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唐- 第2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风陵关守将出现在秦晋的面前时,他赫然发现居然还是一位熟人。一年前自己带领新安军历尽千辛万苦由风陵关转进潼关时,负责接待的就是此人。

    “风陵关守将高齐进拜见使君,使君别来无恙!”

    秦晋下马,将其扶了起来,上下打量了几眼,这才发现高齐进身上大小伤口竟又十余处。可以想见,他刚刚是经历了怎样的一场恶战。风陵关的关城比起普通的县城差不多,城墙不高,护城河也不深,能够抵挡住两万大军的狂攻而不破实属不易。

    然而,秦晋更担心的却另有其事。

    “快说,潼关情况如何了?”

    说罢,他直直盯着风陵关守将高齐进,等着答案。高齐进低下头,原本有几分兴奋的眼睛里忽而光芒暗淡。见此情形,秦晋的心猛然再次下坠,侥幸终究只是一场虚幻泡影。

    “使君……潼关失守了!”

    几个字说出来,风陵关守将高齐进忽而嚎啕大哭。

    潼关失守四个字对于他们苦苦坚守战斗的唐朝究竟意味着什么,不用明言,悍将的痛哭流涕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早就预料到是一回事,如今真真切切得到了潼关失守的消息又是另一回事。秦晋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趔趄,多亏有亲随在后面将他扶住,这才没有跌坐在地上。

    “潼关……如何就失守了?不是有二十万大军吗?不是有高相公领兵吗?”

    秦晋一句接着一句的喝问,然而这个问题谁又能回答的出来……

第四百四十四章 :千里有雄心() 
高齐进沉默不语,秦晋的问题他也很想找人问一问原委,可事实是恐怕举朝上下都没有人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了。潼关失守也就意味着高相公遭到了彻底的失败,此时再放眼天下,谁还能在潼关失守的情况下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呢?恐怕孙武、白起、卫霍齐齐再世重生,也难有作为了。

    他砸了咋干裂的嘴唇,小声说道:

    “当务之急,末将以为是如何应对,至于责任谁属,那是朝廷相公的们的分内之事!”

    这句话已经说的很直接,正告秦晋此时绝不是追问潼关失守因由的时刻,因为还有更大的危机等着他们呢。高齐进并没有在攻城大军被赴援的击退后而有一丝一毫的振奋之色,与之恰恰相反,他只认为这不过是一次侥幸之举,真正的燕军精锐正沿着关中宽敞的大道,直驱长安。

    秦晋在短暂的激动之后,立即恢复了理智,他见潼关守将似乎是个颇为冷静的人,心中暗暗赞叹。

    “此人绝非等闲之辈,却被朝廷放在了鸟不拉屎的风陵关,朝堂的明公们真是睁眼瞎啊!”

    说话之人乃是跟随秦晋而来的陈千里,他内心中的愤懑只比秦晋多而不比秦晋少,只见他那原本肥硕的肚子已经小了好几圈,袍子也因为身材的变化显得有些别扭。

    秦晋也赞同陈千里的话,但是,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其私下里戚戚然,不如脚踏实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秦晋尽管不满于朝廷争权夺利的龌龊,却只埋头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

    风陵关守将高齐进确实是个处事冷静之人,让这种性格的武将独当一面也的确是合适的人选。然则,风陵关虽地处河东,但却归潼关指挥调度。换句话说说,高齐进乃是高仙芝的部下,他不相信高仙芝也是个只知道尸位素餐的人。

    果然,高齐进对陈千里的话大为不满,反驳道:

    “高相公来到潼关以后,虽然不如哥舒老相公杀伐决断,却是知人善任,高某不认为自己在风陵关守将的任上有什么不妥之处!”

    “你……”

    陈千里不是个争强好胜的人,但见高齐进维护高仙芝,一时之间又不知道拿什么反驳合适,是以竟张口结舌了。

    秦晋见状,大为摇头,眼下都已经快火上房了,他们两个竟然能因为上官是否尸位素餐的而争执起来,真是不分轻重缓急。

    “好了,不论高相公如何,都先入城再说。燕兵眼下虽然退了,但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会杀个回马枪!”

    一句话提醒了众人,连战场也顾不得打扫,所有能走能动的人一律进入风陵关关城。

    风陵关的关城兴建之初就完全出于军事用途,因而城内的主要居民都是驻军家属。所以,整个关城并不大,能够容纳的人数顶多也就在万人之间,秦晋带来的五千骑兵全部挤了进来,便显得拥堵不堪。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在天亮之前,任何意外发生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这风陵关好歹也算关中门户之一,地处要隘之地,如何修的如此吝啬?”

