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唐- 第4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了符阳以后,车队再也不做耽搁,加快了行进的速度,旬日之后,终于抵达子午关,再往前走就是他们阔别一年之久的关中。

    大唐太上皇李隆基眺望着关中大地,不禁百感交集,然则也就在此时,永王的死讯传来了。李璘败走江宁以后一路南逃,被江南西道采访使皇甫侁斩杀于江南西道与广南东道之间的大庾岭。

第六百七十八章 :噩梦又一场() 
李璘之死的消息就像是一记重锤狠狠砸下,李隆基一时间甚至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一厢情愿的以为这是李亨的攻心战术。

    “绝不可能,李亨仁厚,又对李璘从小就疼爱有加,纵使李璘提兵造反,也断不会加害其性命的!”

    高力士实在忍不住,便试图让太上皇恢复冷静和理智。

    “太上皇接受现实吧,历朝历代的造反者岂有不死的道理?当太上皇怂恿永王取广陵之时,就应该已经预料到,一旦他事败会是何等结局吧……”

    这句话差点没让李隆基崩溃了,他终于失声反问道:

    “难道是朕害死了永王?是朕害死了他吗?”

    迎着李隆基愤怒而悲伤的目光,高力士不作一言,只静静的躬身侍立着。说心底话,他是不希望太上皇以这种手段挑拨两个儿子的关系,然后再借由二子的矛盾和博弈从中渔利。但是,他忠于太上皇已经五十多年,如今早就须发花白,即便认为这么做有不妥之处,可也只能全部接受。

    李隆基虽然情绪激动,但心智依旧异于常人,马上就猜到了高力士对自己这种做法有着不以为然的地方。

    他似乎冷静了下来,又沉重的叹了口气。

    “你以为朕想这么做么?朕也是逼不得已当初谁又知道李亨能否一肩挑起匡扶社稷的重任,所有的果子也就不能全放在一个筐里,分开来放,就算烂也不至于全都烂了……”

    李隆基用近乎于一种絮絮叨叨的方式解释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高力士依旧没有说话,不管怎么说,事已至此,李隆基回到长安以后一定会遭到李亨的报复,此时此刻他更多的是担心这位老迈的太上皇,回到长安以后的处境。

    如果李隆基在成都时,什么都不做,全心全意的支持李亨,那么现在的境况是否又该是另一番场景了呢?

    高力士一直都认为,李隆基、李亨父子的关系未必全然不可修复,只要机会合适,又做的恰到好处,父子俩的关系一定会有长足的进展、然则,现在说这些已经没了意义,李隆非但没有全力支持李亨,反而暗中拆台,鼓动永王李璘与之争夺江山,新仇旧怨加在一起,还能指望着人家以怨报德么?

    都说天家无父子,以李亨仁厚、软弱的性子可以说是缓和他们之间关系的最好条件,但是,再好的性子也不代表着会任人随意揉捏啊?更何况,李亨现在已经不是太子了,而是大唐的皇帝,身为皇帝除了私人利益以外,更要顾及朝廷的威权,于情于理都不会没有针对性的反应的。

    只不过,这些话让高力士怎么和李隆基说呢?难道告诉他,小心点,回去之后你的儿子就要报复你了?所以,现在必须低调行事,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事实上,高力士现在已经尽量低调了,许多与天子使者之间的协调他都暗中忤逆了李隆基的意思,而选择了妥协,希望如此可以减少一些被针对的可能。

    高力士还是有些天真了,这世间许多事不是你想退让一步就可以风平浪静的,暴风雨既然酝酿了那么多年,该来的迟早都会来的。

    再看李隆基,在提起李璘之后,他终于痛苦的把脸埋在了干枯的双手间,肩头幅度剧烈的抖动着,一种近似于干嚎的声音从喉间断续发出。

    “是父皇对不住 你啊……”

    高力士的一番话使李隆基清醒的认清了现实状况,李璘之死与他有着脱不开的干系,这种自责夹杂着挫败后的悲伤与愤怒,使之彻底的歇斯底里了!

    嚎叫了几声之后,李隆基终于安静了下来,他的表情终于平静下来,用一种冷静的异乎寻常的声音说道:

    “众将士早就归心似箭,朕不想再多耽搁了,传朕敕命,加快行进速度!”

    见状如此,高力士心中说不出究竟如释重负,还是愈加沉重了,他只偷眼看着太上皇还泛着泪光的眼睛,竟头一次觉得,自己面前也不过是个无助又无奈的古稀老者而已。

    这种感觉即便在李隆基决定放弃长安时,他都没有产生过,也绝非是当时的高力士没感受到,而是此时此刻李隆基的心已经死了,所有不甘的心境都随着永王李璘的死而彻底的被抛弃粉碎了。

    “太上皇,夜里风大,还是早些休息吧!”

