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5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隆基为此闷闷不乐。

    侍从为李隆基叫屈,说:“自从韩休任相,陛下没有一天欢乐,何不将他贬罚出朝?”

    李隆基却道:“朕虽瘦了,国家却肥了。萧嵩奏事,顺着朕意。朕退朝之后,常睡不安稳。韩休多次谏言,惹怒于朕,朕退朝之后,反而睡得安心。”

    韩休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如此典故,足见他确实有一定的能力。

    宋璟一脸讶异,说道:“良士以入郡王麾下?”

    裴旻略是一怔,摇头笑道:“宋公太小觑我裴某人了?您以为我任人唯亲?韩中丞此人,我只听过他名,与之素未谋面。在下看中的正是他与宋公这般方正的品德,而非一个庙堂应声虫。真要立一个应声虫,在下又何必来找宋公?治吏是治所有官员的德行,并非结党营私的借口。”

    宋璟一时间肃然起敬,叹道:“老夫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惭愧,郡王今日看得起老夫,老夫岂敢推迟,愿意出山,会会庙堂上的那些懒惰之臣。”

    裴旻大喜过望,宋璟是他请动的,不管宋璟能不能配合他行事,在世人眼中,宋璟就是裴党成员无疑。

    “宋公,德高望重,自不能以等闲职位对待。正好尚书左仆射空缺,就委屈宋公屈就了。”

    尚书左仆射可不小,也符合宋璟的身份,自无异议。

    裴旻也高兴的握着拳头,有自己坐镇,将之宋璟的名望为基础,张九龄的才学为扶持,杜暹、贺知章为羽翼,全新的行政班底已经构建成功了。

    同时拉拢了宋璟,宋璟原本的门生故吏,又岂在话下?

    另一边,张九龄的委任状送到了中书省。

    李元纮、宇文融再度聚在了一起。

    长叹着,李元纮取过了自己的相印按了下去,说道:“很明显,裴郡王招来张九龄,这是打算重新组建属于自己的党派……到时候只怕……”

    他带着几分无力的说着,他这些年组建的政治资本,将会烟消云散。

    宇文融不甘心的道:“李相放心,裴旻在庙堂的根基尚浅,远不及我们,他要组建全新的党派,哪有那么容易。”

第八十五章 汇集门下() 
宇文融依旧给李元纮出着主意。

    “裴旻登顶之势,已经不可避免。可我们也不能过于示弱,越是这样,我们更要聚在一起,显示我们的力量。要让裴旻知道,我们就是一股绳,想要动我们,将我们这些年累计的力量打散,自己也得磕坏一口牙。他刚刚即位尚书令成为首相,一举一动,皆在万众瞩目。他不敢也没那个胆子,将我们一网打尽。”

    “不然庙堂混乱动荡,身为首相的他,难辞其咎。”

    李元纮也知道这是唯一的办法,颔首道:“依照当前之事,也只好如此了。”

    宇文融说道:“明日就是诸相会议,我们当需好好表现,不能再让裴旻一人主导局面。”

    他一边出着主意,一脸又心事重重,裴旻对他的态度,让他若惊弓之鸟。

    更可气的是,他现在还不敢不听命行事。

    裴旻当初的警告犹自在耳。

    自己明明厌恶极了这个上司,却不能不尽心尽力的为之效力,那感觉实在憋屈。

    要不是中书省已经满员,适合自己的位子并没有空缺,从户部尚书的位子降级来中书省又不舍得,宇文融真想直接转到中书省,离开裴旻这个阴险狡诈,道貌岸然的家伙。

    翌日,宰相会议来临。

    这一次与之前一次情况大不一样。

    原先裴旻是三号人物,今日却是这政事堂的大佬。

    源乾曜这位当了多年名义上大佬一点异样的心思也没有,反而很热情的让出了自己的位子。

    源乾曜迄今为止是开元朝担任宰相时间最长的一位,不得不说他这中庸的处事风格,还是颇有人缘的。

    裴旻来到了主位上,看着堂前参加政事堂会议的诸人,与上次的相比,除了自己的位置变了之外,还多了一个李祎。

    “今日!我们说说吏治的问题,国家的治理,在于治吏,治吏重于治民,唯有官员清廉,以身作则。民众才会信服朝堂,从而远离违法犯忌之事。”

    “我朝一直重视治吏,太宗曾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我开元朝也一直实行着考核与监察制度,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将官员的能耐分为九等敷衍塞责、官官相护、渎职、枉法、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之类的官员,一并予以严惩。”

    “但是今时今日,治吏制度却意外有些败坏,某决定重整机构,改革吏治,以及时、有效、强力的方式,竖立清廉之风。”

    裴旻慷慨激昂的说着,声震四方。

    政事堂的诸人一个个你眼望我眼,一时间居然不知说什么为好。

    “裴相此话激动人心,大妙大妙!”

