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5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安思顺收起了心思,笑道“我也记得,只是我不认为父亲是错的,也不觉得他是对的。心之所向,何处不是家?在百年前,族人在西域安国生活,百年后族人在朔方草原安身。百年前的日子,我不知道过得如何,但现在族人生活的很好。衣食无忧,能习武能学文。何必为了那虚无缥缈的故土,将这大好的一切葬送?兄弟,草原虽大,可未必就适合我们。”

    安禄山大笑道“兄弟说的是,雄鹰飞得再高,也有折翼的一天。时候不早了,我回去了,今日能够与兄弟见面,真的开心。”

    他一挥手,远处的亲卫轰然而至,一众骑兵策马远去,走的干净利落。

    安思顺紧握着手中的强弓,压着一箭射向那宽厚背心的冲动,一扬缰绳,纵马与自己的护卫军汇合了。

    “元轨,你准备一下,我要进京面圣,张康心存反意,必须要告之朝廷!”

    安思顺铁青着脸,对着自己的心腹张元轨说了一句石破惊天的话。

    张元轨听了险些从马背上摔下来,低喝道“节度,这事可不小?”

    安思顺道“我开始以为张康是为了救张守珪而来,可是他绝口不提软禁在长安的张守珪,反而为了跟我称兄道弟还改了名字。他身为义子,关键时候,凉薄至此,豺狼心性,可见一般。他试探不成,立刻离去,显是怕我强行将他留下,做贼心虚。现今裴相远在西域,辽东一但大乱,我朝堪忧。必须让朝廷知道此事,做好准备。”

    他此刻只恨自己带来的护卫远逊张康的亲卫,不然他冒死也要将他扣下。

    。

第四十章 箭在弦上() 
安禄山一路向西疾驰,一口气跑了十数里,回望身后并无追兵的迹象,方才送了口气,骂骂咧咧的满嘴都是脏话。

    继续北上,又行了十里地,安禄山与暾欲谷汇合。

    “雄鹰的儿子意外是一条忠狗,实在可恶!”

    不等暾欲谷开口问,安禄山已经忍不住骂了起来。

    在安禄山幼小的心底,安思顺的父亲安波注是一个英雄,高高在上的雄鹰。

    故而在他心底,很希望安思顺能够与他一起奔赴大业,但结果让他失望之极。

    暾欲谷心思何等机警,见安禄山的第一面已经猜出结果了,说道“阿布思也游说失败了,他不敢背弃朝廷,怕受到裴旻事后算账。”

    安禄山脸色骤变,抽出佩刀猛的凌空一挥,好似将裴旻一刀砍成两段一样,厉声道“该死的混蛋,又是他,三番四次的坏我好事,最好别落在我手上,我要让他知道人彘是什么滋味……”

    安禄山性格贪婪,永远不会甘于现状,他得到的越多,野心就越大。

    他筹谋多年,反心早已显现。

    但他很清楚,唐王朝势力犹在,哪怕没有裴旻,依旧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安禄山并不急于一时,他可以等,等到朝廷越来越失人心,等到万事俱备的时候。

    但是他们在应付监察御史的时候,发现还有一股暗自的力量调查他们,甚至查到了雄武城。

    雄武城表面上看来是防御侵略,实际上是储藏兵器、粮食,作为起事时候的大本营。

    也就是说,他们的反意,已经要暴露了。

    面对这种局面,安禄山也只能选择孤注一掷,亲自找安思顺意图拉拢这位兄弟一起起事。

    安思顺手中的朔方军有六万四千七百人,要是拉拢了朔方军,他成功的可能将会大增。

    暾欲谷也打算利用自己在突厥的威信,试着说服阿布思加入安禄山的反叛大军。

    阿布思聚于漠南,有族部十万众,强行增兵,人人皆兵的他们,也能筹齐五六万的兵马。

    安禄山手中本就聚集了一股不小的力量,再多加十万兵马,他有绝对的信心一举击垮华而不实的唐王朝。

    却不想接连碰壁,心底压抑着怒火,无处发泄。

    暾欲谷也以习惯安禄山喜怒无常的脾性,无视了他的发狂,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可以让长安方面的人动手了。依照当前的局面我们还是有胜算的……”

    安禄山铁青着脸,给了身旁亲卫一个眼色,让他通知下去。

    却说安思顺回到朔方,吩咐麾下兵卒备战,亲自动笔上疏,立表东北张康的反心,并自请入朝,以表事态严重。

    安思顺没有直达天听的权力,书信传到了长安,理所当然的传到了尚书省张九龄的手上。

    张九龄不敢大意,立刻通知了李祎、王晙、杜暹、源乾曜、李元纮五相。

    五相齐聚,引起了轩然大波。

    随着张守珪的入朝,长安的文武皆认为东北的局势暂时稳定下来,可以放心的等西方的战事结束。

    安思顺的书信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李祎、王晙、杜暹、源乾曜、李元纮一并前往在兴庆宫求见李琰。

