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平天国- 第3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曾国藩和赛尚阿的努力没有白费,尤其是赛尚阿,在投降了太平天国之后,自感面子微薄的他非但没有受到来自上上下下的歧视和冷落,反而在各种重要场合下屡屡露面,就是“权势熏天”的林主任也根本不拿他当外人,不仅把他安排进了天朝的和谈代表团,而且还常常就某些重要军事问题虚心地征询他的见解。赛尚阿大有寻觅到知己之感,为了报答林主任的知遇之恩,他发誓要做出点儿漂亮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与曾国藩一起对僧格林沁所进行的不懈的策反。

    在曾国藩和赛尚阿政策加友情的强大攻势下,随着僧格林沁对天朝的逐步了解,他的思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转变。当前几天私下里忽然提起想实地去看看天朝精锐的红军部队真实状况,本来只是随口说说,调侃调侃赛尚阿的僧格林沁根本就没有想到,赛尚阿居然一口答应了。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赛尚阿答应了,此事还真的就达成了。

    利用第二天的休会时间,在没有其他任何人的陪同下,赛尚阿领着他两骑马出南门来到了历城的一个军营。从军营上空高高飘扬的军旗上,僧格林沁清楚地看到,这里是太平天国工农红军“徐州团”的驻地。对“徐州团”,僧格林沁不能算陌生,根据俄国佬们曾经提供的消息,“徐州团”也就是太平红军第一支新式武装,那位林主任赖以起家的红军教导旅中的一个精锐团队。他们不久前就曾经在威海卫叱诧风云过。

    多半天的时间,僧格林沁在这里看过了演兵场上一个个红军铁骑兵的赫赫风姿,看过了草地上铺开的“学堂”,参与了官兵一起席地而坐的简单午餐,还听到了将士们高唱的那即威武雄壮而又慷慨激昂的战歌声:

    血凝的军旗迎风招展

    仇恨的怒火燃烧心中

    兄弟们

    拿好武器

    跨上战马

    把我们不朽的口号再高喊一声

    不必问有什么在前头

    我们的身后是母亲的叮咛

    为神圣的天朝

    为人民的自由

    我们挺起胸膛向前冲

    马刀闪闪

    划开万丈天幕

    铁蹄铮铮

    踏平一切山峦

    看吧

    光荣的红色教导旅在纵横驰骋

    笑看天下谁敢争锋!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窥一斑而知全豹,僧格林沁终于明白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他们的力量到底来自于何方。作为一个鞍上马下滚打出来的蒙古汉子,他没服过谁,他甚至一直以自己所拥有的蒙古马队感到骄傲和自豪,可面对眼前的这样一支铁打的军队,他虽然还不能说是胆怯,至少已经明白,决不能在战场上与他们放对。

    经过了再三的思考,他终于决定,希望赛尚阿与曾国藩引见他与林海丰主任当面谈谈,为了什么?为了蒙古的未来。

    曾国藩、赛尚阿带着僧格林沁走进林海丰那兼餐厅的小会客室里的时候,林海丰显然是刚从外面回来。他赶紧几把洗完脸,用面巾胡乱抹了抹,还湿漉漉的双手一拱,带着歉意地请三位来客落座。当听到三个人都已经用过了晚餐,就独自做到小饭桌前,随手抓起一个黄澄澄的包谷面窝头,笑着说到,“不好意思了,反正也没有什么好东西,那我就一边吃着,咱们一边聊。”

    对于面前摆放的这顿朴素的再不能朴素的晚餐,如果不是今天亲眼看到,僧格林沁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一碗包谷面的粥,两个粗糙的窝头,一盘咸菜。那天中午在“徐州团”品尝过的低劣伙食,要是相比起这里来,又好上了几倍。

    僧格林沁相信,这绝对不是做戏给他看的,因为,在今晚自己找到赛尚阿之前,没有任何人会知道自己要来这里。

    僧格林沁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祖先为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算起来他该是哈布图哈萨尔的第二十六代子孙,属于蒙古黄金家族的分支。但由于家道中落,少年时代的僧格林沁也曾经经历过家境十分窘迫,随着父亲给富人家放牧的贫寒生活,就这样一直到十二岁上才有了被送出去读书的机会。虽然命运最终眷顾了他,由于科尔沁左翼后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无子,僧格林沁被收为养子,到后来又继承了王位。再由于后来的道光皇帝的极度赏识,他顺风顺水地得以加官进爵,直到道光驾崩之时,他已经成为顾命大臣之一。

    也正是经历过少年时代的生活艰辛,僧格林沁才又不愿意相信,为什么像太平天国的领袖们这些饱受过苦难的人,明明已经到手了改变自己的机会,却还要如此地去苛刻自己?

