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平天国- 第4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一月。凤林大君李封朝鲜世子。

    一六四九年的五月十三日。朝鲜仁祖大王李。终于走完了他那既屈辱又多少有点儿光辉的坎坷一生。

    世子李。即位于德宫之仁政门。称孝宗。

第二十六章 加富尔的夙愿() 
九世纪的六十年代本就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个在地球睁开了眼睛、沉睡了二百余年之久的睡狮——中国,不管她愿意不愿意,自然也都难以回避她所面对的一切现实。随着太平天国的国内经济日益繁荣,国力日益强大,这个东方的醒狮,成为了当今世界已经绝对不可忽视的一股巨大的力量。

    一八六一年五月,刚刚宣布成立的意大利王国首相兼外务和海军大臣加富尔,为了完成他彻底统一意大利的平生夙愿,在意大利的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的陪同下,抱病来到北京。

    意大利虽然曾是古罗马帝国的核心,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又是欧洲资本主义诞生的摇篮。但是,自从中世纪以来,它却长期处于四分五裂、内乱不止的悲惨局面。

    从十六世纪起,西班牙、奥地利和法国先后入侵肢解意大利。

    一八零五年,拿破仑帝国通过《普莱斯堡和约》,逼迫奥地利承认了法国对意大利的占领。而仅仅是十年之后,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垮台,其占领区的意大利又重新恢复了割据的状态,除撒丁王国之外,其它地区全部都被奥地利帝国再度控制。

    为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意大利人民在经历了数个世纪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之后,到了十九世纪的中叶,一场席卷意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战争终于全面打响了。

    一八四一年一月,南意大利的西西里王国爆发武装起义,西西里的起义者们驱逐了那不勒斯军,成立了临时政府。

    三月,米兰人民起义,击败奥地利占领军,解放了米兰。

    同月二十三日,撒丁王国对奥地利殖民者宣战,国王查理尔伯特亲自率军开赴伦巴底。

    四月意大利各邦相继加入对奥战争。

    虽然由于随着奥地利军队主力自六月地反攻开始。撒丁军接连惨遭败绩。并在两个月内就不得不与奥地利屈辱地签定了停战协定。再次恢复了奥地利帝国对伦巴底和威尼斯地统治。但是。反奥战争失败。却激发起了意大利全社会各阶层人民地强烈愤慨。民族解放战争地浪潮愈发变得汹涌。

    就在撒丁王国被迫与奥地利刚刚签署停战协议之后。以马志尼为首地资产阶级共和派再次发动武装起义。同年地八月十一日和八月二十三日。*这本书^…#威尼斯和托斯卡纳相继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而十一月十五日。罗马也爆发大规模武装起义。并于翌年地二月也宣布了罗马共和国成立。作为共和国三执政之一地马志尼。成为政府地实际首脑。

    在日益高涨地民族解放浪潮地推动下。撒丁王国于一八四九年地三月再次对奥宣战。然而。仅仅就是十几天后。由于在诺瓦拉一战中。撒丁军地主力被约瑟夫采尔伯爵德斯基德茨元帅(奥地利作曲家约翰特劳斯之父。老约翰特劳斯于一八四八年所创作地那部不朽于世地《拉德斯基进行曲》。就是为歌颂这位被奥地利人当作伟大偶像所顶礼膜拜地元帅而作地)所率领地奥军合围。撒丁军再遭惨败。

    撒丁王国国王查理尔伯特被迫宣布退位。其子埃马努埃尔二世即位。重新又与奥停战议和。

    不久。在意大利内外反动势力地一起反扑下。托斯卡纳共和国被颠覆。在保卫罗马共和国地战斗中。新生地共和**民在意大利地民族英雄加里波第带领下。虽曾誓死抵抗并连续挫败过来自法兰西、奥地利以及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王**队地联合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罗马陷落。教皇政权复辟。

    一八五八年六月,继马志尼和加里波第之后,被意大利人民誉为是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的又一位意大利民族解放地杰出斗士、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登场亮相了。

    早在一八四八年六月就当选为众议员开始涉足政坛,两年后的一八五零年秋天被任命为农业、商业和运输大臣,又两年后地一八五二年又开始担任财政大臣,并于同年的十一月,正式出任了撒丁王国-皮德蒙王国首相地加富尔,自上任伊始,就在为了意大利的富强和统一而日夜地奔忙。

    具有着超脱常人的远大目光,同时又极具出色外交手腕的加富尔,在萨丁王国与奥地利帝国之间所进行的数次斗法的失败教训中深深地感到,面对强大奥地利帝国,弱小的撒丁王国要想完成整个意大利的统一大业,单靠自己的人民的力量,那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也是说,要想统一意大利,撒丁王国不仅要在诸如大力兴办近代工业,兴建铁路,疏通航道,建设商船队,发展自由贸易,并积极扩充军备,增加军队数量,装备新式武器,缩减和限制教会的权利,把教会财产受归国

