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学了鲁班书要“缺一门”,鳏、寡、孤、独、残任选一样,由修行时候开始选择……因此,《鲁班书》获得另一名——《缺一门》。
《奇门遁甲》是中华民族的精典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第一大秘术,是易经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号称帝王之学,又为夺天地造化之学,后世已失传。
而在子偃的计划中,大宋帝国图书馆建立之后,这些珍贵的书籍和文献都将保存在那里,多抄录几份,放置于各地,好好的保存起来。
原本的古人没有这个意识。
譬如,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只是对于坑儒,后世的史学家们仍有争论。一般来说有三种看法:
其一,是历史上并无焚书坑儒一事,这纯属后人的杜撰。持这一观点的是民国时期兴起的“疑古派”,近几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马迁《史记》的真实性,从而证明了“疑古派”观点的不成立;
其二,的确坑了一些人,不过那只是些方士,或称术士。秦始皇焚《诗》、《书》,医、卜之类的文籍,不在焚烧之列。
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所焚何书?为何而焚?
最主要的一本是《尚书》,因为尚书记载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为“功高三皇,德迈五帝”,所以要用自己的治世观念代替上古圣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其次是《诗经》,因为诗经中多赞颂历代君王,始皇不愿有六国遗党颂六国先王。
但,最最重要的或是一本方士《道经》。这道经非现在的老子道德经。此经唯留十六字,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文尚书·大禹谟》)
所坑何人?为何而坑?所坑非儒,而是方士。
因方士所言长生非始皇帝所能修成,长生也非是小小丹药所能达到。(己心不净,何以修行?何以长生?人人本有长生草,己心不净,田园荒芜,何以种得长生。海外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不过是人身三大丹田。外求何处求……)
方士接近始皇,非要炼药寻丹,乃是要传《道经》于天下。
始皇恼羞成怒,认为方士们在耍弄自己。于是,先焚道经,后坑方士。
不过,不管怎么样,秦始皇在焚书坑儒的时候,还将那些书籍备份了,就藏在咸阳的宫殿里,只不过后来被项羽这个匹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在斋戒沐浴十日后,随着开辟通往泰山之顶的车道已经竣工,宋皇子偃随即动身,在一众臣民的簇拥之下,千呼万拥地登上了泰山的顶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子偃没有乘车驾,而是徒步走上泰山之顶的。
子偃在拜祭完上苍之后,原本是要下山去的,这时,他的脑子闪过一道灵光。
“邹衍!”
“臣在!”
邹衍一听见子偃在传唤自己,顿时一个激灵,连忙从背后蹿了出来。
子偃指着祭台的一侧的空地,说道:“朕既来此祭拜,便要立碑于此,以待后人评论。你文采斐然,著书立碑之事,便交给你吧。”
“诺!”
邹衍自认为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故而接了下来,随后大笔一挥,在石碑上便写了密密麻麻,一共222字的碑文,都是小篆字体的。
“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七暴强。
廿有十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泰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子偃看见了这一块碑文之后,不禁拍手叫好。
在不知不觉中,子偃就变得好大喜功起来,原本的他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可是现在的他,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十分的高调了。
第704章 琅琊台()
在泰山封禅之后,子偃并没有启程返回朝歌,而是继续东巡,前往驾临多次的琅琊台。
琅琊台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的重要城邑,齐桓公、齐景公尝游此,数月不归。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由会稽徙都琅琊,起观台,以望东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曾三巡琅琊台。
迁民3万户于琅琊台下,大兴土木,修筑琅琊台,以观海望日。于台下修成“阔三四丈”的御路三条,刻石立碑,颂秦功业,祭祀“四时主”。
秦始皇在琅琊台两度遣徐福等方士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登琅琊台,刻诏书于始皇所立石旁。汉武帝亦曾多次涉履琅琊。
后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苏轼、颜悦道、王无竟、丁耀亢、刘翼明、高凤翰、李澄中等文人学士,皆曾登临其地,留下了无数脍灸人口的诗词篇章。
琅琊台作为宋帝国重要的港口,自然为子偃所重视。
事实上,与秦始皇的脾性大同小异的子偃,做出的事情真是与秦始皇如出一辙的。
两次东渡的船队都是自琅琊台出发的,子偃在还是宋王的时候,便迁了三万户黎庶于琅琊台下,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海港。
望着眼前的这一片波澜壮阔的大海,子偃沉默不语。
“邹衍,朕这是第几次驾临琅琊台了?”
“回禀陛下,这是您第四次驾临琅琊台了。”看着面无表情的子偃,邹衍不由得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已经第四次了吗?”
子偃眯着眼睛道:“邹衍,你说这世间是否真的有神仙存在?你们阴阳家的人,一直在朕的面前吹捧什么长生不老药,这世间又果真有什么长生不老药吗?古往今来,又有谁真正地长生不老?”
“仙人是有的。”邹衍的心里在打鼓,在面对子偃的这个问题的时候,邹衍惶恐不已,但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回答道,“陛下,只是长生不老药还在炼制的过程中。”
“这都炼制了多少年了?有三十几个年头了吧?”
“这……”
子偃指着那一片大海,肃容道:“东方,东方有长生不老药吗?三仙岛已经找到了,但是这所谓的三仙岛,不过是一片化外之地,蛮夷之地,那么在三仙岛之外?”
