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唐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舌尖上的唐朝- 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唐的每一个子民都是珍贵的,怎么能随随便便损失?所以李好在杭州这边呆不下了,赶紧火速上书李恪,然后带着旨令赶往南亚。高阳和小武还是一路跟着他过去,李好这次不算参展,他只是负责协调几路大军的军事行动,所以带不带女眷没人追问。

    就算有人知道了这事情,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睛,没看到李恪自己都不上心么。要知道李好的功劳也早足以封王了,但是这家伙根本就没想过这种事情,所以这人就算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只要不是危害大唐,朝廷上那些人都装作没看到。

    李好到了南亚后,把主要将领都叫了过来统一了下意见,然后把那些皇家军事学院毕业的学员全部打散到三路大军去,用他们来带动军队进行一次战时换装,上热武器!

    火枪,火炮,炸弹这些东西全部拿了出来。这种在北方对付那些野蛮异族都没问题的武器,到了南亚这边后一样能行。而文明清洗也被严格的执行着,顺便为道教在这边的发展铺平道路。

    出动了大规模的热武器部队后,南亚这边的战争就变的轻松多了。大唐的损失也变的少了不少,每打下一个城市后所缴获的财富也是让大唐朝廷所有的官员都是醉了,甚至陷入了疯狂的境界。181

第三百四十四章 悲剧() 
“这里看起来比大唐还富有,这么好的地方怎么能让一群化外之民占领?这里必须是我大唐的!”这是老魏说的话的意思。他没有挂,还去扶桑转过一圈。

    李二现在想通了之前的事情,而李恪对于老魏没什么怨言,觉得这位自己老爹的镜子同志还是不错。不仅恢复了官职,还恢复了原本的爵位。

    老魏原本早就挂了,只是被抢救过来,又去外面转了圈。这家伙心态好了,眼界也高了不少,不过心态也变了。以前这种无耻的言论他肯定不会说,现在说起来毫无压力。

    劳资就说了,你们谁能拿我怎样?因为之前还涉及到邀名的罪情,所以老魏现在不要名了。只要给大唐有好处的他都去争,管他无耻不无耻,这样没人说自己想要清名了。

    “臣附议!如今我大唐有了安东府那边的白银输入,银币虽然够用了,但是金币似乎还不够。此处如此多的黄金,正好拿来给我大唐发行金币。”老房接着附议了一番。

    只有刚被调过来的长孙无忌没怎么吭声,他现在处境有点尴尬。以前一直想把自己的亲外甥推了上去,结果他的外甥一个比一个扯淡,让李恪捡了个便宜,自己还被贬了一番。

    现在重新回到朝廷后,长孙无忌对一些东西少了很多想法吗,也活的更小心起来。谁知道李恪是真不在意还是假不在意自己以前的问题,所以还是老实点好。

    朝廷上对深入搜刮南亚没问题,军队就要继续开展。于是大唐又准备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这时李好不得不出声干涉下了,打仗固然会有损失,但是损失太大了那也是不能接受的,那些经历战火的士兵都是精英啊,不能随随便便的浪费。

    还是先把打下的地方整理好,各种忽悠政策要落实好,让阿三自己咬自己才是王道。大唐的军队只要跟在后面提供炮火支援就好了,其他的还是一样会掉到大唐怀里来。这种方式李好已经玩的极溜,朝廷这边的人也对这个很有兴趣。

    鉴于这个,李恪认识到自己改换将了。老一辈随着李二打仗的那些将领思想都有点落伍了,是时候让他们回朝好好休息或者去皇家军事学院发挥余热去了。必须启用那些懂热武器战争的皇家军事学院毕业的学生,让他们在这样的战争中获取更多的战斗经验。

    新换上去的阿三南线方面军的统帅是席君买,中路是王玄策,北路是从吐蕃出发的薛仁贵,他们都是后来换上来的统帅,还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皇家军事学院出身的年轻将领,接受过新式军事训练。

    而且都是在战场上成长起来的,战争经验也不差。换上这三人后,阿三那边的战争就变样了。不再是那种唐军在前面勇猛进攻的场景了,这边更多的不是种族战争就是反抗神权战争,或者就是大唐领导的解放农奴战争纷纷爆发。

    唐军除了抓取大量的俘虏运往其他地方去搞开发,其余的时间全部用来破四旧,搜刮这边的文明瑰宝和各种财物了。非常的轻松,也没多少损失,这时那些随时都在关注战况进展的老一辈将帅忍不住感叹:果然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啊。