    话题就从简单的吃喝开始,林海丰更通俗、更细致地给僧格林沁讲起了人民与军队、百姓与官员之间所应当拥有的一种关系。形象生动地给僧格林沁阐明了,什么叫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话题逐渐引申开来,引申到了蒙古的从前,及至蒙古的今后。林海丰讲到了满清那位所谓圣祖康熙,讲到了正是康熙修建在蒙古的一座座的善心庙宇,却把一个强悍、富饶的蒙古大草原,变成了人烟逐渐稀少,精神逐渐萎靡的不毛之地。当然,林海丰也讲到了蒙古人民多年的满清炮灰生活,讲到了由此而产生的汉蒙隔阂。

    最后,他告诉僧格林沁,在慈禧的阴谋下,满清正在逐步步入沙俄炮灰的泥潭。虽然慈禧似乎是被赶下了台,可慈禧的阴魂并没有就此散去,还有不少人希望并宁肯把自己捆绑在沙俄的战车上,与人民为敌。这是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不要说红色天朝不答应,即便是放手让他们就这么走下去,结局也就是和当年的康熙整治蒙古人民的手段一样,沙俄迟早会变成满清的太上皇。满清悲惨,而尾随在满清其后的蒙古会更悲惨。想想沙俄在威海曾经有过的无耻行径,足以验证这些。

    林海丰对僧格林沁说,伟大的蒙古民族要想复兴,唯一的途径,就是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与广大的人民一起,共创一个红色的天朝。蒙古作为一个特定的、辽阔的地域,天朝愿意在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一个蒙古族自治区,这个工作还需要像他这样的在蒙古人民当中具有强大威信的人来筹办。至于蒙古现有的武装力量,天朝将采取与对待满清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蒙古武装将可以保留,改编为天朝工农红军,并以他所看到的新式装备加以武装起来,成为捍卫天朝北方疆土的重要力量。

    谈话即将结束的时候,望着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并没有过多地表态的僧格林沁,林海丰表情郑重地表示,天朝政府渴望和平,并为之不惜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一旦谈判破裂,强大的天朝红军必定将以摧枯拉朽之势,把一切放弃了选择机会的家伙们,统统扫荡的干干净净,不惜背负任何的骂名,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三四二章 曲径通幽(三)() 
从林海丰的小会客室出来,虽然他想知道的一切都知道了,可僧格林沁的心头却并不比来的时候更轻松。他默默地走了一段路,脑子里还在一条条梳理着林海丰那一番软硬兼施的话语,以致这中间曾国藩和赛尚阿跟他说了些什么,他都没有听见。

    “不惜背负任何的骂名,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尤其是林海丰最后的这句话,分量十足,令僧格林沁直到现在一想起来,不由得心里还在泛起一阵阵的寒意。

    是啊,两百多年了,满清入关到底杀戮了多少汉人姑且不说,就看看满清最终把一个庞大、拥有着数千年古老文明的民族,弄得已经到了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卑贱地步,难道他们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翻身的机会,不该这么做吗?

    僧格林沁是个武人,但他还不是个粗人。他不精通大清以前的历史,可他多少也知道,在满清入关之前,汉人不像后来这么龌龊和肮脏,更不像后来这么的甘于认贼作父,他们有他们的风骨。远的诸如无人不晓的岳飞岳武穆不提,至少近的他听说过李自成,尽管那只是一个为官家所不齿的流寇,但他觉得总归李自成还算是个宁折不弯的硬汉子。他还知道袁崇焕,尽管最终堂堂一个边塞督师竟然死在了自己同胞的千刀万剐和无数的唾液之下,却在生前可以令野心勃勃的满清无法跃辽东半步。

    当然,还有扬州的史可法。可在那之后呢?在那之后的汉人还有谁敢说自己顶天立地?没了,自从有了吴三桂,汉奸就成了汉人永远难以抹去的耻辱和悲哀。在满清胜利者的傲视下,一根看似轻飘飘的长辫子,早已压得他们除去整天佝偻着腰的媚笑之外,除去明白了畸形的感恩之外,他们什么都没有剩下。

    在满清的淫威和迷惑下,汉人忘记了祖宗,当他们拍起胸脯子喊着“我大清”的时候,胸脯子拍的比满人还响,喊得比满人还嘹亮。再想想自己的蒙古民族呢?也不过是诸如此类而已。再跟着满清走下去,也许真如那位林主任说的那样,用不上多长的时间,“我大清”兴许就变成了“我沙俄”,刚刚说会了满洲话,还要再改去放洋屁。像林海丰这样的太平天国硬汉,他们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要重振汉人雄风的时代,他们已经不会再给自己找个新祖宗。我们呢?我们该怎么办?