    陈千里是个直性子,此时忘了刚才的争执,又开始抱怨吐槽风陵关修建的不够宽大。

    高齐进则解释道:

    “阁下有所不知,风陵关比较特殊,乃是先有风陵渡,后有关城。在此城兴建之初,风陵渡便已经是繁华一方的地域了,只不过繁华虽有,地势却是低了,凡有大水十次到有八次会淹没市镇,所以本朝初年修建关城之时,便在选址之时向北移了三里地。”

    这种情况秦晋早在去岁路过此地时就听说过一二,而陈千里由于是先秦晋一步去的长安,所以并没有到过风陵关,因而对当地的掌故不甚了解也不奇怪。

    得知因由之后,陈千里咋舌连声。

    “军民分开,好事,也是坏事。恐怕风陵渡已经被燕兵贼寇劫掠一空了吧!”

    岂料高齐进又道:“也未见其然,燕兵来的仓促,渡河之后就直扑关城,怕是打算在破关之后再大肆行抢劫之事,不料却被秦使君的骑兵精锐打了个七零八落。也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刚刚高某已经遣人往风陵渡查探损失情况,想必很快就会有回音。如果百姓果真幸免于难,还要尽快安排他们……”

    话到此处,高齐进竟语塞了,他本想说尽快安排百姓转移到关中去,可一闪念却骇然想到,此时潼关已失,连长安都直面燕军兵锋,这些人能躲到何处去呢?想不到天下之大竟连区区容身之所都成了奢望。

    长长一声叹息,高齐进神情颓然。

    “难道唐朝当真气数已尽了吗?”

    是啊,高相公大军一败涂地,潼关紧接着失守,高歌猛进,一片大好的局面转瞬间竟成了亡国之危,巨大的落差就连高齐进这等冷静之人都不禁为之彷徨震惊。

    “报……”

    正说话间,果然有军卒回报,风陵渡并没有遭到燕兵的烧杀抢掠,但情况也不容乐观。自从白日间燕兵过境围了关城之后,几乎所有的百姓都纷纷逃命,现在的风陵渡已经成为了一片死地。

    得知如此境况,就连秦晋都忍不住哀叹,自从由河东城向南以后,满眼都是亡国之相。

    “河东眼下还是安全的,燕兵一时半刻还过不去,可让百姓向北逃难,到时自有有司官员负责安排一应事宜!”

    河东道于神武军掌握的八个郡有一点好处是唐朝其他郡县所不及的,那就是有一整套收容难民的办法,这些逃到当地的难民不但不会给当地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反而充实了人口以随时补充到需要人力的地方去。

    充入难民营中的逃难百姓在经过简单的训练以后,大抵有两个去处,一是选入地方团结兵,二是用作屯田,以及疏浚河道……

    这些细节秦晋自是不会向高齐进解释,不过高齐进在得了秦晋的提醒之后,还是乐得一拍大腿。

    “真是被急昏了头,怎么就忘了秦使君刚刚在绛州全歼了蔡希德的叛军,怕是孙孝哲部也该闻风丧胆吧,自不会深入河东自讨晦气!末将这就发布公告,令风陵关附近百姓向北避难!”

    秦晋点了点头,对高齐进的主意和说法表示赞同。

    “燕军击破潼关之后,首要目标是长安,在长安陷落以前,是不会将矛头直指河东的,所以风陵关外那些人才如此容易的就被吓退了。说到底应该都是些沿途收拢的乌合之众,咱们切不可被这种侥幸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真正的燕军精锐都是这般不堪一击!”

    这种话也只有秦晋亲口说出来才不会遭到异议。高齐进肃容答道:“使君提醒的极是,接下来该如何应对,末将愿听凭使君差遣!”

    高齐健表示愿听秦晋的指挥,这原本就是应有之议,高仙芝现在生死不知,失去了主帅的高齐进自然愿意听凭秦晋的调遣,更何况秦晋是唯一一个曾全歼燕军精锐的主帅。

    秦晋对此并不意外,沉吟了一阵问道:

    “风陵关还有多少守军?”

    “日间守城之战死了不足千人,现在大致还有四千左右的可战之兵!”

    四千人马不是少数,但如果燕军以潮水之势强攻,只怕未必能守得住。但是,风陵关的位置太重要了。对潼关而言,是它扼守黄河北岸渡口的要隘。反之于河东城而言,又是来自黄河南岸兵锋威胁的重要屏障。

    “风陵关绝不可失守,我希望你能牢牢守住此地!”秦晋思顿了一下又道:“我会从河东给你再调拨五千人,军资器械一样会断续运来,唯一的要求就是守住此地!”

    这个要求或许有些强人所难,但高齐进却毫不犹豫,斩钉截铁的答道:

    “请使君放心,末将誓与风陵关共存亡,人在城在,人亡城破!”

