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 第2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怀仁拉住了一位跑的最快的,实际上他也不怎么认识的武官模样的大臣,问人家《武经总要》这本兵书哪里有卖的。

    那武官也不听他说话,头都不扭过来,留下一句“改天洒家赠你一套便是”,强扯开了杨怀仁的手就往殿外跑。

    杨怀仁纳闷,宫门口这是有送钱的还是怎么了,咋所有人都跑得这么快呢?

    他走到门口想看个究竟,却发现众人跑是跑的快,却不往宫门外跑,而是齐刷刷跑向了偏殿后边的一幢建筑里。

    杨怀仁更摸不着头脑了,也跟着众大臣去偏殿看个究竟。还没走到偏殿门口,便听见偏殿里发出一些“啊”“哦”“呜”的叫声,还叫得很暧昧。

    哎吆我去,杨怀仁惊到了,这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啊,这可是大内啊,一帮仪表堂堂的朝中大臣们竟然在宫中干这种事?

    那我也撒一泡吧……

    解决完了问题的大臣们看杨怀仁的眼神都不太对劲,杨怀仁也露出不好意思的歉意表情,也确实怪他,他在外边跟濮王斗,害的朝堂上的大臣们在大殿上站了两三个时辰。

    人家本来年纪就大,要是害得人家某某县发炎导致夫妻生活不和谐了,那还真是罪过罪过。

    上完了小号出来,杨怀仁准备出宫回家,却看见赵煦身边的那个苏公公离着八步远挤眉弄眼的给他使眼色。

    杨怀仁也明白了怎么回事,却走到他身边逗趣道,“苏公公你这是肿么了?眼皮子抽风吗?”

    “杨公爷真会拿咱家打趣,是官家吩咐咱家请杨公爷去叙话。”

    苏公公说话很客气,杨怀仁想起以前这小子对自己不客气的时候,就忍不住想笑。

    人都是这样,你没有地位没有钱的时候,总是被人眯着眼睛看,仿佛你就那么一点个儿,等你有地位有钱了,他们还是眯着眼睛看你,只不过是把眼睛眯得跟两个小月亮似的好玩。

    杨怀仁跟着苏公公来到大庆殿后的一处小阁,赵煦早站在门口等着他了,没等杨怀仁走上期那里行礼,赵煦先降阶迎了上来。

    杨怀仁才要施礼,赵煦摆了摆手道,“免了。赶紧给朕讲讲环州打仗的事情,还有那个什么关……对了,清平关一战,好像打的很好玩嘛。”

    杨怀仁心中叹气,不知道该怎么评判眼前的这位皇帝。

    赵煦十六岁了,这年代十六岁的人,就算是成年人了,结婚生子的也不在少数。但十六岁的赵煦在杨怀仁眼里,却真的还是个孩子。

    刚才大殿上发生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赵煦在听到赵宗晖通番卖国的时候,还是很生气的,在那一刻,杨怀仁似乎从赵煦稚嫩的脸上看到了那么一点点威严。

    这才过了一刻钟的工夫,他便又原形毕露了。在他眼里,打仗似乎是好玩的,清平关一战那么惨烈的战斗,在他看来或许就是个故事而已。

    杨怀仁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了。不过后来想想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怪到他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头上,他虽然是皇帝,可基本上是个活在祖母羽翼下的皇帝。

    他和一辈子出宫的的次数估计都屈指可数,东京城估计是从来都没出去过的,在安逸中成长的孩子,是不会明白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

    胡乱想了一通,杨怀仁觉得自己想的太多了,这不是他应该担忧的问题。

    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帝都是这么生活的,一辈子没出过京城,甚至一辈子都没出过皇宫的皇帝都不少,如果没有这样的皇帝,又如何来的奸佞们指鹿为马呢?

    既然他要听故事,既然讲故事是自己的强项,那杨怀仁就给他讲讲清平关上发生的事情……

第528章:天生我材必有用(上)() 
杨怀仁还是小看了赵煦了。也许不能说是小看或者轻视,而是把赵煦看得简单了。

    讲故事杨怀仁很在行,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他可以信手拈来,只不过故事中他自己的戏份,肯定是要加码的。

    比如他是怎么在西域楼海扁了西夏权相梁乙逋的恶霸儿子梁乙檀,就吹嘘的有点过分。

    “你说啥?你一个打十个?”

    赵煦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瘪着嘴用一种难以置信的眼神上下打量了一下看上去瘦瘦的杨怀仁。

    “怎么?你不相信?”

