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唐- 第2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臣下的劝谏,李隆基在这四十余年里见识得多了,但像高仙芝这种以杀人和鲜血劝谏的,还是头一遭。如果在以往,胆敢有人如此放肆,他断然不会轻饶,然则此一时彼一时,就算再有不满,又能怎样呢?拿掉了高仙芝,朝廷还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将兵之人吗?

    于是乎,李隆基反而放下了身段,缓和了态度来劝慰杨国忠。

    “朕知道二郎死的冤枉,但事已至此只能以国事为重,至于二郎的家人从优抚恤,子弟可以破格提拔为官就是……”

    “臣替二郎谢圣人隆恩!”

    杨行本在家中排行第二,因而他的亲近之人都称其为杨二郎。杨国忠重新趴在了地上,给李隆基重重的磕了三个头。但他根本就不在乎杨行本身后的赏赐,他在乎的是如何以此为契机打击高仙芝在天子心中的地位。

    尽管天子出面替高仙芝说了话,但杨国忠能够看出来,天子心中对高仙芝的芥蒂正在一点点的膨胀,积流成海之下,早晚有一日会达到目的。

    离开了兴庆宫,杨国忠立时收起了脸上的悲戚之色,代之以得意的冷笑,今次觐见天子的目的达成了,不过他并没有就此而满足,接下来还有更厉害的杀招等着呢。

    ……

    潼关城墙上一排青黑发臭的首级远远看上去骇人至极,这里面既有来自叛军的,也有来自于唐朝内部的。自从和谈事件被揭开之后,高仙芝在军中进行了一次极为严厉的清洗,凡是疑似与叛军有过勾结的人,全部不由分说,一律斩首。

    在连续杀了数百人之后,军中内部的清洗又戛然而止。

第三百七十九章 :清洗为军心() 
“相公,该杀的人还没杀干净,因何骤然停止了?”

    高仙芝放下手中的毛笔,抬头看着正在劝说他的火拔归仁。火拔归仁在这次清洗中坚定的站在了他的一边,出力甚多,已经是他左膀右臂一般的存在。

    “大战在前,若波及过甚,作用会适得其反,动摇了军心!”

    这次清洗表面上看是为了清除军中与叛军或多或少有勾结的将校,以震慑警告那些心怀二意的人。但实际上却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高仙芝在商阳关大战之后总结其中的利害得失,最让他感受深刻的就是部下的掣肘。

    而这种掣肘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因素,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军中诸将各有后台,与他貌合神离,试问这种一盘散沙的军队又怎么可能彻底打败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叛军呢?

    痛定思痛之下,高仙芝决意在军中进行一次清洗,原本他没打算将动静搞的这么大,但杨国忠搞出来的和谈事件给了他一个恰到好处的借口,于是清理勾结叛军逆党的清洗就此展开。

    高仙芝特地将火拔归仁从两军对峙的阵前调回了潼关,负责参与这次清洗。可以说,火拔归仁的表现大大超出了高仙芝的预期,这种涉及利害关系的行动一定会在军中遇到极大的阻力,但在火拔归仁的参与下,居然就无惊无险的清理掉了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军中将校。

    不过,高仙芝这么做的目的并非只因为夺权固权而起,他的根本所在是使军中上下一心,协力对抗乃至击败安禄山的叛军。因而,就在火拔归仁建议将清洗扩大化之时,果断的对这种可能引起失控的清洗进行了叫停。

    高仙芝的担心并不为过,只要这种以清洗逆党为名的清洗在军中一旦形成了固有思维,接下来军中将要面对的最大敌人将士无休止的上下争斗,就算他高仙芝有三头六臂恐怕也难再弥合这种裂痕与隔阂。

    现在,军中几乎有八成以上的主将将校几乎都换上了高仙芝提拔起来的亲信,可以见好就收了,接下来等着他们的还有比夺权更重要的事。

    “火拔归仁,你记住了,咱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人,再杀下去,不知又要有多少人被卷进来,人人自危之下,哪里还有对抗叛军的心思了?”

    火拔归仁似乎并没有继续争辩下去的打算,反而还点头附和着:

    “相公所虑甚是,如果再扩大下去,惊动了朝廷和天子,恐怕还要多费唇舌。”

    火拔归仁的语气中似乎对朝廷和天子并不很忌惮,反而有种轻视的意味。其实,火拔归仁对朝廷的轻视自有他的道理,绝对不是自大的狂妄。

    自哥舒翰被斩杀以后,放眼朝廷上下不论威望、资历、能力可以统帅大军的也只剩下了高仙芝一人,如果天子想换掉高仙芝,或者除掉高仙芝,那就要有可以替代的人选,可天子有吗?答案是否定的,因而抱着粗大腿的火拔归仁才有了轻视朝廷的资本。

    “可惜让杨行本那厮跑了,如果能将此人首级送还给杨国忠,想想都让人痛快……”

    火拔归仁是哥舒翰旧部,本就对杨国忠没有好感,尤其是商阳关大战后,他得到了较为可靠的消息,此人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因而更是恨透了此人。杀不了杨国忠,杀掉杨国忠的侄子,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只是杨行本似乎不是个庸人,还有几分本事,在身中数箭,以及骑兵的围追堵截之下居然能够得以脱身,这让火拔归仁大光其火,一直引为憾事一件。

    “杨行本出身神武军,如果没有些本事,怎么可能得到秦晋的重用,然后又让杨国忠夺了回去呢?”