    李琰在兴庆殿接见了五人,殿中除了他们五人,还多了一位吉温。

    见到吉温,李祎、王晙、杜暹、源乾曜、李元纮五人都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这个吉温,五人都极为反感。

    吉温是洛州河南人,故宰相顼从子,母亲是百济义慈王的曾孙女,他有一个妹妹,正是当今皇帝李琰的爱妃。

    李琰不喜皇后,独宠吉妃,人所共知,甚至动了废皇后的意思,是裴旻压了下来。

    但随着对韦皇后越发的不满,李琰对吉妃的宠爱也越来越重,多次破格提拔吉温。

    韩休引外戚之祸,说破了嘴皮子,都没用,牛脾气上来了,跟李琰死磕起来。

    自古文臣不怕死,敢于跟皇帝硬刚的不在少数,

    韩休是裴旻安排给李琰的帝师,自身也是德高望重,李琰本是优柔寡断,给逼得左右为难,上下不得。

    但后来李琰不知为何突然硬气起来,直接将韩休关进了大狱。

    李琰毕竟是皇帝,原本支持韩休的张九龄、宋璟、源乾曜、李元纮只能选择退一步,将韩休救出来,认可了吉温的存在。

    无人干涉的吉温,凭借李琰的信任提拔,已经是御史中丞了。

    吉温本性阴诡,果于干事,在御史台居然干得不错,只是手段狠辣,颇有当年来俊臣的感觉。

    “陛下,臣等有紧急情况汇报,还请吉中丞规避一二。”

    李祎身为辅政大臣,说话还是有着一阵底气的。

    李琰一阵犹疑,看了吉温一眼,见自己这位大舅子一脸不愿,又想到李亨的话“身为皇帝,理当有自己的威严,对臣下言听计从,与傀儡有何区别?”

    李祎终究不是裴旻,李琰对于裴旻言听计从,对于李祎却缺乏那种亲近感与敬畏。

    想了一想,李琰沉声道“无妨,都是自己人,叔叔有什么事情,直说罢。”

    李祎只好将安思顺的上疏递给了李琰。

    李琰原本还想装着一副王者风范,一看东北张康意欲造反,瞬间心底一颤,面露惧色,手中奏章都抓不住,掉在了地上,惊呼道“这张康要反,这可如何是好?”

    吉温闻言,眉头微挑,他的出现,满朝文武没有几人欢迎的,唯独张康派人送了重礼,用心结交,他可不信张康会谋反?此刻说道“会不会有假?据臣所知,张康对朝廷忠心耿耿,为我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焉能造反?”

    李琰也强压着惶恐,说道“这些都是安思顺的一人之言,他没有证据,只靠着片面话语,不能断定张康谋反。也许是同僚相互攻讦也不一定……”

    李祎沉声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臣觉得,理当做好应对准备,另外将安思顺召入长安,亲自听他陈述。朝廷也要做好应对措施,避免真有其事。”

    王晙、杜暹一并道“臣附议!”

    源乾曜、李元纮也认可了李祎的应对方式。

    李琰见庙堂诸相一致同意,本能的选择了顺从。

    。

第四十一章 毒杀 罢官 应对() 
吉温离开了庙堂,辗转就来到了十王宅李亨的住所。

    吉温是李琰的大舅子,但他跟李亨走的更近。

    他能有今日地位,也是李亨给他出的主意。

    裴旻入主辅宰,以尚书令这样的雄职,威临六部,张九龄、宋璟这样的能臣干吏,负责尚书省的事物。

    吏部官员的调配审核,皆经过他二人之手。

    宋璟是天下一等一的治吏能臣,对于官员的审核,格外严苛。而张九龄也是政坛上的一股清流,曲江风度名噪一时。

    面对他们两人的把关,庸碌贪墨的无德之辈几无担当大任的可能。

    吉温有才无德,自无发展空间。

    李亨让吉温去求自己的妹妹,发展外戚实力,为吉妃挤下韦皇后打下政治基础。

    吉温就如打了鸡血一样,让吉妃逼迫李琰提拔自己。

    试问哪个女人不向往母仪天下的皇后宝座?

    李琰性子本就软弱,无主见,让吉妃一逼,真的就抬起了吉温。

    吉温对于李亨那是感恩戴德,将之视为最好的朋友,庙堂一有大事,他都会跟李亨说。

    而李亨也会给他准备一条通往高位的捷径路线……

    吉温将安思顺的奏章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李亨,同时还附上自己的看法“某觉得这是安思顺杞人忧天,或者是心怀不轨。张康凭什么造反?就凭他手上那不到十万的兵马?”

