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猎三国-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今日一见,一番宏篇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不过碍于此地乃是许府,阮瑀倒也不便第一个起来赞许。

    坦言说通篇之精炼实在非常人所企及,如此一来,想不名动京城都难,既然如此倒也该做个顺水人情,还了当日救命之恩。

    只见阮瑀向许邵抱拳一礼道:“如此佳作若不广传倒也可惜。”

    许邵自然明白阮瑀的打算,轻抚胡须轻笑道:“元瑜兄说的是,来人,笔墨伺候。”

    待仆从送来文墨,许邵略一欠身看着阮瑀道:“元瑜兄,还请执笔。”

    阮瑀推辞道:“不可,先生府邸,怎可越俎代庖。”

    “客随主便,元瑜兄切莫推辞。”

    阮瑀爽朗一笑不再推辞,上前蘸墨舒锋,握笔立书,虽然杨逸只言一遍,阮瑀却是记在心中,洋洋洒洒,将洛神赋写了下来,只见字体之间洪厚大气,可见笔力惊人。

    “献丑。”阮瑀抱拳一礼退到一边就座。

    虽然依然有人对公孙逸颇为不忿,但身为主人的许邵出言赞许,清流士人虽然清高,但也不得不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杨逸双手紧握,脸上虽然刻意表现出平静,但全身依然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今日之事看似顺利但暗藏风险,若是被许邵赶出许府,恐怕洛都虽大再无容身之地。

    宴会因为杨逸的出现,一众清流皆在低声议论洛神赋,不得不说杨逸‘文采之高’令在座众人先前的辞藻诗篇黯然失色,形同米粒之珠与皓月争辉。

    虽然一众清流多有赞许,只是真被公孙逸比可下去,一时颜面无光,寻机打算质疑一番,只可惜此洛神赋既然能够流转千古,自然是字字珠玑,文风了得,哪里是现场一众清流能够提出质疑的。

    一时间原本打算在许邵面前有所表现的士人才子集体禁声,原本的以文会友,倒是因为公孙逸之洛神赋宣告终结,无奈只能天南地北的谈论,聊以活跃气氛。

    倒是许邵饶有深意的向杨逸询问,上古洛神天下可知,不知今日洛神所谓何人?意有所指自然是询问杨逸倾慕之女子,一时间众多宾客也来了兴趣,纷纷向杨逸询问。

    杨逸此时早已饮下数杯,众人有此一问,脑海里不觉浮现出蔡琰那出尘绝伦的身姿,一时间不由脱口而出道:“所谓洛神,自然要数蔡琰。”

    众人才算释然,纷纷议论起蔡琰,其实蔡琰早有才情,尤其其父蔡邕更是史学之大家,被士人所推崇,杨逸随口之言,一时倒也让众宾客疑虑尽去。

    只是当杨逸酒意渐去立刻心生悔意,按照历史蔡琰与河东名门卫家卫仲道已有婚约,如此言语自然有失分寸,若是传出闲话对杨逸并没有多少好处,还有可能得罪蔡邕。

    只是言语一出覆水难收,也只能暗暗告诫自己下次切莫胡言乱语,以免祸从口出。

    席间,阮瑀来到杨逸桌前轻笑道:“公孙公子如常所愿当饮一杯。”

    杨逸假装糊涂道:“先生何意,在下不太明白。”

    “明人不说暗话,公孙公子前来名为游学实为质子,以伴君侧以表公孙将军忠诚之心,奈何伴君如伴虎,一时不慎便有杀生之祸。”

    “何况京城之地多有权贵,若是默默无闻很容易被当做牺牲品,何况此时天下纷扰,奸佞当道,并非太平盛世,如此这般的确是最好的自保之策。”阮瑀一边说着一边饶有深意的看着杨逸。

    在阮瑀看来,公孙逸虽然年不过十四,但这一番表现着实令人赞许,他亲自前来,已不再如原先那般看不起戍边将军之后,也许某一天,阮瑀若是外出避祸,幽州之地也是不错的选择。

    “先生洞若观火,在下些许心思还请先生见谅。”

    “一切只为自保,何须道歉?”阮瑀爽朗一笑,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转身回到座前。

    月旦评尘埃落定,只是没有杨逸想象中那般,许邵并未对其品评,随着洛神赋广为流转,公孙逸之名一时名东京都。

    甚至连朝廷之中,众多官吏之间也议论纷纷,最终汉灵帝也有所耳闻,并且在朝堂之上询问,虽然不乏批评之言,但洛神赋的地位却如日中天,得到众多士子的推崇。

    与此同时,正如杨逸所担心,明面上公孙逸所书痴情一片,为蔡琰所赋之词,一时也将蔡琰推倒风口浪尖,甚至朝廷之中为官的蔡邕多次被同僚询问,更让蔡邕无奈的是,河东卫家得知此事也是多有不满。

第九章 文姬三问() 
当杨逸返回客栈,一众甲士满眼惊愕的盯着杨逸,他并不知道,一首洛神赋早已名动京城。

    这个时代虽然信息相比后世并不发达,但月旦评本是上流士人汇聚之所,影响力十分惊人,无数眼睛紧盯着这里的一举一动。

    杨逸所做诗篇早已路人皆知,同时公孙逸爱慕蔡琰的传闻也不胫而走,传得沸沸扬扬。

    田豫上前满是感慨的言道:“少主早已名动京师,我等再去拜访,想必不会再受那鸟气!”