    高仙芝对杨行本的底细十分了解,一提起秦晋他竟隐隐有些莫名的烦躁。

    “秦晋?相公也太抬举竖子了,听说此寮一年以前不过是个区区县尉,若非幸进,又怎么会一越而成为太守?”

    火拔归仁的话中隐隐约约透着一丝阴阳怪气的味道,甚至连他自己都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因何对这个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竟有如此恶感。

    见高仙芝凝眉沉思,还以为他在担忧杨行本逃走的事。

    “秦晋跋扈之名虽然在外,难道还敢以杨行本叛逆的借口来与相公为敌吗?岂非是以卵击石?再说,他身受重创,即便逃脱了咱们的追击,也躲不过老天的所命,请相公尽管放心,说不定此人已经成了山中野兽的果腹之物。”

    高仙芝却摇头道:

    “杨行本逃走与否并不值得人担忧,我担忧的是孙孝哲下一步的动作,一定要早做应对才是!”

    提起孙孝哲,火拔归仁的看法则相对乐观了许多。

    “此人名声在外,不还是一战败在了商阳关外?”

    “你以为孙孝哲的亏是吃在商阳关?”

    “难道不是吗?”

    “当然不是,孙孝哲最根本的图谋是袭取河东城,然后再以河东城为跳板夺得蒲津桥。”

    闻言,火拔归仁双手紧攥,捏的骨节嘎嘎作响。

    “此贼到有些诡计,如果蒲津桥一旦掌握在叛军手中,潼关之险便要大打折扣了!”

    其实蒲津桥如果丢了,潼关之险哪里是要打折扣的,而是很有可能将要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

    想一想都让人觉得后怕,原来孙孝哲的图谋竟根本不是商阳关。

    “否则以商阳关的地里位置,值得死伤数万人发动强攻吗?”

    火拔归仁说不出话来,高仙芝今日说的没错,孙孝哲就是要将潼关大军全部都绑在商阳关,然后腾出手来去袭取河东城。只是有一点让孙孝哲失策了,冯翊郡太守秦晋也盯住了河东城,这才使得他的计划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如此一来,袭取河东城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不说,就连商阳关都吃了大亏,死伤三四万人竟无功而返。

    也就是这场大战的胜利,使得驻守潼关的**获得了自安禄山反唐以后,前所未有过的自信心。

    高仙芝对这种重新回来的自信十分珍视,甚至不惜公然忤逆天子的暗中授意,也要是这得之不易的军心士气予以维持保护。

    “据末将所知,秦晋在河东道的动作越来越骇人,居然要主动出击,与绛州的史思明部决战。”

    对此,高仙芝也早有耳闻,火拔归仁得知了这个消息,也一定有他自己的渠道。

    “没错,皇甫恪日前曾有信来,言及他在安邑与夏县的叛军一部对峙,请高某派兵与之呼应。”

    火拔归仁的眼睛登时通亮,兴奋又紧张的问道:

    “相公可答应了?”

    然而,高仙芝却摇了摇头。

    “刚刚结束了商阳关之战,损失亦极为惨重,此时不宜轻举妄动。更何况清洗刚刚结束,军心尚有波动……”

    “可惜,可惜!如果能趁机呼应皇甫恪,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和火拔归仁的盲目乐观不同,高仙芝显然更为谨慎。

    “你难道不知夏县一带聚集的叛军就是孙孝哲投入到河东城一战的主力精锐吗?他们的实力不比投入到商阳关的差,如果贸然开战,你仔细思量思量,咱们还能否在短时间内经受一次商阳关一般的大战?”

    的确,以大军目前的状况而言,实在不宜刚刚结束了商阳关大战,就在毫无计划之下主动贸然挑起另一次大战。

    火拔归仁好像忽然想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咱们不出兵与皇甫恪遥相呼应,他岂非要危险了?”

