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宵不敢讨饶了,只能是一个劲儿地磕头,请求恕罪,从轻发落。
宋君偃看了在座的各位公卿大夫一眼,脸色冷酷地道:“寡人曾经说过,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曾经在我们宋国的那个刑不上大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已经一去不复还了!鱼宵,你知道吗?其实在寡人这里其实刑罚是很简单的。”
“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子偃喘了口气,说道,“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才是寡人心里最理想的刑罚。鱼宵,寡人今日宽恕了你,不知道来日会有多少人去效仿你,这样做事的人都多了,国家岂不是乱套了吗?”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而不立!鱼宵,你退下吧,寡人对你也没什么好说的,若是你真的为你们鱼氏一族着想,不想被株连的话,就拿着你的命去给人家偿命吧。”
“臣,遵命!”鱼宵应了一声,然后失魂落魄地站了起来,连自己怎么走出沙丘宫的都不知道。
只是鱼宵刚刚回到家,就把门给锁上了,然后留下了一份遗嘱,在书房里自刎而死。鱼氏也响应宋君偃的号召,捐出了一半的家财,无数的金银财帛,还有大量的米粟谷物,几乎都把鱼氏多年积累下来的库房给搬空了!
鱼宵刚刚离开,宫殿里的众多公卿大夫更是噤若寒蝉的了。宋君偃这一言决定一个贵族的生死,实在是太可怕了,他们很害怕被子偃点到名字,若是真的被点到名字,他们也多半是要跟鱼宵一起上路的了!
第134章 勒索()
私德有亏啊!
在宋君偃的心里鱼宵是罪有应得的,他甚至以为不该给这个老家伙这么便宜地自杀,而是把他大卸八块,然后丢到油锅里炸了,这才能发泄他内心的愤恨!
当然了,其余的公卿大夫都不会这么认为的。毕竟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那些黔首,不过是贱民而已,他们的一条性命还不上贵族们的一根寒毛呢!
子偃又念道:“边让!”
“臣、臣在!”边让自从上一次在拂月楼,嚣张跋扈地当着宋君偃的面自称“国君之下第一人”,而被子偃逮到辫子,贬斥到了一个小地方做县宰,他就规矩很多了。
宋君偃浅笑道:“寡人知道你最近很安分守己的了。边让,但是你过去也有不少的罪行啊,譬如在剔成君在位的时候,你名下的良田就多达一万多亩,分布在商丘、彭城、桑丘等各地,而且你还时常奴役野人,豢养家奴,还在上一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故意隐瞒不报!”
“边让啊,这道人口普查的诏命的寡人下的,故意藏匿人口,隐瞒不报,这不是欺君抗命吗?你也是做过廷尉的人,曾掌管过我宋国的刑狱之事,也应该知晓一些刑罚,你来说说,欺君抗命是怎样的罪行?要处以什么样的刑罚?”
看着宋君偃那皮笑肉不笑的样子,边让真的是害怕极了,忙不迭地一头磕在地板上,欲哭无泪地哀嚎道:“君上!臣有罪,有罪啊!”
“你有罪?”子偃哼了一声,不屑地冷笑道,“你的确是有罪!而且是罪大恶极!你那一万多亩的良田是怎么来的别以为寡人不知道,寡人的心里跟明镜儿一样。”
“无非是巧取豪夺罢了,那些不屈服你的黔首都已经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了,为了获得这些良田,边氏两百多年下来不知道草菅人命多少条了,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吧?”
宋君偃看着四周还在俯首的公卿大夫们,把语气提高了,不怒自威地道:“寡人也知道,这些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了。这些陈年旧帐寡人今日翻出来了,你们这些贵族啊世家啊,屁股底下就没一个干净的,也经不起查访!”
所有的人都噤若寒蝉了。
宋君偃又拍了拍桌案上的成堆的竹简说道:“这里,都是黑衣卫搜集来的,你们这些公卿贵族的罪证,罄竹难书啊!你们的祖先给我大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宋国的公室也投桃报李,让你们,也就是他们的后辈享受祖宗的遗泽,余荫后人,这个没错。”
“但是你们千不该,万不该触犯寡人的底线!寡人的底线是什么?昂,寡人的底线就是我大宋国的臣民!人人都说国君是黔首的父亲,现在寡人的孩子都被你们欺凌成这些个模样了,难道你们不是罪大恶极吗?”
“臣等有罪!”公卿大夫们山呼道。
这个时候绝不能跟子偃硬怼了,宋君偃是什么脾性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主儿。
宋君偃沉声道:“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寡人也不想翻你们过去的那些烂账!现在大军正在征伐魏国,粮草告罄了……凡我宋国的黔首,都或多或少地出兵出粮了,可是你们呢?!”
