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王朝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塞北王朝金-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徽宗皇帝正为收复燕云高兴的睡不着觉呢,你这兜头一瓢冷水把徽宗皇帝给惹火了。

    你可不可以别在我脑海里转来转去,你不累?不累的话,就别干了,于是老吕的铁饭碗就这么没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不久之后,老吕就被恢复了官职,并升任为徽猷阁直学士。

    郭药师投降金国的时候,捎带手把吕颐浩与蔡靖等人绑了,一起带给金国。

    运气还算不错,老吕后来被放了回来,至于怎么放回来的,咱们就不说了。

    能够从北国回来,不管是怎么回来的,在大宋的眼里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于是朝廷任命吕颐浩为河北都转运使,也不知道是老吕累了,还是为了拿一把,以生病为接口,辞官不干了。

    朝廷觉得汉子是不应该被抛弃的,虽然你不想干了,国家还是养着你的,让他提举崇福观。

    提举崇福观是什么东东,可能又有看官要问了,咱们就解释一下。

    宋代崇信道教,尤其是宋徽宗时期,国家在各地建立了许多道观,有道观就会有人来烧香,有人来烧香,道观就能赚点香火钱。

    国家是不在意这点钱的,于是这些钱就用来养一些老病及退休的大臣,这种坐食俸禄却不用管事,称为“祠禄之官”。

    所谓提举崇福观,就是指用崇福观的钱养老的意思。

    高宗皇帝即位后,老吕得以重新出山,被任命为扬州知府。

    为什么高宗皇帝当家作主了,老吕就能出山?

    很简单,赵构就是喜欢用反对自己老爹的臣子,为将来老爹返回做准备。当然了,他是白准备了,他的爸爸去了那儿,就在也不回来了。

    (本章完)

第140章 140华丽丽的逃跑() 
高宗皇帝到达扬州,吕颐浩入宫觐见,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兼扬州知府。

    后来和韩世忠一起平定张遇的叛乱,被升为吏部尚书。

    老吕的事情暂且搁置,咱们以后再说。

    王渊被贬官了,那是王渊的事情。高宗皇帝依旧要一路向南,跑是大计已定的国策。

    为了能让自己的跑,不显得那么丢人,就命令朱胜非保卫镇江。

    吏部尚书吕颐浩为资政殿大学士、江淮制置使。

    都巡检使刘光世为殿前都指挥使,担任行在五军制置使,驻扎镇江府,控扼长江口。

    主管马军司杨惟忠节制江东军马,驻扎健康府。

    部署完毕,高宗皇帝就开始南下了,途经吕城镇,二月初五抵达常州,初七到达平江府。

    初八,金兵进攻泰州,泰州守将曾班没做任何抵抗,双手献上城池投降。

    有的人选择了杀生成仁,舍生取义。有的人则选择了及时行乐,害怕人在天堂,钱在银行,悲剧逆流成河……

    初九,高宗皇帝到达吴江县。

    高宗皇帝越逃越怕,金国人怎没完没了的,到底追到什么时候。真想在打雷的时候,站在大树底下,对老天爷说:我也要穿越……

    为了防止被追上,再次对留守的官员进行调整。命令朱胜非节制平江府、秀州控扼军马兼御营副使。

    礼部侍郎张浚为副职。

    王渊守卫平江。

    高宗皇帝对打是没有信心的,不过是为给逃跑制造时间而已,在他的心里,最终还是要和的。

    于是派遣忠训郎刘俊民为门合门祗候,持诏书出使金军。

    在此以前,高宗皇帝写信给金国元帅府,称“大宋皇帝构致书元帅帐前”,而此次出使,则降下大号,自称“宋康王构谨致书元帅阁下”。

    你看一下对比,皇帝变康王了,帐前变阁下了。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在古代那是大大的不同。

    在古代,和别人谈话的时候称“足下”是对别人的尊敬,意思是我只敢看你的脚和你对话,对于地位比自己高出许多的人,称之为“阁下”。当然殿下,陛下之说就以此类推了。

    高宗皇帝以皇帝之尊称对方统帅完颜宗翰为阁下,这绝对丢人现眼的事。

    更现眼的是,金国不想让姓赵的当皇帝,自己就自称康王了,你看你不让我当皇帝,我就当康王行不行?

    其中还有两句说“愿奉大金正朔,比于藩臣。”

    这只能说明高宗皇帝是心服口服了,认了大金正朔,就说明你的势力范围已经不能称之为“国家”了,就是一个藩属了。

    当然高宗皇帝的小九九就是,正朔不正朔无所谓,我关起门来依旧还是老大。

    结果金人回话了,说:退兵可以,你来投降!

