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唐- 第1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秦晋奉敕令入勤政楼拜见天子,勤政楼在兴庆宫西侧,正对东市外的一片广场。兴庆宫自去岁失火焚毁后,直到现在才修复一新。大唐天子李隆基也在日前迫不及待的搬出了大明宫,回到了花香怡人的兴庆宫。

    进入勤政楼殿内,秦晋赫然发现,杨国忠与高仙芝已经先他一步到了。

    李隆基的心情明显很不错,也不知是否搬回了兴庆宫的缘故所致。见了秦晋便笑呵呵的指着身侧的软榻,让他落座。

    “今日召列为爱卿来勤政楼,是朕想了解了解,新军的编练情况!”

    李隆基所说的话让秦晋顿觉摸不到头脑,就算是想要了解了解新军的编练情况,也只能是单独奏对,或者以上书的形式陈情,哪有像现在这样,如后世一般,将大伙都召集在一起开起了座谈会。

    杨国忠最先回答:“臣的右领军卫已经初见成效,如果圣人有暇,敢请亲临驻地,训示诸将!”

    李隆基依然笑着回应:“好好好,朕得着空,便去你的右领军卫,给将士们,打打气,助助威!”

    说着,他又转向高仙芝,笑容可掬的问道:“左武卫如何了?”

    高仙芝正身拱手道:“启禀圣人,左武卫战力已有安西军四五成!”

    闻言之后,李隆基皱了皱眉头,不满道:“如何才有四五成?潼关外的安贼逆胡要尽快铲除,四五成战力,如何上战场?”

    听着李隆基近似于唠叨的数落,秦晋低着头,暗暗想着,只怕这四五成之数,高仙芝都掺了水分进去,真实战力能有安西军的一二成就已经顶到天了。

    数落了一阵,就连李隆基自己都觉得无趣,好在今日心情不错,便也懒得责罚高仙芝,他又将目光转向了秦晋。

    “秦卿的神武军如何了?”

    秦晋既不想像高仙芝那样直来直去,也不想如杨国忠那般只拣李隆基爱听的说。

    “但请圣人到神武军观兵!”

    秦晋的声音洪亮而又充满了自信。李隆基满意的点点头,一连说了三个好。想必他已经记起了去岁那次大观兵,新安军给他的惊喜和震撼,至今仍旧历历在目。

    既然秦晋请他到禁苑驻地去观兵,也就是说神武军已经可以与那些从关东杀出重围的新安军相比了。

    “朕择日便到神武军去观兵,奈何进来国事繁冗……”

    李隆基的话才说了一半,便忽有宦官进了勤政楼。

    “圣人,边将军自潼关发来的八百里加急……”

    在座众人顿时便心头为之一紧。潼关送来的八百里加急,难不成是安禄山已经挥兵潼关了?

    李隆基脸上的笑容也在瞬时之间褪去,双手有些颤抖的接过那一封厚厚的军报,忽然又双手一翻,将之扔到了杨国忠面前。

    “杨卿,替朕拆开来念!”

    李隆基年老眼花,平常很多文字都有专人替他念诵。不过,今日此时,让杨国忠代念,也许更多的是出于紧张。

    杨国忠也是双手发抖,拆开放水的油布封皮,里面却掉出了一件封口的信笺,与一张羊皮纸来。

    他先捡起羊皮纸,上下扫了两眼,神情立时便显得轻松了许多。

    “圣人,不是军报,边将军自潼关活捉了奸细一名,搜得随身携带的密信一封,特地呈送圣人!”

    听到杨国忠如此说,李隆基也暗暗松了一口气,不是大战突起的消息就好。

    “速将密信念给朕听!”

    此时,李隆基已经迫不及待。但见那密信的封口已经拆开过,显然,边令诚事前先看了信中的内容。

    杨国忠清了清有些干哑的嗓子,开始逐字念诵。这竟是一封刚刚称帝不久的安禄山写给李隆基的信。

    在信中,安禄山以大燕皇帝自居,向大唐皇帝问候致意,虽然语意甚为谦恭,但在李隆基看来已经是难以容忍的羞辱。秦晋偷眼观瞧天子,但见他身子在不停的抖着,却仍旧没有叫停的意思。

    而杨国忠也是每念一个字都倍觉艰难,数百个字念下来经好似过了漫长的一年。

    “咦,安贼逆胡何时也懂得附庸风雅了?”杨国忠突然惊讶的说道。

    原来在信的末尾,竟还附有一首诗。

    “念!”

    李隆基的声音显得机械而又冰冷。

    “二子乘舟,

    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

    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

    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

    不瑕有害!”

    秦晋忽觉脑中似有开闸之水涌了出来,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天子要发怒,要歇斯底里了!