“陛下……”
“你回答不了,朕却知道。”子偃说出了一句让邹衍摸不着头脑的话。
“退下吧,朕要一个人静一静。”
“诺。”
子偃独处于琅琊台的最高处,附近没有别人,一兵一卒都没有。
子偃翘首,眺望着这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海。
屹立在岸边的沙滩上,向远处望去,只看见白茫茫的一片。海水和天空合为一体,都分不清是水,还是天。
正所谓: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远处的海水,在娇艳的陽光照耀下,像片片鱼鳞铺在水面,又像顽皮的小孩不断向岸边跳跃。
在附近的人,都望着子偃的背影,不知道这一位始皇帝心里在想什么。
忽而,子偃似乎是看见了什么可怕的东西一般,浑身战栗了一下,随后挥出了自己的衣袖,一下子瘫坐到了地上,宛如被鬼魅缠身了一般!
“陛下!”
见状,周围的大臣和将士赶紧围了过去,想要将子偃搀扶起来,却都被推开了。
子偃的神色十分的激动,脸色却不是红的,而是惨白的一片。子偃骤然起身,抽出了自己的佩剑,随后下了高台,直奔沙滩那里。
子偃状若癫狂,撒开脚丫子冲到了海里,在潮起潮落之间,子偃挥舞着手中的人皇剑,嘴里还失神一般地嚷嚷着:“不!不!谁也不能夺去朕的性命!就算是你也不行!听见没有!朕不怕你!不怕你!朕要杀了你!……”
看见子偃的模样,在场的大臣都不由得捏了一把汗,生怕子偃与屈原一般投海自尽了。
“邹衍,你说陛下这是怎么了?如何失了神智?”鹖冠子询问道。
邹衍的眉头一皱,说道:“在下也不知道。陛下非常人也,不是想到了什么可怕的事情,就是冥冥之中,有鬼神在使坏。”
终于,在海里挥舞了许久的剑的子偃疲累了,瘫坐到海上,众人连忙将他搀扶起来。
“邹衍。”
“臣在。”
“你,在这琅琊台上立一块石碑,著书立说。”
“遵旨。”
于是邹衍作碑文曰:维廿十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华,乃临于海。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
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
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
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子偃看了邹衍写的碑文,十分的满意,赏赐他三千金,上等的绫罗绸缎一百匹。
同时,子偃还命鹖冠子拟了一份圣旨,内容大概是:在三仙岛(倭岛)设立都护府,名为瀛洲都护府,以子楚为大都护,率军五万人驻守。
同时,子偃决定派出三支船队东渡,每一支船队为三千余人,共计万人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
随着年龄越来越老,身体越来越衰弱,子偃心下惶恐,这一回在琅琊台的失态,只是开端,日后,有得他受的!
这派遣出去的三支船队,一支找到了夷洲(台湾),一支找到了孤岛(海南岛),还有一支找到了尽是土著的荒岛(吕宋岛)。
子偃没奈何,只好命令船队留守该岛,同时设置夷洲、海南、吕宋三大都护府,及其附属岛屿都划归都护府,以自己的儿子,子启、子契、子然为这三个都护府的大都护!
子偃还不甘心,于第二年又派出了一支万人的船队,继续东渡。
第705章 孔雀王朝()
百越之地,交趾(今越南)。
话说子昂成为岭南三郡,象郡、桂林郡和南海郡这三郡的军事大都督之后,奉命镇压岭南的百越部族的叛乱,迄今已有五年之久。
子昂有留守岭南的五十万的军队,随着叛乱日渐平息,他奉命解散其中的一部分老弱病残者,只留下大概三十万人驻守各地,继续扫荡更南方的百越部族。
除了岭南三郡,这五年来,子昂还继续率军南下,雇佣百越人作为马前卒,横扫东南亚一带的小国和部落,灭国十几个,吞并的大大小小的部落不下两百个,辟地数千里。
就子偃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后世的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和缅甸,已经基本上被宋军占据,纳入了宋帝国的版图之中。
只不过子偃并不打算在此设立郡县,只是简单地设立了一个安南都护府,让子昂做了大都护,继续平定南方。
以宋帝国当前的国力,已经无法继续增兵和迁移人口,而为了开疆拓土,成就子偃自己千古一帝、战争狂人的威名,子偃只好在形式上占领这些地方。
对于这些化外之地,子偃只是设立了都护府,实行军事占领而已。
而在作战的时候,宋帝国往往是用雇佣兵打头阵,所以真正的宋军将士死伤极少。
在一片丛林深处。
披坚执锐的宋卒们坐在那里休憩,与那些小麦色皮肤,身材矮小精悍的雇佣兵聊天。
经过了这几年的融合,大家基本上都能说上话,以宋语为主,而这些土著人也是仰慕宋帝国这个天朝上邦的文化,不时地派出自己部落的人去到帝国学习一些礼仪和文化。
热带雨林,酷热而潮湿,故而宋卒们只是穿着甲胄,衣裳并不穿上。
忽然,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传来。
“这是什么声音?是猛兽来袭了吗?”
“不!这似乎是野人!”
远处,飞禽走兽都受惊一般,纷纷离散。
原本坐在一起的宋帝国的将士们和雇佣兵们见状,都纷纷拿起武器,警惕地扫视着附近。
这是一片丛林,伞盖一般的大树参天,拔地而起,足足有几十尺那么高。那些郁郁葱葱的草丛和树杈,遮蔽了大家的视线,这也是宋军在尚未熟悉丛林作战前,折损了无数将士的直接原因。
“嗖嗖嗖!……”忽而从背后响起利器的破空之声。
“噗嗤嗤!……”
“啊!”
战斗已经打响,只见几十根标枪从隐蔽的草丛里射出,径直射杀了那些猝不及防,或者是倒霉极了的雇佣兵和宋卒。
这一射出标枪,就暴露了对方所在的位置,使得在场的宋卒都纷纷朝着那个方向冲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