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唐- 第4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人行至殿门口,忽听里面有宦官的窃窃私语之声。寻常时,宦官在打扫整理宫殿也会有交头接耳的状况发生,虽然这在宫廷制度中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只要不是太过分,就算天子亲自撞见了也不会过分惩戒。

    李辅国正要进去训斥里面那几个不知进退的混账,但李亨却拉住了他。因为李亨忽然从里面的低语中听到了两个字,而这两个字是他极为关心和敏感的。

    那就是“秦晋”!李亨想听一听,这几个宦官究竟在议论秦晋的什么。

    躲在外面偷听,对于一向谨言慎行的李亨来说是一个新奇的行为,强烈的好奇心居然有些盖过了心中的愠怒。

    然后,秦晋“惧内”的传言就如此巧合的传到了李亨的耳朵里。本来,作为天子,这种谣言是很难传与他知晓的,可也许是天意使然,竟被几个宦官误打误撞的传了过来。

    在听清楚明白了具体内容之后,李亨心中更为不爽,愠怒之意也再度上涌,虫娘是他最疼爱的妹妹,秦晋作为栋梁之臣,又是未来的妹夫,岂能任由这些奴才恣意贬损?

    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几个宦官原本议论的正在兴头上,被这突如其来的开门声顿时就吓的三魂七魄丢了一半,在看清楚面色铁青的天子以后,更是把另一半也都吓的丢到了天外边,一个个跪在地上连求饶都不敢说一句。

    这几个人原本都是李辅国的心腹,否则也不可能被安排在天子身边,但他们也太不争气,直直的撞在了天子的气头上,因而也不再有保他们的念头。

    “拖出去,杖毙!”

    一句话说的干脆利落,几个宦官顿时吓得失声求饶:

    “陛下开恩,陛下饶命,奴婢以后再也不敢了……”

    李辅国冷笑训斥:

    “天子身边不谨言慎行,万一出了纰漏……就是灭族也不为过!”

    当即便有宦官扑上去,拖着他们往殿外去。

    还是李亨看着不忍,便对李辅国道:

    “这几个人做事不密,也罪不至死!”

    这一句话总算留下了几个宦官的性命,李辅国便也不再发狠,只让手底下的亲信,将他们杖责之后再送入掖廷。

    宦官但凡进了掖庭宫,便再也没有出头之日,所做的差事是最苦最累的,还要日日对着那些因为犯错被贬入里面的妃嫔,只想一想都令人无比的绝望。

    李亨坐稳之后,又想起了秦晋“惧内”的传言。

    “李辅国,你说一说,秦晋惧内究竟具体如何?”

第六百四十六章 :乱起突然间() 
李辅国暗道,秦晋“惧内”的传闻都是因为梅兮偷听了皇甫恪与天子的进言,如果照实说必然会引起天子的不快,于是他轻声道:

    “陛下,男女之间的矛盾,老奴又怎么说得清楚呢?”

    这句话并没有直接回答李亨的问题,然而却是最合适的回答,既没有在天子面前说谎,又可以不把实情说出来。

    李亨闻言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有些歉然。确实,李辅国是个阉人,本来就有身体上的缺陷,让他来品评讲述这件事的确不是很合适。

    然则,这种歉然是不能直接说出来的,否则就是对李辅国的另一次伤害。

    就实而言,李亨是个很能够为对方着想的人,尤其是对待身边的人,哪怕像李辅国这种阉人都很在乎他们的感受。

    不问归不问,李亨还是很好奇秦晋是如何“惧内”的,实在想象不到秦晋这种手段了得又统兵十数万的人物居然也怕女人。谚云,一物降一物,看来果真不假。

    “走,去虫娘那看看!”

    李辅国却惦记着,怕寿安长公主说漏了嘴,把梅兮偷听的事也牵了出来,便婉言劝阻道:

    “陛下,此时去恐怕只会使长公主难堪,不如等这事淡一淡,再去过问也不晚啊。”

    李亨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回到了御案之后端做下来,准备处置政务。

    李辅国暗暗松了一口气,看来还要寻个机会找到梅兮,让她与长公主统一了口径,千万不能把此事的口风漏出去。

    不知为何,李辅国竟在不自觉中把长公主的婢女当做了早就生死不知的妹妹。他当然清楚,梅兮肯定不是她,就算妹妹还活着,此时也已经是年过四十的妇人,怎么可能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女呢?

    “陛下,老奴想起军中还有要务急待处置,先行告退!”