    念头刚刚闪过,果不其然,李隆基愤怒的将案头的瓜果甜点一股脑的都推翻在地,紧接着又骂了句混账,便不可遏止的猛烈咳嗽起来。

    杨国忠吓得顾不上君前礼仪,直起身子紧走几步上前去,试图扶住天子。

    谁料李隆基却一把将杨国忠推开,力道大之大,直接将他推的仰面倒地。

    倒在地上的杨国忠心内惶然,目光中也满是茫然。

    秦晋却知道李隆基因何而发怒,这八句四言出自诗经邶风中的二子乘舟。讲诉的是一场诀别,然则这场诀别背后却有一个既荒唐又催人泪下的故事。

    杨国忠虽然忝为宰相,但与李林甫一般都是不学无术之人,自然不清楚其中的典故。

    秦晋则胜在原本的秦晋乃是熟读诗书的进士出身,自然对这种入门级的诗经熟知根底。

    二子乘舟所讲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卫宣公娶了父亲卫庄公的小妾夷姜,生公子急。后来,这位卫宣公又强娶了本该嫁给公子急的齐国公主宣姜,再生公子寿。

    故事的悲剧就在宣公**时埋下了种子,宣姜为了使公子寿继承国君之位,便买通了强盗行刺公子急。而公子寿手足情深,得知此事以后伤心不已,又不能告发母亲,便决然替公子急而死。

    然而公子急并没有因此而活下来,也跟着公子寿一同死去。

    二子乘舟或许就是兄弟二人诀别的最后一幕。

    再看面前的这位大唐天子……

    秦晋的目光中甚至生出了些许同情。

第一百五十九章 :演武分高下() 
世人都知道,李隆基最宠爱的皇贵妃就是他从自己的十八子那里抢来的。比起卫宣公征纳其父的小妾,强抢儿子的聘妻,这位大唐天子则要更过分,更令人发指。

    杨玉环是寿王李瑁明媒正娶的王妃,而且两个人也已经过了五年的恩爱生活。结果,身为人父的李隆基却对儿媳一见倾心,茶饭不思,想尽办法,终是得偿所愿。

    而寿王李瑁亦是李隆基遇见杨玉环之前最宠幸的武惠妃所出之子。当年,武惠妃病逝之时,这位风流天子也曾伤心不已。只不知道,今时今日,武惠妃若泉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

    大唐天子李隆基的这一段风流韵事,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出于为尊者讳的缘故,世人也对此讳莫如深。而今,安禄山以颇为隐晦的四言古诗来暗讽这位自诩古今第一的天子,对他而言实在是无以复加的羞辱和嘲讽。

    秦晋没有见过安禄山如何在李隆基面前奴颜婢膝,也许李隆基由始至终都在当安禄山是个跳梁小丑一般的粗鄙蠢蛋,但就是这个被他瞧不起的粗鄙之人,几乎葬送了他一生的功业。秦晋也不知道李隆基而今心中作何感想,但从他不断抽搐的脸部肌肉,也可以想见,这位老迈天子心中的反差与愤怒。

    “安禄山,安禄山……朕,朕要……”

    一句话没等说完,李隆基便猛的向后倒下,整个人顿时就如烂泥一般瘫软在座榻之上。

    殿内的人都慌了手脚,几名内侍宦官围着李隆基团团转,不知该如何下手。

    被李隆基推倒的杨国忠这时刚爬起来,见到天子突然闭气晕厥,也六神无主。

    “快!传御医!”

    还是高仙芝沉着冷静,大声疾呼着传御医。

    杨国忠立刻便如梦方醒一般,也跟着呼喊了起来。

    “传御医,传御医!快去传御医!”

    与旁人不同,杨国忠的功业富贵全都寄托在晕厥的古稀天子身上,如果此刻李隆基真的龙御归天,他的下场便也可想而知了。

    太子李亨继位之后,第一个要处置的人,一定是杨国忠。且不说杨国忠在位时,以诸多卑鄙手段,打压太子,陷害太子。单单就是为朝廷局面败坏寻找一个合适的负责之人,也非宰相之首杨国忠莫属。

    呼喊的同时,大颗大颗的眼泪从杨国忠的眼睛里夺眶而出,他在哭天子的晕厥,也在哭自己未知的命运。

    谁料御医还没来,李隆基突然痛叫了一声,又猛的从榻上直起了身子。

    “发兵,发兵,收复东都,将那个杂胡儿千刀万剐……”

    李隆基的神情似乎还陷在一种恍惚的状态里,口中含混不清的絮叨着,一双手紧紧攥着,因为用力已经显的有几分发白。半晌后,他似乎回转过神,发现几位大臣都团聚在身侧,紧张而又关注的望着他,便惊诧道:

    “朕没事,都到这里作甚?”

    杨国忠泪眼惺忪,此刻的心情真是倏忽之间天堂地狱,“圣人刚刚晕厥过去,臣,臣担心……”

    话才说了一半,竟又忍不住呜咽了起来。

    李隆基并不知道自己刚刚晕厥过去,但从诸位的表现上揣测,也意识到杨国忠所言不假。只是,他的脑子里现在除了愤怒还是愤怒。

    “哭哭啼啼成何体统?朕要出兵,要讨贼,要收复东都,都说一说,朕几时可达成所愿?”