    杨怀仁说着就要撸起袖子来秀肌肉,袖子撸到一半,才想起来自己也没肌肉可秀,这才作罢。

    不过牛已经吹出去了,当然不能再抽回来,自己打自己的脸,只能发挥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自己把夸张了十倍不止的故事情节给圆回来。

    “我问你,当时我这一边就我和我两三个兄弟,梁乙檀那小子那边可是五六十个人呢,我要不是一个能打十个,我这边又是如何占据了优势的?”

    赵煦噗嗤一笑,“你就装逼吧,我才不信呢。”

    我去,敢说我装逼,你小子还学会活学活用了,看我不……不得不夸你是个人才。

    西域楼的事情可以开玩笑似的讲出来,但讲到清平关一战的时候,杨怀仁就严肃了起来,还是基本还原了当时的真实场面。

    赵煦哪里听过这么真实的战争故事,听到通远军的边军将士们大吼着“守卫家人”浴血奋战,没有后退一步的时候,赵煦简直比亲自到了清平关上还要热血沸腾。

    有几次竟忍不住摩拳擦掌跳了起来,要不是杨怀仁好几次都拽着他的衣服把他拽回来,仿佛他也要上战场跟夏军厮杀一番一般。

    赵煦忽然想起来一件事,疑惑地问道,“清平关上宋夏两军打得那么激烈异常,怎么光听你说别人,没听你说你自己在清平关上都干了什么?”

    这里杨怀仁就不敢打马虎眼了,再说他本来就觉得这一战里,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像样的功劳可以吹嘘的,更不好把别人的功劳强行安排到自己的头上。

    往自己脸上贴金,抬高自己光辉形象的事情杨怀仁是没少干的,可对于清平关一战,他是绝对不肯的,这点觉悟他还是有的。

    “实话实说,这一战里,除了私自带人上了关之外,我还真没做什么,这一战能守住清平关不破,应该是整个环州大战的关键,功劳嘛,都是那些不惧生死的边军将士们的。”

    赵煦满意的点了点头,心想若果杨怀仁说他杀了多少敌人,怎么怎么威武霸气,是没有人能证明他说了假话的。

    可杨怀仁并没那样做,而是很无私的把功劳都留给了边军的将士们,这样一个不冒功的人,在赵煦眼里还是十分值得赞赏的。

    杨怀仁嘴里“嘶”了一声,想想自己也不是一点功劳都没有,接着说道,“在清平关上的时候,我确实不能射箭,也不会挥刀,可我扔了好几十块大石头去砸顺着攻城梯攀爬城墙的夏军呢。”

    说着他比划了一下石头的大小,比一个人的脑袋大上那么一点。

    这一点赵煦是相信的,虽然不曾亲眼看见,但是他也读过不少兵书,一些基本的防守手段他还是知道的。

    在他心里杨怀仁原本是个书生,同时又是个厨艺精湛的厨子,并不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将军。

    他拉不了弓挥舞不了刀枪,而扔石头这种事,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正是他力所能及可以在一场战斗中可以做的,所以没有必要去怀疑。

    “你扔了那么多大石头,可看见有夏军被你砸的脑袋开了花?”

    杨怀仁没想到赵煦会问这种问题,他想也不想便答道,“凑,我哪里知道?当时场面很混乱,两边兵士的喊杀声震天响,头上来往的箭矢跟雨点一样密集。

    我只管搬起石头往城墙下扔,哪敢伸出头去往墙下边看有没有砸到西夏人?又怎么可能知道他们谁的脑袋被砸开了花?”

    赵煦若有所思的幻想着当时的场面,杨怀仁说得的确没错。

    杨怀仁仔细想了一下,觉得要是不说自己砸死一个半个的夏军,好像在赵煦这位皇帝心里,自己参加了一场那么剧烈的战斗,一个敌人都没杀死,是不是也太蠢货了一点?

    于是他郑重其事的看着赵煦的眼睛说道,“我觉得吧,应该是砸死了几个夏军的……

    你想啊,当时夏军攻了上来,清平关下的夏军密密麻麻的跟蚂蚁一样,我可是扔了好十几块大石头下去呢,总不可能一个人都没砸到吧?

    那个……现在想来,我在清平关上的时候,有那么几次,每当我把石头从女墙的凹口上扔下去,确实听到了墙下传来了几声夏军的惨叫的。

    如此说来,我就是砸死了几个敌人的,哥们在清平关一战里,也是有实打实的战功的,哈哈……”

    赵煦琢磨着杨怀仁的话,觉得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从概率的角度去看,他说他砸死几个夏军,完全合情合理。

    他跟着杨怀仁开怀大笑,可笑了没多久,却郁郁寡欢似的刹那间收了笑容。

    他看着屋外的新绿的一排盆栽喃喃道,“要是我也有机会能像你一样参加一场清平关之战那样的战斗就好了。

    现在的我,就像是那些养在精致的花盆中的盆栽,好看是好看,光鲜是光鲜,可除了能观赏之外,又有什么用呢?”