“昂,你们作为宋国的贵族,理应与国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国家若是不强大,又拿什么来保障你们这些贵族世家的利益?你们想过没有?看看你们干的这些好事!寡人知道,寡人取消了私兵征召制度,取消了你们这些公卿大夫继承下来的封地,改为食邑,还对你们的勋爵三世而斩,你们的心里很是愤愤不平!”
“但是你们的田产宅邸,财帛米粟,这些东西寡人有过问过吗?没有。寡人也不想做得太过分了,但是偏偏有些人不识好歹啊,难道你们以为寡人是好欺负的吗?难道你们以为寡人手里的剑不够锋利吗?”
宋君偃暴跳如雷地道:“你们宁愿把库房里的米粟谷物,兵戈铜剑堆积在那里,发霉了生锈了也不肯上交给国家,支援前线的粮草军需!难道非要让寡人拿着剑架到你们的脖子上,你们才肯乖乖就范吗?你们就是犯贱!”
子偃说出了自己的目的,说道:“过去的事情,寡人可以既往不咎。你们回去之后,自己好好的掂量掂量,是保住祖宗的祭祀和家业,香火不绝,还是打算家破人亡,所有财帛、田宅、粮秣都被国家收回去。”
“相国大人已经在府衙等候你们了,寡人只给你们两日的时间。所藏匿的人口、仆役、私兵都要统统上报,登户造籍,宋国不能有奴隶和野人了,你们这些贵族世家的私兵制度也应该被取消了,私兵成为了过去式,想要看家护院的话可以征召护院家丁,这个寡人也不会过问什么。”
“寡人对你们网开一面,你们也要有诚意!什么诚意?国家有需要,远征在外的大军有需要,希望大家都不要吝惜家里的米粟谷物,财帛衣甲了,你们只有两天的时间,若是两日之内,寡人见不到国库再度盈余,财帛粮秣堆积如山的样子,再见不到大家的诚意,那么鱼宵就是你们的下场!”
“臣遵命!”来叔齐等公卿大夫无奈的回应道。
宋君偃这是在胁迫他们啊!
不过这些贵族世家也没能力去反抗了,经过李敖变法,还有宋君偃的一些深化改革,极大地加强了公室国君的权力,进而削弱或者说剥削了公卿大夫们的一些特权。
自从子偃上位,就屡屡拿宋国的贵族世家们开刀,就拿这次伐魏的战事来说吧,大家也是出兵出粮的,只不过比较少而已。但是子偃还不满意啊,还拿出了过去他们这些贵族的旧帐,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贵族们的累世的家产看来是要被宋君偃这厮杀鸡取卵,要败个精光了。不过破财消灾,这还是值得的!
能这么威胁臣下的,也只有宋君偃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国君了。
毕竟谁都不跟子偃的脸皮一样的厚,这放在各国,若是君王想要做某一件耗费巨大的事情,而没有钱粮去做的话,多半会腆着脸去央求贵族大臣进贡一些财帛。
就像是当年已经没落的周王室,周天子也会厚着脸皮向大臣们,还有四方的诸侯给予一些财帛,然后天子都这么没脸没皮了。这俗话说得好啊,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你拿了人家的东西,当然要对人家礼让三分了!
可是宋君偃呢,整个就是一强盗嘛,大军伐魏欠缺粮秣器械不说,连赏赐有功将士的财帛他都欠缺。可是子偃是怎么干的?直接威胁富的流油的贵族世家出粮出钱,破财免灾啊。
不给?那好办,直接抄家灭族了吧!反正国家的收入会更多,何乐而不为呢?
土匪!强盗!在场的公卿大夫们都在心里把宋君偃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但是没奈何啊,自从李敖颁布了一些削弱贵族公卿的法令,他们这些贵族世家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瞧瞧李敖的这些法令,哪一个不是往他们身上割肉放血的?
取消了私兵制度,国家统治的疆域之内,不允许出现任何持有制式的兵戈衣甲的私兵。
原来宋国跟春秋时候的每个国家都一样的,跟南方的楚国差不多的,有着较为完善的私兵制度,在国君有征召,国家有战的时候,各地的贵族公卿都必须要带着一定比例的私兵去和国君的军队,也就是常备军一起上前线作战。
可是现在宋国已经彻底推行了变法,固有的私兵制度已经被取消了,原来贵族世家里的那一些招摇过市的私兵已经不敢冒头了,纷纷被裁撤了,或者是躲在家里不敢出来。
取而代之的则是宋国完善的兵役制度!
