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子去想,直接问大臣跟太平商议过没有,没有,先去跟太平商议。商议过了?那就更好了,直接依照太平的办法去处理就行。不但军国大事尽数委于太平公主,就连文武百官一应任免的大权也尽数委于太平公主。也因如此,依附太平公主以求前程的官员是趋之若鹜。导致满朝文武,大半是太平公主的党羽。如今太平清除大半,空缺无数,朝纲必然不稳。

    而李隆基最能信任的就是从龙之臣,这些人都立有大功,都等着封赏,对他自然万分忠心。以从龙功臣搭建班底,也是历朝历代贤明君王必做的事情。

    宴席的位子也甚有讲究,依照从龙的功绩排列。

    四王毫无疑问位列首功,此次功臣,四王的作用显而易见的。身为王子,持拿圣旨擒拿贼首,有着莫大的威慑力以及公信力,哪怕就算明知圣旨可能不实,也不敢对皇帝的儿子怎么样。要不以抗旨罪被杀,要不接旨,没有第三选择。

    次之是郭元振,郭元振这次政变所展现的智谋以及步步为营的算计,谋功最高,当之无愧。接下来便是裴旻与魏知古、王琚、崔日用、张说等人。张说远在洛阳,自然来不及参加今日宴会。又因魏知古、王琚、崔日用几人跟随李隆基许久资格甚老,是故裴旻位于三人之下。在裴旻之后,才是王毛仲、葛福顺、李仙凫、薛君故、马旭等首先响应号召的将军,由上至下,近乎五十余人。

    这群从龙之臣以裴旻最为年少,地位也是最低,但获得的功绩却最令人眼热,也无人胆敢不服。能够坐在这庆功宴上的哪个不是人精,焉能不知今日之后,这个最小的少年郎将如越过龙门的鲤鱼,已经开始化龙腾飞了。

    李隆基口才俱佳,作为宴会的主持者,五十余人他逐一道出姓名历数功绩,并且逐一敬酒,将所有人赞的眉飞色舞,都觉受到了重视,前途无量,对于美好的人生,充满了向往。

    一场宴席,李隆基可谓尽得人心。

    裴旻返回了府邸,看着太平公主赠送给他的府邸,想起了死在他怀中的女中枭雄,忍不住叹了口气,心中着淡淡的惆怅。

    步入府邸,管家宁泽最先前来道贺。今日太平一党被诛,早已沸沸扬扬。裴旻的功绩目前虽不为世人知晓,却也有所传言透露。

    宁泽与兄长宁恩才略相当,都有资格继承薛家管事,宁泽不愿跟兄长争,遂退了一步,应了薛讷的邀请来裴府充当管事。他见裴旻谈吐非凡,干略出众,将来必有大气,也尽心竭力为他打理府邸,以便日后裴旻飞黄腾达,自己与有荣焉

    。却不想不过短短的月余,裴旻已经出人头地,自是万分高兴。

    薛讷一直在等裴旻归来,一老一少在厅堂说着今日事变。

    听极李旦的悲鸣,薛讷也是唏嘘不止,感慨万分,听太平公主竟然死在裴旻怀中,也不免道:“太平公主若是身为男子,以她的智谋必有一番大作为,可惜啊!女儿身给她太多不利,以至于沉迷权势,如飞蛾扑火。你也莫要有什么压力,皇室的权力争斗,向来都是如此残酷,不可避免。以我对当今陛下的了解,今日事变对于大唐天下来说是莫大的一件好事。”

    裴旻想起历史上开元盛世的辉煌,心中的惆怅也消散了许多。

    随着太平一党的诛服,意味着新的时代来临。

    李隆基继任皇帝一年余,一直都在武德殿问政。

    这一日终于入主太极宫,年轻的李家三郎自是英姿焕发,雄心万丈,只觉得天下以在掌中,大唐必将乘势而起。

    李隆基昨天诛杀了五位宰相,相位空缺,上朝的第一件事就是定宰相,维持大唐的机构运转:郭元振、姚崇、张说、刘幽求等人给提拔为宰相。第二件事也是今日朝会的重头戏:对从龙功臣的封赏。面对朝廷多出来的无数空缺,李隆基昨夜是一夜未眠,为了正是将所有愿意追随他的功臣安排到合适的位子,一方面是帮助他稳固朝纲,另一方面也是奖励他们对自己的帮助。

    首功的四王自不用说:不过四王身份特殊,本就是亲王,赏无可赏,将他们的实封食邑提升至了五千。郭元振提升为宰相,进封代国公。魏知古升任侍中,进封梁国公,获赐实封三百户。王琚进户部尚书。眷委特异,参豫大政,封紫微侍郎、赵国公。崔日用权检校雍州长史,加实封通前满四百户,封齐国公。张说征拜为中书令,封燕国公。

    一个个从龙功臣得到了封赏,张说之后,满朝文武都竖起了耳朵。

    昨日小宴席,裴旻从龙的地位以显而易见,作为年岁最小的从龙功臣,满朝文武都想知道一步登天的他,会爬到什么高度!

