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大抗战-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日,当正太路正面开始转进之际,第22集团军才知寿阳失守,其第41军尚在下龙泉、松塔镇、白云村一带;4日晨,才知第26路军及第3军也向太原转移。

    孙震遂于当日9时,命令第22集团军第45军第127师、第41军第122师及124师各部向太原方向转移。沿途遭到日军追击,激战至13时,守军才脱离战斗。至16时,孙震才接到黄绍竑关于3日12时转进的命令,令该集团军其余部队向太原方面转移。

    当部队进至榆次地区时,遭到日军阻击,除第127师师部及379旅第757团进入北营阵地外,其余均被阻遏。6日晚,孙震则令各部队向太常镇附近地区集结收容。

    日军第20师团西进,于10月29日占领平定,30日占领阳泉,11月2日占领昔阳,同日占领寿阳。日军占据了太原东面的重要城镇,极大影响了中**队的太原防御部署。

第126章 保卫太原作战方案() 
10月26日,娘子关失陷,晋东中国守军被迫溃退,日军沿正太路两侧迅速逼近太原,山西战局急转直下。娘子关失陷,忻口已失去防守价值。阎锡山在万般无奈之际,作出撤退忻口守军,执行“依城野战”守卫太原的决定。

    10月31日,卫立煌接到阎锡山令忻口守军向太原附近撤退的命令,对参谋长郭寄峤说:“本来这里可以不撤,但是东面娘子关失陷了,日军沿着正太路快速逼近太原,抄了我们的后路,不撤不行了。”

    卫立煌顿了顿,又说:“坚守二十多天,牺牲了郝梦龄军长、刘家琪师长以及数千名将士,没能将已陷入困境的板垣师团歼灭,实在令人终生遗憾!”

    稍顷,卫立煌又说:“寄峤,一定要督促各部,越是撤退,越要沉着,越不能乱,不然,敌人放开手脚追击,我们损失更大。”

    郭寄峤:“我在考虑,阎长官命令我们向太原以北既设阵地后撤,依城野战,保卫太原,结果会怎么样?”

    卫立煌:“我也在考虑,忻口和晋东撤下来的疲惫之师,在太原周围与强敌决战,不会有好结果,部队能否掌握住都难说。”

    11月2日晚9时,忻口前线部队按照卫立煌命令,各派出小部队向当面之敌发动短暂出击后,主力开始撤离。被外国舆论誉为“华北抗战**的标志”的忻口战役,就此结束。

    阎锡山曾向蒋介石致电,陈述其决定撤军的理由:“我东路军黄部退至寿阳以东附近地区后,连日被敌猛攻,仍不能支持,不得不准其逐次向西撤退。在此千钧一发时机,若不速令西路军卫部向南转进,一旦敌突至阳曲城下,不特该城防部队陷于孤立、难以固守,即卫部后方亦感莫大胁迫,攻守两难。为万全之策,已拟以依城野战之目的,令卫部于今(2日)晚向蔡水坞、青龙镇、天门关之线转进,占领阵地,与敌决战。”

    11月1日上午,阎锡山在太原召集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战区参谋长楚溪春、高级秘书梁化之等少数亲信,商讨战区参谋长朱绶光起草的守卫太原“依城野战”作战计划,并议定了太原军政机关撤退方案及物资转运、城内市民疏散等重大事项。

    作战方针是:“本会战旨在利用太原四周既设阵地线,实行依城野战,以阻敌前进,消灭其兵力,待我后续兵团到达,再施行反攻夹击而聚歼之。”

    朱绶光说:“我提两个方案供选择。第一、以忻口撤下来的第14集团军为主,配以王靖国第19军和陈长捷第61军,在卫立煌指挥下布置太原城防;以晋东正太线撤下来的部队,在太原附近准备依城野战,仍由黄绍竑指挥,以傅作义第35军和晋北撤回的其余部队,在忻口、石岭关、黄寨等线抗击南下日军,掩护卫立煌由忻口南撤,完成掩护任务后,作为预备军到太原城西集结。第二,由傅作义指挥所属第35军,再配属晋绥军一部守太原城;以晋北、晋东撤下来的部队,归卫立煌指挥,分别在太原城北、城东依城野战。”

    朱绶光讲完后,高级秘书梁化之说:“我不懂军事,但我觉得第一方案好,其好处是,能够保留傅总司令指挥下的预备队,可作机动。”

    参谋处长楚溪春说:“第一方案固然全面,但正太线日军进攻速度很快,我军没有充足时间在北线节节抗击敌人进攻,掩护卫军南撤。特别是卫军进入太原占领新阵地,一切生疏,地形不熟悉,更怕这时东面敌人不待我守城部队入城,整个计划自然全被破坏。”

    “我觉得,还是第二方案可取。”赵戴文说:“百川,还是由你来决定。”

    阎锡山说:“我想来想去,还是由咱们的部队守城为好。因为丢了太原,中央军不心疼,咱可心疼。咱的部队谁守为好?当然是有守城经验的傅宜生了。守太原嘛,谁也不愿干;让宜生守,卫立煌、黄绍竑也就无话可说了。另外,我决定让卫立煌担任战区前敌总指挥,除八路军和杨爱源第6集团军以外的部队,不管中央军、晋绥军、陕军、川军等等,都归他指挥,依城野战。这么办,蒋介石高兴,我阎百川把军权都交给中央军了嘛!”

