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淡为官- 第6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新城区的放假想要降低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故而朝廷又想出了一种新的办法,那就是卫星城计划,相比起新城区来说,卫星城要离主城区更远一些,往往中间还会有农田相互之间隔离,然后在主次上,自然也与新城区不能相提并论,但卫星城计划有一个好处,就是土地十分便宜,朝廷可以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卖给建筑商,从而房价自然不会特别的贵。

    且卫星城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这些城市距离主城区比较远,因此在风格上不需要跟主城区保持一致,完全可以快速建造一些筒子楼公寓出来,这些楼房搭建速度快,同时价格也更加便宜,毕竟这些住宅楼可以搭建的很高,一栋楼就可以住下一百户人家,相比起那些中心城区和小城区只有两三层高的房屋,最多也不过十几层的楼房,自然是更好不过的。

    这两招几乎就能够解决农民进入城市之后的住房问题,除此之外,第三点就是开通买房贷款,允许私立银行和公力银行开展房贷业务,由朝廷规定一个最高上限,然后银行们自己竞争,从而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贷款利率,通过这三点,房价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而卫星城的出现也开始使得大城市们开始朝着产业分化的方向前进。

    前世中国的很多城市,往往所有的东西都在主城区,人住在主城区,工业生产厂也在主城区,政府办公机构在主城区,大学城也在主城区,整个主城区什么东西都有,人来人往,也是乌七八糟,尤其是工业区在主城区,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在宋朝城市刚刚发展的时候也是如此,毕竟那时的人们还没什么城市规划的经验,并不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工厂修建在郊外,招工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当时的人,往往会把工厂直接修建在城市里,招工方便,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可随着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加,中产阶级开始出现,进而快速庞大,他们的工作与工业生产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他们却要同样呼吸着工业生产的废气,这自然引来了许多的不满,许多地方政府也纷纷开始对工厂进行搬迁,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的好,毕竟这些工厂都是私人资本的,你想要搬迁他们,往往需要能够说动他们才行,而单单凭借地方衙门,想要搞定这些跨国集团显然是很难的,唯有朝廷利用国家权力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而朝廷对于这件事情也知道必须要改,但到底如何改,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应该把这些污染产业放到殖民地去,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但如今尚且还没有到后现代,大多数即便是最先进的产业,,污染也是不低的,这些产业自然不能转移,他们必须留在中国本土,才能保证最先进的技术始终被宋朝所掌握,而这些产业不能搬,就需要找一个地方进行安置。

    如何安置,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背后牵扯的关系也十分的复杂,毕竟这些掌握有最先进科技的公司,其来头都不小,背后也都是士族在幕后掌管着,想让他们搬,但也必须要征得他们的同意才行,首先他们的利益不能受损,第二招工要方便,这些都是朝廷需要去做的,但对此朝廷也是争论不休,而卫星城的计划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卫星城距离城市有一段距离,这就保障了这里的土地价格不会很贵,工厂搬迁到这里来,价格就不会特别的高,二来随着宋朝大力推行卫星城,这些工业卫星城就会涌入一大批的工人,这些工人住在这里,自然就可以为工厂服务,在附近就可以找到工作,对于工人来说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不然想要找一份工作,就得去市中心,那这房子买在郊区自然也很不方便,让他们可以就近工作,在附近生活,同时能够给他们一个稍微舒适一些的环境,这无疑是朝廷需要去做的。

    在这里,他们可以拥有一个一百平米的屋子,不再需要住在狭窄的棚屋里,虽然会有污染,但本来也就有,倒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这些卫星城距离主城区又不会特别的远,进行运输也十分的方便,来回路程相比起城市里的地价来说,要便宜的多,同时污染也不会在城市里直接排放,对于城市的卫生来说,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卫星城计划,在工业领域上自然得以通过,而其他领域自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毕竟这些产业相比起重工业来说,其背后的势力都不是特别的大,想要动他们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

    因此卫星城计划,等同于是产业分工计划,像昆山初步规划有两座工业城,一座大学城,一座从事科学研究的卫星城,三座农业城,一座文化产业城,一座休闲度假城,这些城市让昆山的产业得以互相分开,而不在联络在一起,形成一种互相之间彼此密切联系的状态,有助于产业的改善和从业人员分布的调整,也可以给中心城区解套。