    “不必前去,用不了多久麻烦自会上门。”杨逸饶有深意一笑,转而步入房间倒塌而眠。

    田豫满脸不解,但既然公孙少主不愿明说,倒也不必追着询问,果然正如杨逸所说,第二天一早,不少自诩才高八斗之士纷纷前来拜访,只是杨逸早有命令,令田豫带领甲士挡在门外,不论何人前来,都以身体有恙推辞。

    其实并非杨逸架子大,而是很清楚这些人前来目的,无非要借公孙逸之名出头罢了,若是面见,即便杨逸一言不发,出去也完全可以说与公孙逸以文会友提升身价。

    即便说略胜一筹,恐怕也无人前来论证,这正如营销策略一般,借名上位,这也是东汉时期,举荐体制下一种普遍现象。

    杨逸深居客栈内佯装身体有恙,虽然无法外出,倒也过得惬意,数日前皇帝已来诏命,令其速速进宫,只是当得知公孙逸身体有恙,特宽限三日,以示天恩浩荡。

    该来的总是要来,即便知道入宫福祸难测,一个不小心很有可能身死其中,奈何皇命难违,何况现如今大汉虽然岌岌可危,但百足大虫死而不僵,汉庭威势尚在。

    若是此时逃走,岂不是坐实了公孙瓒不忠叛变,一旦公孙瓒倒台,在外的公孙逸什么都不是,何况于情于理杨逸无法丢下一切委而去之。

    只是正当杨逸打算前往皇宫觐见汉灵帝之时,一份特殊的拜帖,使杨逸心神荡漾。

    洛都蔡邕府邸外,杨逸跃下刚刚挺稳的马车,微整衣冠,缓步上前亲自叩门,虽然田豫原本打算跟随前往,但杨逸并不清楚所为何事,何况带着孔武有力的军士前往实在不妥,只能好言相劝,才让田豫放弃跟随前往的打算。

    不多时,府邸大门徐徐打开,一须发花白的管家快步走出,满是恭敬一礼,顺手接过杨逸手中拜帖快速扫过,再次恭敬一礼道:“老爷已经等候多时,还请公孙公子随我来。”

    老者微微欠身,恭引杨逸前往会客厅,行为得体,待人接物礼数周全挑不出丝毫毛病,言语虽然恭敬却不卑不亢,杨逸暗暗赞叹,不愧是蔡府管家。

    想象很快就能见到东汉文学大家的蔡邕,一时心中颇为激动,况且蔡琰就在府中,那令人迷醉的姿容不时在脑海里浮现,更加忐忑之余不由减速慢行,一路走来甚至无心去看府邸美景,在前面带路的管家心领神会,也随之慢了下来。

    片刻之后,杨逸深吸一口气步入会客厅,左右看去,大厅之内装潢别致,配合屏风清新淡雅,四周装点更显超然,只见一男子健步步而出,看样貌年近半百,白面长须清奇古貌,风度翩翩令人心生倾慕之心,想必就是素有旷世逸才之称的蔡邕蔡伯喈。

    “有失远迎,还请公孙公子海涵。”蔡邕并未因公孙逸年龄尚轻有所轻视,何况直冲洛神赋名动京城,公孙逸也算小有名气,得到不少士人推崇,如此礼遇倒是有一分考量。

    “伯喈先生亲迎,晚辈诚惶诚恐。”

    “远来是客,公孙公子不必拘束,请。”

    分主宾坐定,杨逸接过仆从递来清茶言道:“晚辈惶恐,不知伯喈先生唤晚辈前来所为何事?”

    “公孙公子一篇洛神赋早已名动京城,大作老夫早先拜读,锦绣文章,妙笔生花,实为难得佳作。”

    杨逸心中一动,蔡邕虽然言语之间多有对洛神赋的赞许,但明显邀请他来的目的并非这个,此时左右而言其他,一时让杨逸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由微微躬身行礼道:“还请伯喈先生明示。”

    蔡邕微微沉吟,随之微微叹气道:“既然如此老夫便开门见山,洛神赋名满洛都本是佳作,这无可厚非,奈何公孙公子言明心生爱慕小女琰儿实在多有不妥。”

    蔡邕微微沉吟接着道:“公子可能不知,小女早已与河东卫家定有婚约,还请公子表述声明,免得徒增麻烦,老夫不情之请,还请公孙公子允同。”

    虽然对蔡邕十分尊崇,但若是发表声明蔡琰并非洛神赋所示之人,一时必然备受质疑,甚至有人怀疑一个不过舞勺之年的少年,是否有此才学,一旦屡遭质疑,杨逸原本计划便功亏一篑,这一点杨逸无法让步。