    皇甫恪再厉害,其麾下人马也不过才两三万人,更何况他原本就是叛军重新归附,其麾下士卒的战斗意志和军心之差亦可想而知。

    表面上,朝廷对外公布的是河东城一战主要功劳在皇甫恪,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真正的出力者乃秦晋和神武军无疑。

    所以,火拔归仁并不认为皇甫恪能够挡住孙孝哲叛军精锐的奋力一击。即便是皇甫恪坚守不出,恐怕都要捉襟见肘,此人居然蠢蠢欲动,还要一战而歼敌,真不知道这种自信是谁给他的。

    火拔归仁暗暗腹诽着皇甫恪,同时也为不能出战而感到惋惜。身为领兵的武将,他最盼望的就是战斗,尤其像商阳关一般的大战,可惜在商阳关大战中出尽风头的是契苾贺,他本人只在其中充当了绿叶配红花的作用。

    因而,火拔归仁的心里也是憋着一口气的,他急于在高仙芝面前证明自己领兵打仗的能力,而不是争权夺利搞搞清洗这种能力。

    “你说得对,虽然不能贸然开战,但也不能全然不顾皇甫恪的危机。”

    高仙芝又补充的一句话,使得希望重新回到了火拔归仁的胸中。

    “相公,末将愿请命领兵……”

    高仙芝哈哈大笑,他一早就知道火拔归仁求战心切,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不能用此人与皇甫恪做呼应之举。否则,只要火拔归仁领兵而去,就一定会伺机而大战 ,这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第三百八十章 :鄙视神武军()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你的人马刚刚经过了商阳关大战需要休养,这次佯做攻击就交给其他人吧!”

    高仙芝的态度罕有的鲜明,拒绝了火拔归仁主动带兵佯作攻击的请求。但是,火拔归仁并不甘心,他认为高仙芝在这件事上的处置太过保守,如果能抓住孙孝哲被商阳关一战打的蒙头转向的机会,对叛军再做奋力一击,没准潼关之围就能解开了。

    “相公可是在担心军力不济?”

    高仙芝沉吟着,不置可否。

    “**势若强弩之末,叛军同样也已经筋疲力尽,到了这等时刻,比的就是谁更有耐力。高相公请做决断吧,叛军上下一定料想不到**会做突然攻击,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一旦让孙孝哲缓了过来,又不知道何时才能……”

    “好了,你的建议我知晓了,具体如何动作,还要看河东方面的发展,如果秦晋能够肃清盘踞在绛州的史思明偏师,或可为之一战!”

    “高相公,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虽然得到了高仙芝的允诺,但在火拔归仁看来,这种允诺和没有任何然诺一般无二。

    秦晋自恃过高,以为他率领的神武军联合了皇甫恪的朔方军就能和叛军两线作战了吗?这种自以为是的冒险举动,无疑和孤注一掷差不多,几乎不用多想,等着秦晋的下场八成是兵败人亡。

    而这种孤注一掷的冒险举动对潼关的唐朝守军而言,又无异于一种近乎于嘲讽的举动。

    “机会?”

    高仙芝反问了一声然后再不说话,他的决定不容更改,秦晋若在河东道失败了,他的一切贸然动作都将使潼关的**陷入挣扎的泥潭当中。人就是这样,所出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也就不同,得出的结论更是大相径庭。

    比如火拔归仁,他在军中不过是高仙芝的一名裨将,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是斩首杀敌,立功封侯。而高仙芝早就是政事堂的宰相之首,又兼领唐朝最后的主力大军,可以说功成名就,位极人臣,当对功名的渴求不再占据第一位,一个人的选择往往就会更加的注重实际。

    比如高仙芝现在所处的位置,以及潼关大军的主要目标,至少在短时间内的主要目标,都不是击败孙孝哲叛军,反攻洛阳。

    双方的实力差距还很悬殊,商阳关大战之所以能够胜利,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孙孝哲别有所图,投入战斗的并非精锐主力,二是**乃哀兵,所谓哀兵必胜,不是说哀兵逢战必胜,而是哀兵有着决死一战的悲壮之心,能够大大激发将士的战力潜能而已。

    但人力毕竟有时而竭,若不管不顾的豪赌,不但是对潼关二十余万将士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朝廷,对天子的不负责任。

    因为,高仙芝在短时间内的目标只有一个,伪燕叛军兵锋正盛,根本不是决一死战的最佳时机,他所能做的只有守住潼关,保住长安,静待伪燕心气耗尽,届时,被叛军铁蹄蹂躏的各地郡县一定会揭竿而起,重归大唐。

    只有这一天到来了,潼关才会打开关门,数十万大军扑向东方,一路攻城略地,杀光叛军,收复所有失陷的城池。

    然而,这种深层次的想法,高仙芝怎么可能说给火拔归仁听呢,说了,对方也不一定能够听得进去。火拔归仁个人虽然勇武,但在他看来还是有着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在个人勇悍之余,缺少足够的大局观念。

    从这一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