    等内政问题上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提高撒丁王意大利诸邦中的地位的同时,还必须要争取获得强大的外援。

    为此,在加富尔的积极努力下,撒丁王国先后与英、法等国签定了贸易协定,以降低关税的积极方式,不仅促进了本国对外贸易额的迅速增长,还加强了撒丁王国同英法两国之间关系的友好程度。

    不仅如此,为了博得英法这两个欧洲强国的欢心,当俄土战争在克里米亚爆发,促使英法两国出动联军对俄宣战的时候,加富尔也急火火地出兵相助,公开向俄国宣了战,投身于了一场看上去好似与自己毫无关系,却又劳民伤财的战争之中。

    尽管加富尔所采取的种种示好行动,最终也依然没有能够使英国人对萨丁王国的统一大业,提供过任何一点儿实质上的援助,但毕竟还是得到了英国人在撒丁王国的反奥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态度,以抒发其对意大利统一大业的深深同情和理解之心。

    尤为重要的是,加富尔的那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政治布局,使得撒丁王国即将展开的民族解放和统一的伟大事业,不仅在舆论上博得了欧洲各国的普遍同情,更是取得了法兰西帝国的强劲支持。正如加富尔所需要的那样,法撒两国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也变得日益地紧密和深厚。

    就这样,加富尔拉拢一个强硬的法兰西帝国,共同去对付另外一个强硬的奥地利帝国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或许是由于拿破仑三世皇帝陛下对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有着加入过意大利的“烧炭党”的经历念念不忘,因而真的相信“法意两国是争取崇高事业的战友”,也或许是这位皇帝陛下对尼斯和萨伏依这两块土地过于的喜爱了,因此,他果断地采取了要支持意大利完成统一大业的非常行动。

    一八五八年的七月,加富尔如愿以偿地在法兰西的普龙比埃与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三世皇帝陛下亲切会晤,并达成了“绅士协定”,拿破仑三世表示,只要撒丁王国与奥地利之间发生战争,法兰西帝国定会出手相助。当然,对于法兰西皇帝陛下的慷慨,加富尔是不能单凭上下两张嘴皮来感谢的,他代表撒丁王国埃马努埃尔二世国王许诺给法兰西皇帝陛下的报酬,是割让尼斯和萨伏依给法兰西。

    加富尔绝对不是那种乐于出卖自己国家利益的人,但是,为了意大利最大的利益,他不得咬牙忍痛这样做。

    一八五九年一月,加富尔与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签订了一个秘密条约,条约白纸黑字地规定了,法兰西帝国有责任和义务要帮助撒丁王国击败奥地利,把奥地利势力彻底逐出伦巴第和威尼斯,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北意大利王国。

    条约同时还规定,作为对法兰西这种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伟大精神的回报,撒丁王国情愿将萨伏依和尼斯割让给受人爱戴和令人尊敬的、伟大的法兰西皇帝陛下。

    法撒反奥同盟由此正式宣告成立。

    随后,加富尔就再次施展其外交上的出色手段和高超技巧,诱使奥地利仅仅于当年的四月二十六日就对撒丁王国-皮德蒙王国宣战,并于三天后出动十七万大军越过提契诺河,入侵撒丁王国,从而迫使法兰西拔刀相助,坐上了这辆由他驾驶的共同反奥的战车。

    按照加富尔与拿破仑三世签订的秘密条约,撒丁与法兰西联合对奥地利宣战。经过两个月的殊死搏杀,奥地利军队被法撒联军逐出伦巴第。

    法撒联军的对奥开战,极大地推动和鼓舞了意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运动,人民的起义风暴又一次席卷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就在法撒联军与奥地利军激战的这两个月内,托斯卡纳、帕尔马、摩德纳和教皇国等邦国先后爆发武装起义,一个个君主的政权被相继推翻。而加里波第率领的志愿军——“阿尔卑斯猎人兵团”,则在奥地利的背后开展起了大规模的游击战,四处寻机打击奥地利侵略军。

    面对意大利如此灼热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熊熊火焰,拿破仑三世在感到震惊之余,又开始害怕了。他当初是真诚地想帮助他的意大利兄弟从奥地利的魔爪下获得解放,然而,他现在却开始担心,担心一个强大的意大利会阻碍他一直掩藏着的那个领土扩张的野心。

    于是,法撒联军对奥宣战仅仅才过去了两个半月的时间,一件令加富尔绝对没有料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位伟大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三世陛下,不仅出卖了他,也出卖了意大利,法兰西竟然背着自己的盟友,单独与奥地利缔结了停战协定。(,)

