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王朝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塞北王朝金-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争斗在所难免,小则兄弟萧墙,大则举国动乱。继承制度必须要改变了,每次最高领导人的更迭,都伴着血腥的杀伐,这谁受得了?我们可以气愤和平中的不公平,但动乱是没有人愿意要的,除了疯子。

    (本章完)

第216章 216卖国的宗磐() 
    到了西周的时候,周公等人确立宗法制,简而言之就是大宗继承制度,核心思想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为什么周公被后世崇拜,被孔子崇拜,不仅仅是因为他确立了制度,而且还捍卫了制度。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代理大周天王七年,却最终将天王的宝座还给了成王,这是何等的心胸和智慧。

    到了秦汉之后,父死子继就已根深蒂固了,皇位的更迭也渐渐的趋于平和。

    女真一直处于原始社会,他的童年太漫长了,然后青年一闪而过,转眼就到了壮年,原始气息在他们身上残留的太多,他们更认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

    正因为这种残留,吴乞买没敢徇私,没敢把勃极烈制度废除,让宗磐当太子。

    吴乞买多半是想让宗磐做皇帝的,所以给了宗磐很大的权利。但是最终在宗翰和太祖一系压力下,皇位转还给了太祖一系,皇位到了金熙宗手里。

    金熙宗上台后,宗干就把兄终弟及的勃极烈制度废除了,你可以说这事宗干的私心,但是也时代的需要。那些跟不上时代的人,注定要被淘汰的。

    按当时的地位来说,谙班勃极烈这应该宗磐的,因为他的权利最大。这就矛盾了,咱们前面说过,谙班勃极烈是皇帝的接班人,以叔叔的身份接班侄子,多少有点不伦不类,但毕竟还有一丝希望,就算接不了班,也可以保持帝国第二人的身份。

    宗干这么一搞,变三师了,宗磐的皇帝梦彻底破灭,而且也把自己的位置给拉下来了,他心中的怨气可想而知。

    不过,宗磐觉得还有戏,因为他想到了援兵。

    宗望死的时候,太祖系和太宗系较量上了。

    咱们再把话往前说说,阿骨打起兵之后,主要的将领是自己兄弟辈的人,在灭辽的过程中这帮人逐渐凋零,兵权落在宗望和宗翰的手里。

    吴乞买即位了,威望自然是够的,但权利受到宗望和宗翰的牵制,尤其是宗望,有战功,又是阿骨打的次子,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宗”字辈的第一人,上一辈的人死后,他是不二的继承人选,可惜他和他哥一样,都是命短鬼。

    他这一死,把太宗系和宗翰乐的屁颠屁颠的,可苦两人太祖一系。

    太宗的乐,是因为皇权巩固了,搞不好皇权能在自己这一系传下去。宗翰的乐,是因为军权都落在了自己的手里。

    铁杆继承人没了,可以再派一个代表竞选。但宗望留下的兵权,怎样继续保持?这是太祖一系最大的苦恼。

    迫不得已,太祖一系抬出了青年才俊完颜宗辅,可完颜宗辅命也短,太祖一系又推出了宗弼。

    太宗一系也不傻,也要安插自己人,他们抬出来的是完颜昌。

    双方再次平衡,但是太宗一系明白,这种平衡保持不了多久,因为话语权在宗干的手里,宗干可以通过至高无上的皇权,一点点的蚕食太宗系的权利。

    宗磐当然要反抗的,但是大殿之上动刀子,叫嚣要杀掉宗干,他不敢在干了,这是犯众怒的事情,而且女真人也渐渐的开化了,对野蛮也是嗤之以鼻的,就算他一刀捅了宗干,他也会被当成杀人犯,不会得到中立势力的拥护。更重要的是,杀了一个宗干,还会有第二个宗干,毕竟阿骨打的儿子很多。

    坐以待毙?宗磐也不愿意了。在他手里力量是完颜昌的兵权,和坐镇南京的完颜宗隽。

    这点力量不仅不能压倒太祖系,从某种角度来说,他还出于下风,因为皇帝不是他这一系的人。他还需要力量,但在金国内部,没人敢轻易的倒向他们,他们只能寻找外援了,当时的天下,能作为他外援的人选只有大宋,所以他和完颜昌力主议和、力主退地,以结好宋朝。

    这个说法,历史好像没有,这是在下的一家之言,在下认为只有这个说法,才能理解宗磐一党的行为。

    朝议之时,宗隽说的很直白:“我以地与宋,宋必德我。”德谁啊?德的不是金国,是宗磐啊。

    这一下捅了马蜂窝,搞死刘豫大家都同意,但是那片土地的处理只能有两条路,要不再立新的傀儡,要不自己收过来治理,还给大宋?你开玩笑,还德你?德你个屁!

    宗翰的弟弟宗宪,把道理说的很清楚:“我俘宋人父兄,怨非一日。若复资以土地,是助仇也,何德之有。勿与便。”

    这是不共戴天的仇怨,有什么德不德的?

