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驾了,你那点儿小心思我还不知道了。等着待会儿晚上停了队伍在和你细说,现在先给我老老实实的驾车。”贺兰敏之在车厢之中骂了他两句。
但是阿三也不在意,嬉皮笑脸的答应着:“好嘞。”
“另外,你小子和兵部尚书家里边儿有没有往来啊?”
问阿三和兵部尚书家有没有往来,不是说贺兰敏之问自己贺兰府或者说是韩国夫人府和兵部尚书有没有往来。而是单纯的问阿三自己和那边儿的下人有没有交情。
长安城的达官显贵多了去了,既然主人们都能交往交往走动走动,那地下的管家们自然也是可以的。而且管家的圈子也是一个名利圈儿,也很是复杂。这些人都是一个偌大府邸在外边儿的代言人,自然是有些关系好的,有些交恶的。这基本都是按照自己老爷的政治关系来的。
这样的交往有利于管家办事儿,对于各府也没什么坏处,所以纵使当家的老爷们知道了也不会加以阻拦。
上朝的时候,官员们都进去了,那些留下的管家们一等有的时候要等上个大半天,若真是谁都不搭理谁,这日子可算是难熬呢。互相之间聊聊天儿,你家老爷好伺候,我家主人脾气暴躁什么的,也是个打听消息的渠道。这会儿贺兰敏之就是问阿三这件事儿。
阿三皱了皱眉头,有点儿不好意思的回答道:“小的和兵部尚书家的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往来,平日里和他们那个圈子走往的也不是很顺利。这一点少爷想必也是清楚的。”
贺兰敏之没说话,皱了皱眉头仿佛是在想着什么。
阿三则是以为招惹到自家少爷了,赶紧为自己辩解道:“少爷,您也不是不知道啊。那批人一贯都是这个作风,平日里拽的跟一副二五八万麻将牌似的,生怕不知道他是从哪出来的。狗仗人势的东西,脖子都快仰到天上去了,根本不拿正眼儿瞧人。”
听到他这么一说,贺兰敏之到也是笑出声儿来。这话明明就是说的阿三自己,平日里他怎么在下人面前作威作福的。怎么在大街上,闹市里横行无忌的,他也是有所耳闻。这算上福伯,府中的四个管家,就数这个货难说话,也就数这个货不是东西。这不也都是仗的韩国夫人的威势?听着他这么一番数落别人狗仗人势,倒是有一种特殊的喜感。
听着自家少爷乐了,阿三在外边儿的脸也逐渐放缓了。对于揣测上边儿的心思,他是做到极致了。这几年跟着贺兰敏之,对于他的喜好,怎么能招他喜欢,怎么能让他生气,基本上已经算是摸透了。
“这我倒是也知道,他们那一脉一向都是这样。不过崔尚书为人很好,平日里也谦恭有礼,到不像是这么个人。没想到府上的管家却是没管教好。”
这话说完了,贺兰敏之琢磨着不对味儿了。这说兵部尚书不也就是说自己,这变得和阿三一样了,自己数落自己,这滋味,还真是。。。(。)
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年崔家()
“可不是啥的,平日里小的偶尔见到崔尚书几面儿,从来都是面带笑容,一副温润有礼的样子。≯跟他们家的下人做派完全不一样,估计就是崔尚书太过于仁厚,让他们在外边儿随意的狗仗人势没有加以惩处。”阿三声音也放小了,毕竟一个仆人说当朝尚书实在是不好。
“行了,住嘴吧,这话是你能说的吗?”贺兰敏之随口就批评了两句。主仆两人倒是就这这个事儿随意的闲聊起来。
刚才贺兰敏之所提到的兵部崔尚书,乃是如今朝中仅存不多的山东大姓的高官之一。正是当今山东氏族七家五姓之中的崔家人。崔家可是这天地下站在金字塔巅峰的家族了。山东七家五姓之中就有两个崔家分为清河崔家和博陵崔家。如今的氏族志中为天下公认的一等世家,就是皇家想要与其结亲都被视为一种荣耀。这满朝的文武权贵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娶一个崔家的女子做正妻。世人都以这个为荣耀,普通的老百姓更是那这个当作是一生的追求。
