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小平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小平民- 第3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伴当,现在离朝会还有多少时辰?”

    “回皇爷,还有约莫一个时辰,不如皇爷您先到龙床上靠一会吧!”

    “不了,静下来心里更烦。”

    崇祯帝轻轻摆了摆手,而后站起身来,“陪朕到御花园走走。”

    “哎!”

    王承恩应下,便是转身对在外间服侍的小太监喊道:“摆驾御花园。”

    当崇祯帝来到御花园的时候,天还没有完全亮,只有那蒙蒙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洒在那争奇斗艳的各色花草上,显得是那样的祥和。

    崇祯帝漫步在御花园里的小道上,王承恩落后半个身子,在旁服侍,前后十余步外,各有数名太监宫女提着灯笼,为崇祯帝照亮。2yt

    “伴当啊,你觉得如今我大明江山如何?”

    走着走着,崇祯帝突然就是对王承恩问道。

    王承恩略微一犹豫,而后回道:“回皇爷话,我大明江山自是花团锦簇,欣欣向荣,虽是现在遇上些事,可终究是无伤大局,过些时候,自然也就过去了。”

    “呵呵呵,,,”

    崇祯帝无奈的笑了几声,也是不再说话,只是慢慢的走在这鸟语花香的小道上。

    是啊,开始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大明已经是享国两百多年了,正统地位早已是深入人心,便是偶尔有些跳梁小丑出来作乱,也不过是蚍蜉撼树而已,不足为患!

    然而这些蚍蜉却是慢慢长大了,如今,已经是长到了要出动十万大军征剿不可的地步,这还是蚍蜉吗?

    想到这里,崇祯帝停下了脚步,眼睛不禁就是看向一颗强健的松柏树。

    这颗松柏树是当年自己和皇兄一起种下的,那时候的大明天下还是皇爷爷当政,皇爷爷几十年不上朝,可是天下太平。

    皇爷爷走了后,父亲还没的及当政,也是走了,后来就是皇兄当政,皇兄也是和皇爷爷一样不理政事,每天只是忙着他的木匠活,可是天下还算过得去。

    再后来,皇兄走了,轮到了自己当政,为了将大明天下治理的繁荣昌盛,为了让大明江山千秋万世的传下去,自己一日不敢懈怠,

    当政以来,自己不曾有过一日放松,比之皇爷爷和皇兄,自己不知要勤奋多少,可是为什么这大明天下却是一日不如一日呢!

    崇祯帝感慨万千,做到了旁边的石凳上,陷入了沉思。

    奉天殿内,一众文武官员齐齐肃立,分两班站列,都是静默无声。

    “皇上驾到!”

    一名宦官大声高喊了一声,一众文武齐齐跪在地上,行三拜九叩大礼,山呼道:“臣等参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帝振作精神,走上御台,端坐在龙椅之上,说道:“众卿家平身。”

    “谢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众文武又是山呼道。

    这时候,崇祯帝就是说道:“众卿家可有本奏?”

    一众官员都是眼观鼻,鼻观心,没有人站出来回话。

    “怎么,难道我大明如此太平无事了吗?”

    崇祯帝语气里面颇为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如果说刚登基时的崇祯帝还对这些官员抱有浓烈期望的话,那么现在的这些期望已经是在慢慢的消磨殆尽,随之时间的推移,崇祯帝对这些人也是越来越看的清楚,大明靠他们,难啊!

    “看来皇兄重用宦官,不是没理由啊!”

    崇祯帝不禁是在心里感叹道。

    见崇祯帝这样说,一个官员就是站出来回道:“皇上,如今我大明在皇上的英明治理下,国事日渐有望,虽些许地方仍有小股盗贼,可也是蚍蜉撼树,不足道哉!故此,我等臣子才是一时无本可奏。如此,也可说是我大明之福啊!”

    这官员话音一落,许多的人也是纷纷点头赞同。

    崇祯帝也是不愿再多耽误时间,便是直接让他退下,而后对一众官员说道:“日前三边总督傅爱卿向朕奏本,言陕西巨贼势力颇大,非十万大军不可为之,此事,诸位爱卿有何看法?”

    崇祯帝这话一出,一众官员都是骚动,忍不住都是窃窃私语,许多的官员眼神里竟是露出那激动的光芒!

    这也不奇怪,这是要发兵打仗了,这一打仗,就是所费钱粮无数,国库又要动了,要是没仗打,这国库里面的银子怎么出来!

第九百三十三章 臣以为不可() 
    

    听了崇祯帝的话,那内阁首辅周延儒便是第一个手持洁白笏板,出班说道:“皇上,那陕西巨贼甚是嚣张,前任三边总督洪大人便是惨死他手,如此贼子,怎可不剿!