    大清气数已尽了,太平天国的这群不知道什么叫屈服的人,一定会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满族已经面临着灭族的巨大危难,真要是到了那一步,蒙古还有幸存的希望吗?

    唉,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就太平红军那一个充其量不过也就千把人的“徐州团”,只要一上了战场,不要说满人的那些杂碎军队,也不要说沙俄鬼,纵然就是自己手下区区那几万的蒙古精锐,哪里又是人家的对手哦!僧格林沁忍不住地抬头一声长叹,就这一瞬间,他突然看到了不远处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儿低着头刚刚过去。

    载垣?不错,就是载垣,他怎么也跑这里来了?

    “僧王好专注啊,”曾国藩拉了一下木然发愣的僧格林沁,避开前面设置的警戒木栏,冲着载垣的背影儿努了努嘴,“呵呵,载垣先生看来也是忍耐不住了啊。”

    “曾大人……”僧格林沁看看曾国藩,又瞅瞅赛尚阿,“请二位老兄回去告知林主任,我……我打算回去了。”

    曾国藩显然明白僧格林沁这个“回去了”的真实含义,“僧王真的想通了?”

    “僧王,我们蒙古所有部落的兴亡全系你的一身了。”赛尚阿眼睛发亮,冲着僧格林沁深施一礼。

    “我……”僧格林沁打了个深深的唉声,双手使劲儿揉了揉有些麻木的脸,“我再想想吧。”

    “僧王你……”

    曾国藩一把扯住眼看着要发急的赛尚阿,轻轻笑了笑,“是啊,这么大的事情,总是考虑的仔细了更好。”

    “人嘛,多想想总比少想想来的更好。”还是在刚才的小会客室里,柳湘荷再给客人斟水。林海丰拿了条面巾送到还是额角汗水殷殷的延丰手上,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边儿随手拿起烟斗有条不紊地装着烟丝,一边儿笑着接着载垣的话茬说到。

    “是啊,是啊。”面对着这个据说从前也曾经是太平天国安王,与自己身份本来不相上下的人,载垣不知怎么的,心里总是感觉自己比对方矮了半截,虚落落的连手脚怎么放着才合适都弄不明白了。

    “我知道,大家在谈判桌上谈的很苦,分歧很大,”林海丰点燃烟斗,“其实,要是没有了分歧,那也就不用什么谈判了。既然是大家坐下了谈嘛,就是为了去除分歧。当然,有时候桌面上遇到难题,也不妨先搁置下来,到了下面沟通沟通,再谈的时候也许顺利多了,就像今天。”

    载垣的喉结动了几动,就好像是刚才,因为接到了堂堂太平天国北方行营第一首脑亲手送来的面巾而感动的延丰那样,载垣真的是鼻子有点儿发酸,犹如一个受尽了委屈的人突然得到了一线急需的安抚似的。

    “阁下……阁下说的太好了……”载垣轻轻低下头,片刻,又抬头望着林海丰,“说实在的,我们也盼望着和平。可……可贵方提出来的条款太苛刻了,我们,我们……”

    “很难承受是吧?”林海丰微微地笑着。

    “嗯。”载垣点点头,“不瞒阁下说,我们在京城逼迫慈禧太后撤帘归政,目的就是为了能与贵方和谈。眼下,眼下却是闹到了这么一个僵持的局面,上对不起宗庙社稷,下对不住黎民百姓。实在是,唉……”

    “是啊,各有各的难处嘛,也难怪啊。”林海丰似乎很同情的样子,“那您说说,您来找我可否是有了什么新的想法,能化解一下当今的僵局呢?”

    “这个……”载垣低头想了想,“我想……我想是不是能可以这样?我们可以出面迫使陕甘的回乱平息下来,新疆、西藏都划归贵方统辖。至于其他吗,还是……”

    “还是划黄河为界?”林海丰看着不太自然的载垣。

    “是啊,至少现在还希望贵方能如此办理,这样我们回去也好交代。”载垣看到对方的神色有些开始异样,又赶紧补充到,“暂时缓上一步,以后……以后维持上一段时间,可以……还可以再谈。”

    “不行。”林海丰放下手里的烟斗,神色庄重,“首先我要告诉您,西北的回乱是你们挑起来的,但是,现在你们早已经失去了对那里的控制能力。而我们不久就会平息那里的一切暴乱,就不劳你们操心了。其次,南北朝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世界上,中国只有一个,更不是你我所能更改的。”

    说到这里,林海丰停顿了一下,示意载垣和延丰喝茶,自己也端起了水杯。然后,声音放的柔和了一些,继续说到,“我们已经给了你们很多的时间,也给了你们很多的优惠条件,只要你们肯真心融合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我们完全可以走到一起,成为一家人。满族不仅不会遭遇不平等的待遇,还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什么事情都怕换个位置想,如果咱们换个位置,你会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