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兵部位于皇城内承天门的第四横街,离他们进来的安上门不远,只是过了两条街便到了。

    裴旻向太平公主告辞道谢,打算离开銮驾,太平公主似乎想起了件事,说道:“对了,有件事情,忘记与你说了。有人在你的武举上胡来。此事本宫已经调查清楚,你可知是何人?”

    裴旻心头一颤,望向了太平公主,她竟连这事都知道了?顿了顿道:“只是有点怀疑,尚不清楚。”

    “是你的同乡,也算是你的族人,今科的同进士出身裴羽。你与本宫谣言也是从他口中传出来的。”太平公主说道这里,后面像是跟裴旻说,又像是在自语一般的道:“裴羽那蠢材,自诩步步为营,以为诸事做的天衣无缝就能高枕无忧,没有把柄,就没人知道是他所为,也没人奈何的了他。简直滑天下之大稽,我太平要人死,需要证据?”

    裴羽死了!

    裴羽竟然死了!

    裴旻一脸吃重的看着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却莞尔笑道:“他处心积虑的设局对付你,难道裴公子觉得他不该死?”

    裴旻张了张嘴道:“我说不上来。”

    “他当然该死!”太平公主轻描淡写的道:“借刀杀人,要看借谁的刀,也要看持刀的人愿不愿意。这点都没有想明白,不过是纸上谈兵的蠢物而已。所以刀他是借到了,但他自己也赔了进来,只怪他自以为是,怨不得他人。裴公子是聪明人,应该懂得分寸,凡事适可而止。”

    裴旻慎重的点了点头,道:“长公主指点的是,裴旻明白。”

    下了太平公主的銮驾,裴旻接过小栗毛目送太平公主远去,神情肃然:这才是真正的太平公主,权谋盖世的女中枭雄。裴羽的千万般算计,在太平公主面前就如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可笑,没给自己造成多少伤害,却将他的一条命给搭进去了。

    裴旻想着自己利用太平公主对付惠范,只怕这一切都没能瞒过她。

    太平公主从来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她如她的母亲武则天一般,非白即黑,强势的容不得忤逆者。自己两次借了她的势,虽未触及她的底线,却也引起了她的不快。所以她任由裴羽的算计实施下来,想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教训,但是自己躲过去了。非但躲了过去,还打算借助郭元振意图反击。

    太平公主今日是特地警告他正主已死,一切就此为止,莫要触及她的底线。裴旻可以想象只要触及太平公主的底线,以她的手段别说是自己,哪怕血肉至亲,她都下得去手。

    裴旻想着裴羽,想着那个一心想将他踩在脚下的对手,轻轻的说了声:“谢谢!”

    太平公主的权谋是从灭族屠杀的生死之间磨练出来的,是大智慧。而他们的智略没有经过历练,属于个人的小聪明。

    小聪明或许能成一时胜果,但真正对上大智慧,将不堪一击。

    裴羽用了他的小聪明算计大智慧,直接将自己赔了进去。

    裴羽的死,无疑给裴旻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第八章 啃老本() 
兵部的守卫还是武举那日遇上的人,前次闹了个乌龙,守卫颇为不好意思,提前热情的打着招呼:“裴公子今日是来报道的,不会再有错吧?”

    裴旻颔首笑道:“这回说的清楚,错不了,还请带路!”

    守卫见面前这位号称文武曲星下凡的少年虽意气风发却毫无傲慢的感觉,好感大生,亲自为他领路:“我先带裴公子司城司去报道,随后在带你去拜会尚书、侍郎、郎中等诸位大人。”

    “有劳了!”裴旻微笑回应。

    司城司负责掌理各省舆图、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检阅、考验等事宜。

    裴旻入职报道职位令牌以及官服也是在司城司领取的。上一回绕过了司城司去见了郭元振,实是因郭元振事先留下了话,让裴旻先去见他。

    司城司对于裴旻的到来极为客气,甚至有些讨好:裴旻如今名望极高,只要不出什么意外,前途一片光明,在官场混迹,人缘永远位列第一。

    报道入职的手续处理的很快,裴旻没等多久已经拿到了代表身份的令牌:掌心大小的铜牌,一面是他的官职“司库主事”,一面是他的名字裴旻,还刻有尚书省特别的印迹。有这块牌子,出入皇城外城以及兵部便不会有今日严查一事了。

    即将立足兵部,裴旻对于兵部的官职制度也做过一定的了解:兵部作为六部之一,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四个郎中八个员外郎十一个主事三十七个令使六十人个书令使等等,大大小小的官员近乎两百人,共分四个部门,分别是夏官、司库、司城、司舆。其中夏官是兵部的核心机构,余下三个部门次之。

