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王朝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塞北王朝金-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谓人的名,树的影,英雄一定会被人另眼相看。无论是太原父老甚至城外金兵,都知道王总管大名。

    在此期间大宋不断派援兵援救,但各路援军都无法形成真正的支援。由于粮道被断,军民断粮,城中牛马驴骡全部吃光了。

    没粮食吃太可怕了,士兵也是人,没东西吃他们也饿,都饿到了扶不住兵器。

    实在没办法了,就将弓上的牛筋及盔甲上的牛皮部分用大火炖煮充饥。

    城中所有树上的绿叶,粮库中的糠皮全部被吃光,逐渐连树皮草茭也作为口粮了。

    最后关头,王禀命部下宰杀自己战马为守城军民充饥,卫士们劝阻说:“大人每日驰驱,无坐骑,如何迎敌。”

    王禀仰天长叹:“守不住并州城,我纵有万贯家产,又复何用”。仅仅几日,城中马匹及马鞍上的皮革就被吃光了。

    王禀率众在城南城墙上巡逻,金兵不断增援,北城已被攻破,一路冲杀入城中。消息传来,王禀率兵急赴城北支援。中途又有人报信,张知府(张孝存)被俘,王禀只好率仅百人的队伍向知府衙门奔去。

    求鲜花,求推荐,求建议,求一切~

    本书重新整理了一下,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增加,望各位看官原谅。

    (本章完)

第77章 和马云谈生意() 
此时,金兵已冲杀而来,与王禀率领的守军正面相逢,两军展开巷战。宋军这几十人互相支援,互相搀扶,身上破旧的衣袍被鲜血全部染红。有的士兵掉了一只胳臂,有的士兵断了一条腿,仍用兵器撑着,随王禀在街巷里一步步的与金兵拚搏。

    士兵见退敌无望,苦劝王禀逃走,保全性命。

    王禀看了看身边的战士,各个都已经精疲力竭了,他怎么可能忍心逃走?

    他说了这么一段话:“并州军民全无贪生怕死之辈,我为并州总管,岂能弃父老乡亲而去。”

    就这支疲惫的决死之军,从城中一直杀到了城南的开远门……

    王禀身中数十处创伤,仍挥剑率众苦战。这种战斗,全凭一种信念,因为战斗已经结束了,大宋败了,太原丢了……

    金兵从城外进入开远门,将王禀众人团团围住……

    宗翰在阵中,派通事对王禀喊话,劝其投降。

    王禀看看身边数十名血迹满身的军民,慢慢说道:“我为国已尽忠,为民已尽义,大丈夫一生复有何求。”

    王禀交代完毕后,面向宗翰,撩起满是鲜血的战袍,擦了擦已有些卷刃的剑后举起直指宗翰大呼:“粘翰(完颜宗翰)蛮狗,你若敢屠我太原百姓,我死后变厉鬼也要索你性命。”随后把宝剑横于项上,用力一抹……

    王禀殉国!!!

    这一天是,靖康元年(1126)九月十三日,王禀终年五十九岁。其子先锋王荀亦殉国,时年仅三十五岁

    数十名随王禀苦战的太原军民,有的自刎,有的互刺,全部自尽于阵前,无一人偷生。

    完颜宗翰惊呆之余,恼羞成怒,拍马践踏王禀尸身,并命令士兵将其剁成肉泥,其手段之残暴,令人发指。

    历史上对王禀的死还有一种说法:他率领饥饿的士兵进行巷战,身中数十枪,最后背负着供奉于太原祠庙中的宋太宗赵光义的画像和他的儿子王荀投汾河而死。

    这个说法在下可能觉得太具有戏剧性,可能不太可靠。

    不管怎么,王禀顶天立地,英雄无匹,在历史长河永垂不朽。

    当夜,王禀尸身被太原军民盗出城外,金兵发觉后追来,太原军民忙将王禀尸身藏匿于城南一小村中,数日后,将其就地安葬。藏匿王禀尸身的小村,后人称为王村。

    王禀的孙子王沆年幼,在王府忠厚老仆抚养下,从山东青州抚孤乞讨南下,后居于临安盐官县长平乡,结草为庐(今海宁市伊桥“草舍里”),苦耕勤读,刻苦自励。

    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嘉其忠节,追封王禀为安化郡王,谥忠壮;子王荀勅赠右武大夫、恩州剌史;召其孙王沆袭封安化郡王,赐第盐官(今海宁市盐官镇安化坊)。

    王沆袭封安化郡王后,由伊桥草所移居盐官,为海宁安化王氏始祖。

    传至南迁十四世王信于明代成化年间自三官墩迁硖石。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是王沆的二十九世孙,遗憾的是这孙子却“殉”了另一拨女真人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大清朝,历史真的很刺激的有木有。

