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大抗战-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304章 其他战区策应作战() 
为策应第九战区湘北作战,军委会于9月20日电令第三、第五、第六战区各向当面日军发动攻击,定于23日发动。

    蒋介石时刻注视着战局发展,特别是对第六战区反攻宜昌尤为关注,因为克复宜昌既是策应第九战区作战,又是解除日军对重庆和西南后方的重大威胁。

    第六战区是在1940年6月12日,日军占领宜昌后设立的,辖区为鄂西北、湘西和川东地区,与第五战区的分界大致沿襄河之线,以西为第六战区;与第九战区的分界大致沿常德以南石门桥至洞庭湖北岸之线,以西、以北属第六战区。

    军委会于9月20日、21日、22日连续电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乘机克复宜昌。

    陈诚奉命于23日作出部署:江防军七个师主攻宜昌;第26集团军主力置于当阳以西,切断汉宜公路,阻止日军第39师团向宜昌增援;第33集团军与第26集团军协同,切断汉宜公路;第20集团军切断汉京公路,阻止日军向宜昌增援。各部攻击时间限于9月27日、28日开始。因行动缓慢,30日才开始攻击。10月3日夜,江防军主力完成对宜昌包围。

    为迅速攻克宜昌,陈诚命令第26集团军第75军第13师、第20集团军及第73军第77师参战,并严令各军向当面日军奋力突击,攻克既定目标。

    蒋介石于10月2日下令:三日内攻克宜昌。陈诚4日电请延至8日,蒋同意并向陈诚通报了湘北日军北撤情况,要求决不能迟于8日攻克,否则将前功尽弃。

    陈诚6日发起总攻,部队受到日军空中和地面双重拦阻,伤亡颇重进展不大。8日,宜昌城东慈云寺、东山寺及城多处日军据点虽被攻破,但中**队仍在城外。

    陈诚再次电请,于“双十节”务必攻克宜昌。蒋介石没有回电答复。陈诚则于10月10日拂晓,命令再次发起总攻。

    投入各种火炮共140余门,大批炮弹铺天盖地般袭向日军阵地各个角落。大批步兵呐喊着怒潮般冲向城内。两军展开惨烈的巷战,日军伤亡惨重,岌岌可危。宜昌城内日军烧毁了军旗和秘密文件,师团长以下军官们准备好了自尽场地和用具,并写好了绝命书,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

    为解宜昌之危,阿南惟畿于10月9日,命令北返日军早渊支队及第13师团第103旅团,紧急车运南下归第39师团指挥,全力向宜昌突进。10日清晨,增援日军第39师团、早渊支队及第103旅团,已抵达荆门附近。

    10日上午,又有大批中**队从东门突入宜昌城内,与日军展开巷战。日军以飞机20余架向中**队猛烈轰炸,并施放毒气。突击部队伤亡惨重,撤出城外。午后,陈诚下令调整部署准备再攻。

    由于日军增援部队已接近宜昌,为避免陷于被动,蒋介石于10日晚11时电令陈诚:停止攻击宜昌作战,各部队退回原防地,控制要点进行休整。第六战区反攻宜昌作战至此结束。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为策应第11军长沙作战,10月2日以第35师团自新乡以南强渡黄河,10月4日击退第一战区第3集团军部队,占领了郑州。10月31日,第35师团虽撤出郑州返回原防,但在黄河南岸京汉铁路黄河大桥西侧霸王城建立了桥头堡,以两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大队驻守,为后来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305章 中国军队挫败() 
10月9日,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战果尚未上报,蒋介石已怒气满胸。

    9日深夜,政治部电话请示:是否要在“双十节”宣传口号中,加上“庆祝湘北胜利”内容。蒋介石心中实在不想将这一仗称为“胜利”,但还是指示结合节日大力宣传“庆祝第二次湘北大捷”。

    10日宜昌攻城正值白热化,关键是能否抢在日军增援前攻下城池。那天,蒋介石强装笑脸应付国庆节官方活动,心中却在想着宜昌。直到深夜,克复城池无望,才令陈诚撤兵。

    湘北战场几个精锐部队连遭惨败;宜昌战场久战无功伤亡惨重。所谓“胜利”,在军事上能对老百姓勉强说得过去的,只是日军退回岳阳,中**队恢复阵地。其余就全是政治宣传,为了鼓舞士气稳定民心。

