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淡为官- 第5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一的录取率,至于高中到大学大概四十万左右能够进入大学,九成左右的录取率,从大学到各个研究所,报考研究生,则大概每年有六万多人可以进入,凤毛麟角了。

    而其中最令徐清关注的就是从初中到高中,没有考上的那一批人,徐清认为这是最为关键的,正如上文所述,这些能够进入中学的孩子,其实并不差劲,只是相比最好的那一批有些弱而已,但他们已然是基础教育之下,中阶以上的人才了,若是因为考不上高中,直接落入社会,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把这些落选的孩子,其中一部分送入到技术学校去,让他们学习一点技术,一来是方便他们找工作,二来则是避免童工的情况出现,三来则是让他们有一个出路。

    同时对于这一点,国家也不需要出太多的钱,企业也十分愿意赞助,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的很多机器生产,光靠文盲是不行的了,必须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能来操控这些机器,而这对于工厂来说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困扰,初中生学识不够,高中生则是为大学在拼搏,不可能来当技术工人,而大学生,不用想了,他们是要成为机器的设计者,而不是工作者的,就算他们肯来,工资也不是一般老板吃得消,所以如果能有一些技术学校,培养一些专业对口的工人,让他们可以更好的进入到社会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很好的选择。

    社会有需要,徐清也有需要,如此一来,自然是一拍即合,朝廷只需要出土地就行了,其余的事情都由私人资本来负责,对此朝廷上下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毕竟不用他们出钱,至于土地,当然是郊外的土地,同时还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工人,而对于中学生们来说,技术学校显然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中学读完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当一名普通工人,一个月最多就十贯钱而已,养活自己或许可以,但是这笔钱并不算多的。

    而若是去技术学校进修,那么出来之后,很多资本家是更加愿意使用这些有技术的工人的,他们的工资会达到十五贯,甚至是二十贯左右,若是愿意外派到殖民地上去,更是会达到三十贯以上的工资,这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自然是更好的一条路,同时读技术学校,学费非常的低廉,学期只有两年,学费由私人资本负责,同时,如果你读得好,对于某一领域有特别的天赋,学校还可以出钱,请你去大学里面深造,这也是可以的。

    毕竟这些中学生中,有很多人其实是有天赋的,但因为学习成绩的原因,进入不了更高的学堂学习自己的知识,而在技术学校里面,你接触某一样你感兴趣的门类,若是能够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学校也是允许他们去大学里面深造的,不过学习回来之后,要回到学校里面来,无论是担任学校的老师,又或者是去公司里面担任工程师,需要用工作来还学校和公司支付的钱。

    这样的选择,对于孩子们来说,自然是更好的,同时徐清也跟这些大学沟通,每年留出几个名额来,专门给这些技术学校的孩子,让他们有读大学的希望,名额不需要太多,但也毕竟要让他们看到一点希望,对于这样的举手之劳,各大学校自然不会反对,不过是几个名额而已,却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安稳,再说他们也是缴学费的,自然没有什么不答应的道理。

    而这一提案也很快得到了工商业者的支持,原本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些重工业的老板来找徐清,希望培养一些专业的工人,毕竟重工业中的高科技很多,自然需要更加标准的工人来进行生产,但因为学校培养这件事情,一下子比如说理发,美容,化妆,服装设计,中餐,西餐都纷纷开始踊跃加入,希望能够成立属于自己的院校,还有一些武术学校,希望能够得到允许成立。

    这样的支持是徐清一开始没有想到的,不过对于这样的想法,徐清倒也能够接受,毕竟前世的技校不也是如此么,让孩子们能够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足以立足,这绝对是一个好想法,同时这也方便了社会上的招工单位,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慢慢培养,还不如学校先给培养出一个大概要好得多,师傅教起来自然也更加容易上手,只不过对于这其中的规章制度,却还是要研究研究的,同时对于这些学校的老师,虽然不是专业的,但也需要好好研究一番。

793() 
毕竟技术学校相比起正规的学术单位,他的社会性要更加的广博,老师的选择上也很困难,首先就是谁去当这些学校的老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本来按照徐清的想法,是要让大学生去当老师的,他们拥有一定的技术,且懂得一定的原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定的素质,教导学生应该不会有什么太严重的问题,可后来这个想法却被同僚们否决了。

