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凤团-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么去哪儿呢?当然是远离中原,远离江淮,避开草木皆兵的军事重地。于是,王绪带着自己的队伍,开始了大迁徙,一路南下,来到了看似荒蛮的闽地,开闽之行由此开始。

    秦宗权归顺黄巢后,黄巢的义军仍是势力强大,围攻陈州数百天,却始终未能攻克。于是黄巢从陈州周围撤军,退至陈州北的故阳里。李克用率兵五万去援救陈州,黄巢且败且退,到中牟,到达河边还没渡河,而李克用率兵追来,黄巢军惊恐溃败。等到了封丘,李克用再次击败黄巢军,黄巢脱身逃跑。李克用追击,一天一夜奔驰三百里,追到冤朐,没追上才回兵。五月,在王满渡,朱温与李克用联合击败了黄巢军。连日大雨,平地水深三尺,黄巢军从中牟北汴河王满渡口渡河时,被乘势袭击,义军大败,死伤万余人。义军损失惨重,黄巢率残兵败将向东北逃去。这时又遇大雨,黄巢只收集散兵近千人,冒雨东奔兖州。六月十五日,黄巢与唐军“殊死战,其众殆尽”,与其外甥林言走至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

    这边,黄巢兵败身亡了,那边,王审知三兄弟跟随着王绪的这支队伍,越走越南。这支队伍多到几万人,除了士兵外,还有士兵们的家眷。王审知三兄弟自然也在队伍之中,随从的家人还有老母亲董氏,以及同族兄弟王彦复。当时,王审知大约十九岁,大哥王潮大约三十七岁,二哥王审邽大约二十三岁,而同族兄弟王彦复比大哥王潮小,比二哥王审邽大。

    竟然王审知三兄弟是跟随着王绪来到闽地的,那么王绪才是这支队伍的老大,为什么开闽之王不是王绪,而是王审知三兄弟呢?这其中必然发生了兵变夺权的事情,而这个队伍中有能力替代王绪的人,也就只有王审知的大哥王潮了。

    说到这个,不得不再聊一聊王绪这个人。之前说过,王绪原本是个屠夫,这个人不仅脾气暴戾,而且生性多疑,军中的将士多少都与他有过不愉快的摩擦。当王绪把队伍带领到安全的闽地——漳浦之后,便下了一道军令,要求士兵把家眷们全部留下,只有战斗人员才能行军侦察,否则一律杀掉家眷。

    然而,王审知三兄弟的母亲董氏病重,于是他们悄悄把母亲带在了身边一起随军行进。这事没能瞒住人的眼睛,很快王绪也知道了。王绪大发脾气,叫来了王审知三兄弟,当众训斥了一番,还说要军法处置,杀掉董氏。王审知三兄弟则宁愿自己去死,也不能看到母亲受伤害。幸好在将士们的求情下,最终谁也没杀。但董老太太原本就病得不轻,再加上这场惊吓,随后不久就去世了。

    之后,王绪担心王审知兄弟三人怀恨在心,便想寻找借口杀掉他们。闽地术士横行,恰恰王绪的身边就有一位。那术士猜到了王绪的心思,便在一旁煽风点火,说军队中有王者之气,但这个王者并非王绪,暗指王审知的大哥王潮。此前,王潮就把母亲的病逝归咎于王绪的不通情理,一直耿耿于怀。当术士的话传到王潮的耳朵里时,他当即开始酝酿杀机。

    几天后,队伍行军至泉州南安的一片竹林时,王潮发动了竹林兵变。当时,王潮带领几个亲信将士埋伏在了队伍的前面,等王绪骑着马走过来的时候,突然抄着家伙冲了出来。毫无防备的王绪很快束手就擒,被捆成了一个粽子。

    兵变成功以后,大家都不好意思出来当带头大哥,于是有了竹林拜剑这个典故。即在地上插了一把剑,人逐一上前跪拜,不管是谁,如果跪拜的时候,地上的剑能够颤动三下,大家就一致同意他做老大。轮到王审知跪拜的时候,那把剑不但动了不只三下,干脆就掉在地上了。大家认为这是天意,就一齐请王审知坐上老大的位置。王审知那一年二十三岁,还是个嫩茄子,主动把老大的位置给了大哥王潮,自己担任副手。

    王潮成为这支队伍的统帅之后,开始解决何去何从的问题:这支队伍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就在这时,一个名叫张延鲁的人到来为王潮指明了方向。这个张延鲁,祖籍也是固始县,和王审知三兄弟是老乡。

    那么,老乡张延鲁究竟送来了怎样的一条出路呢?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张延鲁是个干什么的。张延鲁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的后代。张延鲁的祖父隐居在浙江,而他的父亲则在浙江和福建一带经商。张延鲁徙居在泉州南安,经过几十年的经营,终于成为泉州巨贾富绅。