    高宗皇帝本想华丽的转身,不料低调的撞墙,那个郁闷呀,我去投降,那不和我爹和我哥一个样了?

    我不能用自己双手折断我自己飞翔的翅膀,于是这所谓的和谈没成功。

    十三日,高宗皇帝到了杭州。

    在杭州歇了口气的高宗皇帝绝对十分不快活。仿佛闭上眼睛,就能看到未来为来的尴尬,因为逃,能逃多久呢?逃到大理国?

    恰在这个时候,中丞张澄弹劾黄潜善和汪伯彦二十条大罪。

    高宗皇帝忽然明白了,所有的狼狈,都是黄和汪这两个混蛋造的孽呀。

    我是不想抵抗,但你们说,只要不抵抗,金兵就不会来,为什么金兵还是来的这么快。

    就算计算有失误,你们也不能骗我皇帝吧?总和我说金兵远着呢,不足为虑,怎么转眼就到眼前了?

    乖乖,我都比你们先知道了,你们这干的什么事情,主降没问题,但是没脑子就有问题了。高宗皇帝越想越多啊,自己的不举,也是这两个混蛋造成的……

    于是乎,高宗皇帝就坡下驴,把黄潜善贬为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后又削职居衡州(今湖南衡阳)。

    汪伯颜也被罢免。

    黄潜善倒霉的日子来了,紧接着郑珏继之上书,说黄潜善罪恶比汪伯彦更大。

    王廷秀也跟着上书切责。

    于是黄潜善被安置英州(今广东英德)。

    谏官袁植请求将黄潜善处斩。

    这一下狠了,宋朝是不杀士大夫的,高宗皇帝没有应允,只是将黄潜善改置梅州(今广东梅县)。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冬天,黄潜善在梅州病死。

    黄潜善在把持国政期间,陷害忠良,李纲被罢黜,宗泽的意见不被采纳,诬陷政敌……

    写这种人渣,写的手都抽筋,现在终于死啦,死的太好了。

    十九日,金军对扬州进行了一番血色抢劫后,一把火烧了这座历史悠久、历来繁华的城市。

    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能明白,花掉的钱,是财产;没花掉的钱,是遗产,甚至连遗产都不是。

    金兵继续南下,经过高邮的时候,还没来得及拉架势攻城,高邮守将赵士瑗就弃城逃跑了。

    金兵南下后,算是给了四处奔逃的大宋溃兵机会。

    宋进带着溃兵攻打投降金国的泰州。

    守将曾班虽然是个软骨头,但脑子不错,他明白这帮溃兵是没纪律可言的,作为一个给金国磕过头的守将,这帮人是不可能放过自己的,于是弃城逃跑。

    你想想当年老百姓就把兵部尚书给打死了,自己一个小小的地方官,算个毛线头啊,被乱兵菊爆的可能都有……

    二十三日,吕颐浩得知金兵离开扬州,派遣部将陈彦带兵渡江攻打扬州,扬州被收复。

    这种收复的感觉,比老婆被抢了,给人生完孩子,再送会来还要恶性。

    扬州已经是一片焦土了。

    三月的时候,金国的进攻稍微缓了缓,但宋朝这边却没消停。

    王渊给高宗皇帝南下找了借口,高宗皇帝投桃报李对王渊是恩宠有加,任命他同签书枢密院事,这个官当然么有枢密院事大了,但是后面还有一条,遇事可不必呈书报奏皇帝。

    这权利就大了,简直是代行皇权了。

    (本章完)

第141章 141膨胀的康履() 
这样一来,就让许多人犯了嫉妒,我们也是跟着皇帝从康王干起的,你有什么功劳,怎么你就官比我们大呢?

    这一嫉妒,就出了大事。

    咱们从头说起,这个时候刘光世、张俊、韩世忠等重要将来,都在各地分兵驻守。扈从统制苗傅负责给皇帝做保镖,保护皇帝的身心安全。

    苗傅一直认为自己干工作很重要,而且干的很不错,更重要的是,自己家门世代为将,王渊凭什么要在我的头上拉屎撒尿?去尼玛的菲律宾吧。

    恰好刘正彦也认为自己平叛有大功劳,王渊赏赐却给的太少。

    两人一拍即合,开始琢磨起了王渊,事情哪经得起琢磨?不久之后,两人就这事达成了高度共识。

    他们认为王渊和太监康履关系非同一般,才升迁的比较快。

    靠着太监升官,那不是君子所为啊,那是要遭人唾弃滴。

    比如说一代法家集大成者商鞅,靠着走秦国太监景监的路子,见到秦孝公且被重用,就被很多后世人诟病,当然这是题外话,苗刘二人不一定知道。

    但是走太监的路子不光彩,两个混蛋是明白了。顿时觉得自己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觉得自己太伟光正了,一个冲动,就成了小魔鬼……

    要说苗刘二人看不起太监,欺负可怜人,那是不对的,老康可不是可怜人,那是典型的坏人。

    问题来了,坏人并不好做,因为一个不好,就会被更坏的人给弄死了,也有可能被好人弄死,所以做坏人要有资本。

    康履有资本吗?有,太有了!

