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沟皇帝- 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宋志文也明白,靠这三千卫所兵是不靠谱的,这些卫所兵连土匪都打不过,要打仗,还得靠那些募兵!

    所以他又一口气招募两千募兵,如今正在日夜训练着呢。

    再加上澜江渡口那边也还有千余人的明军,当初澜江渡口一战战败后,他从各地搜罗了近千兵力紧急增援澜江渡口,这些兵力后续也一直驻守在澜江渡口,总数大约有一千五百人。

    三千加两千再加一千五百,也就是说,未来一两个月后宋志文手下的兵力就能够达到六千五百。

    这六千五百人可不包含民夫,而是单纯的作战兵力!

    哪怕是卫所士兵的战斗力很弱,哪怕他的募兵都是过去一个月里刚招募的,但是这些士兵不管怎么说都是正规军队,和民夫还是有着本质差别的。

    等到大战的时候,宋志文还会继续征召个几千民夫,负责后勤运输以及辅助任务,到时候凑出上万个人口也是有可能的。

    至于他一个兴泉府怎么养活这上万人,这种事不用他操心,增援而来的两千卫所兵是自带干粮的,他顶多就是给一点点粮食意思意思,粮草让他们自行解决。

    而兴泉府本身的那一千多卫所兵的粮草怎么解决?还是自带干粮!

    什么叫卫所兵啊,就是平常种田积攒军粮,打仗的时候就带着自己种出来的军粮出发征战啊啊。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说明朝的卫所制度,让朝廷无养军之费了。

    当然了,要想这些卫所兵卖力作战,还是需要拿出额外的真金白银来赏赐,同时那些经常经历战事的边军因为花费巨大,所以是需要朝廷下拨军费进行补贴的,也就是所谓的‘年例银’。

    这些银子如今就是需要他宋志文想办法筹借的,这只是剿匪而已,加上宋志文为了自己的官帽子着想,又故意隐瞒了消息,因此朝廷那边自然是不会拔下什么军费来的,只能是宋志文自己筹借。

    卫所兵都需要给少许军费了,那么那些募兵就更是花银子了,这些募兵可是拿军饷的,没钱又没饭吃,可别指望他们给你宋志文卖命。

    哪怕是那些临时征召的民夫,虽然不给他们饷银,甚至都还让他们自带干粮,但是必须的花费还是需要的。

    这么加起来,上万人的花费也不是个小数目,而明朝的地方官府历来都是穷光蛋,兴泉府的财政可拿不出来这么大一批银子。

    但是宋志文却是没有在乎过这个问题?

    没有军费供养大军?这个简单?他可是一府之尊,直接下命令向大户们摊派银粮也就是了。

    堂堂一个知府大老爷,难不成还能被这点银子难住不成?

    当然了,摊派这种事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那些大户们就会有意见了。

    但是摊派这种事也不可能持续多次啊,这上万人的军队在未来的三个月内要么是剿灭了伪唐贼军,要么是被伪唐贼军击败。

    宋志文他是不可能养着上万人无所事事玩一年半载的。

    而如今的李轩还不知道,宋志文已经是预备着抽调、训练总数六千五百人的正规军,外加好几千的民夫,准备凑上万人规模的大军,准备给他一个大杀招!

    不过知不知道也是没有所谓的,哪怕李轩所预料的明军是省城派过来的几千或者上万人,而事实是这些明军还是宋志文自己搞出来的,但是两者的兵力差距并不大。

    反正明军这么多,打谁都是一样的!

    时随着中秋,霜降等节气过去了,天气也是逐渐变凉。

    而河对岸的明军也是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大唐新军的探子们,发现有着五千人明军从府城方向朝着澜江渡口而来,等他们抵达后加上原有的五千明军,那么河对岸的明军总兵力就会超过万人人。

    李轩得到这个消息后,深吸了口气,然后对着一群将领道:“等了这么久,他们终于是来了!”

第两百九十七章 澜江堡垒() 
从上一次澜江渡口之战结束后,李轩就一直在为下一次的明军来袭做准备,为此他占据了几乎整个正泰县,利用在正泰县所能够找到的一切资源来扩军。【。aiyoushenm】

    甚至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从孙老头等胆大包天的商人手中购入铁、铜、硝石、硫磺、铅等各种军事战略武器,而其他的布匹,粮食、盐也是购入了一大批。

    为此,大唐王朝把过去一年多积攒将近两万多两银子给花了精光,不仅仅现银花了精光,还把抄家所获得的诸多细软,书画等东西也是贱价甩卖,就是为了购买更多的战略物资。

    而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价,所获得的物资也是相当丰厚的,利用这些物资,过去的三个月里,大唐王朝的工部的作坊里几乎是全力开工,短短三个月内就是把这些物资消耗的一干二净。