    李亨与乃父李隆基不同,认为宦官无儿无女,是掌兵的最合适人选,因而在秦晋等几个亲信大臣以外,又大力提拔重用宦官,除了李辅国掌握左卫军和禁中宿卫,还使不少宦官持节到地方控制军队。

    李辅国勤于公事,李亨自然极是支持,也不愿意让他在太极宫中多耽搁时间,便挥挥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李辅国退出天子便殿以后,并没有马上离开太极宫,而是亲自去寻梅兮,他打算告诫她,宫中行事须得谨言慎行,就算寿安长公主得天子疼爱,如此不知推举进退,也很有可能给她们带来大麻烦。

    谁知,在长公主的宫苑外,他却扑了空。长公主以及南姨和梅兮俱不在宫中。询问宫苑中的人长公主去了何处,得到的答案却是一无所知。看来长公主是有过交代,不许泄露行踪。

    这两日长公主频繁出宫,让李辅国很是头疼。现在长安城的治安很不好,光天化日行抢乃至杀人的事件层出不穷,万一被寿安长公主不幸赶上了,他可怎么向天子交代?据说已经有御史因此而准备向天子弹劾,至于弹劾的人是谁,即便没有明言,也已经昭然若揭。左卫军负责长安城内的守御与治安,他身为左卫大将军不管有什么借口也是难辞其咎的。

    这件事,天子在昨日就委婉的向他表示过,要他尽快恢复城内治安,如此群臣的质疑声才会相应减小。很明显,天子以他的威严压下了御史们对左卫军和他的质疑。

    李辅国表面上手中权柄更胜以往的高力士,可一种无形的压力却时时如影随形,究竟在威势与声望,自己还是难忘当初高力士之项背。

    几桩烦心事纠缠到一起,让他只觉得一个头三个大。直至此时,李辅国才有了一种前所未有过的感悟。都说高处不胜寒,至今方有所领悟, 站在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也等于将自身置于万众瞩目的位置,这其中既有羡慕与嫉妒,更有恶毒的恨意,若不时时小心翼翼,提防着明枪暗箭的攻击,说不定何时就会有杀身之祸。

    出了太极宫,李辅国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仿佛那如影随形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天上没有一片云,太阳光有些耀眼,他不自觉的抬手放在额前以遮挡阳光。

    战马缓慢的前行,他又明白了高力士因何威权极盛,却不过多染指权力的原因,哪里是他懂的分寸,这分明就是只图自保的长远之计啊。因此,高力士在太上皇在位的四十余年始终屹立不倒,反观太上皇那些起于潜邸之时的旧臣,又有几个落得善终了?不都倒在复杂的政争中吗?就连一向老谋深算的陈玄礼也不例外。

    想到此,李辅国反而冷笑了数声,这一切都是命数使然。倘若当今天子也能做个太平天子,自己也乐得学高力士一样处处低调。可现在的情形根本就不允许啊,就连天子本人也面临着的严重的潜在危机,倘若稍有差池,就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李辅国咬牙切齿,天子用他,就是用他的狠辣与无所顾忌,倘若畏首畏尾,在意那些狗屁御史的弹章,那又与废人何异呢?

    就让那帮狗屁御史尽管弹劾吧,早晚有一日会将这些人的舌头一根根剜了出来,然后再让他们将其吞掉肚子里,看看还有谁敢如狂犬一般的乱吠?

    心中暗暗发狠,不觉间便已经拐上了朱雀大街,这里是长安城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除了城内的行人,还有为数相当之多的各地商旅。当然,由于潼关的封闭,绝大多数的商旅都来自于河西陇右乃至数千里之外的西域。

    除了天子御道以外,宽敞的大街车马如过江之鲫,行人也是摩肩接踵,李辅国和他的随从被阻在人流之中。

    等到李辅国醒悟过来时,却发现他与随从已经被人流冲散,正想离开这拥挤的朱雀大街,转向其他街路,却陡然听得一阵骚乱自前方蔓延过来。

    霎时间,李辅国先是惊讶,继而便是浓浓的怒火。

    这些逮人平日闹事也就罢了,今次偏偏被他撞见,那就别怪辣手无情,整治治安了!

    李辅国下意识的呼唤部下,打算命他们将闹事的逮人悉数抓捕起来,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想法过于简单了,他虽然带了十几个随从,然则闹事的却不止十几个。换言之,目力所及之人中,竟然十有七八都在趁乱斗殴抢劫。

    “真是没王法了,这些刁民视大唐律领于无物吗?”

    李辅国几次尖着嗓子高呼,试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混乱已然扩散开来,他的声音就像一叶扁舟被吞噬淹没在狂涌的海浪中,半点痕迹都不剩。

    至此,李辅国才想起了鸣锣开道的好处。但他之所以轻装简从,也是学着秦晋的模样,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不想有一利就必然有一弊。

    “来人,来人,驱散乱民,驱散乱民!”

    一开始,李辅国带来的左卫军随从还试图执行命令,可他们很快就发现十几个人这么做是徒劳无功的。

    猛然间,李辅国身上的冷汗流了下来,他突然意识到,如果不尽快控制局面,万一蔓延成了大规模的骚乱,自己岂非更加被动?

