明天怎么回事儿,到时候再说好了。

    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李承乾在书房中窝了一缩,第二天天不亮便在双胞胎兄弟的提醒下,早早爬了起来,洗漱之后饭都没吃就离开了东宫。

    日头渐渐升起的时候,李承乾的出行队伍已经到了城外的校军场,下车之后入眼所见,瞬间就被庞大而又壮观的场面给惊呆了。

    借用一位小品名家的话那就是红旗招展,彩旗飘飘,所有需要出征的十三卫,各出一府人马把校军场挤了个满满当当。

    上了前面的观礼台,立刻看到个身战甲的老头子正傲然立于台上,左右两侧则是十六卫大将军,一个个腆胸迭肚,挤眉弄眼的站成两例。

    一群老杀才,见惯了风风雨雨,却从来没有见过皇帝御驾亲征,这次能有机会再次和李二一起出征,一个个自然是喜不自胜,纷纷感念当初南征北战的目子。

    当然,这些老货们更多还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看着下面的连天战旗,一个个激动的同时,也在为今日之盛举感到兴奋。

    高句丽,蕞尔小国却屡屡犯边,今日大军云集,不日便会重兵压境,且看那高句丽荣留王高藏武如何应对。

    当然,高句丽并不是最尔小国,以上想法仅仅是想想罢了,充分体现了战略上藐视敌人的含义,真正要打的时候还要是小心谨慎,一群打老了仗的老杀坯们在这一点上还不需要别人来提醒。

    (本章完)

第890章 大军出征(下)() 
“承乾,过来!”看到李承乾过来,李二十分满意的点点头。

    不为别的,只为因为他也是穿着铠甲来的。

    不过和李二与众武将略有区别的是,李承乾的铠甲是板甲,而且上面满是锋利的倒刺,看上去战斗力如何先不说,单单那架式就显得十分唬人。

    随着李承乾的动作,暗金色的铠甲在朝阳下像熠熠生辉,倒刺上闪动的寒芒也证明它并不是一件样子货。

    “哐哐哐……”沉重的脚步声敲打在众人心口,代表着它的份量。

    程咬金这个老家伙中间试图表现一下,不过看着铠甲上锋利的倒刺,老货最后放弃了拍上一把的举动,只是眼中那份‘羡慕嫉妒恨’怎么也掩饰不住。

    “父皇,儿臣来迟!”好不容易走到老头子面前,李承乾先是长长出了一口气。

    研究署的那帮家伙,李承乾现在对他们是又爱又恨,这帮该死的家伙,听说要给太子打造战甲,竟然用了比平时多了一半的材料,以至于他的战甲比别人的都重上许多,安全的同时,走起路来可是费老鼻子劲了。

    “总算是还没有误了时辰,且到一边站好,回头再说!”皇帝陛下脸上无悲无喜,淡然吩咐了一声,随后便将目光转向校军场。

    多久没有出征了?五年还是十年?虽然每年都会检校军队,可是那毕竟不是真正的出征,胸中有猛虎的李二这几年感觉自己快要被憋疯了。

    若大的校军场上除了风卷旌旗的声音,再也没有一丝人声,所有人都静静的等着,等着吉时的到来。

    终于,在李二觉得有些不耐烦,打算把太阳拔高一点的时候,有礼部官员唱礼:“吉时已到,陛下祭天!”

    来了!李二低垂的眼帘瞬间抬起,双眼之中透出一抹寒光,接过由方老太监递上来的祭天祷文,声音铿锵朗声唱诵……。

    零零散散的一大堆东西过后,李承乾听的是一头雾水,祭天、祭地、祭旗,反正一圈折腾下来,日头已经到了头顶正中。

    沉重的铠甲压的他有些透不过气来,不过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老头子的面子,就算是把牙咬碎了,他也得顶住。

    “承乾,来吧,以你太子的身份将士们讲几句!”所有的事情都搞定了,李二总觉得似乎还差了些什么,看到李承乾顿时眼前一亮。

    平时蛊惑人心的时候这小子一个顶八个,现在大军出征正是需要气氛的时候,如果不让他来煽动一下情绪,当真是有些可惜了。

    一府之军有近五千人,十府便是五万,眼前校军场中却是整整十三府的人马,一共六万五千人,加上随同李二一起出征的玄甲军之类,人数已经达到近八万。

    这么多人面前,无论如何李承乾也不能怂了,纵然心中对老头子的决定再不满意,也不得不站出来,走到一排铜皮大喇叭前面。

    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不知道是谁说的,但是走到前排之后,李承乾觉得应该给这个人发个大大的奖章。