    看着步履蹒跚,打算出去的李隆基,高力士忽而劝说了一句。

    “朕烦闷不已,哪有心思睡觉啊,让外面的风吹一吹,心里或许还能舒坦一阵。”

    高力士暗叹,文人吟诗填词,惯常有凄风苦雨这等赋予环境情绪的语句,实则是对自身情绪的一种延伸,如果心下郁闷,春风也会凄苦不已,如果心下得意,就算秋雨寒凉,朔风凛冽也同样会有另一番不同的感悟。

    所以,就算让李隆基出去了,也绝不会有什么好的收获和结果。

    李隆基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天没好好睡觉了,高力士觉得自己有必要说服他,安安稳稳的休息,而不是再考虑那些他已经无法再掌控在手中的东西。

    最终,李隆基也没有听从高力士的劝说,在外面吹了一夜的凉风,此时虽然是盛夏,但关中南部的山地中,山风仍旧凉的很,日出以后用过简单的早膳,他就病倒了。

    这可急坏了高力士,如果太上皇因为吹了一夜的风就要驾鹤西去,这也太过于倒霉了吧!,到了晚间掌灯时分,李隆基的额头已然滚烫,显然烧的不轻,在迷迷糊糊中他更觉得自己见到了已经死去多年的父亲和姑母。

    不过,这却不是一次令人愉快的家族聚首,姑母太平公主用世间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恶毒语言咒骂着他,嘲笑着他。父亲也没有好颜色,虽然不至于破口大骂,但也是冷嘲热讽,阴阳怪气。

    迷糊间,父亲和姑母都不见了,李隆基一闪目居然又瞧见了长子李瑛。一脸鲜血的李瑛再也没有了以往印象中温良恭俭,面目狰狞可怖,目光中充满了绝望和愤怒,独独却不说一句话。

    李隆基好似五内俱焚。

    “李瑛,是你么?”

    “父皇,儿臣痛啊!”

    忽然,李瑛说话了,又抬着血淋淋的手指,指着自己的脖颈。李隆基抬起眼皮,努力瞪着浑浊的老眼看过去,竟见到李瑛原本好好的脖颈居然裂开了一道口子,污浊的鲜血骤然喷溅了他满身满脸满眼,眼前彻底模糊血红一片。但这还不算完,待他抹了一把脸,再睁开眼时,李瑛的人头赫然已经从躯干上跌落在地面,鲜血和泥土混合在一起粘在李瑛原本清秀的脸上,一双眸子也已经空洞无神,只斜斜的瞪着地面,似乎死不瞑目。

    李隆基骇然想要后退,却发现身子好像不属于自己了一般,居然无法控制,想要说话也咿咿呀呀的难成语句,无奈之下只得闭上双眼,不再看眼前的一切。

    他忽然记起来了,长子李瑛不是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被他杀掉了么!与李瑛一同被杀掉的,还有另外两个儿子。

    “太上皇,太上皇……”

    在关键时刻,高力士的声音又响了起来,李隆基居然觉得心安了不少,仿佛这个声音自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再睁开眼时,血腥不堪的场面早就消失不见,发现自己已然躺在舒适的胡床上,须发皆白的高力士正一脸关切的看着他,呼唤着他。

    原来是噩梦一场!

    太上皇即将返回长安的消息终于在长安城内传的沸沸扬扬,而李亨此前也有意渲染此事,因此百官们对太上皇即将结束西狩之旅也是颇为期待的,仿佛只要太上皇的车驾回到长安以后,一切噩梦就不曾发生过一样。长安还是那个长安,唐朝也还是那个唐朝。

    不过,与百官们一片欢欣鼓舞的心绪很是不同的,则独独秦晋一人。

    他很清楚,李隆基和李亨父子二人就好像磁铁同为北极一般,永远不可能和睦相处,而李隆基在永王李璘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让李亨吃尽了苦头,他们父子间的关系几乎可以预见,将很快就会急转直下。

    这对父子间的关系变坏并非全部重点,关键在于太上皇和皇帝同时居住在长安城里,只怕刚刚稳定下来的朝局又将会因为此而产生动荡。在这种外患远远未除的形势下,长安显然再也经不起任何内乱了。

    秦晋倒觉得,李隆基在成都多待几年,对长安朝局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可惜,李亨太急于需要李隆基为其帝位的合法性做注脚,只有李隆基尽快回到长安,才会使坊间的各种谣言不攻自破。

    这时,清虚子摇头晃脑的走进帅堂。秦晋一见此人就顿觉头大,这个牛鼻子老道整日在他耳朵边聒噪,尽说一些有的没的,什么天命云云,这不是在给他添乱么?且不说天命这些话是否靠谱,但就秦晋此时的实力和威望,远远还达不到革唐朝之命的程度。

第六百七十九章 :恶意度上皇() 
不过这一次清虚子却大大出乎秦晋的预料,并没有在他面前聒噪,反而向他打听起了关于李隆基的消息。

    秦晋瞪了清虚子一眼,没好气的道:

    “私自打听议论太上皇的行踪,若被人知道了,便能治你个意图谋逆罪!”