    “快去调兵,调兵!封锁解释!”

    左卫军的军营在皇城以南,若要抵达,最近的路就是穿过朱雀大街,不过附近的道路早就被乱民所拥堵,想要突出去哪有那么容易?这时,李辅国才有点后悔,当初不该着急在神武军手中彻底结果长安城防,至少也得让他们有步骤的一点点撤出去,现在倒好,左卫军的经验与神武军无法相比,接手之后很快就显露出各种问题。

    而今日,问题显然更加严重了。

    “将军,长安城内还有一支人马可以调动,就在开化坊!”

    李辅国此时也是急病乱投医,马上就想起了位于开化坊的新军军营。开化坊在太上皇逃离长安之初被乱民焚毁,后来这里被用作民营和团结兵的营地,直至长安解围之后,又划拨给了由贵戚子弟征募而成的新军。

    而新军的主将正是广平王李豫。严格来说,新军并非由天子正规授名的十六卫之一,并未正式成军。所以,他们虽然依旧驻扎在城内,却没有任何职权。

    此时,李辅国也顾不得自己与广平王交集甚少,更顾不得调用新军是否合乎规矩,总而言之,先扑灭了这场骚乱才能考虑其他。至少他还有个长安内外观军容使的差遣,往后就算追究,也不是全然没有说辞!

    “去,快去开化坊请广平王调兵平乱!”

    其实,根本不用李辅国派人去调,就在他们奋力往外挤的当口,只闻马蹄疾响,原本还轰然一片的乱民,顷刻间就变得鬼哭狼嚎了。

    李辅国定睛细看,只见从开化坊方向涌来了一大群黑甲骑兵,气势煞是骇人。他暗暗嘀咕,难道这就是广平王练出来的勋戚子弟吗?

第六百四十七章 :平白又树敌() 
来的骑兵果然是广平王的人马,在得知了朱雀大街的骚乱以后,他第一时间动作,首先命人封堵了朱雀大街两侧的各处街口,然后又派出骑兵冲乱聚集在一起的乱民,如此一来乱民就像无头的苍蝇一般,再也没办法大规模的向一个方向冲击,而是四处逃散。

    李辅国就被裹挟在这些乱民之中,忽而向东,忽而向北,又忽而向南。直至此时,他已经放弃了挣扎,与其徒劳无功的试图摆脱乱民的裹挟,不如顺其自然,随波逐流,看这个阵势,广平王止息乱民应该也就在眨眼之间了。

    只不过,这个眼眨的时间有点长,整整过去了近两个时辰,朱雀大街才重新恢复了平静,除了趁乱逃掉的乱民以外,绝大多数人都被广平王的人马控制住了,这些人一个个双手抱头顿在地上,不敢出声,但有人试图起身,立即就会招致军棍的痛殴。

    放眼望去,沿着朱雀大街竟绵延了一里有余,这蹲在地上的各色百姓乱民中,竟也不乏一些青色、绯色的官服。包括李辅国在内,也在人群中抱着后脑蹲在人群中,只不过,他的官便服颜色为紫,即便置身于拥挤的人群中,也显得格外的扎眼。

    此时的李辅国倍感屈辱,又愤怒不已。他在那些新军军卒靠近自己之初就表明了自己的官身,但出于一种难言的心理,并没有直言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即便如此,他得到的也是冷冰冰的呵斥。

    “广平王有令,凡是乱民,不论何人,一律暂且看管,待验明正身再行释放!”

    李辅国本来还打算再解释,但那些新军军卒本就是出身勋戚子弟,族中朱紫服色的官员不在少数,又怎么可能在乎一个连排场都没有,又混在乱民中的官员呢?

    查验身份的工作是繁琐而缓慢的,但好在秦晋于解散民营之初为每一个城中居民都发放了照身,这种照身区别与以往行路通关之用的照身,主要功能乃是识别身份,其上详细记录了个人的诸多信息,由身份地位到籍贯居所,乃至于体貌特征,以及作保之人。

    而且这种照身每一个都独有一个编号,这个编号与京兆府的存档簿可一一对应。此时的广平王便是利用此来识别身份。

    凡是对照过身份的,被区分到另一处集中看管,等待进一步的确认身份。假使遇到没有照身的,则不问情由直接锁拿下狱。至于身份存疑的,或是照身编码与存档簿无法对应的,也一律按照没有照身的处置办法,先行锁拿下狱。

    如此一来,进展虽然繁琐缓慢,但一切也都还有条不紊,甄别所有人的身份,也只在迟早之间。

    很快,京兆尹崔光远与秦晋联袂而至,他们得知城中闹出了大骚乱以后,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