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科学的原始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科学的原始人-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对于桑族来说,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用岩盐来换陶罐,都是比竹子划算无数倍的买卖。

    而对于王伟来说,能够用陶罐换到岩盐,也是一种非常划算的买卖。

    当即,王伟就多调了四个人跟王四五学烧陶,同时,他将陶车跟王四五讲解了一下,想要看看王四五能够将那玩意弄出来不。

    如果可以的话,有旋转的陶车,就会大幅度提升陶坯的制作速度和成品率的。

    当然了,王伟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毕竟以现有的工具,想要做出拉坯的陶车,还是比较麻烦的。

    如果王四五弄不出来的话,等铁炼好了之后,有了工具再做那玩意就简单了。

    小心翼翼的将桑水留下的岩盐保管了起来,并且顺手敲了一小块下来丢嘴里面当零食吃。

    虽然有点齁人,但王伟却舍不得吐出来。

    有盐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

    自己的身体已经缺盐一个月了,现在总算是可以补回来了。

    品着嘴里面的咸味,王伟开心的喊上松果,继续去打铁了。

    这次打的是铁毡,许多铁块被加热,然后用木桩将其敲成一块。

    到最后,铁块太重,在没有趁手工具的情况下,仅靠着两根木棒王伟根本就翻转不动,只能喊来一名强壮的族人来翻转铁砧,自己在一旁指挥了。

    等到铁砧做好之后,族人寻来代替铁砧的大青石差不多都碎完了。

    不过现在,也不需要这些青石了。

    看着天色还早,王伟索性今天加个班,将铁锤一并做出来。

    几块铁块烧好之后,被树干敲成一个规则的长方体。

    随后,又被送入炉中焚烧。

    这次焚烧的时候,四个吹风机一块拉动,火焰冲出熔炉一米多高。

    过了十几分钟,将铁块夹出来的时候,能够明显的感觉铁块有些松软的感觉。

    趁着铁块处于半融化的状态,王伟将最开始制作的那根铁钉,敲入了铁块中去,从中间贯穿了过去。

    经过一番捶打,铁块中的绝大部分杂质都被敲了出来,而整个铁块,也算是定型了。

    虽然铁钉和铁块是同种材料的,但是因为铁钉早已经定型,铁块自身的温度并不足以将其融化,所以敲打的时候,并没有对铁钉产生太大的影响,也没有使得铁块和铁钉融为一体。

    最后,将铁钉从铁块中敲出来,整个长方形的铁块中间,便多了一个差不多两指粗细,前后贯通的小洞。

    看着自己指挥着做出来的锤头,虽然四四方方显得古板了点,并且细节方面有些丑陋,但能够在这么简陋的环境做成这样,已经很是不错了。

    最后,将锤头的两端淬火,整个锤头,便算彻底完成了。

第九十七章 陶匠,铁匠,竹匠,木匠() 
次日清晨,铁匠铺老早便响起了叮叮咚咚的打铁声。

    红花她们等早饭,闲着没事蹲在王伟的身后眯着眼睛听打铁的声音。

    原始社会没有乐器,偶尔族人兴奋的时候,也会乱吼两句助助兴,所以这清脆的金铁交击声,对族人来说就像是一曲交响乐一样。

    凭借着系统兑换的初级冶铁术,王伟手中的铁锤挥的贼快。

    唯一令他不爽的就是,当时做铁锤的时候,参考的是桐树他们的力量来做的。

    所以本该趁手的大铁锤,对于王伟来说,颇有些沉重。

    “这钳子头是需要淬火的,因为这个部位需要经常夹东西,淬火的话可以提升它的表面硬度,并且增加耐磨性,以后如果有需要的话,我还可以教你怎么回火!”一边干活,王伟一边给松果讲解其中的原理。

    打铁是个苦力活,王伟不喜欢出苦力,所以他得找人教会之后,再让其代劳。

    就像是现在成天琢磨怎么烧陶的王四五一样。

    松果是个很老实的人,王伟教他什么,他就记着什么,不懂的地方,他就记在心里,等着以后王伟告诉他。

    有系统传授的冶铁的技术,王伟俨然成为了一个合格的老铁匠。

    在有铁砧和铁锤的情况下,打个铁钳还是非常容易的。

    后世,因为钢铁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规模化,老的铁匠铺逐渐的消失。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那种作坊式的铁匠技术是一种很遥远,极其难以掌握的东西。

    其实不然,对于技术成熟的铁匠来说,打铁和捏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那些铁块和泥块的区别无非是一个硬一个软罢了,想要捏长捏短都能在铁匠师傅的铁锤之下成型。

