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科学的原始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科学的原始人-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举个例子,王伟若是想要学习炼钢技术的话,有个前提就是他得先掌握炼铁的技术。

    因为钢是用铁炼出来的,没有掌握冶铁技术,炼钢技术是不提供购买的。

    这一点在王伟看来,很是合理。

    毕竟就像是数学一样,你不可能说加减乘除还没有学会,就跑去学四则运算吧,只有掌握了加减乘除,才能学习更加困难的四则运算。

    当天夜晚,王伟犹豫了许久,终于下定决心,将今天收集到的一万点震惊点数,购买了初级炼铁技术。

    系统所显示的震惊点数被扣除了一万点,而同时,王伟的脑子里面也多了一些知识。

    虽然是初级炼铁术,但这门知识却是包罗万象。

    不仅让王伟了解了许多铁矿石的种类,样式和冶炼时需要的温度,更是让他知道了许多在各种条件下炼铁的方式。

    同时,王伟还知道了,不仅铁矿石可以用来冶炼,泥土,砂砾,一些特殊的植物,甚至就连细菌,都能用来炼铁。

    有一种很常见,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的细菌叫做铁细菌,学名fe oxidizing bacteria,通常被缩写fob或者fb。

    这种细菌,在所有含铁的水中生长,有聚集水中铁份的功能。

    通常情况下被包裹在铁的化合物中,生成体积很大的红棕色的粘性沉积物。

    看起来的话,和水边的稀泥也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绝大部分人都将铁细菌聚集起来的沉积物当成了稀泥而没有去过多的了解。

    了解了这条信息之后,王伟突然回想起来。

    小时候在村子里面,河边,大坝边上,经常看到大坨的红色或者棕黄色的稀泥,就像是虾蟹之类的生物打洞之后产生的残留物一样,现在才明白过来,原来那些东西,都是铁细菌产生的沉积物啊。

    想到这,王伟猛然间愣住了。

    山洞的旁边,就有一条小溪。

    尽管现在小溪被冻住了,但确确实实的有水啊。

    而且此处的泥土之中,含铁量很高,烧陶的泥土中,都含有大量的铁元素。

    尽管不足以成矿,但也算是非常适合铁细菌的成长吧。

    想到这,王伟猛的一拍大腿。

    从资料来看,这里无疑是铁细菌最佳的繁殖场所,如果能够顺着小溪找到铁细菌的沉积物的话,那炼铁的事情就简单了。

    铁细菌的沉积物可是天然的铁矿啊!

    甚至可以说,小规模的冶炼,这些沉积物比铁矿还要合适。

    第一,这些沉积物呈稀泥状,采集容易,只要有容器,随便找个舀子,甚至只用手就能轻易的采集出来,和铁矿相比,简直不要太简单了。

    第二,铁矿石在熔炼前,是需要将其粉碎成颗粒状的,颗粒越小,熔炼起来越方便。

    而铁细菌的沉积物就不一样了,完全呈稀泥状,里面连大一点的颗粒都没有,自然不需要粉碎了。

    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更是比铁矿更加容易熔炼。

    当然了,如果大规模的冶炼,自然是铁矿更好。

    毕竟,铁细菌是从水中聚集铁的,数量有限,一条小河能够找到铁稀泥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收集起来太过麻烦,成本也太高,所以这种含铁量非常高的铁稀泥,只适合住在水边的人没事自己收集练着玩。

    在不讲究成本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当然了,成本的说法只适合后世,毕竟那个时候,铁实在是一种不怎么值钱的金属。

    而现在不一样啊,在这里,如果有人拿一斤铁的话,王伟甚至愿意用一百斤甚至一千斤肉去跟他交换。

    毕竟,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价格天差地别是很正常的。

    就像是在沙漠,一瓶水对于一个快要渴死的人来说,可以用任何东西来交换。

    如果小溪边上真的有铁稀泥的话,别说浪费一点人工成本了,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王伟也要带着族人将小溪整个搜寻一遍,将所有的铁稀泥都搜集回来。