    竟然张延鲁是个大富豪,那么他亲自主动找上门来见王潮,想必一定不是单枪匹马,两手空空。没错,当时的张延鲁是带着一队人马,赶着牛,挑着酒,俨然是来犒劳和慰问军队的。和王潮客气寒暄一番之后,张延鲁说明了来意:泉州刺史既贪婪又残暴,我们泉州人深受其害,听说王将军治军有法,将军的部队纪律严明,对地方秋毫无犯。不如将军就来抢占泉州,做我们的主人吧。

    王潮听后,立即挥师围攻泉州,廖彦若坚守抵抗,双方相持一年多。第二年八月,王潮率部攻破泉州城,杀死了泉州刺史,逐据漳、泉二州,一时声威大震。

    当时的福建观察使,正是在建州抵抗黄巢军的九龙军首领陈岩。

    原来,三年前,当时九龙军被朝廷收编,改置为义宁军驻守黄连镇。陈岩被任命为镇将,还特别设置了战鼓和角,赐赠了牌匾和军印。

    而黄巢军退守建州后,领着义军雄赳赳气昂昂地朝往福州进军而去,于同年十二月,对福州发起了进攻。不久,福州被黄巢攻占,驻守福州的朝廷军队已经被起义军打得七零八落。

    当时的福建观察使写奏表上报朝廷求前往汀州,命陈岩为团练副使,率部抵抗黄巢。陈岩于是率领义宁军进军福州,再次和黄巢的义军正面作战。

    黄巢拥兵数十万,陈岩自然难以把福州收复。好在黄巢野心极大,区区福州根本满足不了他。在福州停留了月余,义军备足了粮草,掠够了军饷,黄巢便拔队南下,进军广州。

    于是,再次极其幸运地,陈岩率义宁军顺利地进占了福州。陈岩在福州三年,修复福州部分残破的城垣,修建被战乱焚毁的房舍,政绩可观,很快被任命为福建观察使。

    当泉州被王潮占领,陈岩闻知王潮的贤名后,便及时奏请朝廷,委任王潮为泉州刺史。

    从此,王潮以泉州为根据地,“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又整饬部属,建筑子城。治泉七载,使满目凄然的泉州焕然一新。

    王潮在泉州励精图治,召集离散流民,鼓励生产,整饬部属,创筑子城,减轻徭役,放宽赋税,兴办义学,颇得人心。王潮的这一业绩,不仅百姓欣颂,亦深得福建观察使陈岩的赏识与嘉许。

    王潮上任泉州刺史不到五年,陈岩病重,便派人召王潮赴福州,欲将福建的军政大权授予王潮。但在王潮尚未到达福州时,陈岩便遽然去世。陈岩的女婿自称留后,王潮派王审知进攻,久攻不克,士卒伤亡很大。王审知只好亲自督促士卒苦战这才攻克,由此王潮全部占有闽、岭五州的疆域。朝廷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让王审知担任副使。请:

第七十三章 接班() 
在这一生之中,王审知最感激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大哥王潮。不过相比于感激,应该来说,王审知对大哥的钦佩是更多的。

    许多年以后,当王审知想起大哥主政闽地的这些陈年往事时,他总是万分肯定自己得到了大哥的潜移默化,他的大哥早就为他在充满荆棘的前方铺好了道路。

    那个时候,大哥已然入主福州,并且控制了泉州和漳州,可是要想控制整个闽地,还剩下建州和汀州,以及沿海一带的诸多岛屿。因此当时,大哥的主要任务便是对付这些弱小势力,把整个闽地统一在自己的领导之下。

    但还没等大哥动手,汀、建两州便迅速顺应潮流投降了王潮。至于散布在沿海一带的海贼盗寇,均望风而逃,或降或散,整个闽地终于完成统一,全部归于大哥的领导之下。

    虽然已经控制了整个闽地,但大哥不想当乱军贼子,因此需要朝廷的认命。可是当时,远在长安城的李氏唐朝早已名存实亡,皇帝李儇在回归长安后不久便病逝了,接替李儇的是他的弟弟寿王李晔。

    各路强悍桀骜的藩镇军阀早已割据称霸,根本不把所谓的唐朝政府放在眼中,唐朝政府实际能控制的区域仅剩长安附近及岭南一带。宫廷之内,祸害数百年的宦官势力依然气焰嚣张,皇帝都被宦官控制手掌中。

    在这个混沌乱世之中,已经很难再找出完全忠心于唐朝政府的藩镇势力,能够唐朝落难时落井下石就相当不错了。

    大哥自然对当前的形势看的很清楚,可是即使如此,大哥仍然不想和那些乱臣贼子同流合污,他更希望的是少一些战乱,多一些安稳,大哥只想让闽地的百姓们安居乐业。

    和中原诸如朱温、李克用等强悍的藩镇军阀们相比,大哥的军事实力根本不值不提,所以必须表现出对唐朝政府的绝对臣服和顺从,才能在闽地成功的生存下去。

    而大哥的这种态度也终于给闽地带来了和平的憧憬,景福二年九月,李氏朝廷任命大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一跃成为闽地名正言顺的一把手。