    其实杨逸并不知道,汉时名誉极为重要,一个人的品行关乎仕途与社会地位,杨逸虽然一时口快,却给蔡邕造成不小的困扰,以蔡邕之身份这般请求,其实已是极度客气。

    其实对杨逸来说,蔡琰皓齿明眸,螓首蛾眉,气质清雅脱俗,容貌才气都是绝佳,杨逸初见惊为天人,心动爱慕也是无可厚非,只是命运难测,杨逸努力保住性命,对惊为天人的蔡琰多为欣赏,并无觊觎之心。

    虽然蔡邕并未言明,但明显希望杨逸切莫继续纠缠,心灰意冷之下虽然心中不忿,但蔡邕这般文学泰斗实在得罪不得。

    深吸一口气抱拳道:“伯喈先生之意晚辈明白,只是此事已成定局,晚辈即便言表声明也是无用。”

    蔡邕微微叹息,正如公孙逸所说,此事早已尘埃落定,虽然其中言传各有版本,但其中抒怀情愫之人,乃是蔡琰却是公认,真正让蔡邕困扰的是一众借此攻击蔡邕管家不严,家女与他人有私情的论调。

    “父亲,公孙公子。”正在此时,珠帘掀开,杨逸循声看去,只见蔡琰身着清雅流裙,清雅脱俗的容颜出现在杨逸面前,微微欠身行礼,尽显大家闺秀之秀美。

    东汉并非清明朝代那般封建,起码女子面见宾客并无失礼,杨逸紧盯着蔡琰呆滞半饷,当反应过来之时,只见眼前蔡琰微微皱眉,已大有不满,想必先前一脸猪哥相。

    杨逸实在无奈,初见蔡琰心中萌动,记忆太过深刻,以至失态,只是这种事没办法解释,只能连忙躬身一礼算是道歉。

    蔡琰对公孙逸这般拘谨更显不惜,想到卫仲道的风轻云淡的气质,实在是云泥之别,只是远来是客,倒也不能失了礼数,蔡琰并未多言,随之落座。

    一时间气氛颇为尴尬,杨逸一时不知该如何开口,倒是蔡琰首先打破沉寂,看着公孙逸言道:“洛神赋明东京城,小女已是拜读,公孙公子才情实在令人拍案叫绝,不知公孙公子师从何人,喜欢垂阅哪类书籍?”

    杨逸暗呼糟糕,虽然有声音说公孙逸所做洛神赋不过是他家之言,抄袭之作,但杨逸完全可以避而不见,或者假装高傲毫不理会,以沉默作为最好的反击,只是这一刻蔡琰看似随意的询问,却让杨逸陷入两难。

    理智上来说,杨逸借洛神赋出名,决不能让抄袭的言论坐实,否则必然身败名裂,想要翻身难比登天,虽然无凭无据,一旦有些苗头,必然有人大做文章。

    但从情感上来说,虽然杨逸十分清楚事态的严重性,但当看到蔡琰清澈的妙目,一时无法回避,而且从心底里,杨逸实在不愿呗蔡琰看低。

    “家师虽非闻名贤达,教授在下读文通史已有多年,在下不才,精读史记,涉猎春秋,战国策倒也通晓。”杨逸虽然心里没底,但也只有硬着头皮东拉西扯,若是问三国演义倒是通熟,至于此时所说的史记、春秋战国策,只是听过名字,仅此而已。

    蔡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似乎对公孙逸愈发鄙夷,杨逸心中一突,不觉有些忐忑,夸下海口一旦被揭穿,必然颜面扫地,只是杨逸更不愿在蔡琰面前表现出毫无才学。

    只见蔡琰微微沉吟,紧接着道:“小女同样略有涉猎,曾闻一书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不知公孙公子可知出自何处,所谓何解?”

    杨逸满脸无奈,若是一般人,随意蹦出几句后世名句,也许可以糊弄一二,但此时面对文学泰斗蔡邕,与其从小耳熏濡染,饱学诗书的蔡琰,杨逸根本无法适从,况且先前夸下海口,一时只觉脸上发烧。

    “秦十攻魏,五入国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不知公孙公子是否知道所列所卷?”

    “在下不知。”杨逸心中尴尬,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应对,很多时候一时的决定产生的后果,要用十倍甚至百倍的代价去承担,甚至无法弥补。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杨毅无奈,起身抱拳一礼道:“还是不知。”

    “既然如此,公子何必拾人牙慧贻笑大方。”

    蔡琰三问,公孙逸皆不能答,夸下海口不攻自破,心中本就尴尬难平,被蔡琰指责心中实在不忿,奈何事实如此,杨逸并不打算强做辩驳。

第十章 路见不平() 
杨逸早已注意到坐在一边的蔡邕欲言又止,神色略显歉然,想必蔡琰挑衅般的质问并非蔡邕主使,倒是苦笑自作多情,还以为蔡琰会钟情于己。

    其实蔡琰已与河东名门卫家已有婚约,对俊才卫仲道多有倾慕,突然冒出来个登徒子,借词表情,弄得满城风雨,此番前来居然夸下海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