    属于他们的舞台接近落幕了,未来属于年轻一辈的将领的啊。这三路军现在推进的很快,但是大唐的损失却很少,缴获比之前还多。连现在的皇家军事学院的祭酒李靖都不得不感叹他们取的成绩,他也庆幸自己早早的就把两孙子送到皇家军事学院进修了,他们只要这样稳打下去,未来的成就肯定是要超过自己这个做爷爷的了。

    抱着和他这种心思的人不少,当然也有当初不愿自己的小孩送往军事学院进修或者那些受不了苦提前退出的那些人的后悔。以后大唐的军队肯定会被大量的皇家军事学院的人替代,也会让军权从那些将家手中转到普通军官手中。

    不过放过他们的后悔不说,现在有个人的日子过的更苦鳖。这位就是原时空的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海外留学人士玄奘,他的日子过的真很尴尬。

    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13岁出家,遍读佛典。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于是决定去天竺取经。贞观元年时,他偷偷一人从长安出发,偷渡西行五万里,历时19年,到天竺取真经,历经艰辛到达天竺佛教中心那烂陀寺。

    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玄奘大师原本是要回国,可这时从一些商人那里传来的消息让他傻眼了,大唐现在对佛教很不好,现在全面封锁打击中,全国的寺庙都被收了。

    这种情况下怎么回国?原本来的时候他也是经历重重阻难过来,没想到回去的时候又得面临困境,更让他无法安定的是大唐把佛教定为反教,这罪名太大了,要知道自己厉尽千辛万苦跑到这里不就是让佛教发扬光大吗?现在还怎么发扬?

    玄奘决定在这边多留一段时间打探清楚后再回大唐,结果越来越多的消息汇集到他这里,甚至还有大唐来的和尚为了躲避大唐的定罪跑到这边来了,这让玄奘越来越不好决定是不是要回去。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玄奘这人在李好看来只是一个远度国外求学并带来一些国外的知识的人而已,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基本属于负数,因为他带来的只是一堆思想垃圾而已,并没带来什么先进的技术什么。

    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这些而已,他觉得这些对他来说是件很神圣的事情,所以他一路偷逃蒙混出了大唐,要知道当时李二是不准他出国,而且到了边疆还有边防大将拦截过他,但是都被他一路有惊无险的度过去了,然后来到阿三这里。

    所谓的后世评价什么为什么两国作出伟大的贡献什么的基本都是在放屁,如果没有这些,说不定大唐还能走的更远点。但是因此就定玄奘有罪那也是不对的,人家只是千辛万苦出个国求个学混个高学历而已,比起后世那些卖祖宗跪舔洋玩意的那些人人家高尚多了。

    过了两年,大唐的风声似乎没那么紧了,玄奘决定准备回国,这时从大唐流传过来的一本叫住《封神榜》和《西游记》的书又让他纠结了,他本身学问很深,看这些书自然不在话下,两本书看完,他崩溃了,感情自己就成了书中被拂教利用的棋子了。

    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佛教的某个大佬改动天机引诱自己过来把佛经传到中土去祸害那里的百姓去,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玄奘不知道,那所谓的猪八戒,孙行者和沙僧自己都没见过,不过自己一路走来死了那么多人自己却一直没事还有惊无线的走了这么远过来,这也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这时候边境又传来消息,大唐进攻阿三了,这个消息把玄奘又惊了一惊,自己都不知道该干啥,是继续逃离还是束以待毙?不过还没等他考虑好,他所在的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就被流民攻破了。

    玄奘来自大唐的身份很好的保护了他的性命,没人敢在这时候去动唐人的百姓,要不然那些跟在他们身后的唐军肯定会暴怒,到时遭殃的还是他们自己。自己如果保护好这个唐人,等下到唐军那里自己说不定就能得到不少奖励,所以这些人很自觉的把玄奘保护好送到跟在他们身后晃悠的唐军手里去了。

    玄奘被送到唐军手里后觉的自己必死无疑了,没想到到了那后什么事情也没发生,率军的将领只是好奇的看了他几眼后就把他送到后方领帅那边去了。这个人后方有交代,不能杀,这个建议是李好给薛仁贵提的。

    因为作为一个在这边呆了那么多年的和尚,玄奘不仅精通佛法还精通梵文,同时应该还讲的一口的阿三话,另外这边的佛寺他应该很清楚,用他来作为唐军同阿三沟通的桥梁以及清点各个佛寺的财产顺便做个向导什么的挺好。

    表现好就能回国,表现不好连天竺都不给他呆,到时把他送非洲去,让他给非洲的土著们弘扬佛法去。那里大唐现在还没做好吞并的准备的,这次的西进定好的目标就是阿三这里和中亚地区。

