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淡为官- 第5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社会各个角落思想的变化,从而假托古制,从而为维新变法寻找法理的依托。

    这件事情在当代来看,简直就是愚不可及,毕竟孔子从来没有说过什么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度,更别说什么共和国制度了,单看孔子的言行,他就是一个希望国家恢复到周朝井田制,既所谓古礼时代的人,认为国家不发生变化就是大治,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宣扬所谓的改制呢?

    但就是这么一篇文章,却为清朝上千万读书人找到了依归,因为他们的心中是矛盾的,他们一方面知道儒家救不了中国,需要从外国引进新的文化来改变自己的国家,不然就是亡国灭种,但同时他们又不愿意彻底否定自己的文化,毕竟这是祖宗上千年流传下来的,其中有我们祖先数千年的心血,若是就此废弃,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受不了的。

    而康有为则在其中找到了平衡点,利用这一套说辞,将儒家和改革联系在了一起,由孔子直接为变法代言,从而天下的读书人终于找到了一套说服自己的想法,而康有为也因此成为了南海圣人,用现在的眼光看,这当然是幼稚的举动,但放在那个年代,他的做法,确实是为中国人打开思想的牢笼,做出了有利的改变。

    虽然之后的康有为做了很多的混账事,在私德上也并不完满,甚至到最后,启超先生都与自己的恩师,恩断义绝,但这并不能否认他确实为当时的中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就是儒家的做法,托古改制,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遵从古礼,同样也是如此,所以当初朱熹说理学源自周敦颐,而上至尧舜禹汤,及至孟子,也是没什么问题的事情了。

    理学和心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两大儒家学派,与心学不同,理学认为性即理,与心学的心即理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也跟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原因,两大流派都来自于南宋时期,心学中最有名的人为王阳明,但他并不是创始者,而是集大成者,从南宋陆九渊开始一直传承下来,也是从南宋开始的。

    可以说理学和心学,从南宋开始,贯穿中国长达九百年左右的时间,直到现在,也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的哲学观,这两种理论说起来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历代大家都在这两种理论上添加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到最后这两种流派也变得十分复杂,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根本不可能理解的,这里只说一说他们之所以会诞生的背景。

    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靖康之耻,南宋作为一个中央王朝,却不得不偏安一隅,做一个小朝廷,当时的社会上,知识分子们有着十分普遍的焦虑情绪,许多人认为应该打回去,而还有很多人则认为保持现状就可以了,而通过海洋贸易,整个宋朝赚取了大量的外汇,世界知名的南海一号,便是在这个年代出发然后沉默的,而像这样的船只,整个宋朝数以千计,根本不可统计,这是一个十分富庶的时代,甚至许多专家说,南宋的富庶超出了一个封建王朝的极限。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当时的南宋也像现在的宋朝一样,出现了许多人,开始醉生梦死,许多读书人,不思报国,整天就想着风花雪月,花前月下,社会处于一种纸醉金迷的时代,且不仅仅是知识分子,便是这个时代的官员们,也都沉迷在富裕之中,茫茫然不知自己的死期已经将至。

    就在这个时候,许多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便决定站出来,改变人们心中的想法,让这个国家的人重新振作起来,而这时,许多大家便纷纷开始走出自己的书斋,开放自己的书院,开始演讲,以让当时的读书人可以知道,读书并不仅仅只是做官,做官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享受,国家正处于危在旦夕之间,我们应该要做出更大的成就才行。