    中心城区的放假之所以高,便是因为所有优秀的人都想要住在那里,那里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而如今,将这些资源都分出一部分去成立一个专门的城市,自然也就为中心城区解套,虽然依旧会十分的堵,因为城市的重要结构依旧在这里,衙门,经济,金融,火车站,港口,这些都是一座城市的命脉,而他们始终是建立在城市中心的,因此虽然人口会下降,房价会降低的,但相比起其他地方来说,依旧会高的离谱。

870() 
如今宋朝的城市,大体上与工业时代下的发达国家差不多,烟囱林立,环境很差,唯一不同的就是高楼大厦很少,看看伦敦,到处都是那个时代的高楼大厦,而宋朝的高楼大厦几乎都建设在新区或者是卫星城中,原本的街道依旧保留有原来的模样,这是最大的不同,这可以说是徐清的执念,不过作为首相,他的执念自然也变成了宋朝城市治理的理念。

    不过即便再怎么保护,城市也依旧会被时代所波及受到影响,旧城改造就是如此,原本许多破烂的建筑物自然不可能存在,徐清想要保留的是这个时代文化上的瑰丽建筑上的奇观,以及古色古香建筑,可不是那些茅草屋,展瓦房,那些东西没有任何值得保存的地方,自然是要全部淘汰,而一系列新建筑的出现,也都会破坏城市原本的样貌,所以徐清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神似而形似则被放到了一边。

    不然旧城区永远只能保持古代的样子,那么最终他们必然会衰落,毕竟没有人愿意在新时代依旧住在新时代的地方,最后他们就会变成旅游景点,而不是一座城市的中心,因此旧城区自然是需要进行改变的,许多重要机构也才能继续留在这里,旧城区也依旧是整座城市的中心。

    就像汴京城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希望住进中心城区,这里所说的中心城区并不是市中心,汴京的市中心被士族的官邸,豪宅,庄园以及皇宫所瓜分,普通人是不能进去的,所以西城区便是大众心目中的中心城区,这里到处都是繁华的闹市区,所有最重要的公司总部,组织都在这里设立,自然是最繁华的地方。

    但这里与宋朝传统的建筑也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是房屋建筑的材料就改变了,原本中国人很喜欢拿木头造房子,可木头造房子注定了房子造不高,同时内部空间也比较小,看看欧洲的宫殿,往往内部空间要比中国宫殿大得多,中国宫殿往往是样子很大,但里面的空间其实并不是特别的大。

    我们在电视剧里常常看到太和殿,保和殿,里面的空间似乎大的惊人,但你若是真的走进故宫里,就能看到其实真正的宫殿,里面的空间并不是特别的大,也难怪古代皇帝们上朝的时候,整个宫殿里面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能够站在里面,其余的官员都要站在外面等待皇帝的接见,不是不想站,而是里面的空间太小实在是站不下去。

    这就是木质结构房屋不好的地方,而工业革命之后,钢筋水泥混凝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建筑物内部的空间自然变得很大,而相对于狭窄的房间,这些新建筑无疑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毕竟内部空间大的同时,通风和采光都要好很多,不像中国古代的房子,采光往往是软肋,一般屋子里都很黑,这些都是木质结构房屋的坏处。

    同时木质结构的房屋也不好保存,去欧洲旅游,往往能够看到上千年的古建筑,罗马斗兽场,雅典卫城,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中国同时代的长乐宫,未央宫,长安城,早已经变成了一抔黄土了,这就是木质结构不好的地方,中国最古老的木质结构是唐朝的,大多数都必须要小心维护才行,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而欧洲的建筑都是石头搭建起来的,所以即便欧洲的战乱更加频繁,但大多数建筑都得以保存,一直留到今天,这就是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当然,中国的建筑也有许多很优秀的地方,比如说造型十分优美,相比起欧洲建筑的宏大来说,中国建筑物往往在细微处能够见到许多别样的色彩。

    这主要是因为在欧洲,能够建筑宏大建筑的大概只有教会和皇族,其他人是很难建设什么宫殿的,不像古代的中国,读书人们往往会自己买下一块地,然后建设一座园子来作为自己读书养老的地方,正因为这种士大夫的文化,使得中国的建筑物,不仅仅有皇宫这样宏大的题材,也有读书人这种类似于精英阶级的建筑风格存在。

