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3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鞠躬与作揖是不同的。

    作揖与拱手、抱拳等意思相近,是相互客气行礼谦让,属于相对性质。

    而鞠躬则是以腰部为轴,整个腰及肩部向前倾斜,弯腰、屈膝以表示尊敬。

    鞠躬这种礼拜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是极少见到的。

    以他们的身份,行如此大礼。

    既见用心之诚,也见他们的情况却不乐观。

    裴旻对于五姓家族并无好感,但崔璆这样的老人家向他行如此大礼,却也自认为承受不起,一步并作两步的上前,将四人逐一扶起,说道:“几位莫要折煞在下,你们都是长辈,这般大礼,晚辈承受不起!”

    他态度真诚,并无半点的做作,尤其是对崔璆这样上了年岁的老人家。

    崔璆、卢嶷、郑虔、李载忍不住叹息,皆在心底想到,如此人物,为何不生在他们家中。

    对于今日的会面,更多了一分沉重。

    作为代表,四人都是族中的精英,不难看出来,裴旻对他们并没有厌恶恨意。

    越是这样,越表示裴旻另有所图,怀有别的目的。

    他们全族安危都握在对方手上,目的又小得到哪里去?

    裴旻逐一将四人请回座位。

    崔璆诚恳的道:“国公是明白人,经武后酷吏清洗,我等五姓七望,几乎名存实亡。作为千年名门,族人门太想太想光耀门楣,重现袭扰辉煌,以至于走了歪道邪路。而今恶果已尝,我等上下,皆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古语即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希望国公能够高抬贵手。”

    “望国公高抬贵手!”

    卢嶷、郑虔、李载三人,再一次直身而拜。

第七十九章 两个要求() 
裴旻看着拜服在身前的四人,想着他们话中的核心含义。

    光耀门楣,重现昔日辉煌。

    看着四个为了这个理想,甚至不惜舍下老脸,求着自己这一个后生晚辈。

    裴旻心中不知是可悲还是可叹。

    又看了库狄氏一眼,发现这位才智权谋,当世少有的老者,眼底竟也是感同身受。

    库狄氏见裴旻望向他,说道:“此次参与诬陷国公者,皆以诛服,受到应有的惩罚。若株连过甚,有失人望。况且现今天下大定,政令通行,与五姓家族密不可分,继续牵累下去,只怕人心浮动,反而不美。”

    裴旻心底一叹,眼眸中却有着几分讥色。

    从崔璆、卢嶷、郑虔、李载以及库狄氏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思量合乎常理逻辑。

    光耀门楣有什么错?

    重现家族辉煌,又有什么错?

    所以他们的意图冠冕堂皇,说的也是掷地有声,显得自己高高在上。

    但是他们未有想过,他们的辉煌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他们控制着舆论,掌握着知识,把控着人脉,欺压着寒门。

    正因为做到了这一切,世家才格外显赫辉煌。

    这是什么?

    这就是文化独裁。

    裴旻不可能,亦不会让这种风气,死灰复燃,开历史的倒车。

    他笑了笑,道:“不是我不帮你们,实在是你们找错人了。崔澄、崔鸿、卢杞,他们真正惹怒的不是我,而是陛下。陛下雄心万丈,有秦皇汉武之志。可他最信任的亲信,却与叛逆勾结一起反他,还离间君臣之义。陛下对此是龙颜大怒,不许任何人规劝……”

    李载虔诚的道:“常人自然劝说不得,但国公一定可以。谁不知道国公是陛下的第一心腹?陛下最是信任国公您了,您要是关说,为我等美言几句,定能劝住陛下,以消龙颜之怒。”

    郑虔亦道:“只要国公愿意出面劝说,不管成与不成,我等皆铭记于心。此恩此情,没齿难忘。日后国公但有吩咐,力所能及之内,绝不推迟。”

    裴旻摇头道:“你们说的简单,比起对陛下的了解。你们都不及我,这是自陛下即位以来,第一次遇到的恶劣情况。他焉能姑息?陛下这是打算杀鸡儆猴。唯有严惩,才能以儆效尤、防微杜渐……如今事情未到他期许之地,谁劝都没用,试都不用试,肯定不行……除非……”

    他顿了顿,没有将话说下去。

    崔璆很知趣的应道:“除非什么?还请国公明示。”

    裴旻道:“能够讨得他欢心,不是有一句古话叫做投其所好?只要让陛下高兴了,这才有机会又可能说服他收回成命。”

    “那不知我等应该如何讨陛下欢心?”卢嶷立刻接话,一副完全配合的模样。

    裴旻叹道:“陛下心系天下万民,他的心思,我等哪里猜得透。不过前些时候,我去高内侍府上作客。倒是从高内侍嘴里探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或许可以一试……”

    “请裴国公指点!”

