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唐- 第4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走,回城!”

    五百骑兵狂奔而去,直到尘土消散后,呆愣愣的程三才反应过来。

    “妻弟,妻弟……”

    被神武军留在近乎半悔的娄亭驿,程三异常恐惧,但马上又想起了生死未卜的妻弟,连滚带爬的往望楼而去。

    ……

    长安城,神武军帅堂。秦晋面沉似水,他刚刚得知了宦官聚众议论废立太子的消息,此事绝非小事,他本不愿卷入这些是非中,偏偏手下人却不这么想,认为只有主动插一脚进去,才有可能取得主动。

    秦晋虽然不想过早的惹麻烦,可麻烦既然被掀了起来,也不会畏惧。

    “二郎,今日之事,你有什么看法!”

    杨行本于家中行二,因而秦晋平素只称其为二郎。杨行本沉声答道:

    “今日逮到了少监马元,马元又是李辅国的螟蛉义子,更一同搜出了预谋废立太子的文书,正是趁此机会扳倒李辅国的大好机会。此人心胸狭隘,又胸有祸结,若不尽早除去,早晚必成我神武军大患!”

    在座之人,除了杨行本以外,还有清虚子、皇甫恪,郭子仪有军务在身,是以并未出席。

    除了杨行本积极表态,欲尽快除掉李辅国以外,余者都沉默不言,似乎对过早与李辅国翻脸并不赞同。

    秦晋的目光在皇甫恪的脸上游弋了一圈,终于还是问道:

    “皇甫老将军以为如何?”

    皇甫恪沉吟了一阵,说道:

    “现在最棘手的是,这些证据应该如何处理,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使神武军陷入多面树敌的不利境地!老夫早就说了,长安城是个是非地,不如河东地方来的痛快!”

    这是一句看似随口说出的抱怨,实际上也表露了他离开长安的心思。

    秦晋知道,现在不是自己离开长安的时候,今时不同往日,就算要领兵外出,也必须肃清朝局上的不稳定因素,留下个稳定的后方,他可不想步了哥舒翰和高仙芝的后尘!

第六百九十五章 :乱上又添乱() 
现在秦晋面临的抉择很简单,两条路,一是向天子奏报此事,二是先通知广平王李豫,让他做好应对的准备,然后再奏报天子。

    原本以皇甫恪为首的保守一派,只希望保持现阶段的稳定,而不愿意打破这种相对平衡的均势。可杨行本捕拿少监马元的行动却彻底打碎了这种微妙的平衡均势。马元既是可以扳倒李辅国的利器,也能成为一块烫手的山芋,关键只在于如何处置此事。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论如何选择,神武军一系与李辅国一系的裂痕将明朗化。

    终于,在秦晋的逼视下,皇甫恪叹了口气,不是很情愿的表态。

    “既然事已至此,老夫觉得,不出手则已,出手则必须击敌要害,如打蛇七寸,以雷霆之势,使其再难翻身!”

    皇甫恪的想法很明确,那就是不出手则已,出手必须制敌于死命。虽然他不赞同主动打碎当前的平衡均是,可一旦有了变化,如现在这般不得不做出决断,那也绝不会有半点的含糊和犹豫。

    清虚子马上摇头晃脑的附和。

    “贫道也赞同皇甫老将军的主意,现在最忌讳温吞水,不能再幻想着李辅国会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还与咱们像从前一般。再者,贫道观李辅国此人,眉宇奸猾,祸心暗结,不如早早除去,以安后患!”

    倒是一向以处事犀利闻名的长史李萼沉吟了一阵质疑道:

    “李辅国虽有祸心不假,可从未与咱神武军摆明了车 马为敌,甚至还多有偏袒相帮,杨中郎将今日此事,恐怕有些孟浪了!”

    虽未直接表明态度,可也等于告诉大家,他是不赞同现在就和李辅国翻脸的。

    秦晋历来是个独断专行的人,之所以召集大家议论,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同意大家的看法,让所有人都赞同自己而不至于闹出分歧,毕竟所有决定的执行者还是他们,就算秦晋再有能力,也不可能三头六臂事事都亲历其为。

    清虚子白了李萼一眼。

    “长史君这话有欠考虑,如果到了这个地步还不与之翻脸,难道还妄想着李辅国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

    李萼并不与清虚子争辩,但还是宣泄了一番他的不满情绪。

    “神武军向来讲求令行禁止,最忌讳擅自行事,眼下进退两难的境地,皆因杨中郎将而起,不知清虚真人又如何看待呢?”

    清虚子小眼睛圆睁。

    “如何?长史君所问何其可笑?马元预谋废立太子,从根本和长远而言,是与我等有着切身厉害干系的,难道还要鼠目寸光只顾着眼前那点好处吗?”

