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大抗战-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淞沪抗战评论说:“一、现在的抗日战争,是自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来所没有的,它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这个战争的性质是革命的。二、战争使全国分崩离析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国共合作是这个团结的基础。三、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四、给日寇以很大的消耗。中国的抗战不但是为了自救,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尽了伟大责任。五、从战争中取得了教训。这是用土地和血肉换来的。”

第088章 日军乘势进攻南京()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乘胜西进,企图一举攻占南京,迫使中国政府屈服。11月15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向军部提议,强烈要求攻占南京。

    他认为“现在敌之抵抗在各阵地均极端微弱,很难断定有彻底保卫南京的意图。在此之际,我军若停留在苏州、嘉兴一线,不仅会失去战机,而且将使敌人恢复斗志、重整战斗力量,其结果要彻底挫伤其战斗意志将很困难,从而事变的解决越发推迟……为此,利用目前形势攻占南京,当在华中方面结束作战。”“为了解决事变,攻占中国政府首都具有最大价值。”

    关于兵力问题,松井石根认为,“第10军伤亡甚少,可继续跃进,上海派遣军经过十天休整,即可向南京攻击。凭现有兵力不惜最大牺牲,估计最迟在两个月内可达到目的。”

    11月17日,日本军部召开对华作战会议。陆相杉山元、参谋总长闲院宫、海相米内光政,同意松井石根建议,并决定由松井继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指挥南京作战,免其“上海派遣军”兼职,由朝香宫鸠彦王中将接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并呈报内阁和天皇批准。

    同日,天皇裕仁公布大本营令。大本营是天皇直接领导的最高统帅部,由参谋总长和军令部长组成。

    11月24日,天皇裕仁召开大本营成立后第一次御前会议。

    天皇裕仁说:“内阁呈报关于攻占南京的方案,朕已看过并批准,尚有一个疑虑待议:攻占南京要多长时间可达目的?”

    参谋总长闲院宫说:“据前线指挥官松井石根大将电报所言,最迟两个月内可达目的。”

    裕仁:“当初进攻上海之前,也说一个月甚至十天可达目的。可结果呢,本土增兵三次,苦战整整三个月,伤亡数万人,至今才占领上海。前车之鉴,进攻南京,无论如何不可久拖,务必速决。”

    闲院宫说:“华军正在败退,皇军乘胜猛攻,两个月内攻占南京是有把握的,或者时间更短。”

    裕仁:“但愿如此。”

    首相近卫:“本首相提议,马上进攻南京。”

    陆相杉山元:“我军先头部队,距南京已不足一百公里。”

    闲院宫总长:“南京是中国首都,中**队虽已成大溃退之势,但必不肯轻易弃都。”

    杉山元:“对于顽抗之敌,应采取果断严厉措施。”

    裕仁天皇仔细倾听每个人的发言,时而点头称许。

    海相米内光政:“我有一条质疑。南京城北长江水面有美军舰艇‘帕奈’号,如果炸弹落在美军舰艇上怎么办?”

    杉山元:“美军舰艇在中日开战之时,故意不撤离,这是对我大日本帝国的挑战行为,我军当然可以还击。”

    米内光政:“这是进攻,应负主动挑战责任的是我们。”

    杉山元:“难道可以因为一艘美国舰艇,就放弃攻打南京?”

    米内光政:“此时此刻,没必要惹怒山姆大叔(美国罗斯福)。”

    近卫首相:“我有一策可解困顿。对南京的进攻继续进行,美舰如果不撤走则坚决轰炸。万一美国人追究,就说是飞行员‘误炸’。”

    大家赞成,认为“这是两全其美之策。”

第089章 中国政府决定固守() 
11月中旬,蒋介石在南京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研究是否坚守南京的问题。参加者有: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军令部作战厅厅长刘斐等。刘斐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我认为,日军利用它在淞沪战场的有利形势,必然以优势的海陆空和装备,沿长江和沪宁线、京杭国道等有利的水陆交通线西进。南京位于长江弯曲部,地形上背水,敌人可由江面海军封锁和炮击南京;从陆地上也可从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海陆空协同攻击,则南京将处于立体包围形势下,不易防守;而且中国参加淞沪抗战的部队损失都很大,不经过相当时期的补充整训,也难以恢复战斗力。为贯彻持久战方针,应避免在南京进行决战。我建议,在南京作象征性的适当抵抗,然后立即主动撤退,使用兵力不超过13个团。”

    白崇禧首先表示支持,何应钦、徐永昌也表示同意。蒋介石说:“下次再议。”

    会后,蒋介石召见陈诚,面商南京防守问题。陈诚认为南京不应固守,并从军事上说了诸多理由。但他又认为,就纯军事角变而言,避免在南京决战是正确的;但就政治角度而言,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还是要守一守的。蒋介石点点头。

    11月17日,蒋介石第二次召开会议,参加者增加了训练总监唐生智、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作战部副部长王俊、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等。蒋介石扫视一下会场,目光停留在李宗仁脸上,说:“德邻兄,日军很快就要进攻南京了,你对南京防守问题有何意见?”