    兵部主事裴旻,提升为侍御史,进封凉国公。

    任命下达,群臣不免大为惊讶,甚至有人大为不平,虽然没有窃窃私语,这么多官员跪坐在那儿,但有人稍有异动,便觉一阵骚然。

    都知道裴旻会一步登天,却不想他从一个小小的八品绿豆官,一下子连跳数级,成为从六品的大官,还加封国公,竟是恩宠至此!

    但亲自参加政变之人却坦然已对,固然有着羡慕,但在他们看来却是名至实归。

    若不是裴旻,右羽林军没有那么轻易制伏,右羽林军不归顺,万骑不可能臣服,没有羽林军、万骑,李隆基拿什么对抗南衙禁军?

    何况裴旻还有揪出太平细作,救李隆基性命,以及最先提出强攻南衙的建议。

    整个政变,裴旻的功劳都立在关键之处,堪称抵定大局!无言不信说其实无言也很喜欢太平公主这人物,只是她的性格实在不适合称帝,只能如此了。若有空闲,无言会写几篇番外,写太平夺权成功的一些小故事。感谢所有订阅投票打赏的兄弟们!为了方便交流,无言弄了一个qq书友群,欢迎所有书友入群,一起聊天打屁,一起商讨情节:群号:三九零四三四七一零。

第二十四章 天下无双() 
李隆基并不理会堂下的喧哗,而今的他以是大权在握,身为当朝天子,何须向臣子解释什么?

    当下继续下达封赏命令,裴旻之后是王毛仲,他本就是龙武将军,官升一阶为左武卫大将军,进封霍国公。余下的葛福顺、李仙凫、薛君故、马旭等也各有封赏,但受封爵位的仅有裴旻、王毛仲六人。

    消息传至兵部,连自己裴旻都想不到能够进封为国公,也不得不感慨从龙之功在古代确实有着莫名的威力。一个军人,奋发图强,一步步拼杀,可能一辈子也拼不出一个国公的爵位,而一个从龙之功却让他从一介白身直接进封国公。

    不过裴旻也知道,他这国公有着很大的水分,唐朝的食邑有虚封实封两个概念。他这个凉国公的实封食邑很少,只是一个荣誉性的头衔。跟真正一步一步凭借功绩实打实拼出来拥有实封食邑的国公,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但不管怎么说,国公就是国公,哪怕是有水分的国公,也是国公。

    周边裴旻的同僚闻讯,一阵羡慕庆贺,纷纷意图跟他打好关系。

    “裴侍御史!”

    就在裴旻应付热情的同僚的时候,高力士传来了李隆基召见的消息。

    裴旻告罪一声,随着高力士一同进宫。

    不只是裴旻,作为李隆基最信任的人,高力士也是身价倍增。他本是一宦官,却给破格授官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同正员,不但负责照顾李隆基的私生活,还负责外事的处理。

    对于这位千古贤宦第一人,裴旻还是有几分钦佩的,虽然历史上的他,算不上是一个好人,但也没有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对李隆基的忠心确实令人动容。

    “高内侍,不知陛下找我何事?”裴旻跟李隆基并不算熟识,此次立有从龙之功也是因为郭元振的举荐,两人并没有深入的接触。看这时间是刚下朝不久,这一下朝便将他请去,裴旻真有些不习惯。

    高力士性子温和,轻声道:“陛下的心思,我哪里知道。不过陛下对侍御史极为器重,定是好事无疑。”

    裴旻点了点头,也不追问,史书上说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果然如此,即便如今他以内侍的身份官拜三品大员,依然不骄不躁,谨而慎行,这一点确实值得学习一二。

    两人一路北行进入太极宫,裴旻将秦皇剑取下交给了高力士。

    高力士笑着伸手接过,叫了一位经过的太监,让他将宝剑收好。

    至太极宫走廊,正前方有一个太监正往前方走着,突然一个魁梧汉子快速的从转角处走来,两人险些撞到一起。

    惊魂未定间,却听那魁梧汉子怒骂:“不长眼的阉竖,眼珠子生到脑门上了

    。”

    高力士脸色有些难看,一般而言太监由于身体的不完整,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完整,极度自卑,扭曲畸形,内心阴险狠毒。高力士却是少见的好性格太监,但听见“阉竖”两字,心底终究会有些恼怒。

    裴旻当然认得魁梧汉子,就在昨日,他们还打过一架,并肩作战过:正是龙武将军王毛仲,现今以是左武卫大将军霍国公王毛仲了。

    跟昨日相比,王毛仲气焰嚣张了许多,怒目圆瞪,甚至有动手的意思。

    “王大将军,谁惹你生气了?老远就听到你叫喊了……”裴旻高声打着招呼。

    王毛仲见是裴旻,想着他今时今日的身份,忙堆着笑脸道:“原来是裴侍御史,你也让陛下请来了?我比你早一点……”他的语气有些嘚瑟,似乎早他一步得李隆基的召见很是荣耀,说着对着面前的太监,面色一变道:“快滚开,别挡着道!”