    司库的任务有点类似于后勤部长,负责大唐国家与州郡的兵器还有依仗,同时还有冬至、元正的宴会布局,祠祭、丧葬的旌旗以及地方上兵器的出入保养,各地官员的维护功劳等等琐事。

    裴旻对于这个职位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是个管事的主事,不是令使之类的文书。不过没能进入夏官实在有点遗憾。想来也是,夏官是兵部的核心,负责对外谋略边兵调派等等重大军事动态,一但进了夏官,要想出来却不容易了。

    在裴旻心中兵部终究是增添履历的地方,待战事起,跟薛讷对外征战,才是崛起之道。

    新人入仕,拜会同僚,让彼此认识了解,以增加工作时的默契,也算是不成文的规定,裴旻自然也要遵从

    。

    第一个拜会的毫无疑问是兵部的老大,郭元振。

    “晚辈裴旻,见过郭尚书!”裴旻作揖问好。

    “无需多礼!来,我手中有些事情要处理,你在边上稍等片刻,我有事与你细说。至于拜会同僚,这个不急,明后天都行。”郭元振经过昨天与薛讷的夜谈,对于裴旻的态度大为改观,不在是看一个需要提携的晚辈,而是一个拥有超凡远见的好人物。

    裴旻以为是武举的事情,依言在一旁坐下。

    郭元振也不理会他,自顾的看着手中的卷宗。他当下却有要事处理,辽东、辽西久被奚族、契丹占据,如今田地荒芜,百姓稀少,环境恶劣,守兵多有怨言,不愿久镇辽东辽西,申请调防。辽东辽西刚刚收复不久,此事关系东北局势,尤其是大唐的未来重心在西方,东北更要需要有个稳定的环境,方能不令大唐首尾难顾,此事不得不慎重以待。眼下唐军兵卒素质底下,将官也是参差不齐,如何安排需要深思熟虑。

    他看了裴旻一眼,突地问道:“辽东、辽西新附不久,朝廷意图派遣官员镇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裴旻错愕的瞧着郭元振一眼,细细思量了番道:“我觉得派一个擅于安抚较为保守的官员为好,我大唐目前军事疲软,东北贫苦,妄动大军,劳民伤财不说,所获利润全然不成正比,过于激进反而不美。最好是可以诱使奚族、契丹归附,彼此平稳的发展,维护暂时的和平。奚族、契丹是游牧民族,他们想要发展崛起,并不容易,反之我大唐却是不然。大唐目前经济稳健,只要军事跟上,再培养提拔一些能够担当大任的后起之秀,重现太宗、高宗之势,指日可待。等到兵强马壮,粮草充足的时候,找个借口,跟他们秋后算算总账。”

    郭元振听到前半句,不知主的点了点头:他们想法一样,皆是以保守为上。但听到后面,却有些意外,想不到裴旻小小年纪,杀心倒是不小,却非常人可比。

    郭元振哪里知道,他们中原一直在进步,异族同样再进步,进步的速度并不亚于他们。

    至唐以前,异族大多是边患,严重的五胡乱华,也不过是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侵入北地形成与汉人政权对峙的局面。但唐以后,异族逐渐崛起,甚至两度覆灭他们中原王朝。因此在他眼中,对于那些阳奉阴违并非真心归顺的异族,绝对不能有半点的留情,致使他们遗祸后来。

    郭元振本就偏向保守,心思与裴旻相通,很快定了人选,将卷宗放在一旁,待会上呈尚书省交由皇帝宰相拟定。

    “老夫与薛老哥相交多年,细究起来,也算是你的长辈。老夫相信老哥的眼光,也不与你拐弯抹角。你……对当前的政局有什么看法?”

    裴旻本以外郭元振是要与他说武举的事情,却不想竟然问他朝中局势,愕然之下,揣摩不准郭元振的用意何在。

    郭元振见他心有存疑,笑道:“不必紧张,今日你我的话,只有我们知晓,老夫可以立誓绝不言传三人。你若有顾忌,我先说也是无妨。我大唐自武后逊位,风雨飘摇至今已有九年,朝局却一直不稳。现今我大唐军事疲软,政治全靠武后狄公遗留下的资本维持。若不早定朝局,一但政治崩坏,天下必乱。”

    裴旻见郭元振已经将话说的如此明了,也不藏私,颔首道:“晚辈的看法与尚书相同!”