    10月10日一早,电台就将“歼敌四万余”的“第二次湘北大捷”的消息,与纪念国庆的文章轮番广播。各大报刊抢发号外,满载评论文章、战地报道、新闻照片等“大捷”风采。

    国民政府、参政会、军委会、各民众团体照例发贺电、贺信。侍从室主任林蔚请示:是否以委员长个人名义发贺电时,蒋介石回答:“不必了,请你安排一下,我去登门道贺。”

    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接受香港报社记者采访时说:“中**队在湘北之胜利,奠定了对日军反攻及收复汉口、广州之基础。”军委会副总参白崇禧,在广西桂林各界纪念国庆暨庆祝“第二次湘北大捷”群众大会上,致辞中说:“第二次湘北大捷,乃为我军转败为胜之枢纽。”重庆市纪念会场及主要街道,也贴出许多纪念国庆和庆祝胜利的大字标语。

    12日,东京广播电台和在华占领区广播电台,同时发布皇军在长沙以北地区,歼灭重庆政府军五个军主力共十万余人的消息。中日两方互相矛盾的宣传,激发各国记者好奇心。

    13日,由英美法等国及港台与中国几家大报记者组成采访团,由国民政府新闻局官员带领,从重庆飞抵长沙采访。第九战区参谋长赵子立等,向记者作了周密准备的“战况报告”。

    记者们参观了几处战场,浏览了堆积如山的战利品。记者们认为,中方的宣传真实可信,而说谎的自然是日本了。记者团在长沙活动了三天,15日由薛岳主持了送行宴会。送走记者,薛岳心里沉甸甸的,陷入深刻的反省之中。

    10月17日,蒋介石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第一议程是宣布赏罚决定,第二议程是部署第九战区所有参战部队在休整的同时,对第二次长沙会战损失惨重,层层进行军事检讨活动。

    军政部长何应钦宣布赏罚决定:按战时军律,将在作战失利时私自脱离战场,回家探亲的第74军第58师师长廖龄奇,以临阵脱逃罪处以死刑;给予指挥失误致使作战失利、部队伤亡惨重的第10军军长李玉堂撤职处分;给予作战失利时惊惶失措,率先逃跑的第10军预备第10师师长方先觉撤职处分。

    通令嘉奖第79军赵季平暂编第6师不畏强敌,渡过湘江攻入长沙,经激战收复该城的战绩;通令嘉奖在危急关头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直至牺牲的第10军第190师副师长赖作湘;通令嘉奖第99军99师295团1营营长曹克仁坚守湘阴,顽强抗击数倍于己之敌,直至全营殉国的英勇行为。

    会场上鸦雀无声。将领们听完,感到赏罚分明、惩处公正,心悦诚服。21日会议结束。

    会后,各部队进行了作战史上最为深入、效果最好的全军大检讨。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在会战总结报告中,检讨出存在的种种问题。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部署指挥不当而陷于被动;二是情报不灵而失去战机;三是各战区策应乏力,未能发挥战略外线优势。

    蒋介石看了各部队的检讨报告,虽为军队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感到忧虑,却为将领们据实说话、不隐蔽错误而感到欣慰。

    第二次长沙会战,自1941年9月7日开始至10月9日结束。中**队参战兵力,约36万人;日军参战兵力,约12万人。日军伤亡4。8万余人;中**队伤亡6。9万余人。

    中国第74军第58师伤亡55%,第57师伤亡40%;第37军第60师伤亡50%,第140师伤亡30%;第4军第102师伤亡45%;第10军第3师伤亡35%。

    此役伤亡确实惨重。

第306章 中美英三国结盟() 
1941年12月8日(日本时间为8日,夏威夷时间为7日)凌晨3时19分,日本联合舰队对美国驻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实施突然袭击,给予毁灭性打击。同日凌晨2时15分,日本陆军在马来半岛东部海岸登陆成功,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向美、英两国宣战。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哥斯达黎加等20多个国家,相继对日本宣战。

    12月9日,蒋介石召开国民政府中央常委特别会议,作出中国对日本和德、意正式宣战的决议,宣战令由蒋介石、孙科、居正、戴季陶、于右任共同签署。

    会议还决定,提议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并提出三项原则通知美、英等国:

    一、成立太平洋同盟和联军总司令部,推举总司令,该同盟由美国领导;

    二、要求美、英、苏与中国一同对日宣战;

    三、太平洋战争取得胜利之前,加盟各国不许对日单独媾和。

    12月11日,德、意向美国宣战。美国、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等国,也向德、意宣战。