    首先是如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虽然很多,大概有四十万人左右,可其中大概有五万人会进入政府部门共有,还有六万人则会进入研究所考验,剩下的二十九万人,其中十万人进入各个学校中任职,剩下的十九万人,由数十万家企业来进行争抢,可以说每一位大学生都非常的重要,是根本不够分的,又怎么可能分出这么多让他们来进行教育呢。

    更关键的是,例如厨师之类的课程,大学生们也不会吧,当然还有更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大学生本来就瞧不起这些读书不怎么样的孩子,让他们去教导这些孩子,他们真的会认真吗?

    这是徐清最为担心的,前世就有很多大学生来做技校的老师,但因为他们对于这些技校的学生,心存鄙夷,看不起他们,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自然不会好好教导,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徐清也十分担心,但是如果让社会人士来带,徐清又很是不放心,因为这帮社会人士,其中有很多人都是文盲,且他们也不懂教育,到时候若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教,把学生当做学徒来做,这又不好了。

    毕竟学生和学徒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差别,学徒与师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像父子的,他教导你知识,你得把他当父亲一样尊重,但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而已,并不涉及到亲情上面的关系,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如何厘清这其中的差别,自然是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对于技术学校的安排,徐清还是有很多需要去思考的问题,最终也让他举棋不定,回到家中也经常思考前后,毕竟教育这事情,对于现在来说或许没什么关系,不就是建立几个学校吗,但教育事关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若是做坏了,影响的就是一代人,整个社会的风气都会变得糟糕,所以徐清很害怕,一时之间倒也不知道该不该建立这些技术学校了。

    后来回到家中,还是徐王氏问起徐清最近这几天为什么愁眉苦脸,徐清向自己的老妻抱怨,徐王氏的一句话解开了徐清心中的心结,她说道:“这你有什么好担忧的,技术学校毕业总好过小学毕业吧,能让孩子们多上几年学,让他们别这么早参与工作,又有什么不好的?

    还有你怕他们学坏,这也太胆战心惊了,十四五岁的年纪,正是爱玩,爱闹的时候,你说是在社会上当童工更加容易学坏,还是在学校里更加容易学坏,夫君,你想的未免有些太多了。”

    徐王氏的这番话,惊醒了徐清这个梦中人,他一直把宋朝的技术学校和前世的技校做对比,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前世的技校,是中考没有过的人读的学校,而那时中考的录取率在发达地区能够达到百分之七十,而在不发达地区也有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可以上高中的,贪玩的孩子才会去技校。

    而如今则不同,从小学到初中,大概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孩子是不能读书的,其中自然有聪明人,至于初中到高中,更是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孩子不能读书,他们的质量要比现代好许多了,人不同,质量不同,又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且把孩子送到社会上去,和让他们待在学校里,接受更多的教育之间,徐清认为确实如王梨所说,待在学校里面要更好一些,起码学校的教育可以改变一部分人的想法,三来则是如今的社会与现代可不同,现代大学生每年毕业的都有六百万左右,而如今,则仅仅只有四十余万罢了,所以即便是技校的学生,也会受到社会一定的尊重,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就读意愿并不会特别的差。

    这与现代不同,就像中国八十年代的时候,大学生都是金凤凰,但大学生读书的时间太长了,很多人都转而读专业学校,哪个中专文凭的十分的多,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那个时候,拿大专文凭的甚至看不起拿本科文凭的,因为那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年代,率先毕业,就代表率先工作,率先发现生活中的机会,而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再交钱读书就可以了,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这么一想,徐清也算是放心了,无论技术学校有多少的缺点,起码比现在直接放孩子去工作要好得多。

    而徐清这一边一同意,教育部便立刻开始拟定社会上的方向,首先是小学到初中淘汰下来的学生,将进入技校,读两年时间,毕业时候的年纪大概在十四到十五岁左右,拿到小专文凭,基本掌握一定的操作理论,他们比一般工人要精通一些,但水平差别不大。