    阿三这边打下来后,除了王玄策的军队和李好留在这边准备做些安排,还包括这边的财物清理,以及文明摧毁。这些事情李好做很拿手,而且他也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只要李恪不反对,谁说他都懒的搭理。

    为此李好还把自己的家人全部接了过来,准备在这边呆段时间,然后体验一番南亚的异域风情再回去。反正他们现在还年轻,而且现在的交通也发达了不少,到处走走,顺便吃些美食,这种感觉挺好。181

第三百四十五章 天竺咖喱() 
“你是有大毅力的人,只是你做的事情不对,所以你的大毅力我并不认可。先生从我大唐不远千里来到天竺,可是这边的人的生活比我大唐还差,这里的百姓生存条件更坏,他们信仰的东西我不觉得我大唐有任何可取之道,先生觉得对不对?”

    在天竺这边,李好见到了那位被神化后的大唐牛人,然后喝他一起随便谈了谈。老陈虽然有点担心自己的性命,但是对于李好的观点并不怎么接受,尽管在这之前,李好已经安排人带着他在天竺这边转了一圈。

    “我们大唐现在不因言杀人,也不再轻易杀人,所以对于先生的安排,你大可不必害怕会被杀。虽然你暂时不认可我的说法,但是你可以在这边到处走走看看,不能离开我的视线范围,这样你的安全就有保障,过了之后我也没法给你保障了。”

    李好见这家伙难以说服,也不再搭理他了,把他交给道教的人去处理。那边有N种办法会让老陈怀疑自己的人生,从此走向道教的怀抱。

    “这就是大唐的高僧么?这人这厉害,一个人千里迢迢跑到这种地方来,人生地不熟还能生存那么长时间。”高阳和小武两人似乎对老陈还是很称赞,感觉这家伙真牛逼。

    而武顺她们就不会关注这个,她们对这些一点兴趣都没,更多的是关注着自己的小孩,还有府上的事情。现在李府在天竺这边一样有大量的生意在做,她们能不关心么?

    “这人在个人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只是跑到这种地方来寻找自己的信仰,这也是找罪受。这天竺的人自己都活的乱七八糟,他们的东西怎么可能在我大唐存在?我大唐人血统高贵,怎么能让一些贱民的思想来玷污。”

    李好说这话的时候很理所当然,他一直就觉得这个地方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配汉人,除非那些人自甘堕落,愿意接受贱民的思想来统治自己。现在大唐内部也是这般宣扬,除了道教,任何思想都是贱籍,如果官员信了就立刻剥夺官职,而百姓信了则剥夺唐人的身份,沦为贱民。

    有些东西必须严控,这个就算开历史倒车也要来做,西方的那些人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沸腾起来的么?反正大唐这边必须用各种方式保护自己,保护这边文明的纯正。

    “爸爸,我们今天吃什么?”这边正在随意的聊着,李好的大儿子李素跑了过来询问。这家伙现在几岁了,能跑会说,他最关心的大概就是每天吃什么吧。

    “今天啊,今天我们吃些特别的东西,你在大唐没有吃过的东西。”对于自己的小孩,李好都是把他们尽量带在身边,然后自己教育。还带着到处转转,这里看看,那里看看。

    来天竺有段时间了,这边的香料不少,让李好动了做些后世见过的特色吃食出来。跟阿三菜有关系,但是又有着不一样的区别。

    天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跟东方一样,天竺在美食文化上南北差异也较大。天竺人饮食南方以大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北天竺菜的口味以微辣为主,以咖喱为特色,菜色清爽,菜品更佳华丽漂亮,更受欢迎。南天竺菜系,香料多用咖喱叶和芥末子,口味较重,以酸、咸、辣为主,原料多用椰子,菜式简单。

    天竺人在食材的选择上其实比较单一,通常只是鸡肉、羊肉、海鲜和各类蔬菜。但是调料种类繁多,据说,后世的天竺菜所放调料之多,恐怕是世界之最。每道菜都不下10种调料,但是每道菜都会有一款比较主要的调味料,比如孜然、马萨拉等;菜肴的烹饪方式也相对简单,有烧、烤、炒等几种。

    这个跟东方的菜式还是有很大的分别,从表面上看,东方菜的特点是清淡,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色”是摆在第一位,菜肴的摆盘也要求讲究。天竺菜的特点则很像东方的乱炖,把香放在首位恐怕并不过分,各种主菜都放一大把咖喱粉,看起来都一个颜色。

    这里的荤食不亲口尝一尝,很难区分是什么肉类,蔬菜也是捣成糊状,搁些咖喱。而且,天竺菜的香并非东方人所习惯闻的那种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