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淡为官- 第6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点在公路修造上也同样是如此,利用高架桥来缩短落差较为巨大地段的距离,这种做法在此之前是没有的,而这些工程师们则创造出了高架桥这种方便的建筑结构,使得一些地势不平坦的地区也能够连入到整个国家的公路网络中去,不得不说这对于工部来说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就连水利工程也是一样,原本宋朝之前的朝代,解决水利问题,往往就是依靠那几个治水家族,由他们来专门进行治理,其他人是很难参与进去的,而现在,治水问题可以由这些工程师们来解决,他们也想出了许多的办法,在如何防洪,防涝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在大学扩招的过程中,自然也会出现一些学品不好的人,但数量毕竟是在极少数,毕竟宋朝一年出生的孩子大概在一百八十万人左右,最终能够进入大学的人不过只有二十七万人而已,可以说是佼佼者,之所以四十万大学生的名额,最终只有二十七万人可以进入,是因为其他十三万的名额,是给殖民地人以及外国留学生的。

    宋朝是世界霸主,自然也需要在全世界扶植自己的代理人,这些地方上的权贵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宋朝来接受教育,等于是变相接受了宋朝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时在宋朝生活的这一段时间,不可避免的会接触许许多多的宋朝人,看到宋朝的繁荣发达,心里自然会对于宋朝有一份归属感,而这也让宋朝的殖民或者是与这些国家的交往会更加的融洽。

    因此有一些名额是专门留给这些人的,除此之外则是海外的宋人,如今在海外打拼的宋人数量大约在一千四百万左右,相当于本土的七分之一的人口,他们之中也有相当多的人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本土来接受教育,这些人大多是当地有权有势者,宋朝自然需要跟他们保持联系,让他们始终记得自己是宋朝人,这样一来,十三万个位置自然也就瓜分一空了。

    一百八十万人争夺这二十七万的名额,相当于每六个人才能有一个人上大学,比例可以说是十分低的,在这种状态下,能够上大学的,几乎都是万里挑一的人,绝对算得上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因此虽然会有那种考上大学之后就怠惰的人,但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是有理想有能力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十分的刻苦,同时在进入社会之后,往往也会做出很大的贡献,那些懒惰的人,不学无术的人,只是极少数极少数而已,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即便是士族家的小孩儿,能够上大学的也基本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出现败类的情况当然有,但绝对不会多,毕竟士族的家庭教育十分严苛,同时他们生长的环境与普通人又不同,是一个十分严苛,且礼仪繁多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之下,这些士族家的子弟,几乎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被严格要求,必须要表现出一名士大夫该有的气节和状态,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都不差,不学无术的人可谓十分稀少。

    毕竟大学的圈子很小,一个士族若是不学无术,立刻便会被传扬开来,然后成为笑谈,甚至当地的报纸都会争相报道,士族对于名声最为在乎,所以每一个家庭在培养孩子这一方面,都会下最大的力气,除了极个别混的,大部分人都是十分的认真,至于其他外国留学生,就更是如此了,他们来到宋朝学习先进知识,是为了回去报销自己的家族,或者是自己的国家,许多人能够来到宋朝,其高昂的学费甚至是由国家付的,自然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的刻苦用心,不然他们又哪里对得起自己的国家和亲人呢?

    能够被自己的国家送出来的人,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来到中国,恨不得每天都当两天来花,他们的状态就是没有社交几乎每天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实验室,甚至连自己的宿舍都很少回去,这样的人又可能懒散呢。

    唯一比较懒散的人群,大概就是殖民地来的留学生了,这些人大多都是当地权贵的子孙,在当地本就是土霸王,来到宋朝读书,依靠的是家里的权势和财富,许多人只是希望来宋朝玩而已,见见世面,根本就没有学习先进知识的意思,所以这一批人中,不学无术的比例相对来说要高得多。

    这也容易理解,作为殖民地,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宋朝维持当地的稳定,使得宋朝可以持续不断的从这些地方得到财富,因此对于他们能够有多高的科技水平,宋朝本来就不怎么期待,而对于当地的权贵们来说,读书也不会有什么用,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帮助宋朝维持和平,至于其他的工作,根本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他们也不把自己当做这片土地,曾经国家的主人,只一心一意为宋朝服务而已,所以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就不会把重点放在读书中,而是在权谋上。