博陵崔家起源于秦朝,先祖曾经做过秦朝大夫,然后于汉显贵,得了爵位,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比之弘农杨家的起家历史还要久远,还要有震慑力。世代为官,从秦朝至如今的唐朝,不知道过去了多少年的时间。历经了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变更了数个朝代,他们仍旧居于山东,亘古不变。纵使偶尔式微,可也却从未断绝。
清河崔家历史同样起源于秦汉两朝,却并没有博陵崔家那般鼎盛,但是至三国曹魏方才兴起。清河崔家先祖曾经做过曹魏的尚书,一直延续至今,同样势力无比庞大,丝毫不逊色于博陵崔家。而如今的兵部崔尚书就是出自这清河崔家。
曾经有人有过统计,自汉朝起二崔高官显宦不断。光是南北朝之中,就足足有十人问鼎相位。有整整二十六人,获得世袭爵位。当然南北朝时代太过于纷乱,所谓世袭也当不得真。
但是整个有唐一朝,二崔问鼎相位者竟然整整有二十七位之多。朝野之中五品以上官员多大四百多位,堪为一时盛景。这就是崔家的势力,这也是崔家的实力。
远的暂且不提,光是近的刚刚一位崔家的丞相离世。就是如今兵部尚书崔余庆的父亲,崔敦礼。这位老大人高祖年间就已经在大唐为官,也曾经盛极一时。历经高祖,太宗,到如今李治年间三朝,可谓三朝元老。最后拜太子少师,赠开府仪同三司。他死之后,本来还在定襄都督府为司马的崔余庆,直接就被李治提升为兵部尚书,成为了当朝权贵之一。
当年崔敦礼在世的时候,和李治的关系极好,李治也很信任这位老大人,所以他死之后才会如此哀伤。给了崔余庆这般殊荣。但是这位兵部尚书也确实是有才干的,上任几年时间,将兵部打理的井井有条,丝毫没有任何疏漏之处。而且极为符合高宗的心意,在长孙无忌事件的时候,坚决支持高宗所有的决议。对于武则天,也没有像别的山东氏族一样,持以反对意见。只是碍于身份,始终没有开口明确表示支持而已。
出身名门,身后有清河崔氏的鼎力支持。又是李治极为信赖的老臣之子,在兵部尚书位置上熬了几年,办事能力有了经验有了,岁数和李义府相近,要是这个时候他能够登上相位,自然是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甚至于会让大家感到很正常。
毕竟即便是皇帝,也绝对不可能冷落山东氏族太长的时间。这个时候选任一位山东氏族的人出来不是正好儿?朝中的宰相也没有定数,如今仅仅只有李义府,许敬宗,于志宁,许囿师四位。李义府同中书门下,许囿师执掌中书省,许敬宗管着门下省,于志宁管着尚书省。
可是于志宁年纪大了,不能管事儿了,如今就是早朝都不怎么参与了。许囿师也是一样,虽然比于志宁好上一些,但是终究是行将朽木。四位宰相之中有两位岁数大的都快不能理事。剩下许敬宗和李义府,可都是因为皇后上位的,这也并不符合皇帝的平衡之道。
所以贺兰敏之猜来猜去,还是觉得山东氏族最有可能的就是将这位兵部尚书送上宰相之位成功搬回一局,让自己输的不要这么惨。同时拿回自己应该有的利益,和皇帝将和。
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总不能说平白无故的就命令皇上提任一位宰相啊。既然如此就只能走旁门左道了,如今朝中势力最大就是皇后一党了。核心人物就四个,皇后本身不用说,许敬宗是只老狐狸,他不去算计别人已经是阿弥托福了,谁还敢没事儿去招惹他啊。经过长孙无忌案件,这个老家伙已经成功的在朝中塑造起自己的威势了。
李义府这个人山东氏族没放在眼里,要底蕴没底蕴,得了势还不会为人处世。用不了多久就能拿下,但是他毕竟是宰相。用一个宰相换一个宰相,这笔生意武则天会不会做山东氏族不敢保证。而且李义府如今的势力也不小,别没偷到狐狸反惹了一身骚。
那么剩下的最后一个就只有贺兰敏之了。山东氏族确定武则天一定会保住自己的外甥,而天可怜见,贺兰敏之自己又送上这么一个绝佳的时机,不搞他搞谁?