    完颜勖也以为不可,完颜勖是完颜昌的弟弟,他弟弟都不向着他。其实按理来说,完颜勖应该也是太宗系,毕竟他们都是完颜盈哥的儿子,而吴乞买是盈哥的养子。

    双方的争辩并没有结果,因为大家都有各自的目的,谁也说服不了谁。

    下朝后,完颜昌责备完颜勖说:“他人尚有从我者,汝乃异议乎。”

    完颜勖说:“苟利国家,岂敢私邪。”

    宗干,宗宪,完颜勖等人的实力没有宗磐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这三个人卖国毫无办法。

    于是金国命令侍郎张通古为诏谕江南使,商议归还宋河南、陕西地。

    宋朝这边看到和谈的曙光,任命秦桧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当时吏部侍郎晏敦听说秦桧做了宰相,不由得又面带忧愁感叹的说:“奸人为相了。”可见当时秦桧的人品是人所共知的。

    五月,金国派遣乌陵思谋等来议和,秦桧想让吏部侍郎魏矼为馆伴,魏矼推辞说:“顷任御史,尝言和议之非,今不可专对。”

    秦桧问魏石工为什么不主张和议,魏矼详细讲了敌情。

    秦桧自鸣得意的说:“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

    魏矼心中暗笑,嘴上却只能说:“相公固以诚待敌,第恐敌人不以诚待相公耳。”

    秦桧看到魏矼如此不配合,只好换人为馆伴。

    (本章完)

第217章 217赵鼎罢相() 
    六月,乌陵思谋等朝见高宗皇帝。

    高宗愀然对宰相说:“先帝梓宫,果有还期,虽待二三年尚庶几。惟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见,此所以不惮屈己,冀和议之速成也。”

    这段话大意是:先帝的梓宫,果真归还的日子,哪怕等二三年也行。只是太后年事已高,朕早晚思念,想早相见,故此不怕屈己,希望和议速成。

    秦桧说:“屈己议和,此人主之孝也。见主卑屈,怀愤不平,此人臣之忠也。”

    高宗皇帝说:“虽然,有备无患,使和议可成,边备亦不可弛。”

    十月,议和有眉目了。

    某次朝议后,秦桧独自留下来对告终皇帝说:“臣僚畏首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颛与臣议,勿许群臣预。”这话就很狠,几乎把主战派的话语权给夺走了。

    高宗皇帝知道这个时候只能靠秦桧了,就说:“朕独委卿。”

    有了这句话,秦桧就有了拽的资本,说:“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

    三日后,秦桧在留下单独奏事,高宗皇帝再此向秦桧表达议和的想法,秦桧依旧吊着高宗皇帝的口味,说三日以后再定。

    三日后,高宗皇帝迫不及待的再次提起此事,秦桧知道皇帝的胃口彻底被钓上来了,于是秦桧拿出了议和的方案,并提出这是咱们的事情,其他人不可干预。

    秦大人应该是懂心理学的,轻易得到东西,人是不会珍惜的。三天复三天,让赵构等的越猴急,将来的坚守就越长久。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高宗皇帝的议和想法让赵鼎知道。经过几次碰撞后,赵鼎见高宗皇帝吃了秤砣铁了心。既然拯救不了这个失足青年了,于是请求辞职。当然了,赵鼎的辞职也就自身性格的原因,将来咱们整理赵鼎一生的时候,咱们在细细的说。

    事情到了这一步,高宗皇帝明白赵鼎是和议的绊脚石,于是就坡下驴,让赵鼎以少傅的身份出京为知绍兴府。

    赵鼎的辞职也不是说辞职就辞职的,这也是一个过程。

    前面我们说过,建炎年间,范宗尹请立嗣子。朝廷下令命宗室赵令旷挑选太祖后代,最后赵伯琮、赵伯玖两人胜出,进宫做了高宗皇帝的儿子。之后,赵伯琮改名赵瑗,赵伯玖改名赵璩。赵瑗先被立为皇子,封为建国公。

    之后,皇帝御笔亲自授给和州防御使赵璩节钺,也封为国公。

    当时王庶就对赵鼎说,皇长子只是一个公爵,赵璩作为次子怎么能也被封为公爵呢?