    朱绶光:“今日讨论的作战计划,可否通报卫、傅两总司令?”

    阎锡山:“暂且不必,因为作战计划尚需召开军事会议正式决定。今日咱们内定的事,都不能泄露出去。”

第127章 傅作义将军临危受命() 
11月2日下午,阎锡山在太原召集紧急军事会议。王靖国、杨爱源、孙楚、楚溪春、赵戴文、周恩来等参加。卫立煌在忻口指挥部队南撤,黄绍竑在寿阳指挥各路残兵应付日军追击,均未到会。

    阎锡山说:“今天把诸位召集来,主要请大家讨论一下防守太原的部署。现在大敌当前,局势危急,对我们辛辛苦苦经营多年的省府太原,决不能轻易放弃,一定要固守。大家思考一下谁来防守为好?”众人沉默,都在思考。

    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神情紧张,不停地望着阎锡山察言观色,担心阎把这副重担压到他肩上。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心想:守卫太原之责,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应由常驻太原的晋军将领担负,因为他们地形熟悉,工事都是他们修造的,占有地利、人和等条件。

    一阵沉默后,阎锡山的目光扫向傅作义。

    这时杨爱源、孙楚、王靖国不约而同地提出,担任守卫太原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者,必须具有很高的威望和高超的指挥才能,还要有守城的丰富经验。还说,咱们这里就有守城名将嘛。接下去,晋军将领就大肆吹捧傅作义,历述他的守城战绩。结语是:守太原之重任,非傅作义莫属。面对如此场面,傅作义心情十分激愤。

    他毅然拍案而起:“弃土莫如守土光荣,太原城由我傅作义守!”

    阎锡山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离开座位,走到傅作义面前,拍着他的肩膀说:“宜生,一定要守住咱的太原!”

    周恩来目睹这一场面,再一次领略了傅作义的胆识和胸怀。

    散会时,周恩来紧握住傅作义的手,关切地说:“宜生将军,抗日战争是长期的持久战,主要是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不在于一城一地之得失。”

    他又加重语气说:“抗日战争之基础,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请你多加保重!”

    傅作义深情地说:“谢谢周先生!”

    散会后,傅作义回到第7集团军总部,他把周恩来的话,向秘书王克俊复述一遍,然后说:“这是语重心长、恩如泰山的赠言,对咱来说受益无穷。请你把周先生的话记录下来!”

    直至今日,傅作义才豁然明白:10月19日,阎锡山将傅作义部调离大战犹酣的忻口前线,令傅作义督修忻县以南及太原的城防工事,又急调第35军第218旅开赴太原城。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守卫太原城,原来阎锡山早有预谋啊!

    11月2日晚,傅作义召集各部将领会议。各部将领得知第35军防守太原时,绝大多数将领都对阎锡山此举感到气愤。

    副军长曾延毅说:“阎长官对我们太不公平了!我们本应守绥远,可他硬调我们守山西,开战以来,都叫我们担任重要作战任务。可他的第6集团军,在平型关打了一下,就给藏起来了,杨爱源、孙楚,这回干脆跑到晋南去了,他们常驻太原,明摆着该由他们守。说穿了,阎长官就是想牺牲我们35军!”

    傅作义说:“不要再说这些!我既然领受了任务,就要把太原守住。我们不是给哪个人守太原,而是为国家守,为民族守!现在咱们研究守城计划!”

    参谋长陈炳谦说:“请总司指示。”

    傅作义:“首先要命令守城部队迅速集结,4日以前必须部署完毕。北城、东城将是敌人攻击重点,我们35军就部署在敌人重点攻击方向上。第213旅可部署在商城,估计沿正太路之敌除进攻东城外,还会进攻南城。西城外有汾河,不是敌人主要进攻方向,可配备战斗力较差的新编独1旅。”