    崔璆、卢嶷、郑虔、李载这个时候一起请教。

    裴旻道:“陛下提倡文教,人所共知,多次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整理古籍。但是效果不甚明显,为此陛下是大为恼火。对于你们也看不过眼,言语中很是恼怒。而今他如此坚持,未必没有各中原因。”

    崔璆当机立断道:“这个好说,我崔家愿以捐赠万卷古籍,以填充国库。”

    卢嶷、郑虔、李载先后道:“我等也愿意捐赠古籍万卷,满足陛下所需。”

    他们四姓家族流传千年,一代代都是书香门第,累积下来的藏书,何止千万计。

    在这方面底气十足。

    “还有!”裴旻续道:“陛下很是仰慕昔年稷下学宫的事情,有心在我大唐各地设立公塾私塾,以兴我大唐文教之风,再现稷下学宫的风气。”

    稷下学宫是称稷下之学,是战国时期,春秋霸主齐桓公田午开办的学府。

    它不只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以黄老为主具有兼容百家之学,多元思想并立,各家平等共存,学术自由,相互争鸣,几乎各个学派,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因此一个小小的学宫,产生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子、田骈、慎子、申子、鲁连子、荀子等等等等。

    毫不客气的说,稷下学宫鼎盛之时,是天下文化的中心,是世间学者心中的圣地。

    崔璆、卢嶷、郑虔、李载世人眼中闪过一丝忌惮,他们低着头,似乎不想表露出来。

    库狄氏表情也是肃然。

    裴旻没有在意他们的表情,也不用在意,他们心中的想法,裴旻用屁股思考,都想象的到。

    崔璆问道:“却不知我等在此事上可有用武之地?”

    裴旻道:“在战场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于公塾私塾来说,却是先生易得,名师难求。恰恰你们最不缺的就是名师,在下也是宗塾出来的人,深知宗塾与公塾私塾的差距,若是你们能够减少宗塾的数量,将宗塾先生派往公塾就任,那就再好没有了。”

    古代学校大体上分为三种,公塾、宗塾、私塾。

    一如字面意思,公塾是官方创办的学校,私塾是私人创办的学校,宗塾又叫族塾,自然就是宗族创办的学校。

    因为世家大有文化独裁的倾向,他们的宗塾是不允许宗族以外的人就学的。

    世家掌控的师资力量比官府朝廷又要强上三分。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朝廷明明知道世族大家尾大不掉,偏偏又不能不重用他们的原因所在。

    他们凭借着文化独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论质量干略德行都要比野路子的寒门更要出色。

    同样的东西,显然要择优而选。

    裴旻让世族减少宗塾,将能力教学水平出色的先生挖到公塾,无异于撼动他们的根基。

    “这两件事情,是陛下的心病。只要你们做到,我这里就斗胆冒险为你们向陛下求情,你们看如何?”

第八十章 天意难违() 
裴旻漫不经心的看着崔璆、卢嶷、郑虔、李载四人。

    他的这两个要求一点都不难,反而很简单,但却让崔璆、卢嶷、郑虔、李载四人沉吟了许久,一时半刻拿不定主意。

    宗塾是他们培训人才的基地,是他们的根基。

    减少宗塾,将族里优秀的教书先生调往公塾,传授寒门子弟学识,等于用自己不多的资源资敌。

    现在的他们已经做不到文化独裁了,师资力量是最大的优势。

    一但削弱自身的师资力量,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弊端。

    四人没有让裴旻等很久。

    最为年轻的卢嶷,魄力也是最足,高声道:“我等身为大唐子民,就算未有食君俸禄,也因为国效力,为君分忧。我卢家愿意听从国公安排,尽全力的配合朝廷政策。”

    崔璆、郑虔、李载听卢嶷应下来,也知情况不应许拒绝,何况这其中还有很多操作的余地,看似危机,却也可以接受。

    念及于此,余下三人也应诺下来。

    裴旻笑道:“下午我便入宫一探,成与不成,我不敢保证,只能说尽力而为。”

    “如此就谢过国公了!”崔璆、郑虔、李载、卢嶷四人闻言一并大喜,慎重礼拜。

    四人心事以了,也未作久留,纷纷告辞离去。

    库狄氏却留了下来。

    裴旻撤去了五人的茶水,让人送上贺知章送给他的茶叶,道:“我这里有从巴蜀送来的滇茶,是我贺老哥送给我的。他是礼部侍郎,常与各地官员往来,礼物不少,刚刚没舍得拿出来。老夫人,可以好好品尝……”

    华阳夫人库狄氏没有好气的叹道:“朝廷又何必对我们赶尽杀绝,况且,你真的天真的以为崔璆、卢嶷、郑虔、李载这四人是好对付的?今天他们恭恭敬敬的拜服在你的面前,是因为有事相求。只要此事一了,就算他们不敢明里跟你对抗,唱反调,应了你所有要求。可暗自然让那些教室先生,阳奉阴违,只拿俸禄不管事,你又能如何?”

