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淡为官- 第6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住在城里的人则享受着电力的好处,他们自然不干,便也组织起了游行队伍,整天在衙门口示威静坐,总而言之,就是什么都好说,就是电站不能修在自己家的门口。

    这让广州府衙门也很被动,因为事实却是是很多电站都爆炸过,也出现过很多的问题,纵然电力公司已经说了好几十遍,这种新的电站已经综合了以上所有电站的优缺点,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可依旧很难让郊区的民众们满意,在他们看来,这实在是太危险了,最后就是不愿意让这座电站工程得以施工。

    最后闹得没办法,只能由电力公司出面,与周围的农户签订契约,保证只要这座电站出现了问题,导致郊区的民众财产或者生命受到了损失,电力公司将全权负责,并且三倍赔偿,在这样的巨大不平等条约之下,周围的居民这才纷纷改变了态度,毕竟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电厂发生事故,从而导致他们的农田或者是居所被破坏,从而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至于生命,倒是没什么好担心的。

    毕竟电站不是真的炸弹,就算出现了故障,爆炸的几率还是很小的,人一般是不会死的,最大的问题恐怕是废水泄露的问题,到时候他们就不能再继续住这儿了,而电力公司的承诺,保证了他们的合法权益,这让大部分人得以松口,电站也终于得以实施建造,可谓从开口,这工程就带着坎坷。

    而在修建的过程中,也是一路不太平,郊区的民众是接受了,但眼看着电站越来越大,周围的民众也越来越不安起来,毕竟这是新事物,广州之前有一个小电站,不过是如今这个电站十分之一左右的大小,那巨大的烟囱,就足以让人们抬头仰视了,更何况是这个巨大的电站,一排二十几个烟囱杵在那里,就足以让人感到害怕了,更何况那工业气息浓郁的电站,大多数人确实是会感到害怕的。

    更何况还有一些社会上的投机分子,借机传播一些谣言在民众之中,便再一次裹挟了民意,对电站发动了舆论战,这其中很多理由按照徐清的眼光来看,都是十分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说有一种谣言是说,那根本就不是电站,而是朝廷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大墓,乃是这片土地居民们祖先的墓,这眼下的电站不过是掩耳盗铃,他们真正的目的是把下面的墓给挖了,拿里面的东西而已。

    这种胡扯一般的话,但在这些居民们听起来,却觉得这才是事情的真相,还有的则说,电站修建在这里,会破坏当地的风水,从此以后,这里的地势将从聚财变成破财,这对于许多民众来说,简直是比挖祖坟都要来的可怕,这些谣言的散布,也给电厂的修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后来广州府的衙门去查询这些谣言的来处,发现这些谣言的渠道也是五花八门,有些是无政府主义者的传播,还有的则是蒸汽机利益集团的传播,这也是最主要的背后支持者,其中的道理也很能想通,若电力得以广泛普及,那他们现在这些依靠蒸汽机赚钱的企业,自然会遭受十分严重的挫折,原本只有几万伏的小电站还没什么,根本取代不了他们蒸汽机的地位。

    可如今这个两百万伏的电站则完全不同了,他已经可以替代好几座工厂的蒸汽机了,若是再这么继续发展下去,他们这些贩卖蒸汽机核心零部件的集团又该怎么办?这其中涉及到的利益可谓十分庞大,许多人自然不愿意自己的利益被拿走,所以便散步谣言,希望通过当地的民众,来阻止电站的修建。

    可他们实在是太小看徐清的决心了,这家电力公司全称是国家电力网络公司,乃是半官营的机构,其中官方股份占据百分之五十一,董事长由官方派遣人员,公司设立董事会,官方是最大的股东,其余各方占据百分之四十九,以保证企业由朝廷直接控制,而不会被民营资本所操纵。

    对于国家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徐清是绝对不会放任民营资本随意操纵的,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就像电一样,若是交给民间来发展,恐怕电价也好,还是电力的覆盖程度都会相当有限,且有可能造成垄断,这些基础能源之类的东西,是最容易造成垄断的行业,并且赚取暴利。

    与其如此,还不如由朝廷来进行统一规划,再交由各个电力公司自己施行,以保证资源不会被浪费,而也正因为电力公司的背后是朝廷,所以电力公司才有胆子去跟居民们签订所谓的对赌协议,不然一家民营企业,是断然不会签约的。