    从初中到高中失败的,则是进入技校,入读四年的时间,毕业的时候大概十七岁到十八岁左右,毕业之后获得中专文凭,他们所受到的教育与知识,就与小专不同了,小专的淘汰率还在五十左右,相当于是对半分,小专考不上的人,其中大部分人的水平,确实是不怎么样,只要教导他们学会最基础的功夫就行了。

    而中专则不同,他们本来就是一批学生中,排在中等以上的人,然后在中考之下落选,无论是能力还是素质,要比这些小专生厉害很多,所以他们的学期也相对较长,是小专生的两倍,而他们所能选择的科目相对来说也比较多了,比如说重工业,机床操作,工业产品精加工,农业技术,灌溉技术,以及一部分的服装设计,广告设计之类的工作,都是能够参与的,不像小专生,大概只能报名参加一些轻工业、厨师、理发的课程,不会涉及到过于专业的内容。

    而从高中到大学之间落选的数量相对就比较少了,而且大多已经算是接受了中等教育,所以他们进入技校之后,其实享受的待遇与大学差不多,也是读五年,其中实习一年的时间,毕业之后获得大专文凭,同时他们所能选择的专业其实与大学基本差不多,各科各类基本都有,算是稍微低一个级别的大学了,而在小专,中专,大专之间也可以相互进行考试,当然这种考试就要严格的多了。

    毕竟这些技术学校,最后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有一技傍身,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文盲劳动力已经被社会所不容,现在的工厂也好,社会上的门店服务也好,都需要更多认识字,懂得怎么说话的人来担任,因此不可能让他们一直上学,其中只有一些精英才有可能升学所以其中的升学率,大概不到百分之十左右,还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尽快投入到社会中去。

    这三类学校,小专和中专由地方衙门和地方上的公司共同承办,衙门负责监督,主要建设还是由地方企业来进行安排,而大专则由朝廷主要承办,毕竟到了大专,自然是不可能继续用民间的师傅来教导,这些孩子们也不会听,能够考到高中的,就算不上学了,直接进入社会,也必然是一个工厂中的预备干部,你要让老工人来教导他们,他们是根本不可能认真学的,唯有让大学生来教导他们,他们才能服气。

    这一点是很关键的,毕竟宋朝是一个一切以文为主的国家,以前是官本位,如今是学历本位,学历高的自然听不得学历低的人说话,而学历低的人在这些天之骄子面前,也实在没有什么勇气来教导他们,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社会的风俗,所以大专必须要由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来进行教导,他们的话才能听得进去,而既然是要纳入大量的大学生,单单依靠企业是不行的,还是需要国家来插手,所以大专是由朝廷来管理,而其余的学校,则由地方自行建立。

    不过随即教育部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徐清来思考和判断,那就是对于技术学校的承办,沿海发达地区的兴趣十分浓厚,消息一放出去,地方谈判想要成立学校的便有一百多所,参与的企业数量也十分的多,但一些不发达地区,想要建立学校的意愿就非常的低,因为他们这里工厂少,需要的工人数量自然也就不多,这一点徐清早就预料到了,但他没想到的是,如果真的就这么施行下去了,会产生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人口移动的频率加快,原本这些人大多数会在当地工作,无论是做什么,大部分人口会消化在当地,可如今随着技术学校的诞生,很多人自然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庸庸碌碌过去了,便想要学习这些先进的技术,从而让自己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学习这些技术得去哪里,自然只有沿海发达地区才能去学习,那么大量的人口进入到发达地区中来,这一点是很严重的问题。

    以前是壮劳力移动,而若是技术学校建立起来,那就是未成年移动了,如此一来,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将会变得更差,而更加严重的是,他们学习了这些技能只能,是不会回到自己家乡的,因为他们家乡的产业落后,学习的这些技术根本不可能回到家乡使用,这就像现代很多人学习计算机技术,而他们只能选择上海,杭州,深圳广州之类的城市落户,回到自己的家乡,根本没有公司可以接受他们,因为他们的专业在当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这些人自然而然会留在经济发达地区,这就会造成一个巨大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而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