    此事已是拖了许久,如今关外鞑奴一时不敢犯我大明,剿贼时机已然成熟,臣以为朝廷当即刻发兵剿贼,以显朝廷天威,如此,我大明江山方可稳如磐石,固有万年!”

    现在的首辅已经不是以前的韩爌了,说来也是心酸,一年之内,朝廷换了四任首辅,韩爌走后,便是那李标,李标走后,再是那成基命,他们都是先后乞骸骨(告老还乡),后来这才是轮到他周延儒。

    朝廷,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利中枢,首辅又是这中枢之首,如此重要职位,竟然是一年换了四任,这叫朝廷政策如何顺利实施,这天下不乱才怪!

    “周大人所言有理,朝廷当即刻发兵剿贼,以贼寇头颅,正视听!”

    “是极是极,些许贼寇,十万天兵一到,即刻枭首,化为粉末!”,,,

    周延儒一说完,许多的官员都是纷纷出班唱应,都是赞同即刻出兵。

    便是那一向和周延儒不对付的钱谦益,也是出班说道:“皇上,臣亦是赞同,那贼子无君无父,无纲无常,简直是与禽兽无异!朝廷若是不发兵剿灭,何以震慑宵小!何以倡导天下!”

    “不错不错,钱大人言之有理,朝廷当即刻发兵剿贼!”

    “钱大人此言甚是,贼寇之患一日不除,大明一日不得安宁,还请皇上即刻发兵!”,,,

    钱谦益作为士林领袖,东林党的大佬,他这一开口,顿时就是一大半的官员齐声唱应。2yt。org

    一众官员如此齐心同意一件事,这倒是难得一见,要知道以前不管是什么事,别管行不行,这些个官员都是要先争辩一番,仿佛不争一争,显示不出自己的能耐一般。

    这些人里面,只有那户部尚书毕自严眉头紧皱,他是管着朝廷钱袋子的,这打仗就是打钱啊,如今这样的时候,这叫他怎能不皱眉头!

    可是着急又能如何,那巨贼日渐坐大,不剿又是不行!

    崇祯帝见一众官员如此齐心,心里很是高兴,看来在大是大非面前,这些人还是以国事为重的!

    既然官员们没有人出言反对,崇祯帝自然也是决定出兵剿贼,毕竟这也是他自己的打算。

    于是崇祯帝便是对毕自严问道:“毕爱卿,此次发兵剿贼,动用兵马当在十万上下,依爱卿看,所耗钱粮多少?国库是否充足?”

    毕自严早已经是在心里盘算了,他任户部尚书多年,这些事情,他是驾轻就熟。

    只见毕自严出班回道:“回皇上,十万大军出征陕西剿贼,以三月为期,所耗粮食当在八万石上下,所耗银两当在两百万两上下。

    如今虽然国库用度维艰,然此事臣亦是深知不可不为,所以还请皇上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为皇上筹备所需粮草!”

    崇祯帝大喜,这毕自严作为户部尚书,他说了这话,那就是钱粮没有问题,此事便是成了!

    就当崇祯帝以为这事情将会一帆风顺实施的时候,却是不想在一个问题上,朝廷官员却是陷入了一番的明争暗斗。

    这个问题就是大军统帅的人选问题!

    当崇祯帝问一众官员何人可为此次大军的统帅时,毕自严就是第一个站出来开口答话。

    只听毕自严说道:“皇上,臣以为此次出兵征剿贼寇,统帅人选非孙承宗孙阁老莫属!”

    不怪毕自严第一个站出来举荐人选,实在是现在的大明经不起折腾!

    若是派了一个无能的统帅过去,那征剿贼寇的战争势必失败,到时不单将士平白枉送性命,而且无数的钱粮也是跟着打了水漂!

    那时候,就以现在的大明财政状况,哪里还能组织起第二次剿贼!

    这时候,只有那孙承宗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孙承宗,要资历有资历,要威望有威望,要能力还有能力,纵观整个大明,无人可及,不用他,用谁!

    崇祯帝听了,也是不禁点头,心里也是赞同不已。

    对于孙承宗的能力,他是知道的,当年皇兄要是没有起用孙承宗,那辽东的局势早已是不可收拾,哪里还有如今的关宁防线!

    崇祯二年,鞑奴入关,兵锋直抵京师,情况万分危急,若非是孙承宗出马,一举打败了鞑奴,那还不知道局势要往何处发展!

    就在崇祯帝要决定再度起用孙承宗的时候,只听得周延儒出班说道:“启禀皇上,臣以为孙阁老不可为大军统帅!”

    “哦!”

    崇祯帝不禁是“哦”了一声,问道:“爱卿何出此言?”

    “回皇上,孙阁老年事以高,陕西多山岭沟壑,一路而去,颠簸顿苦,便是年轻人亦是难以承受,若是孙阁老在路上出现意外,对军心士气而言,必是重大打击。此乃其一!