    李宗仁早已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不主张死守南京。从军事上看,南京地处长江弯曲内侧,地形上背水,易攻难守。日军进攻南京,可以三面合围,南京北面阻于长江,无路可退,处于绝地。以我淞沪战场转移来的疲惫损折之师,防守南京这座孤城,实在难以久守。而日军占领上海后,士气旺盛来势凶猛,南京必被攻破。倘若如此,倒不如把我军西撤,自己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这样既可阻敌北进,又可阻敌西攻,且免给敌以屠城之口实,日军即使进入南京,于战争大局也无多大影响。”

    白崇禧立即说:“我也有此想法。”蒋介石瞪了白崇禧一眼。众人默然。

    蒋介石说:“南京是国府所在,又是国父陵寝之地,断不能不战而退,应当死守。德国总顾问富肯豪森早就向我建议,南京是全国首都,必当固守,华方必有寸土不弃全力奋斗之决心,才能引起与长江流域有利害关系的列强取积极态度,而起来干涉日本之侵略。”

    蒋介石说完,问:“诸位什么意见?”

    何应钦、徐永昌表示:“南京必须固守。”

    蒋介石又问:“孟满兄有何意见?”

    唐生智站起来大声说:“现在日军已迫近南京。南京乃国家首都,国父陵寝之地。大敌当前,南京若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如何对得起孙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最高统帅。因此,我主张死守南京,坚决和日军拼到底!”

    蒋介石:“国难当头,正需要孟满兄这样的人站出来,做榜样。”

    唐生智:“委座总揽全局,南京,我愿来守。”

    蒋介石顺水推舟说:“孟满兄,你愿意守?好,南京就交给你了。南京目前还有十几万军队,我马上再从云南调集二十万军队支援你。”

    唐生智说:“请委座放心,我保证做到:临危不乱,临难不苟。”

    蒋介石点点头:“好,好!”

    散会后,李宗仁竖起大拇指对唐生智说:“孟满兄,你真了不起呀!”

    唐生智笑着说:“德公,此事演变至此,我若再不干一下,也对不起国家了!”

第090章 固守南京作战方针() 
17日晚,蒋介石与宋美龄同坐在沙发上。

    宋美龄问:“你真让唐生智领着十几万军队死守南京?”

    蒋介石:“本想让顾祝同守南京的,唐生智自告奋勇,我何不顺水推舟。南京系国之首都,国父陵寝之地,南京不守,国际国内都没法交代。”

    宋美龄:“你真打算调集二十万军队增援?”

    蒋介石:“上海已经损失二十万主力部队,再赔上二十万,老本就没有了。”

    宋美龄惋惜地说:“这十万守城部队只能牺牲了。”

    蒋介石说:“只有如此了,不牺牲他们,就得牺牲我。”

    11月18日,蒋介石第三次召开会议,确定固守南京的方针。

    蒋介石宣布:“最高统帅部决定,短期固守南京,预定守期一至两个月。

    为此决定:

    (1)成立首都卫戍司令部,唐生智任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任副司令长官,周斓任参谋长。卫戍部队有:第66军,军长叶肇;第71军,军长王敬久;第72军,军长孙元良;第74军,军长俞济时;第78军,军长宋希濂;第83军,军长邓龙光;第二军团;教导总队;宪兵团。共11个师,10万多人。

    (2)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统帅部迁至武汉。

    (3)成立第七战区,第二预备军司令刘湘改任该战区司令长官,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改任该战区副司令长官;长官部设于武汉,由刘湘指挥所部第二纵队(第21军团及第23军团)东进,与第三战区协同,支援南京方面作战。

    (4)第三战区,第七战区及首都卫戍部队的作战任务另有通知。”

    散会后,蒋介石对唐生智感叹道:“孟满兄,关键时刻,就缺你这样的铮骨兄弟!”