    傅作义沉思片刻,又说:“关于城防工事与火力配备,我提出一个要旨:城防各种兵器的配备,应能集中所有火力,以达歼灭敌人之目的。为使接近城垣之敌完全消灭于我火力网内,城外近距离的死角,须以最大努力消除。各城角、各瓮城及城根据洞,伏藏山炮,对接近城墙之敌,以零线子母弹构成交叉火力网。各城墙突出部,构筑机枪地下室,用侧射火力辅助山炮火力。监视哨所一律设置在城墙腹部,采用互相监视法。城内房院可形成复廓者,须加筑外壕,形成纵横无数的方形阵地,以备阻绝突入城内之敌。城内较高坚的建筑物配备远射炮,并能向各方随时集中射击。”

    为维持城内秩序,傅作义决定成立戒严司令部,并任命曾延毅为戒严司令。

第128章 阎锡山等逃离太原() 
3日,阎锡山任命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除第6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外,战区部队全归卫立煌指挥。

    4日下午。阎锡山主持召开了太原失陷前最后一次紧急军事会议。黄绍竑、卫立煌、孙连仲、傅作义等参加。阎锡山计划以忻口方面撤退下来的部队,据守太原北郊既设工事,并派一部守汾河西岸高山工事;以娘子关撤退的孙连仲部,据守太原以东高山既设工事;以傅作义部死守太原城,并任命傅作义为太原守备司令。第二战区长官部指挥部移驻交城。

    黄绍竑不同意这个意见。

    他说:“太原固然要守,但怎样守,值得研究。是以野战支持守城?还是以守城支持野战?我认为,应以守城支持野战部队休整。因为忻口、娘子关两方面部队正在撤退,恐怕在他们还未占领阵地时,就被敌人压到太原城边来,前方、后方许多人马混杂在像锅底似的太原城区,其后果不堪设想。我主张晋东方向的部队,撤至寿阳以南、榆次以东山地收容整顿;从忻口撤下来的部队,除派一部分守太原北郊的工事外,其余的撤至汾河以西山地整顿。我觉得,即使守城部队作了牺牲,来换取大多数野战部队休整时间,也是值得的。”

    黄绍竑意见同阎锡山本意相差甚远。阎锡山是既要守城又要野战,只要能保住太原就行。两人争来争去,相持不下。卫立煌和孙连仲赞同黄绍竑的意见。但阎锡山说:“军队已经行动,无法改变。”

    会议后,阎锡山即率少数亲信、随员离开太原前往交城。

    6日,卫立煌下达了守卫太原作战计划。主要内容为:为暂避与敌决战,以一部固守太原城,主力即向太谷、交城之线转移、整顿补充,待机回歼深入晋中之敌。

    兵力配置:除第71师、独立第7旅、独立第8旅、第27路军(第14军团)附第19军等极少数部队,进入太原城归傅总司令指挥外,其余各部队均向太谷、交城地区转移整补。

    此作战计划,实际改变了阎锡山“依城野战”作战方针,使防守太原部队成为孤军独战,极大增加了守城困难。

    11月3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命令,第5师团归第1军司令官统一指挥攻占太原。

    4日,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命令第5师团继续进攻太原,并以一部向汾河附近追击;命令第20师团在昔阳支队占领榆次后,以一部全力攻占榆次西北地区,师团主力进至榆次后向介休追击;命令第109师团循昔阳支队前进路线向榆次前进。

第129章 傅作义部署城防() 
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兼任太原守备司令,指挥第35军各部及由忻口后撤的极少数部队,担任守卫太原的任务。守城部署为:

    北城从西北城角起:姚骊祥新编第1团,黄其武第218旅435团、436团、420团(欠2营)。东城从东北城角起:第211旅419团(欠1营)、422团、421团(欠1营)。南城全面由杨维垣第213旅布防。西城全面由陈庆华新编独立第1旅布防。炮兵分布在全城的各个炮兵阵地。关厢前进阵地:北关兵工厂由第420团两个营防守;东北城外黄国梁坟阵地,由袁庆荣团的张惠源营防守;东南城外郝庄、双塔寺阵地,由刘景新团的韩春富营防守;南城、西城外,由担任城防的杨、陈两旅,分别在太原火车站和汾河东岸派出警戒部队;第35军骑兵连,在汾河西岸担任游动巡逻。其余部队,分别编为地区预备队和总预备队。

    城内:曾延毅为戒严司令,袁庆曾为关厢防守指挥官,绥远宪兵第7、第8两队担任岗哨、巡查,维护秩序。

    11月5日上午,守城指挥部从平民中学移至太原绥靖公署院内。参谋长陈炳谦向傅作义报告,守城部队已入城完毕,并到达指定位置严阵以待。

    傅作义说:“好,从明日凌晨起,开始封城,除大南门可通行外,其余各门全部封闭,断绝交通。”

    这时,新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前来辞行。

    卫立煌说:“阎司令长官和黄副司令长官都走了,现在敌人已经占领太原外围山地,他们是居高临下,太原城完全在其炮火有效射程之内,况且还有飞机助战,孤城岂能守住?宜生兄,虽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