    清虚子和李萼二人的关系本来不错,今日当着众人的面争的面红耳赤,倒让大伙吃惊不小。

    “你……”

    李萼哪想得到清虚子言语如此刻薄,竟然直指其鼠目寸光,可他又不愿意反唇相讥,否则只会将他们两个人的争论演化成一场骂战,沦为军中笑柄。

    顿了一下,他终是说道:

    “一切听凭秦大夫决断,但李某也有所保留,必须追究杨中郎将擅自行事之责,否则将来人人效仿,军中法纪岂非就要乱套了?”

    李萼的话也有道理,但凡事总要分清楚主次,在此时谈处置责任,实在有些过于不分轻重。

    秦晋清了清嗓子,至此,大多数人的意见都已经统一,那就是以雷霆之势彻底打垮李辅国,使其再无翻身之日。

    “大夫,现在当立即联合广平王,一举清除掉天子身边的奸人,如此也算为社稷除了一害!”

    也就在此时,郭子仪急急赶了回来,他也是得了秦晋的通知之后,不顾军中公事从数十里外疾奔而回。

    当得知秦晋已经下定决心干掉李辅国时,力劝阻止。

    ‘秦大夫万万不可!李辅国包藏祸心,朝野尽人皆知。可当今天子最是念旧,不论李辅国存了什么心思,毕竟于天子有患难之谊,只要天子一日尚在,就一日不会对其有所改观,倘若大夫率先开至德一朝的党争先河,即便天子迫于压力杀了李辅国,也从此会对大夫生了疑忌之心。如此一来,伤人伤己,神武军的阻力将会更甚以往!’

    清虚子白了郭子仪一眼,不满的驳斥道:

    “休要长他人志气,灭咱自家的威风。李辅国预谋废立太子,搁在哪一朝都是死罪,今日被逮了个正着,天子又岂能听之任之的纵容?”

    郭子仪冷笑反问:

    “逮了个正着?我且问你,所有证据可有一样指向了李辅国?到时候,李辅国只须一番推脱,就可轻易的撇清干系,到头来不过牺牲掉义子马元而已。”

    清虚子一阵语塞。他对内情虽知之不甚详细,可也清楚做李辅国的文章都得着落在马元的身上,可天子凭什么就如此信任李辅国呢?

    其实,郭子仪有一些话是不便当众明说的,李辅国对天子而言,除了是共患难的主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作为其权力的延伸,以一种颇为超然的地位,既制约以房琯、崔涣为首的政事堂,又制约着有定鼎之功的神武军一系官吏。

    如果秦晋贸然打破这种互为制约的平衡,也必然会让天子产生浓浓的危机感,试想一下,天子又怎么可能对秦晋如以往那般的信重了呢?

    究其竟,郭子仪的看法与李萼大致相当,那就是一动不如一静,现在微妙的平衡即将被打破,对长安而言既是面临这一场暴风骤雨。

    “大夫此时应尽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便已经得罪了李辅国,也只会使天子更加看重。”

    清虚子不屑的啧啧连声,质问道:

    “这话贫道就不甚明白了,凭甚得罪李辅国只会使天子更加看重?当真好没逻辑!”

    李萼突然搭话:

    “在天子看来,秦大夫以大局为重,不以个人利害为先,孰高孰下自然立见分晓。”

    秦晋居然就心动了,他此前的确坚决的打算干掉李辅国,这其中绝大部分的原因来自于前一世的记忆,生怕此人做大以后再也难以制约,现在听了郭子仪的劝说,也觉得自己刚刚的决定有些草率。

    于是,他便开口向郭子仪征询具体意见。

    “敢问当如何处置才更加合适?”

    郭子仪沉思了一阵,道:

    “大夫既有此问,想必已经有了决断,郭某就不加以置喙了!”

    秦晋也不禁暗赞,这个郭子仪果然最擅长的是洞悉人心,居然把自己的想法看了个透彻。相比之下,其他人则只从利害出发,竟忘了眼下最关键的乃是天子,一旦获天子猜忌,就算神武军的功勋再卓著,实力再强大,都只会成为致祸之源!

    “好,秦某现在就进宫面圣,所有人不要轻举妄动,等待进一步的消息吧!”

    在座的人,最失望的恐怕非杨行本莫属了,他针对李辅国或多或少夹杂了一些私人因素,因为杨氏一幕惨遭屠戮,李辅国从中起了极坏的作用。他又毕竟是杨氏子弟,虽然独善其身还成了定鼎功臣,但又怎么可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

    虽然神武军在杨氏一门覆灭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那都是情势所逼,而煽风点火又授意杀人的,则与李辅国那阉人完全脱不开干系。

    秦晋看了杨行本一眼,神色间颇有些复杂,他完全理解杨行本内心中的苦涩,不过却爱莫能助,能否走出阴霾只能靠他自己了!