贺兰敏之也是自己倒霉,正在人家想要算计他的时候一下子,自己就撞到枪口上了,丝毫没有犹豫。
至于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他们一直隐而不宣,恐怕是看许囿师,或者是于志宁没有多长时间好活了。崔余庆还正处于年富力强的时候,等等也无妨。而且兵部尚书的位置也能在李治离京的时候捞到些切实的好处,所以就等了等。
贺兰敏之派阿大和阿二回长安就是给他们一个消息。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清楚一切的事情了,若是再不找自己聊聊,一切可能都晚了。相互制约之下,才导致了如今的状态。(。)
第四百二十三章 诡异平静()
皇帝出巡从来就不是皇室宗亲,当朝权贵,兵丁将士数不胜数。行军队伍慢的可怕,一天能行个十数里二十里路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若是快了,这些个养尊处优日久年深的权贵们可接受不了。他们和常年征战在外的将士们可不是一回事,能够一天之内奔袭数十上百里路。要真是那样儿,恐怕从长安到了洛阳,这满朝权贵得到下一大半儿。
折腾到今天已经整整第十天了,书坊的事情在第七天上就已经结束了。阿大和阿二也已经回来了。果然不出所料,只收回了不到五百本书。长安城每天的人流量实在是太大了。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是谁买走了《西游释恶传》,也根本就就难以统计他们如今到底在哪儿。只能是高高悬挂起高价回收的牌子,许以买书十倍以上的价钱重新回收回来。这是笨办法,但是如今却也没有比这个更好地办法了。
阿大阿二带了五本精装的《西游记》回来,其中除了有一本要进献给皇帝以外,剩下的四本,许敬宗李义府和武则天每人一本。本来说想做个人情送给刑部尚书刘祥道一本,但是现在这个情况若是真送出去了说不定要招惹出什么样的事端来。贺兰敏之也没再敢提起这件事儿。
这本书就当是留着给自己一个纪念吧,日后肯定是不能行了。回收回来的书,贺兰敏之也当机立断的在书坊公开的就全部烧毁了,一本儿也没留下。虽然李治还不知道这件事,或者说他还没想要公开表示他知道这件事了,这本书也算不得是**。但是自己的认错态度必须要好嘛。
本来是书送回的当天,贺兰敏之就想着直接去找李治认错的。但是给了武则天许敬宗李义府他们以后,三人一致认为既然把柄已经操在别人手上了,那就不妨在等一等。反正也不是什么着急的事情,李治又没亲自询问,等一等也无妨。
也是怕前脚刚刚跟李治承认完错误,对方狗急跳墙了,直接找了一批道士又在民间把这事儿整大了,弄得李治面子上也不太好看。至于贺兰敏之之前所担心的李治究竟会不会因为这本书严惩自己,许敬宗这个老家伙直接哈哈大笑,否定了这个想法。
用他的话来说:“大郎如今也未免太过于小瞧自己在陛下心中的分量了。只要这件事没有幕后推手,没在民间引起什么巨大的反响,陛下是不会对你有什么惩处的,这你就放心吧。”
听了他的话,贺兰敏之才恍然大悟,看来是自己有点儿小看自己了。如今已经不是那个国子监的学生了,是当朝正四品上的大臣,是皇帝面前的新贵,是他亲手刚刚提拔的皇后的外戚。怎么会因为这一件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的事情过分的惩处自己呢。
按照他们原本的设计,就等到马车行进到洛阳城前的最后一天。若是有人来找,无非就是谈判而已。说是没人来找,说明自己就是杞人忧天了,山东的世家大族根本就没有现这本书。一切都不过是自己的臆测而已,那样就更好了,能在谁都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直接将这件事情消弭于无形。
毕竟这《西游释恶传》也仅仅只印了千册不到,其中还有五百多册已经被收回了。在如今的大唐话本儿传奇也不过是刚刚兴起,这章回体的说不定并没有引起世家大族的注意。
然而,事情总是这样出乎意料。
整整十天的时间,阿大他们都已经回来很久了,山东士族那边儿仍旧没有一点点的动静。此次随王伴架兵部尚书崔余庆也跟着呢,自己让阿大悄悄的已经不止一次的盯过他了,而且让阿三也旁敲侧击的跟催府的下人们都打听过了,这两天的崔余庆根本就没有任何异常的反应,也没有见过任何来自于其他例如说是长安方面的客人。
这就是说贺兰敏之在长安城搞出来的那么大动静,如今的崔余庆丝毫不知。那山东士族并不是想要让他上位了?可是贺兰敏之实在是想不出来,这七家五姓之中还有谁比他更合适的了啊。其他人或许有爵位,或许有影响力,但是没有再朝中任职过顶级的高官,根本就不再考虑之内啊。
在仔仔细细的询问过许敬宗之后,另外一个人出现在贺兰敏之的视线之内。这也是山东士族中的人,但是却并不是七家五姓。只不过是一届寒门,但是和七家五姓联系紧密,而且山东士族对他的帮助也是很大的。这个人是唐朝后来的名将刘仁轨。如今他的官职不高,不过是俭校带了一个方州刺史。
但是此人早在武德年间就已经初涉政坛,在贞观年间曾经被李世民看中。无论是从人品还是能力方方面面都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是文武兼修。可以说是文能提笔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也就是因为其能力出众,所以山东士族才在他身上投资这么多。
然而此人的官运实在是不太旺,而且与李义府有些龌龊。这一点就让贺兰敏之很是为难。若是小小的误会,那无妨,山东士族真是挑中了他为了平息这件事也可以商量。但是李义府这个人,做事从来果决,不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敌人。
好像是两年前年就因为刘仁轨为官清廉,素在朝臣之中有很多威望。又是武则天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