    小太监吓得赶忙绕了过去。

    裴旻道:“你也是堂堂大将军了,跟寺人有什么好计较的?”

    王毛仲撇了撇嘴:“阉竖就欠管教……别说这晦气事。陛下有任务给我,我府上有上好的中山冬酿,抽得空闲来我府上喝酒!”

    “好!”裴旻应了一声。

    王毛仲匆匆而走,竟看也不看高力士一眼。

    裴旻摇了摇头,王毛仲这性子这脾气,早晚出事。

    高力士道:“王毛仲身为龙武将军就在宫中执勤,他是来的快了一些。”

    裴旻笑道:“高内侍以为我会与他计较这先来后到?那也太小觑我了。”

    两人也不再说话,一路来到太极宫后殿。

    “见过陛下!”裴旻得到召见后,走进了内殿,李隆基俯首书案,正看着奏章,听到裴旻的觐见,方才抬起了头:这位李家三郎浮肿着眼眶,眼中布满了血丝,精神却极为亢奋,从昨夜思考从龙功臣的任命开始,到现在朝会结束批阅奏章,他是眼睛都未眨一下,初掌大权的他,食而知味,勤政的连休息也顾不得。

    “坐!”李隆基手指着一旁的席子道:“本想找个雅致的地方,你我君臣好好促膝聊聊。只是朕初掌大权,很多事情还未上手,实在抽不出时间。只能等一切安稳下来,另寻时间了。静远,你可知朕将你提拔为侍御史的用意?”

    裴旻摇了摇头,这也是他好奇的地方,依道理而言,他在兵部任职,大可将他往兵部职位提拔,特地将他提拔为侍御史,让他去御史台任职,实在有点令他摸不着头脑,只能道:“臣鲁钝,不如陛下高瞻远瞩,猜不透。”

    李隆基也不正面解答,而是再问了一个问题:“为了纪念朕初次掌权,朕决定令改年号为‘开元’,不日宣布。你可知开元的意义何在?”

    “开元,有开始新的纪元的意思,也有开端、开国的意义,有开天辟地之气象,陛下以开元为年号,想必身怀壮志雄心,意图干一番大事。”裴旻几乎不假思索的回答,他身兼文武才,这种词汇意思,根本不在话下。

    “对!”李隆基振奋的握这拳头,起身道:“我大唐至太宗时起,内修文治,外扩疆域,尤其是高宗时期,我大唐疆域之广,远迈秦汉,前朝诸国远不能比

    。可惜一切犹如电光朝露,朕有心重拾先祖风范,再创太宗、高宗雄风。”

    裴旻眼神有些动容,这也是他选择李隆基的原因:李隆基的目光看的更远,属于激进的鹰派,而太平公主重视自己权势的稳固,属于保守的鸽派。

    “陛下有此雄心,裴旻愿效仿先贤为陛下开疆扩土。”裴旻目光坚定,他入朝为官,一为母亲意愿,光宗耀祖,二为自己能够拼出一个未来,不想碌碌无为的尽此一生。若是于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能让大唐走的更加长远,不再有日后的辽金蒙古肆虐天下,更是他心中最完美的打算。

    李隆基目光灼灼的看着裴旻,颔首道:“朕能够了解你心中的抱负!从你科举的作答,朕看的出来!”他从案几上取出一份稿卷道:“这是你科举的答卷,答卷中一字一句,充斥着改变革新,可见你与朕一样,对于这腐朽的制度万分的不满,对于大唐的前景,充满了担忧。只有改变,只有革新,才能开辟新的气象。如此大事,朕一个人做不来,需要你的相助。”

    裴旻想着自己的职位,对于李隆基的意图隐隐有所了解。

    李隆基道:“现在我大唐尸位素餐的人太多,朕决定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后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尤其是韦后、安乐公主买官卖官的那一批人,全部裁除。只留下有用有才之士,这样可以锻炼官员的能力,也可以也节省了国家支出,将节省下来的钱财,用于军事马政。”

    裴旻笑道:“还可以确立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免得贪官污吏出现。一方面不给百姓增添负担,一方面也能提升国家的税收。”

    李隆基点头道:“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裴旻想了想道:“提高科举的难度,减少进士科及第的人数,避免冗官的出现,也可以提高官员的才学素质。”

    李隆基赞道:“可以,朕也觉得科举取仕,比举荐更要妥当。尤其是你提出匿名制之后,提高了科举的公正性,我们可以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