    恰在此时,忽有军吏匆匆进来,在秦晋身侧附耳禀报:

    “寿安长公主大张旗鼓的进入兴庆宫探望太上皇……”

    秦晋眉头微皱,心道当真是乱上加乱,寿安长公主难道不知其中的水有多深,多浑吗?为什么还要一脚踩进来呢?

    现在,朝野上下都已经把秦晋和寿安长公主视作一体,也就等于寿安长公主的任何言行都会被人强行与秦晋联系到一起。

    秦晋真心觉得自己现在是一个头两个大。然则,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公主的事,他还没法去强行干涉,毕竟两者身份还是君臣关系,熟悉程度也仅限于区区几面,无论从哪一方面,现在都很难说得上话。

    寿安长公主的行为很容易会被解读为秦晋的立场是支持太上皇李隆基的,而秦晋本心而言,是根本不希望李隆基再参与到朝政中来,最好只做个安心养老的太上皇。

    李隆基若想夺权,只会做一个搅乱朝局的搅屎棍,只有如此才能从各方的争斗中坐收渔人之利。

    “管不了那许多,先进宫再说!”

    秦晋不禁叹了一句。

    众人愕然,显然也都看出秦晋得了军吏耳语之后,面色愈发复杂。

    秦晋出了神武军帅堂,直往太极宫而去,到乐宫门外却意外得知天子并不在宫内,而是往城北检视大明宫的修缮进度。

    太极宫地势低洼,到了夏天就湿热难当,李亨打算重新修缮大明宫也可以理解。

    于是,秦晋又转向赶往大明宫,这事再也不能耽搁,夜长梦多之下,多耽搁一刻,就不知会惹出多少麻烦!

第六百九十六章 :内监太心虚() 
第六百九十六章:内监太心虚

    “义父,义父。马元的确不知所踪了,派出去的人在娄亭驿找到了驿吏,说,说是被一股官军骑兵都掳了去,看着旗号像,像是神武军!”

    李辅国一早起来就觉得心惊肉跳,现在听闻义子马元本神武军掳走,登时也紧张起来,一把就揪住了俯身在面前的义子,少监于海。

    “再说一遍,马元被神武军抓走了?消息不会有错?”

    “义父,义父放心,孩儿已经确认过了数次,断不会有错,断不会有错。领头的人是秦晋麾下一个叫杨行本的郎将。”

    李辅国登时大骇,马元所谋划之事乃是预谋另立太子,所针对的目标当然是广平王李豫,而他也不是背后没有依仗,否则仅以内侍省的内监又岂能有资格妄议另立太子之事呢?只万万没想到的是,马元居然落到了杨行本的手里,其下场也就可想而知,倘若落在别人手中,他或许还不会这么担心,独独杨行本此人实在是难以预测。

    作为天子李亨身边最得宠的近侍,李辅国当然知道杨行本的出身,此前在马嵬驿被被乱刃分尸杨国忠正是其族叔,而杨氏一门的纷纷毙命,又多出自于其本人的授意。也因此,这个姓杨的漏网之鱼不把他当做仇人才怪。

    “这个马元,当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已经命他寻偏僻处行事,怎么还是落到了外人的手里!”

    内侍省少监于海并不知晓杨行本的底细,便主动出谋划策。

    “不过就是个区区中郎将,义父只须像以往一般利害诱逼,岂能不甘为驱策?

    李辅国恨铁不成钢的瞪了这个义子一眼,斥道:

    “不成器的东西,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们不去弄明白杨行本的底细就贸然行事,到最后如何丢了性命恐怕还不知所以呢!””

    于海兀自不服气,分辨道:

    “这姓杨的虽属神武军,可谁说神武军就能在长安一手遮天?义父地位远胜于秦晋百倍,只须在天子驾前稍加引导就能使其……”

    啪!

    一个响亮的耳光扇在于海的脸上,这一巴掌力道十足,左脸受力之处立时就显现出一个又红又肿的巴掌印。

    于海惊骇愕然,不明白好好的义父为什么扇了自己一耳光,登时双膝一软跪倒在地,委屈嗫嚅道:

    “义父,义父因何体罚孩儿?”

    李辅国点指着于海的额头,没好气的骂道:

    “打你是为了让你长点脑子,且不说神武军好惹与否,但就那个杨行本便不能去招惹,你可知道此人是何出身?”

    挨了一耳光之后,于海再也不敢分辨顶嘴,只得老老实实的答道:

    “孩儿不知!”

    “不知就多问多看,告诉你吧,杨行本乃是杨国忠狗贼的族侄,视我等为不共戴天的仇人,招惹谁也不能招惹此人,知道吗?”

    于海也没料到,杨行本的背景竟如此深厚,但马上又喜上眉梢。

    “既然杨行本乃逆杨狗贼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