    杨怀仁也察觉到了,从赵煦的神情和言语里,似乎像是一个少年人在抒发内心的烦恼。

    杨怀仁本想大大咧咧安慰他一句“你将来也有机会的”,可想想这么说似乎不太合适,这种事他也做不了主,只好换了一种方式劝慰道:

    “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没有用的,就像农民种的庄稼,就是为了秋天的收成,让天下人不会饿肚子。

    道路上种的大树,就是为了在烈日里,能给过往的行人以阴凉,而这些盆栽和花卉,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看到它们的时候,不也是感到身心愉悦了吗?

    所以说啊,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529章:天生我材必有用(下)() 
“天生我材必有用?”

    赵煦喃喃道,“话是这么说,可你能在战场上杀敌,又能引出个通番卖国的王爷来,这种事,假若换做是我,还能办得到吗?

    再不济,就算你不当官,不封侯,凭借着一身的厨艺,走到哪里都可以安身立命,吃喝不愁,可我呢?如果我不是皇帝,我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杨怀仁听着赵煦越说越悲戚,也觉得他的情绪越来越不对劲。

    在他看来,对于赵煦这样的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人来说,这个时期正是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期。

    当一个人,告别了童年,逐渐步入成年人的行列中时,难免对事物产生了新的看法,然后拿这种成年人的看法去衡量过去少年人的自己,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困惑和忧虑。

    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这种成长的阶段,要么有个长辈来逐步引导,要么让他自由发展,通过犯错,感受痛苦,再知错能改的步骤强行成长起来。

    杨怀仁想了想,在宫中确实缺少这么一个引导赵煦的人,高太后自然不会教他怎么变得更强大,而朝中的几位身为帝师的大学士们,只是按照他们的想法,强行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赵煦。

    在他们眼里,赵煦或者是一个挡在他们争权夺利前边的绊脚石,或者是一个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操纵着去跳舞的提线木偶。

    不得不说,北宋时期的皇权,实在是太孱弱了,要么是外戚当权,要么是文官对皇权进行道德绑架。

    而北宋后期的几位皇帝,也都是性格太文艺太软弱了,被别人操控了不说,还像养金丝雀一样养在金丝镶边宝石做缀的豪华笼子里。

    这种事,杨怀仁不敢,也没有能力当着赵煦的面去点透,他能做的,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尽一点绵薄之力,但求无愧此生,仅此而已。

    面对这样的赵煦,杨怀仁似乎也不再怨恨他当初在杨母抬棺跪在宫门口时,没有站出来在高太后和百官面前替他求情了。

    “既然‘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有理,就不要武断地去怀疑自己。

    就拿我是个厨子做菜来说,一道美味的产生,厨艺的技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制作这道菜所需要的食材,还有调味所用的调料,也同样重要。

    如果追溯到上古时期,人类还是茹毛饮血的呢,随着时间的推荐,人类才渐渐学会了圈养牲畜,培育和种植粮食作物。

    也正是因为人类变得聪明了,才学会了这些,而有目的的圈养牲畜,有计划的种植农作物,让人类的食物更加种类丰富,人们的饮食也变的更加富有营养。

    丰富的营养摄入,又让人类越来越聪明,又逐渐尝试着去创造和发现更多的食物种类,就这样一种良性循环中,人类才逐渐走到了今天。

    食物的发展其实和一个人的成长,是比较类似的。我们的人生路途,越走下去,经历的事情就越多,正是从这些或痛苦,或快乐,或疑惑不解的经历当中,我们逐渐的成长。

    每一个人都是从呱呱坠地,什么东西不懂只知道啼哭的婴儿开始的人生历程,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或者有一技之长的。

    经历的天真的童年,懵懂的少年,才会慢慢成长到成熟的成年。你之所以觉得自己没有用,正是因为你还没有成熟起来。

    不过你也不用着急,很快你就会经历很多事,也很快就会成熟起来,到那时,你就找到你是哪块材料,你的人生意义在什么地方了。”

    杨怀仁讲了一大堆,话中口气也根本没把赵煦当做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当做一个年少的弟弟来教育的。

    其实说完了之后,杨怀仁也觉得自己有点自作多情了,这种事,他不说是对他一点影响没有,但是说了,要么赵煦真的当你是个兄长一样的人生导师,要么会觉得你懂得太多了,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敢教育去皇帝来了。

    好在赵煦这个皇帝性格还是比较好的,他抬眼望着窗外,回味这方才杨怀仁说过的话,似乎陷入了沉思。

    就这么过了好久,眼见着外边的天空从明亮逐渐变得昏黄起来,赵煦才回过神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