    殿中突然静的鸦雀无声,就连刚刚还呜呜咽咽的杨国忠也立时止住了哭声。

    “怎么都不说话了?朕用你们是为了嚎丧的吗?”

    李隆基的语调转而凄厉,言语也异乎寻常的刻薄,不过这句话的不满和火气显然都是冲着杨国忠而去的。

    “臣,臣心忧圣人安危,实在,实在情难自禁,请圣人恕罪!”

    若是平时,李隆基没准会对他宽慰几句,但现在正在气头上,根本就不买杨国忠这几句话的帐。

    “你是有罪,罪不容恕,朕本可以把你们杨氏一门都撵回老家去,但念在你多年勤勉的份上,又给了你一次机会,若再把握不住,也别怪朕无情了!”

    杨国忠哪里还敢再接话,这等刻薄言语都说了出来,这在一向以胸襟宽广自诩的李隆基身上,可是极为罕见的。

    这时,李隆基似乎转换了发泄的目标,将目光又扫向了已经退回座榻上的高仙芝。

    “高卿,你说,此时出兵,有几成胜算?”

    秦晋心道要坏,高仙芝向来不善虚与委蛇,只怕是说了实话要触怒天子。

    果如秦晋所料,高仙芝正色答道:

    “启禀圣人,以目下长安新军与潼关哥舒相公所领之兵的战力之和,只怕也就是三四成。”

    哗啦一声,李隆基抓起一只未及推落在地的玉碗狠狠摔了出去,正好砸在不远处的铜炉之上,玉碗顿时就碎成了千片万片。

    高仙芝仍旧长身正坐,丝毫不为天子的雷霆震怒所动。

    摔罢玉碗之后,李隆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般,整个人都萎顿了下来,口中低语着:

    “朕要知道,几日出兵,可复洛阳?”

    在场三人,高仙芝、杨国忠、秦晋均默然不语,这等问题,他们谁都无法回答天子。

    现在的安禄山势头正盛,携燕辽铁骑,横扫河北、都畿两道,坐拥东都洛阳,向南直逼两淮财赋重地,俨然已经取了大唐半壁江山。

    安禄山在信中的态度看似轻挑,然则言语却极尽轻挑之能事,要与李隆基划潼关一线裂土分治,大燕与大唐从此两厢修好。。。。。。

    就在气氛陷入僵局的当口,杨国忠不知脑袋里搭错了哪根筋,忽然进言道:

    “圣人,臣有建议!”

    “说!”

    “臣以为,长安各卫新军编练已有数月,何不择日集中演武,检验成绩,一较高下,亦可振奋人心士气。”

    李隆基闷哼了一声,算是应允。

    “七日,七日后,朕便到禁苑去看你们的成绩!若哪个不像样子,从此以后就别出现在朕的面前了。”

    言语依旧冰冷刻薄。

    辞出大明宫时,太阳已经西斜,秦晋回到禁苑驻地,正赶上郑显礼到军中来。

    秦晋心头猛然一动,拉住了郑显礼。

    “军器监可会造火药?”

    “火药?”郑显礼明显一阵愣怔,然后又问道:“中郎将何时也对炼丹有兴趣了?”

    见郑显礼如此反映,秦晋一拍脑门,心道此时火药尚未如想象中一般普及。他在回来时的路上冒出了一个念头,何不提前将火炮研制出来,如果有了这种东西,可是战场上的大杀器啊。

    说干就干,秦晋立即让郑显礼将军器监经验最吩咐的几个老铁匠连夜都召集到一起。然后他又将粗略画好的草图,一人一张发下去,先这些人看了一阵,才问道:

    “诸位能否打造出这等物什?”

    一名须发皆白的老铁匠眯缝着眼睛端详了半晌,才颤巍巍反问了一句:“中郎将这图中所画之物可是一头堵死一头通开的管子?”

    秦晋点点头,“可以这么说,军器监可以打造吗?”

    老铁匠依旧颤巍巍答道:“这东西打造是不成的,要事先造好了模具,整体灌注。”他又看了几眼图上标出的尺寸,心下盘算一阵才说道:“若以青铜灌注,每一件造好,至少也要在一两千斤上下!”

    听老铁匠说造好了以后至少要在一两千斤上下,秦晋心里顿时就凉了半截。两千斤就是后世的一吨,试问在没有机械牵引的情况下,拉着一门两千斤的巨炮行军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就算造出来,只怕也只能放在要塞和城里用作防守,但这样与他的设想就想去甚远了。

    “用铁呢?”

    老铁匠思忖了一阵,“用铁的话也要在千斤上下,卑下可以试一试,却不敢保证能达到中郎将的要求!”

    秦晋感觉这些军器监的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