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王朝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塞北王朝金- 第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宗皇帝就纳闷了,耸动在哪里?我翻箱倒柜的哪里也没找到啊。

    (本章完)

第209章 209宋朝的文人() 
    秦桧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政策,也让高宗苦恼,这秦桧也太能开玩笑了,这是要把老子当俘虏的节奏啊。

    高宗就曾对綦崈:“朕是北人,将归哪儿?”这话是怨言啊。纵观赵构的一声,他从来都没有喜欢过秦桧,只是他不得不用罢了。

    绍兴三年,韩肖胄等人出使金朝归来,金使李永寿、王翊等人随韩肖胄一同来到宋朝,要求归还所有金朝俘虏,所陈之意就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当时两国正打的不可开交,这个政策不可能得到实施。

    但是这个策略却与秦桧先前言论吻合。当时的人更加确定秦桧与金人共谋,这几乎让秦桧万劫不复。

    绍兴五年,完颜吴乞买嗝屁了,完颜亶登基,完颜宗翰等主战派失势,华北这片地区的实权就落到了完颜昌的手里。完颜昌是秦桧的旧主,而且这个人还是一个妙人,他是金国国内典型的主和派。

    虽然宋和伪齐依旧在动刀子,但是作为华北地区的金国统帅,完颜昌就不怎么派兵支持伪齐,而且宋金双方也开始了使臣的往来。

    秦桧的机会来了,大便总有让人恶心的机会。

    绍兴六年,秦桧被启用为绍兴知府,不久后被任命为醴泉观使兼侍读,充任行宫留守,并暂去尚书省、枢密院参决庶事。

    到了绍兴七年的时候,何藓出使金国返回,得到了徽宗及宁德后死讯。

    高宗皇帝痛哭,把死讯公布于众。就在这一天,高宗皇帝认命秦桧为枢密使,恩宠和宰执一样。

    各位看官都知道秦桧就是一个大汉奸,典型的“乞和派”。有人说秦桧是主和派,我就笑了。

    什么是主和派?朱胜非,宇文虚中这样的人是主和派,他们认为打仗是政治的延续,我们应该以“攻占辅佐和议”实现中兴。

    秦桧可不这样,这孙子是以出卖国家利益为条件向金人求和,他根本算不上主和派,主和派从来都不是贬义词,他也是国家的一个策略和方针,乞和派才是。

    作为乞和派,秦桧当然不希望将军们的势力过大,他坚决反对刘光世所部归属岳飞。

    不过,高宗皇帝说过话了,那是金口玉言,一个唾沫一个钉,那有在吃回去的道理,所以这事就一直拖着。

    其实不仅仅是秦桧反对,皇帝身边的红人,宰相张浚也反对岳飞提领刘光世的部队。

    张浚的理由很简单,不能让岳飞的势力过大,否者的话朝廷难以压制,不能压制的武将是不能要的,残唐五代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压制武将、中央集权,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看清楚武将的为人,一旦出了差错,毁掉的不仅仅是将军,还有一个国家。张浚这个主战派,某些时候比秦桧还可恶。

    在下总结了一下,中国历史上有四大恶人,崛起的蛮族,汉唐的太监,宋明的文官,清朝的奴才。

    其他的咱们就不多解释了,各位看官都比在下聪明,都能看的懂。咱们就说宋朝的文人,这帮货就喜欢打压武将,不为别的,就是太祖皇帝当年的一句话:于士大夫共治天下。于是大宋的文人就被打了尿糖,一个个在兴奋中变了态。

    其实宋太祖并不是多么看的起文人,只是把文人当成了可爱的小宠物而已。但这帮文人善于嫁接引申太祖语录,然后用语录干一些伤天害理,伤国害民的勾当。在下又说了题外话。

    张浚知道这事不让岳飞干,肯定得先和岳飞通个消息,否者的话,皇帝没面子,岳飞也没面子。

    张浚为了把自己认为的高尚决策办妥,便请岳飞到了都督府同商议军事。

    按说张浚把事情一五一十的和岳飞说,把刘光世的部队也拨给你,朝廷不放心,天下也不放心,这也是一个说法。就像王德对待韩世忠那样,一切都挑明了,岳飞应该可以理解,因为岳飞并不是傻蛋。

    张浚因为心里有鬼,害怕自己反对岳飞接收刘光世所部的事情暴露了,他走了一个“曲线救国”的路子,反问说:“王德淮西军所服,浚欲以为都统,而命吕祉以督府参谋领之,如何?”

    岳飞很郁闷,皇上不是以前就和我说过,这部队以后归我管吗?你怎么还来问王德怎么怎么样,但是面对领导只能硬着头皮说:“德与(郦)琼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则必争。吕尚书不习军旅,恐不足服众。”

    张浚看岳飞上当了,接着问:“张宣抚(张俊)如何?”