    而之前之所以对蒸汽机没有进行国营,便是因为徐清判断这种技术很快就会过时,然后被内燃机和电力所取代,对于这样的技术,就没有必要由国家来直接控制了,交由地方,不仅仅能够发展更好的市场经济,也能够让民众得到发财的机会,朝廷不直接夺取利润,这对于整个国家走向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自然是好事。

    但电力则不同了,即便是到现代,电力也依旧是最为重要的能源,他是贯穿整个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必然会持续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于这么重要的能源,必然是要国家来进行控制,徐清才能安心的,同理内燃机,也同样是如此,这些都已经超脱了工业化最初级的阶段,开始进入到成熟阶段,若是这些资源,被民营控制,对于国家的安全来说,就会产生十分巨大的威胁,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不仅仅是徐清不允许,而是士大夫阶级也不能允许,若是这些资源和企业全部在资本的手中,这等于是把国家的命脉放在了他们的手里,那他们这些士族又该怎么控制他们?到时候恐怕资本家就会反过来骑在他们的头上了。

    说到底,谁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就是看谁掌握的生产资料多,谁就是统治者了,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们掌握生产资料,他们自然就是统治者,便是政客也是为他们服务的,而在宋朝,士族就是统治者,士族自然要掌握最高级的生产资料,就是电力,内燃机,军工厂之类的,如此,他们才能把控住国家的经济命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是经济完全被资本所把控,那么距离士族的覆灭也就并不遥远了,所以与其说是徐清不答应把电力交给民营企业,还不如说是整个士族不答应这件事情,因此电力公司,自然是由国家来控制的。

    当然,单纯由国家来控制,也容易引起非议,所以便采取股份制,允许资本进行投资,虽然不能决策电力公司,但也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对电力公司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也算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了,毕竟资本需要利用,但也不能单纯只是利用,资本与士族相互平等,这才是最重要的。

    凭借官方背景,电力公司自然不会畏惧这些谣言,由朝廷所掌握的三大报纸,立刻开始辟谣,同时广州府的衙门也对这些传谣者进行了十分严厉的处罚,那些想要浑水摸鱼的人,全部都被扔进了监牢,同时朝廷还对这些谣言者的老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税务审查,让他们吃了不少的苦头,即便他们做的账没问题,可顶不住税务局的人来三番五次的查,纵然是真的没问题,都得给你弄出一些问题来,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有问题,那就更是不胜其烦。

    最后只得缴械投降,把谣言给平息了下去,但这也依旧没完,电厂的建立是顺利了,但是在把电线搭设进入城市中时,又出现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电线杆的问题,许多小孩儿看到电线杆就想要爬,这上面可是高压电,碰到就是个死,所以为了防止小孩儿爬电线杆,去触碰电线,电站只能把电线杆升高,以保证小孩儿爬不上,除此之外,就是给电线杆打蜡,让电线杆变得很滑,小孩儿根本爬不上去。

    同时进行基础的义务教育普及,告诉他们电线杆是有着很大危险的,若是看到电线掉落在地上,则要远离,这上面都是高压电,即便不碰,只是靠近电圈,就会出现巨大的危险,很容易就会死人,通过这些普及,来使得民众不要去触碰电线,见到掉落的电线,也要立刻联络当地的警察,让他们来处理,而不是自己直接走上前去看。

    而第二个麻烦的就是关于房屋改造,将电送到城市做到了,怎么把电送到千家万户去,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麻烦,在吃之前的做法是直接拉一根线,就把电给穿进去了,可后来许多人都有了不同的意见,就觉得把电线直接放在外面,第一个不美观,很难看,如今都是用铜线的,很粗,这么一根放在地上,孩子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十分的危险。

    二来则是很容易坏掉,这个时代,家家几乎都有老鼠,电线被啃坏的几率非常的高,而要维修就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两项问题影响了很多的人,也导致了新技术的产生,那就是固定器和橡胶外圈,前者可以把电线固定在角落上,以避免被来往的家人踩到误伤,同时也可以让电线盘踞在房间的墙壁上,不落地,以防止地上的水,将电线弄湿,这年头的电线质量自然不可能和后世的相比,因此这种固定架一出现,便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目光。