    而欧洲则不同了,所有石头建筑几乎都是以教堂为中心,因此教堂虽然漂亮,但因为题材的限制,大多数都是森严宏大,很难有其他的风格,而中国因为士大夫阶级的存在,以及中国古代的富裕,导致建筑不仅仅向着宏大发展,也向着小瞧玲珑,精致发展,产生了多样的格局,这是中国建筑最大的优点。

    第二个优点就是中国的古代建筑特别重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与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有关,儒道释三家,无论是哪一家,都带有这些思想,尤其是道家,特别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国的建筑物也往往是将景和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得这些建筑物充满了瑰丽的色彩同时,也与周边的景色相互融合,不会突兀,建筑物仿佛天然就应该出现在那儿似得。

    这一点与欧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的建筑物往往鹤立鸡群,凸显神明至高的地位,许多建筑物在自然之中,也会有突兀的感觉,这与他们人是上帝的宠儿,上帝保护人类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灵长,是地球上理所应当的统治者,因此在建造景物的时候,往往不会考虑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是想建就建了而已。

    而中国读书人在这方面显然表现十分优异,其中最能体现自然与景物之间和谐的无疑是读书人所发明出来的园林文化,尤以江南园林为最出色的代表,这些园林将景物之间的联系完全贴合在一起,使得许多地方浑然天成,根本就像是原本就是这样的,而不是匠人捏造出来的景致。

    建筑物搭建在这一处地方,非但没有让景色失去原本的美丽,甚至还为景色增添了不少味道,这在许多古建筑上都能闻到这一股味道,而欧洲的建筑就缺少了许多,这方面的色彩,就像中国人耳中鼎鼎大名的天鹅堡,建设的十分漂亮,可当你看到他的时候,往往只会为他的雄伟而惊叹,带当你把视角放在整个天鹅堡和周围建筑物之间的联系时,你就会发现天鹅堡的存在,并没有使得整个周围景色更上一层楼,而只是表象出了不突兀而已。

    而天鹅堡无疑是整个欧洲最为杰出的建筑物之一,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的作品,可即便如此,也最多只能做到不突兀而已,并没有达到为自然增色的效果,在这方面,中国建筑无疑是有着极高优势的。

    第三点则是中国建筑对于空间的运用也十分巧妙,既所谓的庭院文化,一进,二进,三进,四进,通过将空间拆分,从而在一个地方同时展现出多种不一样的布置装饰,让人有移步换景的感觉,这也是中国建筑所独有的,而在欧洲的宫廷也好,教堂也好,虽然壮观,但景色往往千篇一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而中国建筑则不同,这一点其实与中国和欧洲的民族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欧洲是商业民族,所以他们的人民大多数就比较自由一些,能够通过旅行去看一看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还有战争的因素,贵族们通过战争使得许多人可以奔走在欧洲的大地上,而中国则不同。。

    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导致中国的文化必然宣导人不要到处走动,最好就在自己的村子里,一直种田,而脱胎与农业文明的士大夫阶级,自然也保留了这种传统的思想,因此大多数人都是不会到处走动的,尤其是皇帝,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平日里便是出个门,都是前呼后拥的,又哪里能够去其他地方看一看,因此中国古代的文人也好,皇帝也好,在修建自己的住所时,就必定会把许多其他地方的建筑都修建在自己的院子里,如此一来,不需要离开自己的家,就能够看到全国各地的美景,像清朝的圆明园就是在此思想上的集大成之作。

    其中既有江南的许多风景名胜,还有许多古代的场景,将中国历朝历代诗词歌赋中的景色融入其中,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而这些都是徐清希望保留的,但单单保留这些也是不行的,因为这些建筑,都是跟富人有关,穷人是用不起的,而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建筑,才是能够长久使用,且老百姓的负担也不会太重,所以虽然整个西城区的建筑看上去都是古风的,但无论是内部结构,还是使用的材料以及布局,几乎都是现代的,唯有造型上带有中国建筑的特色,其他地方,几乎全部被改变。

    就有点像是日本人的改造计划一样,日本人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出色,保留下来的建筑,既有古代日本的风味儿,也不会让人觉得太过于古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像日本许多寺庙,要比中国漂亮的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