    咱们来说说王禀之前的故事,因为大英雄是值得书写的。

    王禀(1067—1126年)开封人,字正臣。最早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兵。到了宣和元年,官至婺州观察使,步军都虞候。第二年,又改为统制,参与镇压方腊起义。

    宣和四年,为宣抚司都统制,跟随童贯攻辽,败于白沟。

    宣和七年,金国和大宋开战,童贯从太原跑了,留下张孝纯和王禀和金国玩命。最终以身殉国。

    经略使张孝纯被俘,后降金。张孝纯虽然降金,在下却觉得他做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对得起大宋朝。活着,是每一个人的权利。

    完颜鹘沙虎攻取平遥、灵石、孝义、介休诸县。完颜鹘沙虎是完颜习不失的儿子。

    九月八日,宗望在井陉打败,宋将种师闵四万军队,拿下天威军,大宋的战斗力不咋地,名字叫的到挺那啥的。不知道你叫这个名字,天威将军马超有何感想。

    宗望接着东向回师,攻打已经被围困多日未下的真定。当时真定士兵不满二千人,铜钱不满二百万,无法抵御敌人。真定知府李邈于是出示告示让百姓拿出钱财,共同死守。

    没几天的时间,筹得铜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招募百姓组成英勇敢死队伍的也有几千人。

    谁说我中原人贪生怕死、好利忘义?!

    金人到了,李邈向宣抚副使请求援军,并且抄小路传送密信上报朝廷。可是朝廷现在也是一锅粥,自己都没弄明白呢,怎么可能会有援军?

    真定城被围困,边战边收,相持四十天。

    城池被攻破,李邈率军进行巷战不能取胜,将要投井而死,却被身边的人拉住。

    后被金兵擒获,宗望胁迫李邈下拜。李邈微微一笑,不肯屈膝。

    宗望觉得很没有面子,就对李邈动刑。用火烧李邈大腿,这是一种酷刑,据说灼烧是疼痛中的最高级,一般人肯定嗷嗷的乱叫了,但李邈依旧不为所动。

    宗望见酷刑搞不定,就开始想缺德的点子了,让士兵烧掉李邈的胡须和眉毛,这是一种对精神的折磨。古代中国人一般是不理发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老李是豁出去了,要杀就杀,要打就打,反正就是不投降。金国实在不行了,就试图诛心:“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

    你来和我讲道理?你这是搞笑吧,那我让你见识一下讲道理的祖宗。李邈慨然回答说:“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

    宗望和宗翰还是有许多不同,宗望这个人不是特别的嗜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还能落得一个“菩萨太子”的绰号,可见这个人绝不是特别的凶悍。比如说民国时期的黎大总统黎菩萨,那也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大好人。

    (本章完)

第78章 各扫各的门前雪() 
所以李邈并没有被杀,反而被供养起来了。

    靖康之变后,宗望觉得大宋都被打掉渣了,老李你也该死心了吧?就想让李邈作沧州知州。

    李邈很淡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而不答,反劝说金国:“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

    这话大意是:你们此时应该送还我们的两位皇帝和两河地区,每年像契丹一样收取丰厚的财物,来谋求长久之利,难道将来你们的强大还可以依赖嘛?

    这就说到了女真人的心坎里了,女真人也明白,武力的强大是不可以长久的。将来一定会衰落,而且堕落不是过程,而是直线。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那一个不是战力非凡,但是那一个长久的强大了?那一个超过了百年?

    武力打下天下这颗果子可以,而滋养果子的一定是文治,否则便会应了那句话:“胡虏无百年之运”。

    举个例子,清朝本来天下无敌八旗将士,竟然在和吴三桂作战的时候,不堪一击,后来不得已组建绿营才扑灭吴三桂起义。元朝强大吧,也没能超过一百年。

    李邈把一个不可以说的事实,当着金人的面说了出来,那么金人肯定是不能容忍。

    首先这帮人把李邈散开头发衣襟左衽,披发左衽历来是中原人对野蛮人的定义。李邈自然大怒,你把我当什么了,老子是文化人。于是李邈把这种“胡虏无百年之运”的话说的更有劲。

    金人大怒,你小子吃我的,喝我的,还这么淡定的揭我的脓疮,这样真合适吗?于是就把老李给杀了。

    将要临刑的时候,李邈面色不变,面向南拜了两拜,端坐着接受刑戮。我们一直在崇拜着各种偶像,这样仰之弥高的人,却被人大多数人给忘记了。

    英雄可以无寿,但英雄永垂不朽,一千后那些被崇拜的偶像,有谁还会被记得,但是那些在史书中的名字,依旧会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最后介绍英雄李邈的身世,李邈是唐朝宗室的后人,最其祖上可以倒到唐太宗,套用刘备招摇撞骗的话就是:唐太宗玄孙,废太子讳承乾之后也。