    李亨心笑“蠢货”,对于辽东之事,他知道的更多。

    裴旻在上位之后就对辽东展开的整治,而且是亲自负责此事,不但断了辽东的军备资源,强行结束与渤海国的战事,并且调动朔方、河东军半包围燕云之地,将张守珪请到了长安软禁。

    这一连串的重拳出击,只是一个前奏而已。

    只要一但有真凭实据,东北换帅,板上钉钉的。

    要不是西方突发战事,裴旻率众西征,东北的局面早就让他用和平手段荡平了。

    张守珪、张康养寇自重,真要有证据落在裴旻手上,不死也得掉层皮。

    张康为了自保,趁着裴旻西征的时候,动了反心根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经由他嘴,说出来的却不一样“某也觉得安思顺有些危言耸听了,那张康不过一个契丹莽夫,凭什么造反?我倒是觉得安思顺居心不良,意图逼反张康,这样他好立平叛之功。”

    吉温哼了一声,说道“真是如此,当某这个御史中丞是吃软饭的不成?”

    送走了吉温,李亨忍不住咧嘴笑了起来。

    长安驿馆。

    张守珪在长安的日子过得并不舒服。

    能够混迹京畿的大员,大多都有一定的眼力目光。

    作为唐王朝威名赫赫的边帅,张守珪落入今日的田地,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裴旻在治他。

    身为唐王朝的尚书令、辅政大臣,文武第一把手,裴旻的权势几乎到了人臣之极,与历史上的周公旦、伊尹、霍光相比。

    他要对付的人,长安谁敢与之往来?

    张守珪此次入京,带了大批东北的土特产,意图送礼巴结,为自己说情。

    但时至今时今日,长安大大小小的官员,没有一个敢接受他的礼物。

    非但如此,即便他舔着脸求见套近乎,也无人敢接见。

    张守珪也大有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的感慨,回想自己昔年,与裴旻并称双壁,那是何等风光,哪里想到这才多久,自己就落地这幅田地。

    “张大帅!”

    张守珪看着面前的刘骆谷,自嘲道“大帅?现在哪来的大帅,不过是刀板上的鱼肉而已。”

    刘骆谷一通安慰,正待要说,突然得屋外护卫来报,说是陛下召见。

    张守珪精神一震,来到长安已经月余了,除了初到长安时,李琰见了他一次,就不曾见过龙颜。

    今日招自己相见,莫非是事情有了转机?

    张守珪大喜说道“我这便更衣入朝!”

    刘骆谷起身道“大帅此去不知道多久,先将药喝了吧,免得过了时辰……”他说着去给张守珪取药汤了。

    张守珪换好了衣裳,喝了刘骆谷端来的药汤。

    药汤比往日喝的略苦一些,张守珪也没去在意。

    张守珪急急匆匆的进宫,本以为会有什么好事,却不想等待他的却是一场对峙。

    皇帝李琰、李祎、王晙、杜暹、源乾曜、李元纮五相外从朔方奉诏而来的安思顺。

    安思顺将自身的怀疑一五一十的向朝廷细说。

    张守珪这才知道今日召见他入宫,居然存着审问之意。

    张守珪在义子张康的鼓动下,确实因为热衷权势,干了一些非法之事,但真没谋反的心思想法,惶恐之下,赶忙跪伏在地辩解。

    张守珪太信他的义子了,也为张康打着包票,说他对朝廷是赤胆忠心。

    张守珪越说呼吸越急促,脸色越来越涨红,突然一口血喷在了殿前,一头栽倒下去。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堂上堂下的李琰、诸相都惊呼出来。

    “快,快传太医!”

    李祎见惯了生死,反应最是迅捷,高吼着传召御医。

    但张守珪所服用的毒药是慢性药,一点一点的在不知不觉中变深入脏腑,尤其是激动时候的辩解,加速了身体血液的循环流动,促进的毒性的并发,已经无力回天。

    李琰六神无主,李祎、王晙、杜暹、源乾曜、李元纮五相也想不到会是这种局面,一时间也只能将此事搁置。

    李祎、王晙、杜暹三人聚在了一起。

    “你们以为安节度所言之事,几分真几分假?”

    王晙道“不好说,但裴相的态度,你我皆知,不排除他们孤注一掷的可能!”

    杜暹也说道“某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李祎沉默半响道“我以郭子仪为常山郡守,你们以为如何?”

    王晙、杜暹皆是知兵之人,眼中各自一亮,齐声道道“大妙!”

    常山郡地处南北咽喉,东北军真要叛乱,常山首当其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便在他们拟定应对之策的时候,意外得到了一个消息。

    安思顺给罢官问罪御史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