    仅仅半个上午,一个长长的,前端稍微有些弯曲的铁钳,在王伟的手上成型了。

    这两天,代替铁钳的木棍足足烧坏了几十根,现在有了铁钳,再也不需要那难以夹住东西,还容易起火的木钳了。

    下午,有了打铁三件套的王伟锻造速度变得贼快,仅仅一个下午,便打出来了两把铁斧。

    因为考虑到了族人的力气,王伟打造的铁斧足足比普通的铁斧大了一倍。

    有斧刃的那一面,可以用来砍柴或者砍那些冻得硬邦邦的生肉。

    而没有斧刃的那一面,又可以充当锤子来使用。

    安上斧柄之后,铁斧是既能当做工具,又能充当武器。

    在石头上面开了斧刃,桐树当着族人的面拿着铁斧进行测试。

    一斧头下去,比胳膊还粗的树干被拦腰砍断。

    看着铁斧的威力,族人的眼睛都红了。

    都渴望自己能够拥有一把铁斧的使用权。

    最终,桐树厚颜无耻的仗着自己族长的身份,抢到了一把铁斧。

    剩下的一把铁斧,让王伟没有想到的是,居然被石头给抽中了。

    不去理睬族人羡慕的神色和借用的请求,石头如同抱着宝贝一样抱着自己的铁斧去砍树去了。

    有了铁斧,桐树和石头两人几乎化作了人形伐木机。

    一棵几十米长的大树,一小会的时间,就被两人砍断了所有的树枝,仅留下粗壮的主干躺在那里。

    夜晚,在山洞里面,王伟拿着蜡烛,教会了族人‘铁’字和‘斧’字。

    等结束了一天的课程之后,不知道是谁先开口,请王伟明天多打几把铁斧。

    不过他们的这种请求,被王伟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山谷里面资源有限,虽然沿着小溪找到了许多的铁稀泥,但炼成铁块之后,是没有多少的。

    铁斧的话,族中有两把就够用了。

    再多的话,对于王伟来说,完全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了。

    剩下的铁块,自然是用来制作其余的工具了。

    桑竹二部落给自己送来了这么多竹子。

    众所周知,竹子是大批量制作弓箭最佳的材料。

    之所以竹子适合做弓,除了竹子本来的特性外,更是因为它在火烤之后非常容易弯曲塑形,等到冷却之后,它依然会保持弯曲的形状。

    所以和别的材料相比,竹子更加适合批量的生产弓箭。

    原本,王伟考虑到了族人的力气,还有些担心竹制的弓箭太过脆弱,射程和投掷石斧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

    不过当他看到桑水他们送来的竹子后,这种担忧顿时消散的无影无踪。

    桑水他们送来的竹子,比普通的竹壁要厚上一倍。

    有了这一倍的差距,用这种竹子做成的弓箭,威力势必会比普通的竹箭提升许多,王伟自然就不用担心威力的问题了。

    而想要制作竹弓,许多工具是少不了的,小锯子,柴刀,锉刀,铁钩等工具,都需要制作。

    如果将有限的铁块都做成铁斧的话,那这些工具就做不出来,竹弓竹箭自然也就无法制作了。

    更何况,在这山谷之中,数量最多的资源为木材。

    眼前的树林里面,全部都是被大雪压倒压断的参天大树。

    想要将这些树木资源利用上的话,各种木匠的工具也是需要制作两套的。

    像拉锯,各种形状的木凿,刨子和牵钻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东西用铁的话比较少,但是木匠也需要锤子,需要小斧头啊。

    一样制作两套的话,那需要用到铁的地方就多了。

    所以,对于王伟来说,现在这些铁,是能省则省,砍树用的大斧头,两把就算是足够了。

    更何况,哪怕就是这些必备的工具都做完了,王伟还得制作一些生活上能够使用的工具呢。

    例如剪刀,菜刀,钳子之类的工具,有铁的话,都能慢慢打出来。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王伟化作了村中的专职铁匠。

    一件件稀奇古怪的工具被王伟制作了出来。

    但是每一件族人看不懂的工具,都有它特定的用途。

    就像是经过反复淬火和回火的锉刀,做完之后族人并不知道它有什么用。

    不过当王伟花费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打出来了一根薄薄的铁条之后,锉刀立刻派上了用场。