    岳飞更加郁闷了,老张你什么意思?勉强回答说:“暴而寡谋,尤琼所不服。”意思是:张浚残暴而缺乏智谋,郦琼肯定不会服他。

    张浚心中窃喜,接着问:“然则杨沂中尔?”

    岳飞心中苦笑回答说:“沂中视德等尔,岂能驭此军?”意思是:杨沂中与王德在能力上是差不多,怎能统驭这支军队?

    张俊故作不高兴了,说:“浚固知非太尉不可。”

    岳飞是彻底被激怒了,你tm这是什么意思啊?你让老子像个小人一样,把所有人给评价了一遍,最后还调侃讽刺老子。老子也不是广场上算卦的,唠不出那么多你爱听的嗑,直接说:“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岂以得兵为念耶?”

    张浚自以为得计,可是岳飞发飙了,而且发大了,走了一条牛b的路,当天便上奏请求解除兵权,服满丧期,让张宪代理指挥军队,自己步行归去,让傻b去说吧。

    岳飞也是不地道,也是太容易生气了,傻吊宰相只是说说,也没有正式下文,你可以在找皇帝做做工作嘛,毕竟皇帝没说一定不给你,你这么撂挑子不干的话,这脸子就甩给皇上。

    张浚聪明反被聪明误,那是恼羞成怒,让张宗元任宣抚判官,监督岳飞的军队,一副要和岳飞干到底得架势。

    你说张浚这种人,他顶这一个主战派的名声,为当时和后世敬仰,他配吗?

    (本章完)

第210章 210郦琼叛变() 
    历史并不狗血,因为白纸黑字就在那里,只要你不故意扭曲,真相还是有的。可怕的是戏曲些意淫的故事,就会让人轻易的相信。

    当然也有人说,张浚在保护岳飞,因为岳飞一旦得到了刘家军的指挥权,就会权高震主,危险也就来了。

    在下想说的是,这个也太牵强附会了,因为张浚没那么聪明。当年庞籍压制狄青,让狄青不能升枢密使,才是真正的保护,有兴趣的看官,可以去看看那一段历史,就明白于今日的差别。

    高宗皇帝不会像张浚这么蠢,他的方面大员,能打仗就只有韩世忠和岳飞,其他人要不是将略不够,要不是贪生怕死。

    秦桧的求和也不知能不能成,岳飞要真撂挑子不干了,那损失就大了,于是多次下诏催促岳飞回来,岳飞牛脾气犯了,就是不回去。

    高宗皇帝也急了,命令岳飞的部将前往劝说岳飞,并下令说,你小子要是劝不动岳飞,那么你就提头来见吧。

    岳飞到这话,知道弄大了,你不回去,部下就要掉脑袋。同时岳飞也感觉到了皇帝的怒气,于是赶忙赶回,到行在待罪。

    岳飞确实是一个情商较低的人,这次的行为用个歇后语形容最为贴切,割下JJ敬神—既疼了自己,又得罪了神!

    高宗皇帝心里很是不爽,但是表面上不会怪罪,也不敢怪罪岳飞,好言抚慰了一番后,岳飞回到部队。

    这个时候张宗元回到了朝廷,本来张宗元作为张浚的心腹,对岳飞是有成见的,但是看到岳家军的战斗力,以及对朝廷的忠诚,对岳飞产生了佩服之情,他向皇帝报告岳家军的情况说:“将和士锐,人怀忠孝,皆飞训养所致。”

    宋朝的文人,也有靠谱的人。

    高宗皇帝很高兴,对岳飞不满降低了一些。但皇帝就是皇帝,他不能亏欠臣子,自己食言而肥的把柄落在了臣下的手里,这太让皇帝郁闷了,同时高宗皇帝发现了一个更恐怖的东西,岳飞不要钱,也不要官,他只要军队。

    只要军队?岳飞只是要军队吗?尼玛!不敢往深处想啊,这简直太可怕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高宗皇帝和岳飞出现裂痕的开始。

    岳飞是否明白皇帝的想法,在下并不清楚。他回到军中后,上表希望北伐建功,奏疏主要内容说:“比者寝阁之命,咸谓圣断已坚,何至今尚未决?臣愿提兵进讨,顺天道,固人心,以曲直为老壮,以逆顺为强弱,万全之效可必。”

    按说岳飞该上书讨好皇帝,可奏疏写的好像在质问皇帝。

    这还不算,紧接岳王爷又上书说:“钱塘僻在海隅,非用武地。愿陛下建都上游,用汉光武故事,亲率六军,往来督战。庶将士知圣意所向,人人用命。”

    建都上游?你开什么玩笑?万一金兵有过了长江,皇帝该往哪里跑?上游有大海吗?

    这两份诏书都没得到回应,估计高宗皇帝就懒得搭理,你好好给我在前线呆着就行了,别给我没事闲扯淡,都TM不举了,我那有什么蛋给你扯?