    一旁久久不发一言的陈千里见高齐进慷慨激昂,不禁想起了当初在新安绝地时的场面,亦如眼前一般悲壮,竟忍不住出言道:

    “陈某愿留下来与高将军一同死守风陵关!”

    此言一出,高齐进不禁对这个刚刚与他争执的胖子另眼相看了。

    要知道,风陵关的位置重要极了,就算燕兵在长安被攻克以前无意深入河东,也一定会想尽办法夺下此地。换言之,留在此地的军卒也好将军也罢,都是九死一生。陈千里主动请缨,愿意留下来守城,在高齐进看来绝非是夺权之举,试问有谁会在必死之地做出这种可笑的行为呢?

    想及此处,高齐进正对陈千里长身一揖。

    “阁下高义,高某感佩之至!”

    陈千里一把扶住了高齐进,居然嘿嘿笑了一声,说道:

    “食君之禄,正当在此危亡之时死而后已。陈某曾在新安协助秦使君守城,于此道还有些经验,留下来也可助高将军一臂之力!”

    闻言,高齐进惊讶的抬起头来,盯着陈千里看了好一阵,才艰难的问道:

    “阁下难道曾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麾下长史……”

第四百四十五章 :期盼平安火() 
陈千里主动请缨,希望留下来助高齐进守住风陵关,秦晋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陈千里在新安的时候就有不俗表现,对秦晋的守城之法也深有心得,既然风陵关乃扼住黄河自南向北又由西向东的关键转折之处,是唐朝和伪燕必争之地,那么一场恶战想必在所难免,高齐进有心死战,他却不希望此人真就轻易的死在了这场浩劫之中。陈千里留下来,则正可发挥最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有奇迹出现也未可知。

    但秦晋还是表情凝重的看着陈千里,嘱咐道:

    “记住了,如果关城难以守住,你和高将军一定要及时撤出来,留得人在,才能得见他日反攻。”

    这句话大出高齐进意料,他本已经定下必死之心,便迷惑的望向秦晋,想要知道秦晋这么说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不过,他很快就明白了,秦晋这么说绝非虚与委蛇,事实上也绝没有必要。

    只听秦晋又道:

    “存地而失人,人地两失。存人而失地,则人地两得。我刚刚说让你们守不住时要及时撤出来绝非假意客气,我一向都不主张守将盲目的与城共存亡,一切均须由整体的大局出发。”说到此处,秦晋加重了语气,“现在大局需要你们保住性命,以待将来有更大的作为,明白吗?”

    其实在秦晋的眼中,风陵关虽然重要,但假若燕军对此地志在必得,必会再次卷土重来,而援兵在短时间内又未必会及时赶到,那么假如守不住,也只能先尽力拖延,然后再相机撤退。

    在明白了秦晋的心意之后,高齐进大是感慨,他有生以来还是头一次见到有主将如此看重手下人命的,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各大名将有哪一个不是以部属的性命堆砌自家的军功呢?

    虽然这很不公平,但世人却将此看做天经地义,再寻常不过的事。今日秦晋反其道而行之,竟提出了人命更重要的观点,虽然高齐进内心并不认同这么做对战局会有帮助,但还是对秦晋其人好感大增。

    试问谁又不想跟着一位看重部下性命的主帅呢?

    然则,高齐进既然早就定下了必死之心,当然也就不会因为秦晋的一番话而改变心意。

    “使君容禀,绝非末将不爱惜性命,实在是军心宜鼓而不宜泄,假如早知要撤走,军中将士必然无心恋战,恐怕连半日都守不住就要城破人亡,假如心存必死之念,拼上一阵,说不定撑持十日半月也极有可能。请使君无须担忧末将等性命,末将必会竭尽所能,为朝廷争取更多的时间。”

    陈千里对高齐进的话也大为支持。

    “使君此时切不可有妇人之仁,天下危亡之际,正是我辈牺牲献身的时刻,如果以我等区区性命能唤起天下人的群起醒悟,即便九死亦心满意足……”

    这番话慷慨激昂,就连高齐进都没想到,他原本还想劝一劝这位曾在陈玄礼麾下任长史的胖子,现在看他也是与之一般心怀死志,不禁又是感慨连连。

    “有阁下助阵,风陵关一定会撑过去的,说不定会有奇迹出现。”

    说来说去,陈千里和高齐进竟双双表示愿与风陵关共存亡。秦晋直到此时才正视陈千里这个看起来有点胆小和木讷的胖子。实际上,陈千里只是外表给人以这种错觉,他本人既不胆小也不木讷。当初在新安时,县令崔安世以家奴起兵控制了县城局面,就是这个胖子不顾个人生死挺身而出,自己才能死中得活,说起来这也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奇迹啊。

    但愿陈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