    清虚子对于秦晋这种态度早就习以为常,还咧嘴笑了,道:

    “大夫莫吓贫道,难道大夫还要检举贫道不成?”

    秦晋被清虚子噎的没话了,他当然不会,也可能去举报清虚子。经过这一年多以来的接触了解,此人虽然平时说话不是很靠谱,但做事却一丝不苟,尤其在火器营的组建中是出了大力的,尤其他异于常人的想象力,更是令人咋舌不已。

    “好了,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如果没别的事,秦某还要准备表文,入宫面圣!”

    跟清虚子,秦晋一贯不假辞色,一点好脸色也没有,便要将他撵走。

    清虚子说着要走,脚下却一动不动,又道:

    “贫道最近听说了不少谣言,都说太上皇回来以后可能,可能还要和皇帝争……”

    啪的一声!清虚子的话还没说完,秦晋就一巴掌拍在了书案上。

    “这种没脑子的话你也跟着传么?皇帝有拯救长安,力挽狂澜之功,就算太上皇回来了,也不可能动其分毫!”

    清虚子撇了撇嘴,显然对秦晋的话不以为然。

    “谁说的?贫道可知道左卫军里不少人都惦记着太上皇呢!”

    “左卫军?你听谁说的?”

    现在的左卫军已经操纵在广平王李豫的手里,他怎么可能任由左卫军中流传着这种谣言呢?但随即,秦晋又狐疑的看向了清虚子。

    “你又在搞什么猫腻?左卫军的事,你又是如何知道的?这里是长安,最好管住自己的嘴巴和耳朵,万一哪天招来了祸事,可别怪秦某庇护不得!”

    清虚子夸张的做了个害怕的表情,表示一定会管好自己的嘴巴和耳朵,但还是坚持着之前的判断。

    秦晋索性扭头问他:

    “说吧,究竟还有什么目的?”

    在秦晋的催问下,清虚子才吞吞吐吐的说道:

    “大夫可要想好了,究竟站在哪一边!”

    秦晋早就烦透了那些内斗的蝇营狗苟,如果不是唐朝内部自家相互掣肘,勾心斗角,局面也不至于败坏的那么快!

    他是打定了主意两不相帮,李隆基若要与李亨去斗,便让他们斗吧,反正以父子间的实力而言,李亨明显是站着上风与优势的,只要李亨依旧可以操控朝局,这天下就不会大乱。

    李隆基的车驾在三日后抵达了长安,李亨为太上皇的返京准备并安排了规模空前的欢迎仪式,一波又一波的拜迎官员在他过了子午关以后就陆陆续续的赶了过去,五里一小迎,十里一大迎。

    直到太上皇车驾抵达长安城外时,城内竟有万人空巷之势,令秦晋都不禁为之咋舌。李隆基虽然在最危险的时候弃长安于不顾,可现在长安的百姓居然好像忘了此事一般,纷纷狂热的加入了迎接的队伍中,争相目睹这位已经成了太上皇的昔日天子。

    同时,秦晋也再次发觉,李唐在天下尤其是关中百姓的心目中,其地位并非短时间可以消磨掉的,像清虚子天命云云,在当下纯属是作死!

    当盛大而又繁琐的仪式陆续完毕之后,李隆基终于进入了阔别已久的兴庆宫。此时的兴庆宫大半都已经修复完毕,虽然许多地方仍旧可以见到损毁的痕迹,但毕竟已经死居住了几十年的地方,激动之下他还掉了几滴眼泪。

    包括李亨在内,随同的重臣老臣们见到太上皇唏嘘落泪,都忍不住泪湿沾巾。

    李亨更是跪在李隆基面前,表示儿子不孝,使父亲晚年仍受颠沛流离之苦。然则在秦晋看来,李亨的这一番表现似乎有些用力过猛了,或者说有些做作。诚然,李亨是个仁厚的人,但也绝非完人,似乎只要到了李隆基面前,他就本能的带上了面具,开始表演。

    李隆基哪里肯再让李亨跪在自己的面前,不容分说一把就将其搀了起来,便用干瘦的老手紧紧的握住其右臂,与之一同并肩行走在兴庆宫内宽敞的直道上。

    一派父慈子孝的场面,二人身后的重臣老臣们看了更是泪眼连连,暗暗称道,大唐定乱即将不久!

    如此良久,李隆基忽道:

    “朕做了四十余载太平天子,并未觉得自己有多尊贵,今日做了天子之父,才觉得确实是尊贵了!”

    此言一出,李亨竟一时愣住了,不知该做何反应。尽管他现在已经是天子,但毕竟在父亲几十年积威之下,恐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这种身份地位的转变。然则,李隆基忽然说了这一番话,他费好大的力气才算弄明白,这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