宋国的兵役制度是常备军制和预备役两种,常备军就不必多说了,他们都是直接听命于国君的,没有国君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得调动常备军里的一兵一卒。
将军出征,还需要自身一半的虎符,再加上国君一半的虎符和诏命才能指挥得动这些兵马。
而预备役,就是那一些各地的青壮。国家不负责他们的兵戈衣甲和粮秣,他们在各地耕地或者谋营生,等到国家征召的时候会立即奔赴前线,响应国家的号召上战场厮杀。
所以宋国的私兵制度就这么没了。
原本贵族们是很不乐意,他们都愤愤不平地给宋君偃上书,说君上不需要各家出私兵跟常备军一起打仗,这也罢了,可是自家的封地总要有人镇守吧?
不说还好,一说李敖顿时就谏言,取消公卿大夫们旧有的封地,改为食邑。即旧贵族可以享受与原来封地等同的食邑,但是对于食邑,他们只有征收赋税的权力,却没有了直接管理和征召私兵等一些重要的特权。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啊!相国李敖隔三差五地就被别人刺杀,看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贵族们来说,这还不是最为致命的,最致命的还是宋君偃的那一道勋爵三世而斩的命令!
第135章 犀首()
所以宋国的私兵制度就这么没了。
原本贵族们是很不乐意,他们都愤愤不平地给宋君偃上书,说君上不需要各家出私兵跟常备军一起打仗,这也罢了,可是自家的封地总要有人镇守吧?
不说还好,一说李敖顿时就谏言,取消公卿大夫们旧有的封地,改为食邑。即旧贵族可以享受与原来封地等同的食邑,但是对于食邑,他们只有征收赋税的权力,却没有了直接管理和征召私兵等一些重要的特权。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啊!相国李敖隔三差五地就被别人刺杀,看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贵族们来说,这还不是最为致命的,最致命的还是宋君偃的那一道勋爵三世而斩的命令!
宋国的爵位有功爵和勋爵。
其实很容易理解的,功爵是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还有统兵大将们可以获得的殊荣,即一些左庶长、大良造、左更之类的都是功爵。
功爵的话也是三世而斩,当然了,这个三世而斩可没有那么简单,并不是说一个人获得了左庶长的功爵,他的儿子、孙子和重孙子就能一直承袭左庶长的功爵,享受着左庶长这个功爵给自己带来的福利。
而是说,这一代人是左庶长,他的儿子若是没有在军中建立功勋的,则降一级,成为五大夫,享受着五大夫应有的功爵恩泽。
孙子还是没能建功立业呢?这好办,还是降一级,按照宋国的军功制,五大夫的下一级是公乘,成为了公乘,自然还有着公乘可以享受的一切利禄了。
若是到了这个人之后的第三代,即重孙子的那一辈,还是没能在军中立功的话,还是降一级,成为公乘之后的公大夫。
重孙子之后这个人的泽被也就没了,三世而斩,所以他的后人也重新成为了庶民,要从头做起了。
但若是他的儿子争气的话,在降一级之后得到晋升,这就保住了自身的功爵了,三世而斩的恩泽也可以从他的那一辈算起。
若是这个人的孙子更厉害的话,直接当上了左更,那就更好了,一代人比一代人争气,就能享受着国家累世的恩泽,不会被剥夺爵位的。
宋国的勋爵和功爵都差不多的,都是三世而斩。
根据李敖的一些改革,宋国决定设立一套完善的勋爵奖励制度。
宋国是周天子分封的公爵的国家嘛,这好办,直接按照分封的样式逐一设立勋爵制度。
从国君之下,从上到下依次设立封君、上卿、侯爵、上大夫、伯爵、中大夫、子爵、下大夫、男爵,共计九个勋爵爵位,所享受的食邑和封地也不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宋国并没有废除封地制度!
从侯爵开始,当上侯爷的人是享受封地的,而这些封地的主人是可以享受除了兵权之外的一切特权的,比如征收赋税的权力和管理地方的权力。
是人,都会有追名逐利的心。
宋国的官吏有品级,也有勋爵,这也是一种促使他们上进的动力。
男爵、下大夫、子爵、中大夫、伯爵、上大夫这六个勋爵只对于文臣,而侯爵、上卿和封君却是对于文臣武将。
对国家有大功的文臣或者武将,都有机会享受封地。
而现在宋君偃已经树立了一个榜样了。他把居功至伟的李敖册封了,封号吕侯,将睢阳郡的吕邑给李敖作为封地。
宋君偃在剥削旧贵族的同时,其实也在拉拢一大批新兴的贵族。这些个公卿大夫们若是再不上进一点,融入这股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