    裴旻看着华阳夫人,低低的叹了口气道:“老夫人,他们的心思真以为我看不出来?只是我不屑,也不愿意与他们计较细节而已。我知您对裴家的良苦用心,这里说一句您不愿意听的话,儿孙自有儿孙福,在大势面前,任何人的抵抗都是笑话,无济于事,不如放手。”

    “我知道,他们不是那么容易妥协的,我出张良计,他有过墙梯。但终究一点,改变不了。那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冤业随身,终有还账的一天。世家已经没落,即将到了尽头。别说是崔璆、郑虔、李载、卢嶷这些无名之辈,就算是谢安、王导,这些门阀的领军人物重生,也改变不了这个局面。”

    裴旻的话斩钉截铁:“在您老面前,我不怕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现在的世家,就如天下大势一样。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一朝代能够例外,秦汉如此,我大唐未来也是如此。所以你们将朝廷视为劲敌其实是最愚蠢的,你们的敌人不是朝廷,而是大势。要是理性的看待这一切,跟着朝廷走,或许能够多维持些许时日。一味的奢求重现昔日荣光,那结果就如扑火的飞蛾,终究是自取灭亡。”

    说道最后,裴旻带着语重心长的看着库狄氏道:“老夫人要灭你们世家的不是朝廷,也不是我裴旻,而是这个天!”

    他手指着上空道:“我今日所作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大势铺路而已……”

    库狄氏呵呵笑道:“国公此话,发人深省,老生要好好思量思量。”

    库狄氏嘴上这么说,心里却老大的不以为然。

    觉得裴旻有些危言耸听,门阀世家再怎么落寞,也有一定的底蕴。

    从秦汉到现在,这天下换了一批又一批,皇帝也轮了一遍又一遍,可他们世家依旧如故。

    就算遇到武则天这样心狠手辣的帝王,一样熬了过来,还有什么困苦熬不过去的?

    裴旻也不管库狄氏是真听进去,还是假听进去,反正他言尽于此。

    时代在进步,任何违反道理,阻碍进步的东西,都将给淘汰。

    历史上就算没有裴旻的存在,百年后,也会出现最为著名的牛李党争。

    代表进士出身的寒门庶族牛党战胜了代表北朝以来山东士族出身的世族,从而宣告了士族的没落。

    裴旻发现因为他的出现,让朝廷更加重视科举,进一步的呈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门阀的局面,加快了士族灭亡的脚步。

    现今这个局势,士族的没落将会进一步提前。

    最初没有机会,现在世家送上门来,裴旻也顺势给未来铺一铺路。

    也希望到了世家没落的时候,能够及时刹得住。

    免得如历史上一样,用一次持续将近四十年的党争来宣告世家的结束。

    毕竟牛李党争是自我内耗,并不值得炫耀。

    损耗的是大唐的利益,能够带着和平的渡过,那才是真正的美事。

    两人也不再此事上细谈。

    裴旻经过今日一事,也清楚的领会到政治场上的残酷。

    尽管此次他未受损耗,但也足以给他敲了一个警钟。

    库狄氏在政治方面的思想干略,出类拔萃,毫不逊于当年的上官婉儿,甚至更犹有过之。

    毕竟她现在活得好好的,而那个内相,尸体都化成白骨了。

    裴旻有着两世为人的才智小聪明,可应对政治场上的利益纠葛,真的比不上库狄氏老到。

    他能够混迹到今日,绝大部分原因还是在于得到了李隆基的器重和信任,而不是在风雨飘摇的政治场上一步步爬上来的。

    这里也很虔诚的向库狄氏请教。

    库狄氏固然因为世家之事,与裴旻意见相左,但却分得清主次。

    裴旻的存在,对于裴家利大于弊,也耐着性子跟他传授政治场上的心得。

    库狄氏也针对当前形势,做了一个分析,同时也给了裴旻一个忠告道:“陛下最重私心,不论何时何地,国公当需谨记一点,万不可过问他的家事。即便不赞同他的做法,也不可公然与自作对。这一点,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