    当时的讲学,立刻在整个宋朝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即许多思想家开始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也纷纷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学派,其中最为着名的便是心学和理学,甚至当时一代儒家大家吕祖谦为了调和这两大学派的纷争,还在江西上饶鹅湖来进行辩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那个时代,下至读书人,上至官员都卷入到了这场思想大辩论中,最后这场辩论进行了很长的时间,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果。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朱熹认为人应该格物致知,去尽可能的知道一件事物的发生经过,原理样貌,而陆九渊则认为人首先要明白人自己,然后以人为中心,再去理解世界万物,这两种思想放到现在,也是十分精微的讨论,在这里,就不再描述心学和理学的区别了,但心学和理学之所以会诞生,其主要因素,便是社会的浮华和外界的侵扰,以及文化上的自由,和社会的富足,让许多人有钱可以读书,从而读书人的数量大大增加,以致于学院开始广泛诞生,而从此刻开始,文化开始向民众传播,而文学上的思想争锋自然也就更为广阔了。

    而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他们所需要处理的问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应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可别小看这个问题,对于很多生活富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们没有住房压力,也没有来自社会的压力,而这些是普通人的生活目标,因为有目标,所以很难堕落,而这些没有目标的人,他们需要一个新的目标,不然堕落,只是转瞬之间的事情罢了。

    所以在现代人看来,理学和心学都是陈旧腐朽之学,但在那个年代却能成为显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学问可以回答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困惑,就像在这个时代,成功学,心灵鸡汤的书籍往往最受人们欢迎,因为现代社会人们最渴望的就是成功,如果成功不了,就看看心灵鸡汤抚慰一下自己受伤的心灵。

    但成功学和心灵鸡汤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么,其实并没有,但人们离不开他们,甚至往往会被这两种书,搞的热泪盈眶,充满热情,心学和理学也是如此,人们之所以当这个时代不喜欢他们了,主要是因为对于人和人的哲学思考,已经不是年轻人们所喜欢的事情了,而那个年代的读书人,因为读书人大多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且即便是南宋,这个中国最富裕的时代,不能读书的人始终是大多数,只要能读书,就是知识分子了,所以在那个年代,读书人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往往都比较高,人们也不需要担心成功与否这件事情,所以对于成功学和心灵鸡汤并没有那么渴望。

    而对于心灵的空虚,则更加需要知识来填补,这就是心学和理学能够在这个时代成为显学的民间因素,人民需要,自然就成为了他们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民,因为生活富足,自然就会出现很多糜烂的事情出来,人心因为无所拘束而糜烂,而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是提倡节俭的,只不过一个要极端一点,一个要温和一点而已,总之,任何一种学派的诞生,都是因为社会的需要,至于限制女性这一点,则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特性,不能因为欧洲有女王,就认为他们的女性在古代更有权利,其实全世界的女性在工业化到来之前都是没什么权利的。

    世界从新石器时代以后,就渐渐过度到男权社会了,等到工业化之后,才慢慢向着平权社会开始挺进,无论有没有儒学,这是社会规律自动发生的变化,不是一种学说所能施加的影响,就像欧洲可没有受到儒学的影响,为什么女性的地位也是越来越低了呢?是因为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难不成儒家的大家们还跟基督教的神父们心灵相通。

    这只不过一个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已,也是社会生产之中发生的必然,谁是主要劳动者谁享有权利和话语权,所以他们就能判定,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不是劳动,只有男人干的活才叫劳动,这就是不公平的体现,但这种不公平是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带来的,与学说的影响其实并不是特别的大。

    而这两种学说,对于如今的宋朝来说,也可谓十分的重要,虽然如今无论是朱熹还是陆九龄都还没有出生,但这种思想已经开始萌芽了,而徐清自然就是那个拔苗助长的人,而在心学和理学之间,大多数士大夫显然更加喜欢理学一些,因为理学思想简单。

    相比起心学,他需要一个人有极高的天赋,就像一件事情,就如同人读书,朱熹认为人应该多看书,当你把书看透了,你就知道怎么做人了,而心学则认为,你应该先学会做人,等你学会做人了,再去看书,那么书中的意思就能清晰无误的被看进去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而在这两者之间,你觉得哪一种比较适合普罗大众?