    一排排雪亮的陌刀,一支支锋利的长枪……,无数面旌旗卷起长风,在来到李二身边的那一刻,李承乾浑身的血液几乎在瞬间沸腾。

    这就是大唐,这就是名震中外,在上千年后依然被无数中国人,外国人传唱的大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他们的热血与忠诚铸就大唐不朽的灵魂。

    在那一瞬间,李承乾有无数的话想说,但到了最后他发出的却只一声疯狂的战吼:“杀!”没有什么鼓动,也没有什么诱惑,只有发自心底的一声呐喊……。

    “杀……!杀……!杀……!”八万人的疯狂战吼声震天地,刀枪并举,长缨所向,风云为之色变!

    “轰轰轰……”整整一排三十六贞观炮,数炮齐鸣,却盖不过那发自心底的斗志,大唐军魂随着一声呐喊,熊熊燃烧,绽放出那深埋已久的璀璨光华。

    沉寂了数年的大唐军魂在一这刻得到释放,数万将士对敢于向大唐发起挑衅的势力,爆发出发自心底的呐喊。身为一个大唐人,一个大唐军人,那种发自骨子里的自豪随着他们的怒吼,在这一刻迸射出耀眼的光芒。

    李二看着李承乾的目光有些复杂,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个擅长蛊惑人心的儿子竟然没用长篇大论,也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仅仅一个杀字,便可以将数万人的战斗激情彻底点燃。

    这就是天生的王者么?有聪明的头脑,有狠辣的手段,再加上无与论比的煽动力……,老头子有些不太确定自己这一次到底要不要亲征了。

    把长安城交给这小子真的好么?自己会不会像杨广一样被流亡呢?李二的内心分外纠结。

    不过在看到那些跟着自己十余年生死不离的老将时,这份犹豫变的不再担心,若这小子真有那么大的能耐,面对数十万大军还能从自己手中夺走这天下,那么这天下便是给了他又如何!

    想到这里,李二觉得一阵释然。

    观察了这么久,老李同志毫不否认李承乾的能力,此时的他在释然之后忽然有一种感觉,即便东征高句丽战死沙场,此生亦无悔矣!

    “东征高句丽,全军开拔!”烈烈狂风中,出征的命令传达了下去,瞬时间校军场号角齐鸣,万鼓雷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慷慨激昂的战鼓声,伴随着将士们所唱的《秦风·无衣》,让出征的场面带出了一丝苍凉。烈烈狂之中,老秦人的血在沸腾,李承乾似乎看到当年的秦军将士出征时的场面,无数将士的英灵在虚空中闪现,而下一刻,这些模糊不清的影子与下面那些出征的将士一点点的重合。

    这一刻,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涌上心头,观礼台上,李承乾对着正在不断走出校军场的将士,敬了一个最郑重的军礼!

    铜皮大喇叭中传出另一首激昂的调子:

    赳赳老秦,赴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本章完)

第891章 表错情了() 
老头子走了,带着数十万大军杀奔辽东,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似乎不把辽东打下来便不打算回来一般。

    李承乾在送走老头子之后,已经累的死狗一般,先是把唐善识骂了个狗血淋头,接着又把研究署能叫上名字的工匠点着名骂了一遍,最后又把程老货骂了一遍,这才脱下了那一套重的要命的铠甲。

    该死的老家伙竟然要老子给他送去百十套这样的铠甲,也不想一想这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搞得定,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这次东征最好老头子发发慈悲,把那个老货留在辽东好了,眼不见心不烦,省得他回到长安总是来找自己的麻烦。

    想着一些有的没的,李承乾回到自己的马车旁边,对一个个子小的有些可怜的家伙问道:“我大唐军威如何?”