    第一个站出来附和裴旻的居然是宇文融。

    宇文融一脸激动的道:“吏治不清,导致官员的庸懒与贪腐,他们以免责、扯皮、虚饰成为官场常态,造成行政的低效。令得我朝廷诏令无法贯彻施行。与此同时,普遍存在的贪赃枉法又侵入到整个官员队伍的肌体内部,吏治刻不容缓。”

    宇文融焉能有如此好心?

    只是见裴旻挖坑自己跳,他忍不住亲自出来推了裴旻一把。

    吏治!

    只有两个字,但真正做起来那是千难万难。

    这天下乌鸦不说一般的黑,但只要是个官里,又有几个真正的能够做到一尘不染?

    想要治吏,不是空口白话的一句,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是还需要分轻重缓急,需要步步为营。

    裴旻最大的缺点就是根基不稳。

    人脉与根基是两个概念,威信与现实,也是两个概念。

    裴旻人脉出色,并不意味着他根基稳固。

    人脉是相互支持帮助,帮是情分,不帮是本份。而根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条件的相助……

    同样的世人敬畏裴旻,不敢得罪,可一但裴旻将手伸进他们的钱袋,伤及他们的利益,又焉有坐以待毙的道理?

    吏治并不是错,然而吏治一旦失败,就是大错特错,还不如不治。

    裴旻初登首相之位,不先稳固局面,提升自己的政治资本,反而大搞吏治,与大多数官员为敌,实在是一手损招。

    宇文融巴不得裴旻出丑,故而附和的特别起劲。

    源乾曜、李元纮各自摇了摇头,都心念着:“郡王还是太年轻了,不知轻重,这一下成为首相,急于表现自己,却不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裴旻看了急着跳出来的宇文融一眼,笑道:“在下于治吏一到并不擅长,所以特地请了此道行家负责。我已经上疏太子殿下,讨得了任命,还望源相、李相上印通过。”

    说道这里,他从袖中取过一封诏书,递给了源乾曜道:“这是某向太子殿下请来的任命书,已经有了太子印玺,尚书省大印,就差中书省与门下省的印章了。别怪某自作主张,实是请的此人身份特殊。我相信二位是不可能不同意的。”

    源乾曜一脸古怪的结过诏书。

    一看认命的人选,源乾曜瞬间惊呼出声来:“宋公!”他惊愕的看着裴旻,说道:“裴相竟然请到了宋公相助?”

    李元纮脸色也是大变。

    宇文融更是傻眼了。

    宋公,能够让源乾曜尊称一句宋公的唯有宋璟一人。

    宋璟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年仅十七岁就获得进士及第,荣登庙堂,他从高宗朝为官,经武后、中宗、睿宗以及当今圣上五朝之臣,斗过张宗昌、张易之,与武三思、韦后叫板,不畏强权的忤逆太平,为官五十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这五十年的底蕴,是宋璟不畏权贵,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大兴吏治的本钱。

    这一点裴旻是完全没有的。

    不说别的,高坐在相位上的源乾曜、李元纮两人都多多少少的收到宋璟的提携。

    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金紫光禄大夫王晙此时出班道:“裴相果然慧眼识英杰,宋公出山,定能治吏大兴!在下佩服,并无异议。”

    他对着裴旻一拜,先一步表态了。

    这不只是附和的意思,更是正式加入裴旻这个阵营的先兆。

    庙堂上鹰派二相王晙、杜暹,正式汇聚裴旻麾下。

第八十六章 不攻自破() 
王晙与杜暹不同,杜暹一直在西边工作,算得上是裴旻的脑残粉,故而裴旻一入朝,杜暹就跟着裴旻走了。

    王晙则不然。

    王晙跟裴旻从无往来,对之并不了解。尽管对于裴旻兵事水平极为敬服,却清楚明白一点,政治场与战场是两个不同的区域。

    历史上有多少惊才绝艳的盖世名将折戟于庙堂争斗?

    王晙身为宰相之一,有着自己的人脉势力,他并不需要过早的将自己的前程押在裴旻的身上。

    看清形势,再做打算才是最理智的。

    裴旻晋升为尚书令之后,王晙已经有了投效之意了。当朝首相,未来的辅政大臣,如此大腿不抱,怎么说的过去?