第十五章 这是一个真正懂得什么才是“感恩之心”的李朝朝鲜() 
那位“被暴毙”李不同,由于蛮夷们在他的身上,托于什么极大的期望,所以,他在盛京所遭受到的,不是与他的凤林大君身份“不对称”的折磨,就是败降弱国之“劣等子民”的羞辱,所以,李对蛮夷们有着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

    大明虽亡,在朝鲜看来,大明所曾拥有的那种高度发达的儒家文明,只有在他们这里,还在被不折不扣地继续传承着,因此,朝鲜堪称是一个真正的“小中华”。而如今,“小中华”却要永远地沦落为一个落后的、由山林狩猎蛮民所建立起来的所谓“大清朝”的藩属国,无论是朝鲜的君臣,还是黎民百姓,都感到痛心疾首,都不能接受。

    尤其是接连几次的胡乱,无论对朝鲜的社会、还是朝鲜的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再加上此后满夷无休止的征索,不仅使得李朝政府的权威一落千丈,也极大地加重了朝鲜的经济负担。

    经济的掠夺、政治的欺压、文化的差异,注定终朝鲜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绪一直都将成为其社会思潮的主流。

    “呜呼。大明之亡,今为二百有余年矣。人之不知有大明、几矣。我东方草木昆虫、亦莫非帝德、而既莫知有大明、则神皇之恩、亦安得知之也。”

    —出自《壬丁事略》。

    其中,“壬”是指“壬辰倭乱”,“丁”是指“丁卯胡乱”,“我东”即指朝鲜,而“帝德”中的“帝”,以及后面的“神皇”则都是指大明朝的皇帝——明神宗万历。

    “……与屈膝而生犬羊,曷若守正而死社稷乎。况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则岂无万一完城之理也。我国之于中国、非如丽季之于金元。父子之恩、岂可忘乎。君臣之义、岂可背乎。天无二日、而鸣吉欲二其日。民无二主而鸣吉欲二其主。其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自“丙子虏乱”,朝鲜仁祖李及臣下被满洲人围在南汉山城中,最后不得不缔结城下之盟,向满夷后金称臣时,朝中儒臣、吏判郑蕴地谏止上疏。

    上疏中提到的“丽季”,指朝鲜李朝之前的高丽王朝,高丽曾先后臣服于金元,郑蕴在此提到高丽,显然是在劝阻李不要学高丽做出背主的不忠不义的丑恶行为。上疏中所提的“鸣吉”,则指的是那些欲出城主持缔结城下之盟地朝方官员们。

    “尊周自尊周也。夷狄自夷狄也。夫周之与夷。必有分焉。则未闻以夷之猾夏。而并与周之旧而攘之也。我国臣事明朝二百余年。及夫辰之乱。社稷播迁。明朝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驱倭奴而出之境。东民之一毛一发。罔非再造之恩。……”

    —朴齐家著于十八世纪后半期《北学议》外篇。“尊周论”。“周”是指明朝。“东民”则是指朝鲜人。

    而即便是多少年后。已经到了近代地朝鲜。朝鲜儒臣崔益铉谈到日韩交涉地问题时。在其《骑驴随笔》照样还留下了这样地议论。“……异日中国。秉春秋纲目之笔者。大书其事曰‘某年某月。洋人入朝鲜。盟于某地云而’。则是箕圣之故疆。大明之东屏。太祖大王以来。用夏变夷。制礼作乐。彝伦之邦域。一朝而没于泰西之腥也。……”

    文中地“箕圣”。即箕子。

    箕子。中国商朝地政治家。文丁地儿子。帝乙地弟弟。纣王地叔父。官封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名胥余。他曾数度劝谏纣王。但纣王不仅不听。反而把他囚禁。周武王灭商后。命召公释放了箕子。并向其询问治国之道。传说箕子地晚年是在朝鲜度过地。死后被追溢为大圣王。

    以上不过是区区几例。但管中窥豹。足显朝鲜李朝对大明天朝地忠心耿耿。其实自明亡之后。朝鲜士人不论在野在朝者。都是把自己当成了“明地遗民”。每当论及亡明。便似有锥心切肤之痛。而对满洲人。则是充满了愤恨。

    所以,在满夷的盛京就曾写下了“养成大拙方为智、学到如愚乃为贤”一联以自勉的李自继位伊始,就顺应朝野民意,对朝中那些亲清的官员痛下杀手。他不仅清洗了朝内两班中主降的亲清集团“功西派”,还大批起用了那些对满夷曾经坚决主战、且亲明的清西派官员,使得朝鲜朝野“反清复明”地运动一时达到了最**。

    此时,清西派的首领宋时烈,还大胆提出了“北伐论”,呼吁李朝政府厉兵秣马,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