    “我军威鼎盛,战意滔天,非倭国所能及也!”小个子的大唐官话说的并不怎么好,听上去让人觉得十分怪异,再加上他非要拽文,听得更是让人恼火。

    “把舌头撸直了说话,再要拽文,当心本宫拔了你的舌头!”李承乾听的费力,有些恼火,若因为这小子是扬天和称心派回来的,怕是已经一脚踹出去了。

    “喏!臣明白了!”小个子脑袋一缩,似乎知道自己犯了错误。

    即将登上马车的时候,李承乾突然想起了什么回头问道:“你说我国,又提到倭国,难道你不是倭人么?”

    “回殿下,臣是归化人,不是倭人!”小个子说得十分认真,似乎李承乾说他是倭国人比骂他还要让他难以接受。

    归化人,实际上是一个统称,泛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时期移居倭国的中原汉人,甚至就连历史上一些有名的日本家族,如服部氏、长宗我部氏等等,其前身也都是归化人,自认为秦姓皇的直系后人。

    所以说,归化人并不是倭国人,最多算是华侨,民族还是汉族,和土生土长的倭人还是有所区别的。

    李承乾自然知道归化人这段历史,不过却被眼前这个自己连名子都不知道的家伙弄的一愣,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赞他一声:好气节!

    不过,李承乾的反应明显还是慢了一拍,他的一句赞叹还没有出口,一边的舒天已经是横刀出鞘,怒喝声道:“大胆,太子殿下面前,岂容尔小小倭奴放肆!”

    “来啊,某家生为中原人,死为中原鬼!”“舒天住手!”

    眼看横刀就要砍到那个依旧在犟嘴的小个子脑袋上面,李承乾及时的喊了一声,将舒天的砍人的举动制止住。

    真不知道是杨天和称心在倭国洗脑洗的好,还是这次来的这个家伙真的是有汉人血统,面对横刀加身,竟然丝毫无惧,李承乾不由想到了后世的那支为劳苦大众献身求解放的政党。

    不过现在明显不是想这些的时候,李承乾看着眼前略有些混乱的局面,淡淡的摆了摆手,示意舒天、程华安、苏猛等人退开:“你叫什么名子?”

    小个子不服气的瞪了舒天一眼,对李承乾略一躬身说道:“臣,秦吉胜,倭国名子服部吉胜。”

    “服部?你是秦氏族人?”李承乾沉声问道。

    “正是!”个子小小的秦吉胜凝声答道。

    “陪本宫走走。”给双胞胎兄弟打了一个眼色,示意他们跟上之后,李承乾当先向远处无人的地方走了过去。

    “你这次过来是代表那一方?”待到了无人之处,李承乾目视空空的校军场,淡然问道。

    “殿下,臣不属于任何一方,只是代表我中原正统!”秦吉胜微微弯腰,隔着天佑落后半步,他虽然说自己是汉人,但还是受了倭国太深的影响,面对‘强者’低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我要怎么才能信你?”李承乾不为所动,连身都没有转,似乎说话的对像就是面前的空气。

    “殿下,此为‘红衣’使者交给我的信物!”在双胞胎兄弟的监视下,秦吉胜自怀中掏出了一件翠绿色的东西,托在掌心之上。

    那是一只耳环,李承乾数年之前曾经见过,连同那只白玉观音。

    半晌之后,李承乾收回目光,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们两个还好吧?有没有受什么伤?”

    “回殿下,两位使者都很安全,时下坐镇筑紫岛(九州岛的古称)筑前国(也就是福冈西北部及中部)。”秦吉胜把自己临行前,杨天和称心的情况大概说了一下。

    “地镇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很突然的,李承乾诗性大发,在双胞胎兄弟诡异的目光中,吟出了一个对子的上联。

    而出乎兄弟俩预料的是,秦吉胜突然间停止了他的叙述,沉声正色应道:“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

    “‘红衣’是谁?”见秦吉胜对上了当初自己抄来的暗语,李承乾脸色稍霁,转回身问道。

    “‘红衣’就是‘红衣’,总是穿着一身红色纱裙,身材高挑,面容姣好。”李承乾的问题让秦吉胜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只能把称心的样子描述了一下。

    这一切只因为称心在那次宴会之上突发奇想给自己起了一个绰号叫‘红衣’,而从那一天之后,不管是杨天也好,还是他自己也好,再也没有人提起过称心这个名子,‘红衣’也就成了他唯一的代号。

    秦吉胜明显是在后期被杨天和称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