    只是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王晙是想着在关键时候出来帮裴旻一把,从而提升自己的存在价值。

    但是如今,裴旻居然请动了宋璟,借用老臣宋璟的政治资本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裴旻这一招,完全巩固了自己首相的地位,王晙发现自己再不做决定,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锦上添花,是不如雪中送炭,却也比什么也不做更强。

    不只是鹰派,裴旻得到宋璟的认可,宋璟的根基也会渐渐汇聚。

    宋璟离开庙堂多年,原有的根基有得离开有得淡了,可总有些铁杆在。

    这些铁杆汇聚在一处,就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就如中书侍郎蔡彧,他现在是李元纮这一党的三号人物,但在这之前,他是宋璟的学生。

    这恩师回朝,蔡彧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带着几分兴奋的道:“裴相,某与宋公有着师生之谊,昔年他整顿吏治之时,某就与恩师麾下出力,在这方面也很有经验。裴相若不是不弃,在下愿意继续跟随宋公,振兴吏治。”

    裴旻笑道:“此事我不好做主,治吏方面的事情,我打算全权交给宋公处理。他的经验才能远在我之上,我没必要凑这热闹。侍郎有此心,自己去找宋公!”

    蔡彧闻言更是大喜,深深作揖,退了下去。

    蔡彧的举动,意味着李元纮这一党派的分裂。

    不攻自破!

    李元纮双眼无神。

    宇文融更是不知所措。

    他们引以为豪的党派,在裴旻祭出宋璟这大杀器之后,渐渐分崩离析了。

    不论是李元纮还是宇文融,他们的根基,远不如历经五朝的宋璟。

    在一旁看着裴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李祎,内心深处是五味杂陈。

    他也是钦定的辅政大臣,地位也是居高不下,但他昨日在门下省受到了不小的冷遇。

    李祎毕竟不是裴旻,裴旻的威望已经超越了文武的界限,即便文臣也不得不敬服一二。

    李祎的武功出众,但庙堂上看得是文治水平,资历。一个武将突然窜起,执掌门下省,门下省的官员如何信服?

    不敢正面起冲突,但阳奉阴违,不当一回事,却不可避免的。

    有些羡慕!

    想着李亨的话,李祎的心情又有一些复杂。

    相比一个政客,他更喜欢用武将的思维想事情。

    直来直去,裴旻的军略,他素来仰慕,让他与之为敌,实在不舒服。

    总之这个辅政大臣,他当的是浑身难受,一点也比不上裴旻这样游刃有余。

    裴旻继续说着:“治吏的重担就交给宋公处理,应该没有人有异议。接下来,我提一个建议,你们看看可不可行。这些天,我了解了一下大唐各地的收成。发现一点,天下各地,所收粮食,都按天气而定,收成极不稳定。唯独江南一地,连年收成位于全国之冠。这江南鱼米之乡的称呼可是当之无愧。”

    裴旻说的都是一些屁话,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若非如此,朝廷又何须每年都要耗资千万去清理大运河的淤泥,疏通河道?

    不过裴旻是这里的大佬。

    大佬说话,哪怕是人人皆知的废话,也有一群捧场子的人。

    裴旻等他们吹捧完,继续说:“我最近发现,江南的当地的人口是我朝疆域比重很低,与蜀中相持平,甚至比不上凉州。也就比岭南、西域这些地方强一些。”

    “江南地大物博,人口却是如此稀少,可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觉得与其在中原,北地修建水利,不如鼓励百姓迁居南方,发展江南。开放诸多优待,将江南的潜力彻底发挥出来,以满足我朝粮食需求。”

    没有一个人比裴旻更加了解江南的潜力。

    别看裴旻将青海湖吹的上天,那是因为江南并未真正的发展起来。

    一但江南发展起来,十个青海湖都给秒杀了。

    要知道偏居一隅的南宋,就是靠一个江南,养了一个国家。

    见裴旻第一次主导政事堂,并没有关注军事,而是着重抓着吏治与民生。

    庙堂上的诸位敬意之余,也觉得有些安心,开始一并讨论起来。

    李元纮在行政方面还是即有一手的,说道:“其实开发江南,我们之前有过商议,只是有个致命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江南农业发达,但商业却极不便利。多水多山,交通不便,一直都发展不起来。”

    裴旻怔了怔,也想到了问题所在,双手一合,说道:“这个其实根本不是问题,是一直没有想到点子上。江南的陆路交通确实不便利,但水陆运输却有着先天性的优势,何不发展水陆运输?还有江南的海岸线平稳,最适合停泊大型海船。我们可以鼓励海运,鼓励海上贸易,开拓一条海上商路,一条能与西域商路媲美的商路。”

    李元纮愕然道:“这不符合实际吧,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