    许多年以后,王审知想起跟随他们的这支固始队伍,磕磕撞撞,历经十年,终于在这个时候走上了一条正轨的道路。数十万军民百姓千里迁徒而来开拓闽地,从此,他们便再也没有回归自己在北方的家乡,而是永远深深扎根于闽地,成为新一代的闽人。

    如何治理闽地,大哥心中早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套路,总体可以归结为“保境安民、发展经济”,那些年,大哥陆续创立了四门义学、招还流亡的名士、堪定闽地的租税、派遣官吏巡查各级州县、劝课农桑、交好邻道。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北方的朱温、李克用之流忙着争夺、抢夺地盘,实现他们的霸业,完全不管百姓的死活。而闽地在大哥的治理之下,对于普通平民百姓们来讲,这里可真是世外桃源了。

    大哥打算让整个闽地成为乱世之中的一个人间乐土,在他的治理下,整个闽地彻底告别了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甚至连许多中原一带的名士也选择到闽地来避难了。

    大哥在闽地的所作所为自然也引起了朝廷的,大哥虽然很有想法,但对朝廷还是一贯的顺从臣服,该进贡的一份不少,该称呼的一字不少,这让皇帝李晔十分满意,他知道在这个名存实亡的李氏天下内,已经没有多少地方官能够把他这个皇帝当回事了。

    乾宁三年九月,朝廷把福建升级为威武军,大哥王潮任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喜庆的事情啊!然而,正当大哥准备在威武军节度使的高位上大展鸿图、再创新高时,疾病却不合适宜的入侵了他。

    想到这些,王审知的就觉得一阵的心痛。要知道,大哥当时只有五十二岁,还不到六十岁,福建的美好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而他却要告别自己亲手创立的这一切了。

    乾宁四年冬,大哥王潮病危,临终前将安排三弟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的接班人,实际上等于是将福建的军政大权全部交付于王审知。一切后事安排完毕,大哥王潮潸然而逝,结束了他五十二岁的生命!

    对于威武军节度使的接班人选,其实大哥在病危时刻存在着多种选择性,大哥的几位儿子早已成年,按照惯例应该从几位儿子中间择优录之。即使王潮对自己的几位儿子都不满意,他毕竟还有王审邽这个二弟,论资排辈,也应该轮到王审邽,无论如何轮不到最小的王审知。但大哥却毅然把军政大权全权交付给了王审知。

    事实上,王审知在闽地军民中的威望和魅力确是仅次于王潮的。王审知平时的表现一贯地非常良好,无论在军队中,还是在百姓们中,都是颇有好评,诸如攻打泉州、攻打福州、安抚豪强等重大事件,王审知都是当仁不让地居功至伟。

    在王审知表现极其良好的同时,王潮的那几位儿子的表现就只能用平庸来形容了,平庸者在乱世之中是无法生存的。至于王潮的二弟王审邽,虽然不至于用平庸来形容,但他的优点却是吏治,对军事几乎一窍不通,在军队之中几乎没有威望,完全无法和王审知相提并论。

    王潮主政福州后不久,福州街头出现了一首非常有趣的童谣。童谣是这样预言的,“潮水来,岩头没,潮水去,矢口出”,潮水自然是指王潮,岩头暗指陈岩,矢口合起来是“知”字,暗指王审知,全句意思是,王潮来了,所以陈岩没了,等王潮去了,将是王审知。

    一切一切的社会民间舆论都指向王审知,大家似乎都一致拥护王审知为王潮的接班人,在这种历史潮流的引导下,即便王潮有所想法,也不敢选择王审知以外的其它接班人。

    原本就是生活在一个混沌乱世,好不容易带着一大帮来自家乡父老乡亲、生死兄弟在闽地站稳了脚跟,如果因为接班人的问题处理不好,必将导致灾难的再次发生。

    大家千里迢迢、转战千里,为的便是闽地生根发芽,创造一个太平盛世,谁也不想再次经历战乱的痛苦,那么唯有选择王审知才能实现大家的美好愿望!

    对于王潮的选择,整个闽地上下几乎无人反对,但却有一个人反对王潮的选择,那就是王审知本人。王审知在得到大哥王潮的任命后,坚决不敢受命,而是推举二哥王审邽为新的威武军节度使接班人。

    王审邽哪里敢接受弟弟的推举,固辞不受,并坚持大哥的选择。王审知最终接受了大哥的任命,自称威武军留后,闽地的第一次政权交替总算是顺利地完成了。

    此时,皇帝李晔仍然深处宦官和藩镇两大势力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但王审知毫无疑问地继承了大哥的政策,韬光养晦、积极进贡,由此赢得了皇帝的信任。

    光化元年,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