    要知道,自从大唐王朝搬迁到了溪口村后,工部的兵器作坊已经是扩张了好几倍。期工匠和普通工人的总数加起来,,其数量已经是达到了将近千人之多。

    这个千人规模的工部兵器作坊,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一共给大唐新军打造了出来了五百斤的火炮五门,火枪八百余支,手榴弹千枚,精钢矛头的长矛三千多杆,把缴获之明军的棉甲改装为棉铁甲三百多副。

    其他的刺刀、腰刀等冷兵器也是一大批。

    而火药、子弹、炮弹、弓箭等消耗性的物资也是一大批。

    如果加上之前存有的各种武器,到三个月后的今天,大唐新军已经算是勉强完成了气壮满员。

    四个步兵营都拥有了两个齐装满员的火枪队,两个混成营也各辖有一个火枪队,整整十个火枪队,共有火枪兵千人。

    新成立的掷弹兵队也同样装备了火枪,另外配属手榴弹。

    炮兵队辖有八百斤意大利炮一门,五百斤营炮五门。

    就连辎重队用来运输辎重的车辆都是多了上百辆。

    唯独还不满编的只有骑兵队了,因为正泰县这边根本没有办法搜罗到这么多合格的战马,目前大唐新军里,可供乘骑的马匹一共也就百来匹而已。

    李轩的卫队就是占用了其中的二十多骑,是的,李轩已经是把他的卫队给升级成骑马步兵了,这倒不是为了带着他们去冲锋,而是为了在战败的时候,可以带着他跑的更快一些。

    此外两个混成营也是各自配属了五名骑兵。

    然后是队以上的军官的坐骑。

    如此最后给骑兵队剩下的马匹,也就七十匹不到,不过这七十匹马的素质却是最好的。

    其他军官和李轩的卫队使用的马匹,顶多算是能够乘骑而已,主要是从民间征集的。

    但是骑兵队的六十多马,已经是勉强算得上是战马了,这些战马其中大部分都是从明军手里缴获的。

    从武器到弹药,从士兵到军官以及部队的训练,李轩自认为已经是用尽了所有的努力,而这支三千八百人的大唐新军,目前看起来已经是像模像样了,至少在训练和演习的时候还是挺有气势的。

    但是这三千八百人里,大部分都是新兵,而有将近两千人更是没有上过战场的。

    这真正打起来仗来能不能堪用,就得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了。

    如果能够先打几场小仗,让这些新兵们见见血,涨一涨士气,到和明军决战的时候应该是能够堪用了,但是如今明军一来就是上万人,李轩有些担心自己的这些新兵会承受不住战场上的庞大压力。

    当发现到澜江东岸又来了五千明军,以至于澜江东岸的明军总数达到了万人规模后,李轩已经是全军加强戒备,派出更多的斥候们偷偷渡江,十二个时辰不间断的监视河对岸的明军动向。

    上万人的明军如果要做什么,动静肯定是不会小的,想要瞒过斥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至于明军偶尔派出小规模的部队到其他地方,这有可能瞒过大唐新军斥候的监视,不过这也不重要,几十上百人的明军偷偷溜走了,也影响不了大局。

    他们就算是想要派遣几百人偷偷摸摸从其他地方渡江,但是大唐新军在其他几个适合渡江的渡口都是布置了人手进行监控,而第一混成营和第二混成营就在上下游呢,一旦发动有明军偏师过江,他们就会直接进行拦截。

    明军想要偷偷摸摸大规模渡江,那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不管是偏师还是主力,明军想要过江,都得先过了大唐新军这一关!

    除了加强对明军的监控外,李轩还下令让部队加紧进行针对性的防御作战训练。

    至于防御工事,现在倒不用修了,因为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李轩已经是让辅助部队,尤其是守备营的四百多明军降兵天天挖坑修墙。

    如今的澜江渡口适合渡江并登岸的大约五百米河段,已经是被大唐新军的胸墙完全覆盖,而且这胸墙已经是越修越高,以前还只有一米多两米呢,但是现在,已经是清一色把胸墙修到了三米以上。

    这几乎就是一面城墙了!

    胸墙之上,还布置了大小六个炮台,以及二十余个箭塔。

    而胸墙到河边的三十多米距离里,则是布置了众多阻拦明军进军的障碍物,在河水的浅谈上,打下了众多削尖的木杆和竹竿,河滩上则是布置了众多的距马等物。

    那些竹竿和木桩是为了拖延明军登岸时间的,好让己方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射杀还在木筏上,尚未登岸的明军。

    而距马等物,则是为了阻挠明军列队冲锋,逼明军主动散开队形。

    这三十多米的距离,足以成为明军的埋骨之地,一旦打起来,明军的鲜血足以染黑整个河滩!