    赵鼎认同王庶的想法,于是对高宗皇帝说,如果赵璩的爵位和赵瑗相同的话,肯定会让天下人不明所以,还以为朝廷出了什么猫腻呢。

    秦桧本来就因为和赵鼎不和,现在赵鼎拂逆还上,于是立刻向赵鼎开火,于是赵鼎被罢相。

    王庶是我们的老熟人了,因为和张浚不和,便辞官在家。

    绍兴六年末(1136年),张浚倒了台,朝廷任王庶为湖北安抚使,知鄂州。

    王庶去朝廷觐见,高宗皇帝设宴接见。

    高宗皇帝也从多方面了解到王庶能力,就想听听王庶对朝廷的建议。

    王庶经过和曲端的争执,和张浚的不对付,更加懂得圆滑应对,说:陛下如果只想保住江南,我就无什么可说的。如果要恢复大宋的基业,以荆州为皇都那我就有一语可说。荆州左面是东吴,右边是西蜀,都是很好的屏障,而且南海可以供给财物。要防守,前面是长江天险、汉水阻隔;要进攻,可以出三川、涉大河,图取中原,这正是当年曹操畏惧关羽的根本原因。

    这段话虽然说到了大宋基业,却让皇帝不度过长江,在荆州建都,更重要的,老王没催皇帝恢复中原。

    高宗皇帝很受用,复任王庶为显谟阁待制,荆南府知府、湖北经略安抚使,后又升为显谟阁直学士。

    绍兴七年(1137年)十月,王庶以兵部侍郎职务被高宗皇帝召入朝内。

    第二年春天,王庶入宫廷议事。

    高宗皇帝煽情了一把,说:召你入朝任职的时候,恰是张浚已去职,赵鼎还未来之时,是我亲自提拔你的,并非什么人建议。

    这话的意思是,我是你的天使,我们是一路人,你得好好的为我卖命。

    王庶闻言,顿时叩头谢恩,感激涕零。一激动又上奏:恢复我大宋北部半壁河山的大功十年未就,失误在于偏听偏信,在于性急,欲速则不达。在于轻易赐爵封赏,是非、邪正混淆。真正能做到有功就赏,有罪必罚,谁人不服?过去汉光武帝以武力能夺取天下,是因为他不到万分紧急时不会掠夺百姓,不懂军事的人不令其带兵打仗。

    王庶就是生不逢时,他的能力在我看来或许不在岳飞、曲端之下,而且他的战略想法,不是一般武将所能企及的。

    陈述之时,他手画陕西、四川两地图,表明这两地在军事、政治上的重要性。并请皇上派重臣予以防守。

    宋高宗听后很高兴,当天就提升王庶为兵部尚书,过了月余,又拜为枢密副使。枢密副使是西府的二把手,已经进入宰相团体。

    朝廷商议要派一名重臣巡视边疆防务,高宗皇帝遂命王庶措置江、淮边防。

    京、湖宣抚使岳飞听到王庶巡视边防,就送来书信说:“今天若不叫我出师北伐,那么我就要交回宣抚使的节印,归家赋闲去了。”

    这愣头青又犯二了,但王庶不是张浚那种心胸狭隘之流,对岳飞的忠心是极为肯定的,并回信宽慰了一番。

    王庶没逼着皇帝恢复中原,但并不表示他不想收复中原。之后上书朝廷,先说金人狡诈,不足为信。也把岳飞要求出师北伐的,否则便交回节印之言写到了奏折之内。

    当时秦桧再次出任宰相,秦桧大家都懂得,所以此时朝廷一边倒的要议和。

    (本章完)

第218章 218王庶罢职() 
    面对秦桧的提出的和议,王庶又不知深浅了,论说和议的不靠谱,请求朝廷诛杀金国使臣。

    杀金国使者?这是要朝廷给主战派送上投名状的节奏。两国交兵还不斩来使者?咱们可不是金国啊!

    你还别说,完颜宗磐已经利令智昏了,得了失心疯,竟然上杆子来议和。派张通古来游说:只要议和,可以割让土地,归还徽、钦两位皇帝的灵枢,归还皇太后。(钦宗皇帝应该还没有去世,他的生死也是众说纷纭,咱们以后在详说。)

    抛开主战的情怀,咱们客观的说,此次和议对南宋来说,好处绝对大大的。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收复故土,这是天大的好事。天上掉馅饼?错,是天上下起了馅饼雨。

    王庶和金国打了很多年的交道,深知金国的内涵,他们若靠的住,母猪都能上树。他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金国为什么要给宋朝这么大一块馅饼。

    老王潜意识认为,这是金国下的套,等着大宋钻呢,咱们千万别犯傻。坚持认为和议的事情不靠谱,金国的“馅饼”有毒。

    老王的感觉是不错的,金国人的字典里没有“信义”两个字。别看宗磐现在要议和,假若他心想事成,成了金国皇帝,他会轻易的放过宋朝?

    和平不能靠怜悯,尊严不能靠祈求。若人与人之间争夺,还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国与国之间靠什么?你的国家,我可以随时拿来,我留着你干什么?

    赵构似乎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或者他明白,但他却抱着一丝希望。殷鉴不远,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不就保持了百年的和平吗?

    历史的车轮轰然滚动,或许在某个时间点,出现了相似的情节,但绝不会雷同。

    在说了,澶渊之盟是真宗皇帝御驾亲征,在战场上取得的。是大宋已经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