    兴奋的王伟恨不得现在就出去,沿着小溪找上一遍。

    只不过,他也明白,自己的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只能慢慢的等着天亮。

    次日清晨,天刚刚亮,王伟便带着三角和五名族人出发了。

    今天的早饭是烤肉,因为能够腾出来的陶罐,都被王伟他们给带出去了。

    桐树因为需要制作木门的原因并没有跟来,但是松果和石头却都一块出来了。

    顺着小溪朝前走,还没有进入树林,王伟的眼睛便亮了起来。

    因为是冬季,水位下降了许多,小溪沟中的情况王伟一目了然。

    虽然看不到冰面下面的情况,但找铁稀泥的话,只需要看到溪沟就行了。

    借着刚刚亮起的天色,王伟看到,就在自己的前方,一团铁稀泥便出现在了那里。

    激动的跑了过去,扣了一坨下来。

    虽然现在铁稀泥已经被冻得硬邦邦的,但是借助系统所学的知识,王伟可以百分百确定,自己没有认错这东西。

    在这一刻,王伟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人们都说,知识就是力量了。

    如果没有从系统那里学到知识的话,自己怎么可能知道,河沟边上稀泥一样的东西,居然能够用来冶铁呢。

    “这些,全部挖出来,装回去堆在空地上,没有我的吩咐,任何人都不许动这东西!”王伟有些激动的说道。

    松果一边挖,一边好奇的对着王伟道:“王伟,这些泥巴有什么用啊?为什么要用咱们的宝贝陶罐来装啊?”

    王伟笑了笑道:“你错了,和陶罐比起来的话,这些泥巴才是真正的宝贝!”

    松果听完,不解的问道:“为什么啊?这些泥巴能够吃吗?”

    王伟摇了摇头道:“这么跟你说吧,陶罐的作用,是丰富咱们的生活,让咱们过的舒服一些,实在没有的话也没关系,而这些泥巴,则是能够彻底改变咱们生活的东西,你说,哪个更加重要些?”

    听了王伟的话,族人们看着这并不起眼的泥巴,都有些搞不懂王伟为什么这么看重它们。

    只不过,虽然不懂其中的道理,但是他们的动作,却更加的小心了,而挖掘起来,也是越发的仔细了。

第九十章 全部烧完() 
很快这一处的由铁细菌沉积的铁稀泥便被挖了回去。

    因为距离村子比较近,所以送回去之后,石头等人又出来,跟着王伟沿着小溪继续前行。

    王伟本以为,需要深入树林才能找到下一块铁细菌的聚集地的。

    不曾想,仅仅沿溪前进了几十米,便意外的再次发现了一团铁稀泥。

    而且这团铁稀泥的规模看上去很大,采集出来的话,王伟估计少说也有七八十斤。

    仔细一想,王伟便明白了过来。

    铁细菌以铁为食,自己炼陶的时候都能炼出来小的铁粒,足以说明泥土之中含铁量非常高了。

    如此高的含铁量,铁细菌密集丛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角在一旁啃食木头,顺便充当护卫的作用。