    岳飞没得到刘光世的部队,但这只部队肯定要有人来管理。

    枢密院肯定要照顾宰相的情绪,更何况现在执掌枢密院的就是秦桧,于是秦桧就出招了,任命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职。

    郦琼与王德合不来,两人的相互告发的状子早就到了御史台,你让他们两个在一个窝里过,那不明显扯淡吗?

    张浚命令王德返回建康,将他的军队隶属于都督府。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计策了,一山不容二虎的话,那就调开得了,王德也还算听话,带着部队就向健康开赴。

    八月,朝廷命令吕祉前往庐州节制各军。

    吕祉到庐州以后,郦琼等人不依不饶接着控告王德。

    吕祉劝谕这帮人说:“若以君等为是,则大相诳。然张丞相但喜人向前,傥能立功,虽有大过亦阔略,况此小嫌乎?当力为诸公辨之,保无他虑。”

    这段话得意思是:如果我现在说以为你们是对的,那很明显是诳骗你们的。我不知道你们的对错,我只知道张丞相只喜欢和金国拼命的勇士,一旦你们能够立功,即使有很大的过错也会忽略不问,何况这点小小的问题呢?我当尽力为你们辩明,保证没有其他疑虑。

    这段话说的算是贴心贴肺了,据说郦琼等人感动的是泪如雨下。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算是告一段落了,然而吕祉的想法太多,觉得自己驾驭不了郦琼,就秘密的上书给朝廷,请求朝廷罢免郦琼和靳赛这两个刺头。

    吕祉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书吏竟和郦琼勾搭在一起了,把上奏的事情泄露给了郦琼。

    郦琼立即抓捕送信人员,吕尚书的奏章就落到了郦琼的手里。感动瞬间变成心凉。

    当《凉凉》的旋律响起,郦琼恨死了吕祉,但是他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弄死领导?貌似不对。任由领导欺负?好像也不对。

    正在思想拔河之际,朝廷诏令郦琼赶赴行在。

    迷茫的郦琼害怕了,他认为朝廷是想把自己干掉,只能有上梁山的一条路了。

    郦琼决定叛变,为了能鼓动部下,便把吕祉的奏章拿出来,给手下的一帮将士传看,并把奏章交给中军统制官张璟说:“诸兵官有何罪,张统制乃以如许事闻之朝廷邪?”

    张璟一头雾水,但是吕祉看到以后,知道事情坏了,立刻想逃出军帐。

    一介文人,哪里跑的过一群大兵?很快就被郦琼给抓了起来,而后郦琼处死了吕祉带来的幕僚张璟和兵马钤辖乔仲福,统制刘永、衡友。

    郦琼率领全军四万人,想要渡过淮河投降刘豫,这帮人挟持吕祉捷径了淮河。

    吕祉一介文人到也生出了些许豪气说:“豫逆臣,我岂可见之?”

    士兵逼迫吕祉上马前行,吕祉大骂说:“死则死于此!”接着又开始大声吆喝说:“刘豫逆臣,尔军中岂无英雄,乃随郦琼去乎?”

    (本章完)

第211章 211张浚罢相() 
    吕祉这一介文人是值得敬佩的,在这帮虎狼之群中大义凛然的勇气,是个爷们!

    他这么一喊,还真有一千多人围着吕祉就不走了,郦琼一看这还得了,你在吆喝几嗓子,老子马上都被你策反了。

    郦琼下令杀死吕祉以及赵康直等人,放归了赵不群回去给大宋皇帝报信,我换队了,你们保重吧。

    郦琼的部队过了淮河,成功的投降了伪齐。

    这一天是绍兴七年八月十二日,在绍兴七年十一月金国就废去了伪齐。郦琼在错误的时间,做了错误的决定,投降了错误的主子,但是却得到了一个好结果。当然了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在说。

    吕祉妻子吴氏也是贞烈巾帼,自缢身亡殉葬,庆元年间,诏令为吕祉立庙赐匾。

    吕祉字安老,建阳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太学上舍释褐出身。

    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即位,吕祉任右正言,因直言议论政事得罪,贬为明州(今宁波)通判。

    绍兴初,吕祉升任建康(今南京)知府,与吴若、陈充等合著《东南防守利便》一书呈上,认为:“立国于东南者,宜联络淮甸、荆襄之势。临安僻在海隅,当移跸江上,然后可以系东南离散之心。”

    绍兴四年(1134年),刘豫诱金兵攻袭淮南。

    韩世忠部驻江苏高邮,首当其冲。

    吕祉上书朝廷,要求派兵援助韩世忠部。

    韩世忠率部退保镇江,吕祉再上书朝廷:“置江北于度外,恐失中原民心”,要求皇上亲率大军救援。

    于是高宗率军亲征,车驾至平江,金兵与齐军溃。

    吕祉升任吏部侍郎。

    绍兴五年,刘豫调乡兵大举攻宋,朝臣纷纷主张退保临安。

    吕祉据理力争,说:“士气当振,不可避退以示弱。”

    绍兴七年,吕祉升任兵部尚书,参议军事。不久升督府参谋军事,往淮西抚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