    唐生智说:“我将把十万部队置于绝境。南京现在三面都是日军,背面是长江天险,我把北岸的船只全部封存,实行名副其实的背水一战。”

    蒋介石说:“我一定调集大军支援。你能守多长时间,就守多长时间,只要坚守十天,就要创造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唐生智:“没有统帅的命令,绝不撤退,我们誓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好,好!孟满兄,拜托了!”

    蒋介石与唐生智握手告别。

    11月20日,唐生智发布戒严令,南京地区进入战时状态。

    同日,蒋介石偕宋美龄乘专机飞往陪都重庆。次日转飞武汉。

    几日后,蒋介石又飞抵南京坐镇。

第091章 中日两军作战部署() 
为防御日寇入侵,国民政府于1936年,就在首都南京设置了外围阵地和复廓阵地两道防线。沿大胜关、牛首山、方山、淳化镇、青龙山、栖霞山至乌龙山要塞之线,为内卫线的外围阵地;以南京城垣为內廓,环城以雨花台、孝陵卫、紫金山至幕府山要塞炮台之线为外廓。以上构成复廓阵地。在城内北极阁、清凉山等高地,则筑有坚固的核心据点。

    11月21日,卫戍司令部召开师以上将领会议。

    唐生智首先作战斗动员,他说:“蒋委员长已下定死守南京的决心,正在组织增援部队。大家为国家尽忠的时刻到了,这是本司令官的遗书。”他将遗书交给将领传阅。

    有将领问:“我们要坚持多久?”

    唐生智:“直到蒋委员长的增援部队赶到。”

    将军又问:“要是增援部队不能及时赶到呢?”

    “没有命令,不许撤退。”唐生智说,“撤也没路,三面受敌,一面临江,我们只有置死地而后生!”

    众将领:“是,长官,坚决服从命令!”

    随后唐生智作出部署:外围阵地,第2军团、第74、第66、第83军各两个师,防守乌龙山、栖霞山、淳化镇、牛首山、龙潭之线。复廓阵地,第36师担任江山、幕府山及城北之守备;第88师担任雨花台及城南之守备;教导总队担任紫金山及城垣东部之守备;宪兵部队担任清凉山附近之守备。第87师负责警戒河定桥至工兵学校之线;另外第103、第112师负责防守镇江。

    最后,唐生智命令宋希濂:“机枪封锁下关江面,船只统统扣留。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许过江。”在唐生智监督下,江岸警卫部队架起机枪。江面大小船只集中起来,角铁链全部锁定。企图背水一战。

    作战部署后,唐生智对中外记者发表谈话说:“我与我所指挥的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我自己也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这种牺牲,必将使日军付出巨大代价。”

    2月1日,松井石根接到大本营“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命令,立即下达命令:

    12月5日,上海派遣军主力开始行动,重点保持在丹阳、句容公路方面,击败当面之敌,进入磨盘山山脉,以一部从扬子江北岸攻击敌之背后,并切断津浦铁路及大运河。12月3日,第10军主力开始行动,以一部从芜湖方面进入南京背后,以主力击败当面之敌,进入溧水附近,特别须对杭州方面警戒。

    具体部署为:上海派遣军之第16师团沿丹阳、句容、汤山公路,第9师团沿金坛、天王寺、淳化镇公路并列向南京东部攻进;天谷支队沿丹阳、镇江公路进攻镇江,尔后渡江攻击扬州,切断大运河;第13师团一部由江阴渡江攻击靖江,切断南通与扬州联系,主力沿常州、奔牛镇公路至镇江,向滁县迂回攻击,切断津浦铁路。

    第10军之第114师团沿溧阳、溧水公路向南京南部攻进;第6师团沿广德、洪兰埠公路,在第114师团后,也向南京南部攻进;国崎支队沿广德、郎溪公路进占当滁,尔后渡江迂回至浦口附近,切断南京守军北退之路;第18师团经宣城向芜湖进攻,切断南京守军西退之路。

    从12月3日至6日,经过四天战斗,第18师团、第9师团突破守军第83军及第66军阵地,占领句容,进至句容以西黄梅、土桥及湖熟镇一带;第114师团突破守军第72军及第74军阵地,占领溧水,进至溧水以北秣陵关、陆朗镇及江宁镇一带。

    右翼天谷支队和第13师团正向镇江、靖江进攻中,左翼第6师团主力正向秣陵关前进中,国崎支队和第18师团正向当滁、宣城进攻中。日军正在对南京形成包围之势。

    6日下午,第6师团一部进至外围阵地汤山镇左侧后的胡塘、大胡山附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