    铁条上面,被锉刀磨出了一个又一个三角形的锯齿。

    等锯齿磨好了之后,王伟将这铁条叫做锯条。

    这种两边布满了锯齿的铁条,用来锯竹子的话,比柴刀和斧头好用了无数倍。

    锯出来的缺口齐整光滑,用火烤一下,烧掉毛刺之后,完全可以代替陶碗用来盛汤喝。

    如果没有锯条的话,用柴刀和斧头来砍竹子,如果用力过猛的话,容易将竹子砍散。

    一刀刀慢慢砍的话,不仅浪费时间,砍出来的缺口又坑坑洼洼,需要放在石头上打磨很久才能保证不会伤到嘴。

    随着一件件工具的出现,族人的生活也因为这些工具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论是竹子还是木头,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都能够轻易的变化成自己所需要的形状。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有了这些工具的帮助,自己的生活,好像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而村子里面的人,也渐渐的因为各自所忙碌的事情,而被大家称之为陶匠,铁匠,竹匠和木匠了。

第九十八章 危机() 
在任何时代,任何一种技艺,都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

    往往,一项技艺,需要十几种其余的知识相辅相成才能进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就像是最初烧陶的时候,王四五为了寻找最佳的烧陶时间,那用以计时的漏壶便被制作了出来。

    而为了寻找最佳的陶土配方,他又需要学习数字,学习比例,去一次次的试验不同比例下的陶土出陶后的特点。

    最后,为了不会将试验过的配方遗忘,他又需要学习文字,将试验过的东西记录在树皮上。

    所以,简简单单的一个烧陶,催生出了许多其余的知识。

    时间的划分和掌控,数字,文字的出现。

    以后如果想要更好的记载实验记录的话,也许还会催生更加方便记载和保存的纸笔出来。

    就像是烧陶一样,不论是竹工还是木工,也会衍生出来许多辅助的知识。

    拿最简单的,最迫切需要的来说,就是需要规定各种计量单位了。

    如果没有计量单位的话,王伟让族人制作箭杆的时候,族人问箭杆要多长的,王伟总不可能掰断一根树枝,然后告诉族人,比划着这根树枝来做吧。

    如果需要在木头上面开个三四公分粗的孔,族人问王伟孔要开多大的,王伟总不能让他比着自己的不可描述之处的粗细来开吧。

    更何况,哪怕就是不可描述之处,也有粗细之分呢,而且就是一个人的不可描述之处,硬和不硬时候的粗细也各有不同呢。

    所以当王伟考虑到这个问题之后,便将计量单位给确定了下来。

    和后世一样,长度的话,王伟还是用米来代替。

    一米的话,分为一百厘米,又称作一百公分。

    而角度的话,也是一圈固定为三百六十度的。

    规定长度单位的话,王伟其实是可以随意设定一米为多长的。

    只要他给出一个参照物,那不论这个参照物按照地球的标准来说,是一米五还是半米。

    以后在这个世界,那这个参照物就只代表这个世界的一米了。

    但是出于穿越来之前养成的习惯,王伟的长度标准,还是按照地球上的标准来的。

    成年后的男子身高几乎不会再发生太大的变化了,王伟穿越来之前,他的身高为一米七八。

    以自己为参照物,王伟很快便确定了一米的长度了。

    也许这个长度,和地球上的一米有着两三公分的差距,但这些对于王伟来说,都不重要了。

    以后在这个世界,自己给出来的这个长度,就是一米。

    确定了长度尺寸之后,就需要一个能够长久使用并且耐磨的参照物了。

    为此,王伟特意用铁打造了一根一米长的铁尺。

    有了这根铁尺来当做参照物,那族人就能够按照铁尺的长度,做出木尺,竹尺,甚至几十上百米长的绳尺了。

    村子就这样,在紧张忙碌的节奏中快速的发展。

    而王伟,无疑是其中最忙的那个人。

    上午的时候,他得打铁,制作各种工具,时不时的还得跟喜欢撒娇的三角龙培养培养感情。

    而下午的时候,他又得教那些未来的竹匠木匠学徒们如何使用各种工具。

    等到夜晚也闲不下来,在山洞里面不厌其烦的教族人算数识字。

    偶尔也给大家讲讲故事,灌输一些他认为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当然了,来到这样的一个世界,王伟的观念肯定和地球上的观念产生了许多的出入。

    圣母,仁慈甚至伪善的行为,在这个世界都是不易于生存的。

    王伟教大家的,是怎么才能生存下去,怎么才能让自己更加的强大。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桑水上次走的时候,留下来的岩盐是越来越少了。

    王伟一直在等待着桑水他们再次前来交易。

    但让王伟想不到的是,桑竹二部落,此时正在蕴量着一场关于小部落的风暴。

    而事情的起因,还得从上次桑水回去的时候说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