    而王伟等人,则将沿途遇到的铁稀泥都挖出来,一趟又一趟的搬回村中去。

    一天下来,他们几乎挖了近千斤的铁稀泥,收获大大的超出了王伟的预料。

    再往前走的话,就是山谷的正中央,溪水凝聚出来的小湖了。

    林中的小湖并不是太大,但却是树林里面现在唯一的水源。

    有着一层薄冰的湖面根本不堪一击,随便来头体型大点的生物,都能踩破冰层,开凿出饮水口。

    隔着老远,王伟便能够听到那边传来的兽吼声。

    保险起见,也是因为天黑了,王伟便决定不再深入,骑着吃得饱饱的三角龙,带着族人掉头回去。

    尽管可以预料,小湖那边,肯定会有更多的铁稀泥,但是对于王伟来说,很明显还是安全更加重要。

    回村之后,五个烧炭的‘蒙古包’经过这两天的焚烧,早已经熄灭了。

    现在将手放在土包上面,冰凉一片,并没有余温传出来。

    王伟用木棒将土包外面的土层敲破,露出了里面烧制成功的炭条。

    一根根的炭条烧的很是完整,看上去非常的喜人。

    王伟从中抽了一根炭条出来,拿到一旁用石块碾成粉末,然后倒入陶罐中去。

    接着,又在山脚的地方,用陶罐装了一些灰石的石粉回来。

    最后,用热水将冻得硬邦邦的铁稀泥融化,在其中加入探渣和灰石的石灰,像和面一样捏成球状放在一边。

    这里面,焦炭的作用是还原剂,加热剂,而灰石则是用来脱硫造渣的。

    王伟捏的每个泥土都比拳头稍微大一些,其实形状大小都无所谓,主要是让探渣和石头灰能够同铁稀泥相互融合。

    等捏了二十多个泥球之后,晚饭也好了。

    吃饭的时候,桐树好奇的打听王伟做的那泥球是什么东西。

    现在他们基本上算是摸清楚了,王伟只要一有动作,肯定会弄出来好东西的,所以对于王伟捏的泥球,大家都充满了期待感。

    只不过,王伟故意卖了个关子,并没有告诉他们这是用来做什么的,搞得大家心里面都痒痒的。

    吃过晚饭,三角惬意的趴在火堆旁边休息,而昨天桑水他们带来的兽皮,也硝制完成了,被捞了出来放在一边晾干。

    其余的族人闲着没事,一部分回到了山洞,一部分跟着王伟看他今天要捣鼓什么东西。

    窑炉在下午出完一炉陶罐之后已经停了,将炉子里面的草木灰掏出来后,王伟指挥着大家将炭条抱了过来,在炉子里面摆放了起来。

    第一次试烧,根据从系统那里学到的经验,王伟只放了四个泥球。

    炼铁的话和烧陶有所不同。

    烧陶哪怕温度足够了,往往也需要六七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泥土在高温中产生变化。

    而烧铁就很容易了,根据水漏上所显示的时间,差不多一个小时,王伟就将炉火熄灭了。

    前几天水漏做好之后,王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时间给确定下来。

    很多人觉得,在野外生存的话,没有带手表之类的东西,很难确定时间。

    其实恰恰相反,只要掌握了方法,时间反而是最容易确定的。

    随便在一处太阳可以照射得到的地方竖一根木棍。

    然后在木棍的阴影部位做个记号。

    等到次日,阴影移动到昨天做记号的地方,那就代表时间过去了一天。

    王伟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方是不是地球,自然也不知道这个世界的时间和地球相不相同。

    不过无所谓了,凭感觉来看的话,时间是差不多的,所以王伟也将这个世界的时间,化为了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

    从用木棍做记号的时候开始,漏壶便被打开。

    滴了一天之后,将水位的高度在漏刻上做下记号。

    然后将漏刻平分为二十四份,每一份,就代表了一个小时,一个时辰就等于两个记号了。

    确定了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之后,正午十二点和夜晚的零点也就好确认了。

    还是垂直树立一根木棍,当影子最短的时候,就被认定为正午十二点,反之,也就能够确定夜晚零点的时间了。

    当然了,这样算下来其实是有些不妥的,王伟也知道,利用太阳的影子和参照物的长短,还有它们之间的夹角可以算出来经纬度。

    然后利用经纬度和影子又能算出当地的时区。

    不过当初学的这些东西,他早就还给学校了,现在根本不可能记得起来公式是什么样的,所以对于正午的时间,就只能用这种方法来认定了。

    毕竟时间对于王伟来说,只是起一个参考的作用,以后有条件了自然可以重新认定,对于现在来说,有用的就行了。

    言归正传,经过一个小时的熔炼,窑炉在王伟的期待中被打开了。

    迫不及待的用木棍在炉子里面扒了起来,很快,便感觉木棍碰到了一些硬邦邦的东西。

    扒出来一看,正是烧得通红的不规则状的铁块。

    当窑炉被彻底扒完后,一共从里面扒出来了十多个大小不一的铁块出来。

    这些铁块的形状很不规则,大的差不多拳头那么大,小点的还没有玻璃球大。

    冷却之后,王伟将其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感觉让他不知道说什么好。

    来到这个世界这么久了,总算是有铁了啊!

    没铁的时候,能做的事情太少了,感觉处处都受到了限制。

    很多人不解,金属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吗?

    我们的老祖宗没有用一个铁钉,就能制作出来美轮美奂的木庭,结实耐用的木桥,难道你就不行吗?

    其实说没有用过任何铁钉做出来的房子和桥确实没错,但那只是材料上没有使用金属材料,但是工具上,是不可能不用金属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没有锯的话,你木板怎么裁切,你梁柱如何截断。

    没有金属工具,你怎么在木头上面开洞,卡在一块的钩契你又怎么挖。

    说实话,村子外面就是树林,林子里面全部都是被大雪压断的大树。

    如果给王伟合适的工具,凭借着族人那非人一般的力气,王伟有把握只用两三天的时间就用木头将村子填满。

    可是现在,为什么还需要天天派人去砍树呢?

    还不是因为石斧太钝,并且太脆了么。

    如果有铁斧的话,族人现在十斧头才能砍断的树枝,用铁斧一下就能砍断。

    有锯的话,需要花费好久才能截断的树干,分分钟就能解决。

    在工具齐全的情况下,现在一两个人砍树的进度,也许就会超过往日十个人的进度。

    由此可见,金属工具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了。

    抓了两个铁块撞了一下,发出了久违的金属交击声,这种声音,王伟已经很久都没有听见了。

    看着手中的这些铁块,王伟双眼炯炯有神。

    要不了多久,他就能够将这些铁块,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