第九章 敢不效命!() 
唐朝现在的局面非常诡异,一个朝代要么鼎盛,要么衰败。而鉴别鼎盛衰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们的军队强不强大,庙堂否安定,政治制度有没有崩坏。只要军队、庙堂、政治制度崩坏,三者一起出现,几乎等于敲响了王朝灭亡的警钟。

    可这时的唐朝军事疲软,庙堂混乱,三点出现其二,可偏偏政治制度完好无损。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葩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武则天:武则天忌惮将领掌权,威胁她的皇位,称帝前后杀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宿将名帅,导致盛极一时的大唐军事急转而下。又因以女子之身登基为帝,乱了纲常,使得近年朝局反复易主,皇帝、太子、权后各怀鬼胎,大臣清洗了一遍又一遍。短短十年不到,已经经历了神龙、唐隆两次大政变,两次大清洗。即便到了现在,还出现公主权势比皇帝强,太上皇不愿意放权,甚至意图废皇帝的念头,朝堂乱成了一锅粥。同时武则天作为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也确实有着过人的手段,她发展科举,重用寒门任用娄师德、狄仁杰,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唐朝军事弱,朝政乱,可百姓却意外的生活富足。就如升斗小民安逸的过着日子看着顶上的神仙打架,事不关己,己不操心。

    表面无事,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可怕的。因为这意味着百姓对于国家失去了向心力,对于李唐皇室失去了敬畏心。他们不乱是因为有吃有喝,一但失去了这些,大乱即来。

    因故郭元振说的一点也不差,一但最后维持天下和平的政治崩坏,几乎意味着乱世的来临。

    郭元振的高瞻远瞩让裴旻暗自佩服,他有如此想法是因为以史为鉴,而郭元振全凭自己的才略,悟出的这番道理。

    “晚辈觉得我大唐现在处于一个微妙的位子,就如佛家说的那样,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左边是高山,右边却是深渊。我们的科技经济人口等诸多实力都远远胜过周边异族,逊色的只是军事上的不足。只要有一个稳定的朝堂局面,以稳定的经济全力发展军事,培养敢战能战的兵卒将领,要拉出一支保家卫国的强兵并不难。只要舍得投入,练就一支开疆扩土的百战之师,也不过是时间问题。再难?难道还能难得过太宗时期?”

    李世民即位那段时间要钱没钱,要人口没人口,要经济没经济要粮草没粮草,天下还不稳定,那是真的难。即便是这样,李唐依旧熬了过来,成就了贞观王朝。现在的大唐经济稳定有钱有人,百姓安居乐业,有什么理由拉不起一支军队?

    郭元振拍手大赞道:“确实如此,一念成魔,一念成佛。说得好,说的太好了。”他停下了鼓掌正容道:“你的远见并不逊于我,以你之见,太平公主是否能当得起如此重任?”

    裴旻摇了摇头,太平公主的格局权谋,确实出类拔萃,但是她的小女子心胸却是致命弱点

    。成大事者,在大事未成之前,心胸必需要广阔,包容一切。能力对于有一个上位者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知人善用才是关键,刘邦就是最好的例证。

    郭元振微笑道:“那你觉得当今陛下如何?”

    裴旻终于明白了郭元振的用意。他对于李隆基这个人的感觉很复杂,李隆基前期英明果断,拨乱反正,扫平韦武之乱,诛杀太平公主。掌握大权后,政治上重用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将大唐拉上正轨,军事上用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将开疆拓土,将唐朝推向了高峰。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开元时期的唐朝,综合实力是整个唐朝最强的。但是这种强势并没有维持多久,李隆基开创了盛世之后,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将自己提拔起来的名相一个个的****林甫、杨国忠这样的人物走上了庙堂,还无度的信任安禄山致使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了唐朝步入藩镇割据的局面。至此以后的唐朝便深陷泥潭,虽然国运未断,还出现了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等有作为的英主,却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

    安史之乱的发生并非如汉朝、明朝那样大势所趋,无可奈何,完全罪归李隆基一人,是他一人作死所致。可以不客气的说,李隆基一手创建了综合实力最强的盛唐的同时又一手将唐朝推向了翻不了身的沼泽泥塘。

    不过这个时期的李隆基确实当得上英明神武四个字,尤其是他年纪轻轻却一手主导了唐隆政变,硬生生将自己的父亲李旦推上了皇位。

    裴旻只能道:“当今陛下确实算得上是有为之主,至少在心胸上,比太平公主强过不少。”

    郭元振满脸希望的看着裴旻道:“那你可愿意助陛下一臂之力?”

    裴旻几乎没有任何犹豫,颔首道:“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裴旻敢不效命!”

    郭元振拍腿大笑,“好,太好了!”

    裴旻抱拳道:“不知道需要我做些什么?”

    郭元振淡然一笑:“目前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