    后者则加厚了电线的保护层,以避免被动物咬碎,原本的电线就是在铜丝外面包裹一层绝缘体而已,对电线的保护实在是很细微,而这种橡胶材质的外壳,则能够更好的保护里面的电线,同时在橡胶中添加老鼠等动物讨厌的气味,让他们不去咬这些电线,可以说一样产品的开发,是真正的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创新,这就是电力的威力,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呢。

857() 
在三年前,徐清便已下令科学院,专门研究电影这种新的文化载体结构,而经过三年时间的研究,将摄像变成可动的电影,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可以达到一秒钟八帧,虽然与现代一秒钟三十五帧相比,完全不能够相提并论,但这毕竟是刚刚开始,能那么长已经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了。

    同时对于胶片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不再像原来一样,大部分的区域都是模糊不堪的,而现在,胶片虽然还是黑白的,当清晰度相比之前就要高得多了,毕竟拍摄电影,如果还是原来的清晰度,他放在照片上或许没事,毕竟照片不大,而电影,起码是需要一百平米左右大小的,如果还是原来的精准度,那电影根本是做不到的,因为如果放大到这个程度,很有可能根本就什么也看不清。

    第三点便是电的应用,这一点自然是最重要的,而如今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的解决,至于胶片的快速移动,以使得视频动作可以连贯,这一点也经过多次的实验得以解决,这都让拍摄电影成为了可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电影跟现代的电影可不一样,因为胶片的价格十分昂贵,且这个时候的人也根本不懂什么拍摄技巧,大多数就是对着一条街拍,或者是对着一只动物,一个人来进行拍摄,没有故事剧情,也没有人物介绍,都是单体性的描述,但即便如此,当第一支影片在汴京播放的时候,依旧引来了巨大的轰动。

    人们从来没有想过,竟然可以通过一篇幕布看到一条崭新的街道在自己的面前,人群在其中流动,马车和汽车在其中行驶,而这仅仅只是一张幕布而已,这简直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而这一幕,也瞬间传遍了整个宋朝,电影,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人群开始涌入汴京城,希望能够看到这项新的技术。

    而这一项技术的诞生,也开启了人类新的时代,在此之前,人类知识的传播主要通过纸张,而如今,随着电影技术的诞生,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图像和视频来了解这个世界,而且还是动态的,即便是如今这种没有什么运镜的视频,也可以让人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在此之前,人们了解自己之外的世界,只能通过文字,后来有了图片,但图片也是禁止的,而随着电影技术的出现,人们可以看到运动中的世界,这就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徐清也趁着休息的时间去看了看广场上的盛况,只见十数万人坐落在巨大的广场上,盯着一面一百平米左右的幕布,目不转睛的看着,其实三四百米开外的地方根本已经看不见了,但众人依旧汇聚在一起,谈论着这一项新的技术。

    如今的电影,既不是彩色的,也没有声音,但依旧汇聚了大量的人潮,徐清在参观过后,也项这支影片的制作团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单单是这样的影片着实没有意思,他建议这些世界上第一批电影从业人员,去好好的设计剧本,最好是找一些文学家,来写一写剧本,然后拍摄出来,在运镜上也可以大胆一些,不要放着不动,镜头应该要运转起来,让这个世界也跟着活起来。

    制作方听了徐清的意见之后,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倒是真的去找文学家设计了剧本,但这些文学家的剧本往往十分冗长,若是要拍摄,就最起码需要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且还有很多故事根本无法进行拍摄,而如今的电影拍摄根本不像后世一样,那么大的制作,如今的拍摄,大多都是低成本拍摄,十几分钟是大多数影片的时间限制,所以如果要讲一个故事,在十五分钟之内,这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即便如此,欣赏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依旧是许多人的最爱,很快这项技术就被许多人开始使用,影片的数量也开始大量增加,其中最为主要的依旧是一些静止的动态图片,还有一些则是拍摄动物和人,以及大量的风景视频,这也是最受人欢迎的,在这个年代,能够旅游的人虽然比以往多得多,但大部分人还是没办法去旅游的,因此这些视频可以把千里之外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这自然赢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海外的那些景色,原本只看过照片和文字介绍,但这哪有视频来的详细,在视频里,你不仅仅能够看到埃及的金字塔,还能看到当地的集市,人们是如何交易的,当地的人们在工作之余,又是如何享受生活的,这些都不是静态的图片可以展示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