    十月,完颜娄室攻下汾州、石州,以及两州所属的温泉、方山、离石等县。蒲察攻克平定军,辽州投降。

    十一月三日,完颜宗翰从太原出发,目标汴梁。

    五日,完颜宗望从真定奔赴汴京。

    七日,完颜宗翰拿下威胜军。

    十二日,完颜撒剌答攻破天井关。

    宗翰兵临隆德府,派使者招降知府张确,张确不降。这个时候隆德府要兵没兵,要将没将。

    此时很多人劝张确,咱们不投降可以,但是我们得跑,留在这里是坐以待毙。

    张确怒斥,说:“确守土臣,当以死报国,头可断,腰不可屈。”

    十四日城破,知府张确,通判赵伯臻、司录张彦遹战死。

    张确,字子固,邠州宜禄人。元祐年间,进士及地。在文治和武功方面,对大宋都有贡献。

    得知张确战死,钦宗皇帝很悲痛,赠其为述古殿直学士。后有召见张却的儿子张乂,慰抚说:“卿父今之巡、远也,得其死所矣,复何恨。使为将为守者皆如卿父,朕顾有今日邪!”。

    完颜活女渡过盟津。西京、永安军、郑州投降。

    十九日,完颜宗翰攻克泽州。

    完颜宗望率领各路军队渡过黄河。

    这次渡河是精彩的一段,需要着重的说一说。据说金兵在过黄河之前,大宋在黄河对岸有十四万守军,结果金人玩起来心里战,想吓唬吓唬大宋,就在黄河对岸敲了一夜战鼓……

    其实不过是一场心理战而已,希望打压一下大宋的士气,结果出乎金国人的预料,十四万守军被这一夜鼓声吓不战而溃。于是金国悠哉悠哉的用小船七天七夜分批渡江。

    还有一种说法是战鼓都不是人敲的,是绑了几只羊前腿固定,后腿置于鼓上,金国人就去一边睡觉了,羊敲的。

    就这么一敲,十四万人呐,顿时炸营,一哄而散!所谓:兵在夜而不惊,将闻变而不乱,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军队,有战斗力的军队。大宋的军队是军队吗?这种军队不是颓废的问题,这就是报废了。

    紧接着,临河、大名二县、德清军、开德府都被金国拿下。

    二十五日,金国攻克怀州。当天,完颜宗望兵临汴梁。

    二十七日,金兵攻打通津门,范琼出兵火烧金军营寨,金兵退去。

    这个时候汴梁城的情况非常不妙,有人说金国也没来多少人,只能稀稀拉拉包围汴梁城几面,给人感觉金兵并不多。可宋军也不多,也只能稀稀拉拉的站在城墙上守卫。

    还记得当初宰相以包围京师为理由,召回了北追的宋军,结果数十万勤王之师让唐恪等以京城粮草不足为由,遣散或者返回到出发地了。

    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实质上这帮软骨头,是怕金国不愿意和谈。作为弱势一方,和谈分两种,一种是求和,一种是乞和。这帮人不是在求和,而是在乞和,他们希望自己的顺从能换来对方的怜悯。

    这事情很搞笑,你都准备收复三镇,和别人开干了,你还准备和谈?是打算收复三镇以后在谈吗?你就不怕金兵再来汴梁城吗?脑子都被驴踢了吗?

    有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大宋的表现打真的是可怜且可恨。

    至于说谈判,那是要有实力支撑的。你有了势力,对方才能和你谈,和你好好谈。比如说在下要和马云谈笔生意,你猜马云谈不谈?

    当然了大宋和大金之间差距岂是并不大,不能用在下和马云的差距来衡量。没实力,还必须与狼共舞,那就必须和对方建立底线,守住诚信,否则对方会以你的标准把你打的吐翔……

    号称十二帝无暗主的清朝,不就是别人要什么就给什么,马关条约两亿,辛丑条约四点五亿,你没法还价,是因为你打不过别人,自己还一副操蛋的德行。

    求鲜花,求推荐,求建议,求一切~

    本书重新整理了一下,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增加,望各位看官原谅。

    (本章完)

第79章 不靠谱的谶语() 
宋朝的状况要比清朝好的多。虽然他也无法阻止金国南下,但是以宋朝之国力,守住都城困难不大。但为什么又丢了呢?因为傻*逼太多。为什么傻*逼太多呢,因为在****社会,大臣的智商是和皇帝保持一致的。

    各位看管读过前面的内容,就应该明白在下是非常愿意美化皇帝的,可是有些皇帝的表现,总能让在下撒泡尿漱漱口,然后才能写下他的故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