    同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了《日、德、意联合作战协定》。

    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代表在重庆举行了东亚军事会议。美国代表为航空队队长勃兰特、马格鲁德两将军,英国代表为驻印度军总司令韦维尔将军,中国代表为军委会总长何应钦。

    由蒋介石主持会议,宋美龄担任翻译。会议决定中英联合防卫滇缅路,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同时决定在重庆成立中、美、英三**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的协同。至此,中、美、英正式结成三**事同盟。

    1941年12月22日至1942年1月14日,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了“阿卡迪亚”会议,商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问题。

    12月31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提议设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战区最高统帅,指挥中**队及越南、泰国盟军。蒋介石表示同意,并于1942年1月3日正式宣布中国战区成立,接着在重庆设立了联合作战计划参谋部。

    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的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规定加盟各国“保证运用其军事与经济之全部资源,以对抗与之处于战争状态之‘三国联盟’成员国及其附从国家”,并保证不与敌国缔结单独之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从此,中国已坚持多年、并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民有了盟军并肩作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空前提高,更加坚定了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心。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加强南军方作战的进攻能力,从中国战场抽调五个师团参加南方军作战,另以驻上海的第4师团作为大本营预备队。这时中国战场上除关东军外,日军还有21个师团、20个独立混成旅团和一个骑兵集团,约占日军陆军总兵力的五分之二。

    其作战方针是:“与帝国海军协同,保持现在之态势,同时扫灭美英在中国的势力,使用政略、谋策,努力对敌压迫,以使中国屈服。”

    1941年12月8日,在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日军“中国派遣军”第23军在广州向香港发动进攻。中国国民政府军委会为配合英军作战,于对日宣战当天(9日),命令各战区对当面日军发动进攻,以牵制日军;命令第四战区向日军第23军进攻,以策应香港英军;并令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分别由广西、四川向云南集结,准备进入缅甸直接支援英军防守缅甸。

    日军第11军,发现中国第九战区第2军、第4军由长沙附近南下,遂决定先发制人,向汨罗江方面进攻,以牵制中**队南下,配合其第23军攻占香港的作战,并给予其他中**队以严重威胁。第三次长沙会战因此而展开。

第307章 敌我又在列阵() 
1941年12月12日,第九战区第4军和第2军向南调动,正向广州及桂林方面转运。日军第23军已于12日夜攻占九龙,正准备继续进攻香港。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与第23军联系后,决定向汨罗江一带中**队进攻,以牵制第九战区军队南下。

    12月13日,阿南惟畿下达了作战预令:以第3、第6、第40师团担任主攻,以第34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4旅团,由南昌向修水方向进行牵制性进攻。

    15日,阿南惟畿决定,22日前后开始攻击,计划在汨罗江两岸,击歼中国第20军和第37军后结束作战。预定作战时间为两星期左右。

    进攻方案是:以第6、第3、第40师团并列由岳阳以南地区的麻塘、龙港、莄口一线强渡新墙河,击歼第20军后继续向汨罗江南岸攻击前进,击溃第37军后结束作战,返回驻地。

    预定使用兵力为:第3、第6、第40师团,独立混成第9旅团,独立第65、第95大队(外园支队)及军直属工兵队、野战重炮兵大队等。

    共八个步兵联队(25个步兵大队)、两个骑兵联队、两个野炮兵联队、两个山炮兵联队、一个野战重炮兵大队、两个独立山炮大队、三个工兵联队、三个辎重兵联队等,共约七万人。

    12月上旬以来,第九战区发现日军调动频繁,向湘北、赣北集中兵力,其飞机不断侦察守军阵地,并抢修白螺机场及南昌机场,判断日军将再攻长沙,遂积极进行战备。至20日,日军进攻企图已极明显。

    军委会命令第73军、第79军分别开至宁乡、益阳和渌口、株洲地区,归第九战区指挥;并令已南下至曲江的第4军返回至株洲、渌口集结待命,在广西宜山的第74军调驻衡阳。

    薛岳决心彻底集中兵力于湘北,诱敌深入于“浏阳河、捞刀河间地区歼灭之”。并于20日20时下达了作战命令。主要部署是:

    1、罗副长官卓英率第19集团军指挥所人员,于21日晨由现地上高出发,进驻浏阳,指挥第26、第79两军及第194师准备作战。其各军、师之任务是:

    (1)第79军于20日晚,由衡阳火车输送至株洲下车,军部率一师进占渡头市至东山(不含)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