    咱们说说康履的简历。

    康履很早就追随了赵构,那时节赵构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子。

    后来风云际会,赵构做了兵马大元帅,因为康履是近臣,就被任命为主管机宜文字。

    赵构在做兵马大元帅这段时间,康履是主要的心腹,因为老康多次阻止康王援救京师,救护父兄。

    康履的眼观不错,汴梁城果然破了,徽钦二帝过人被捉了。于是赵构就继位为帝。

    主子成皇帝了,奴才们自然也露脸了,手里的权利和权威就多了。权威这种东西,在正直之人的手里,那是造福百姓的利器,在小人的手里,那就是作威作福的戾气。

    小人当道,不低头也得低头,许多大将都对老康行贿,尤其是刘光世。

    这让高宗皇帝很不高兴,康履你想干什么?你想做李辅国,还是想做童贯?朕的恩威你也敢截流?

    念在往日的情分,高宗皇帝并没有对康履下手,只是下了一份诏书:内侍不许与统兵官相见,违者停官编隶。

    所谓:“停官编隶”,就是说不准在做官了,编入奴隶户籍。

    按说皇帝都发话了,你老康要识点进退吧?可人家老康偏不,依旧我行我素,我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我怕谁啊?

    你都不知道康履有多嚣张,当然了,那些巴结他的人也够贱。

    根据记载,当时场景是这样的:“与内侍曾择凌忽诸将,或踞坐洗足,立诸将于左右,声喏甚至马前,故疾之者众。”

    这段的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康履不是和将军们沆瀣一气,而是把将军们当儿子使唤,所以很多人对他是又怕又恨。

    由此可见康履真的是坏人,是个疯狂的坏人,你如此作威作福,只能是一个独夫而已,谁能成为你的朋友?即便对你卑躬屈膝,那也只是一时的,一旦有了什么风吹草动,谁会来帮你!

    皇帝觉得这小子太不像话了,你这么干算怎么一回事?我好歹是皇帝,好歹要一点脸的。

    于是皇帝就把这小子“迁内侍省押班、金州观察使”。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咱们解释一下。

    迁这个字,用观官员体系里,就是指调动改派,并没有升迁的意思。一般来说迁不单独使用。

    “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就是平级调动。“右迁”、“迁除”才表示升职。“左迁”、“迁谪”就是被罢官了。

    内侍省是皇帝的近侍机构,管理宫廷内部事务。

    说到这里,在下得说,这段史料是有问题的,在内侍省内是没有押班这个职位的。押班是入内内侍省的官职。

    当然了,浩瀚史料,错误是难免的了,而在下恰好找到了错误的史料。

    入内内侍省主要掌管宫廷内部侍奉事务,以都都知为长官,其下有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官。

    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管理内部事务,一个掌管宫廷内部侍奉事务,多了侍奉两个字,由此可见入内内侍省更接近皇帝。

    而且内侍省的官员不一定是太监,入内内侍省的官员一定是太监。

    观察使的全称是观察处置使,在唐代的时候有一定实权,主要的工作是监察州县。

    到了唐朝后期,节度使的出现,让观察使的地位降低,可以理解为小节度使。

    到了宋朝,节度使也好,观察使也好,都成了无职掌,也不驻本州的虚衔。

    实权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在封赏了,就只好加虚衔,因为虚衔也有俸禄,而且不低。

    咱们在官职上纠结的时间太长了,咱们出来。

    康履一个大太监,皇帝身边的红人,被贸然的封为押班也不为过。

    高宗皇帝从扬州出逃,就康履等五六个人随行护驾。

    这一下,康履就更膨胀了,以前的膨胀,是因为皇帝的关系,现在的膨胀,那是有真功劳的,护驾之功那是天下最大的功劳了。

    然后,他就不仅仅把百官当儿子看了,已经到了孙子地步。

    人啊,就是这样,有一点功劳就开始显摆,膨胀,最后爆炸而死,是唯一的归宿。

    康履到了杭州,按说生活稳定了,您也别在出幺蛾子了,好好的生活,荣华一生不好吗?

    人家不,人家非要搞事情。

    到了杭州,就要旅游,老康颇有雅兴,就去观潮了。

    (本章完)

第142章 142苗刘兵变之康履被杀() 
这一去,动静就大了,更具记载:“比至杭州,江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