    第一道胸墙和河滩工事还只是第一道防御工事,在距离第一道胸墙后的五十米外,还有第二道环形的胸墙。

    这是预防万一的,如果明军攻破第一道胸墙防线的话,大唐新军就会撤到第二道环形胸墙之后继续抵抗。

    这样的防御工事,哪怕是放在二战里头,都不算弱了。

    如果上头再来几挺重机枪的话,明军的一万人估计还没登岸呢就会被机枪全部放倒。

    今时今日的澜江渡口,已经是变成了货真价实的堡垒!

    不过大唐新军准备充分,对面的明军显然也是有备而来的,抵达后就是一直忙碌着,而且还弄出来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这些东西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用来专门针对大唐新军的火器的!

第两百九十八章 残酷的战争() 
那些在澜江东岸的斥候还冒险偷了几件出来,并在当天夜里送了回来。

    看着眼前的这几件明军大量准备东西,李轩有些无语。

    这些明军还真够有意思的!

    摆在李轩面前的这几样东西都相当的有意思,首先是一件相当夸张的盾牌,说它是盾牌也不算太适合,因为这玩意足足有一人高,差不过五十厘米宽,其后面是好几块的厚木板拼接的,木板外钉上了一层铁片,铁片外还蒙上了一层棉甲。

    除开后面的作为支撑用的木板外,铁片和棉甲,这两者相结合,基本就是大唐新军里装备的棉铁甲的搭配了。

    但是这样的巨盾,其重量也是相当夸张的,怕是有上百斤重,最强壮的士兵也不可能提着这种厚木板走上多远,估计走个十来米都得累趴下了。

    毕竟这种巨盾不能扛着走,不能背着走,只能是用双手提着走,这对士兵的体能要求是相当高的。

    除了这种夸张的巨盾外,还有一种小盾,这种小盾明显是从之前明军的那种单人小圆盾改装而来的,加厚了不少。

    然后还一种独轮的手推车,说是手推车,但实际上说是战车更适合一些,这些手推车的前段包括着铁皮以及牛皮等物,并且还有一个很大的前挡板,看其铁片的厚度,估计防御里比那些手提的盾牌更好些。

    这三种防御盾牌,让李轩看了是相当的无语,只看这盾牌的用料,就知道花费肯定不小,至少比大唐新军装备的火枪要贵得多。

    但是这些明军以为靠这些就能够挡得住己方的火枪齐射吗?

    要知道明军上岸后,距离大唐新军的防线只有三十米而已,明军还会推进,而这个距离上,大唐新军装备的十四毫米的火枪,连精钢打造的好几毫米厚的板甲都能一打一个洞,这些薄铁皮,牛皮,棉甲,厚木板所制造的防御盾牌能够挡得住己方火枪的子弹?

    开玩笑呢!

    果然,第二天李轩就是亲自让侍卫队的人拿着火枪对明军的这些防御用具进行实弹测试。

    这些防御用具在五十米外的防御力还算可以,除了小盾被打穿了外,巨盾和盾车都完好无损,但是当上前到三十米后,连巨盾也是扛不住了。

    等到了二十米的距离,连盾车上的挡板也是挡不住子弹了!

    也就是说,哪怕是明军花费了大代价打造并装备这些东西,他们还是不太可能挡得住大唐新军的火枪在二十米到三十米之间的射击。

    如果依靠盾牌或者盔甲能够挡得住子弹的话,人家西方就不会玩了几百年的线列部队排队枪毙了,盔甲也就不会退出战争的舞台了。

    更不要说,大唐新军预备对滩头明军进行集中杀伤的还不止火枪呢,还有手榴弹以及火炮。

    而火炮和手榴弹的威力,就更不是什么盾牌或者盔甲能够抵挡得住的了。

    千枚手榴弹,而且还是扔在滩头上的密集明军头上,极有可能重演上一次澜江渡口之战的场景,明军一下子就被炸愣了,死伤上千甚至数千人,最后全军崩溃。

    而明军是知道大唐新军有手榴弹和火炮,对此他们如何防备呢?

    对此,李轩相当好奇,可惜的是,大唐新军的斥候没有把明军的相关准备情况给摸清楚。

    不过第二天下午,河对岸的探子却是又带回来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河对岸的明军竟然也是带了不少火炮过来。

    听说碗口炮就有十多门之多,其他乱七八糟的火炮,或者说不能算是火炮,只是大一点的火铳也有二三十门。

    而这一批火炮的出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