    再则,孙阁老当年经营辽东,对辽东军事自是无人出其右,辽东各部将官亦是对他信服,甘听其调度。

    然而此次剿匪却是在陕西,征调的大军亦是多出自大同,延绥,固原,甘肃各军镇,孙阁老从未与他们交集过,又是多年赋闲在家,指挥他们必是不可如意。此乃其二!

    其三,关外鞑奴虽是一时不敢犯我大明,可他们毕竟还在,若是以孙阁老为统帅,鞑奴趁我大军征剿贼匪之际,再度重演崇祯二年故事,那后果不堪设想!”

    说到这里,周延儒便是作出一幅为国为民的激动模样,对崇祯帝最后说道:“为我大明江山社稷计,还请皇上三思!”

    周延儒这话一说完,立马就是有支持他的官员纷纷站出来呼应。

    “不错,此事非同小可,还请皇上三思而后行!”

    “周大人言之有理,孙阁老虽是德高望重,然年岁不饶人,此时已是高龄,如何跋涉千山万水,还请皇上三思!”

第九百三十四章 不服() 
    

    崇祯帝听了周延儒他们的话,心里不免也是担忧起来。

    是啊,孙承宗今年已经是六十八岁了,一阵风刮过来,那估计都要摆三摆,他受得了这路上的颠簸吗?

    而且正如周延儒说的,如果关外鞑奴得知孙承宗远赴陕西剿匪,又是趁此机会,来一次兵围京师,到时,那如何是好?

    不由得,崇祯帝就是犹豫起来。

    见崇祯帝犹豫了,周延儒不禁是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那孙承宗是谁,那是先帝的老师,关宁防线的缔造者,那是凭着一张脸就能调兵的人啊!

    而且他又是东林党人,若是皇上再度起用他,让他再度回到朝廷任事,那朝廷还有我周延儒站脚的地方吗?

    许多的东林党人见周延儒和他的支持者,都是反对任用孙承宗,心里不禁是有了火气,敢反对我东林党,那怎么行,老子非得跟你争个没完不可!

    几个东林党小将刚想要跳出来反击,却是被钱谦益的眼神制止,这时候,他们才是猛地想了起来,这孙承宗可是与钱谦益不和的啊!

    在东林党里面,孙承宗和钱谦益不和,这也不是什么秘密,所以他们两人,那早就是分了两派了。

    为什么不和?不服呗!

    现在的钱谦益那是天下士林的领袖,东林党的大佬,威望高,资历老,在东林党里面那是一呼百应。

    可是这威望高,资历老,这得看跟谁比,跟一般的东林党罗罗比,那自然是高,是老,可是跟孙承宗比,那他就是小辈了!

    论年龄,孙承宗今年六十八,钱谦益今年四十九,这就差了一代人,要是平民老百姓这岁数见了面,钱谦益还得叫孙承宗一声叔!

    论进士及第,孙承宗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钱谦益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所以钱谦益见到了孙承宗,就得自称晚生!

    再论官场资历,那钱谦益就更加是没得比了,人家孙承宗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当年授翰林编修,后来成为天启帝的帝师,天启帝一登基,立马就让孙承宗主政辽东,那孙承宗可以说是成名已久啊!

    反观钱谦益,中进士就比孙承宗晚了六年,当官自然也就晚了六年,刚当官的时候就碰上父亲去世,只得回家丁忧。

    后来到了天启元年,这才是再出来当官,哪知屁股还没坐热,就卷入科场舞弊案,直接又是卷铺盖走人。

    到了天启四年,他走通关系,又出来当官,哪知又遇上魏忠贤当道,又是屁股没坐热,魏忠贤看不惯他,一挥手,就把他赶回老家去了。

    可是说,在官场资历上,他钱谦益在孙承宗面前,那是当孙子还不够格啊!

    当然,别看他钱谦益官场不如意,可是这么多年的赋闲在家,他是一心埋头学问,靠着做学问,他闻名天下,成了士林领袖,后来又是成了东林党的大佬,也算是另外的一种收获吧。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现在钱谦益做了士林领袖,东林党的大佬,可是他在孙承宗面前,那就是个小辈,晚辈,孙子辈,他能服吗?

    不服,这就有矛盾了!

    所以孙承宗在崇祯二年的时候赶走了鞑奴,崇祯帝大喜,再度起用他入朝为官,他一来,钱谦益就是拉拢许多的东林党官员,对孙承宗是极力的排挤,

    孙承宗年事已高,懒得和钱谦益这些小辈争,加上崇祯帝这人也是三天抱新鲜,鞑奴一走,崇祯帝很快也是过了热乎劲,看孙承宗也是不大顺眼。

    毕竟他孙承宗的资历和功劳摆在那里,崇祯帝对他,那是打不得,骂不得,说句话都要在心里过几遍,崇祯帝哪里受得了这个!

    于是借着钱谦益他们对孙承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