    如何让自己的家族世世代代掌握买办这个位置,享受荣华富贵,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去宋朝,只是见世面,或者是让他们多认识一些宋朝的达官贵人,以此来确保自己家族的未来能够长盛不衰而已。

    当然,真正来读书的人也不是没有,这些人不甘于只当一个买办,而是希望建设属于自己国家的工业体系,这样的人自然也有,且是占大多数,但在这群人中,无疑殖民地来的人,相对来说,不学无术的人要多一些。

895() 
徐宁的工作踏上正途,徐清在开心的同时也略微有些担心,毕竟高强度的工作可不是人人都吃得消,而徐宁到底能不能在身体上坚持的住,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徐宁迫切的想要展示出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工作中,自然就会更加的忘我,有的时候甚至忙起来连饭都会忘记吃,这显然不是一种好的生活习惯,但也没办法,徐宁正是在拼命的时候,徐清不可能去劝他不要这么拼,即便他说了,徐宁也只会表面上听,实际上依旧自我。

    所以徐清能够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妻子每天给徐宁准备好饭菜,让他按时吃饭,如果去到外地,则要让他的仆人提醒徐宁要记得吃饭,这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若是工作的太辛苦,导致身体出现问题,那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徐清的政治资源还需要有徐宁来继承,长命百岁才是政治权利得以保障的关键,而徐清除了在关注徐宁之外,也在开始准备培养其他的优秀人才,一个朝廷或者是政府,不可能永远靠着一个人,这样的朝廷虽然有可能短暂出现一段繁荣时期,但也会随着这个人的离开而逐渐崩塌,所以培养一个优秀的继承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接下来就是培养一个优秀的官僚团队,所以徐清最近一段时间也在不停的从中层官员中选择一些优秀的人,让他们离开朝廷去地方上担任长官,去考验他们。

    在宋朝之前,宰相必出于州郡,而在宋朝之后,许多宰相甚至没有担任过地方上的长官,往往是刚入仕就从学士开始然后一步步往上爬,到了明朝之后,甚至很多首辅以没有担任过地方官员为荣,认为担任地方官员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此地方官员不是说高官,市长一类的,而是县令,认为这是进士中比较低等级的人才会干的事情。

    而在唐朝时期,宰相大多都来自于州郡,有地方上的工作经验,而到宋朝以后,这一点就慢慢开始淡化了,之所以会如此,也是因为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及之后的五代十国给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一个巨大的阴影,这个阴影造成了两个后果,第一个后果就是军队必须掌握在朝堂的手里,即便是地方上的将军也不能掌握军队。

    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将军掌握军队,从而导致整个国家开始向着失控的方向前进,为此宋朝的皇帝们将军权一分为二,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另一方面则是把军队的钱和后勤分开,不再归将军自己管辖,第三点则是由文官来统帅武将,以文制武,这就是宋朝对于军队的策略,也正是因为如此,从宋朝开始,大规模的兵变便就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虽然也因为如此,导致宋朝的文官势力越来越大,而武人的地位越来越低。

    但这起码保证了和平,且即便到现代也依旧沿用,如今现代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工业国家,基本都是采取以文制武,军队归国家控制,而非军队拥有自己的产业和财源,以此来保持国家的稳定,也保证军队的纯洁性。

    而第二点就是文官的势力,起于地方的官员,往往会带有十分浓烈的地方色彩,当他们当上宰辅的时候,就会对国家的政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这种作用具有改变历史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唐朝之前,士族的力量还十分强大,他们不需要经过科举就能担任官员,且是朝堂之上的高官,因此皇帝选择出来的官员,往往只能够先到地方上去历练,所以对于唐朝的皇帝来说,地方上来的官员,才是自己的心腹。

    可到了宋朝,士族已经被严重削弱,导致无论是不是士族出生,都要从底层一步步当起,这就导致唐朝中晚期的时候出现了上面描写的色彩,地方官员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他们往往会成为地方上的代言人,甚至为自己地方上将军出谋划策,视皇帝为无物,所以到了宋朝的时候,宋太祖吸收唐朝灭亡的教训,开始提高纯臣的待遇,这些人从一开始就是在学士的位置上慢慢升起,以保证他们的纯洁性,这些人将只会忠于皇帝,以保证皇帝可以掌控朝局。

    但到了后期之后,就会发现这些官员虽然对皇帝忠心耿耿,但在治国上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宋朝中期以后也就慢慢改变了这种情况,官员始终还是需要有实干过的人才能担任,但文臣担任宰辅的格局却在早期被定了下来,后来虽然有几个人突破重围,比如王安石便是如此,但最终这一套制度还是沿袭下来,直到明朝也是如此。

    而到了徐清这个时代的时候,正是学士高于县令的时代,前面的几任宰辅,几乎都是从太学生,进士这一路上爬上来的,来自于州郡的官员已经十分稀少,而徐清显然是要改变这种情况,一个官员对于历史十分熟悉,对于政治十分熟稔,这样确实可以维护国家的稳定,但国家的发展,还是需要依靠一批技术性官僚才能做到的,因此提拔州郡地方上的官员,便是徐清认为的重中之重。

    这些人的出生不一定很高,甚至有一些连士族都不是,但其中的人才确实很多,如果徐清不去做这件事情,那么他们很可能等到退休也最多是一个县令,或者了不起当一个副市长而已,毕竟这已经是一个普通人的极限了,但徐清的提拔却能够让他们进入道这一行政级别,甚至是在朝廷工作,如此一来,他们的地位自然就能够很快提升,而他们的工作经验也会得到增加。

    可以说徐清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不合规矩的,毕竟吏部才是负责官员考核的部门,而徐清这么做,无疑是在抢夺吏部的权利,这一派系自然不会特别的满意,但好在宋朝本身就有越级提拔的制度,比如说宋朝的宰相很多都是从六七品官直接提拔到宰相这个位置上的,被称呼为参知政事,也就是临时宰相的意思,当皇帝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能够从一介小官瞬间成为国家的领导人。

    当皇帝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离开,这些人不算是正式宰相,但却拥有宰相的权利,可以算是一种高级的临时工,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徐清的做法虽然让吏部不满,但徐清还是可以做,再加上他提拔的人员中,并不只有自己派系的人,而是各个派系都有照顾,还有一些则是根本没有派系的中立人士,也正是因为如此,倒是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当然,徐清这么做,也自然会招致一些不满,有的人会认为他这是在结党营私,在用自己的权利拉拢这些年轻的官员,从而让他们听命于自己,对此徐清也很是无奈,且无法反驳,因为这其实是事实,虽然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对于这些年轻官员也没有什么拉拢的心思,但站在这些年轻官员的立场上去想,徐清的帮助等于是帮他们解决了十几年的攀爬时间,直接站在了更高的位置去做事情。

    这样一份功劳,谁又敢说自己不会被其影响呢?还有一些官员,甚至没有士族的身份,而徐清的提拔则让他们拥有了士族的身份,不仅仅是自己得意荣华富贵永享,便是自己的家族也可以繁荣昌盛百年,这样一份恩德,又有谁敢忘呢?

    试问若是徐家的人在他们所控制的领域内犯错了,他们敢判么,根据国法自然是要处罚,但依照道德,徐清是提拔他们的人,说一句恩人丝毫不过分,谁又敢去惩罚这个人呢?历史上像海瑞这样敢于对自己恩人翻脸的人还是很少的,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帮助自己的恩人,违反国法而站在道德的这一边,更何况徐清是宰相,这就不仅仅是道德更是前途的选择。

    所以虽然徐清并没有这么想,但许多被提拔的年轻官员却一定会这么想,所以徐清也无法反驳,这让他的内心十分郁闷,同时他也明白,自己这样的提拔终究不是一件好事,制定一套可以让优秀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的办法才是最好的,也是最不会让人有什么意见的。

    如今的这一套公务员制度,在刚刚定下来的时候无疑是先进的,毕竟他否定了原本的科举制度,从而让朝廷上下所有的职务都变成了可以通过考试而获得的,不再是像原来一样,只有长官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而其他的吏员则是世袭的。

    是的,在中国很多人认为中国并不存在世袭,所有的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诞生的,这一点确实没有错,但吏员却不是,从宋朝到明朝,甚至清朝,吏员都是世袭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在古代中国有一股势力,叫做乡绅,他们把控着国家的最基层,而皇帝,其实只是最大的那一个地主而已,国家之间并没有完成真正的统合,所谓皇权不下县,正是这个意思。

    而徐清的做法,则让官员职位变成了自由流动的,不仅仅是官员可以通过考试和工作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