    自然是前者了,这就有点像是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争辩了,你说让一个人守法容易,还是让一个人遵守道德容易?当然是让人守法容易,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守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一个人不遵守道德,却根本不会遭遇法律上的惩处,这就是两者的差别,一个是告诉你,你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样的惩罚,还有一个则是告诉你如何去做一个好人,但却不告诉你不能做什么事情,这两者之间,便是傻子也会知道法律是什么,而道德,便很难界定了。

    所以理学更适合普及老百姓,他可以让老百姓很清楚的就知道,做什么是对的,而做什么又是不对的,而心学则不同了,这或许也是理学的影响力那么深远的重要原因之一,理学可以扎根在老百姓的心中,让他们照着士大夫设计出来的这些条文来做,等做久了,自然而然也就成为民族的精神了,而心学则不同,只告诉你一个大体的概念,然后让你自己去悟,最后大多数人却是悟不出来的。

    所以最终选择的还会是理学,但理学当然也有问题,那就是他把所有的问题都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然后让人们去背标准答案,这样一套东西,在社会初期的时候自然是可行的,他可以规范人们的生活,但长期来看,自然也是有隐患的东西了。

    本章完

第760章() 
因为对于如今的宋朝来说,树立规范,将许多事情定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老百姓没有太多的知识,他们的道德观也并不成熟,所以需要别人来给他们规定,不然整个社会都没有一个统一的世界观,那么分裂就会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了,甚至连法律应不应该存在都会变成一个疑问了。

    因为法律存在的前提,就是一个地区的道德,大家共同认为不能做的事情,被确立之后,修订为法律,然后由所有人共同执行,不执行的人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是法律建立的基础,但若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人应该尽孝,而有的人则认为人应该更加自由和自我,对于父母的事情则不需要管,那么孝这件事还能不能加入到立法之中呢。

    就像中国的法律,区别于欧美法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老人的处理,大家会把不照顾好老人当做一条罪名,写进法律之中,但其他国家或许有,但没有过分强调这一点,这就是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对于亲情,他不会像中国人那么重视,他们更加重视自己与社会的沟通,因此,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差别。

    法律基于道德,而理学的存在,便是为道德树立起一个标杆,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可以让没什么文化水平的人,跟着学,不需要去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深刻的含义,因为他们听不懂,看看现代社会,即便已经是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每年读大学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但在网络上,你到处能够看到一些没有脑子的回答,还有社会上的跟风,对于一件事根本没有多少的了解,也不是亲身参与者,却经常会站在道德高地上去对别人评论是非,在现代,教育要远远超过如今的水平,但很多人依然是人云亦云,并没有一个判断是非,真正的能力,所以在这个阶段,树立起一套标准是十分有必要的。

    可随着教育水平逐渐的提升,人们的自主性越来越大,这套东西也就会慢慢变成桎梏人们发展的东西了,道德有好处,但也有坏处,这就是一把双刃剑,全看是什么阶段使用,就像工业化的时代里,如果你还讲父母在,不远游,那么就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发展了,所以从这个时候理学就必须要向心学转变了。

    不过这不应该是此时的徐清应该担心的事情,因为如今的宋朝虽然非常发达,但与后世那么普及的教育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大多数人最多也就是认识一些字,但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并不存在,很多人还是依靠着生活经验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些都需要确立,惩恶扬善,是任何社会都会弘扬的道德,尤其是农耕文明,因为农耕文明的第一大要件便是和平,如果没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任何农耕文明都会被摧残殆尽。

    而理学无疑可以提供这么一个空间,所以提倡理学进入义务教育之中,即便徐清有些理念并不能完全同意,但他依旧允许了这种文化传递进学校之中,只不过反对了理学思想中的几个要点,其中之一尊皇思想。

    在理学的思想中,认为天地之间的至高神是上帝,这个上帝是昊天上帝,而不是所谓的耶和华上帝,而孔子,老子这些人,便是上帝派下来的圣人,而皇帝,则是感应天地而生的天子,这给予的皇帝合法性,也就是董仲舒的那一套天人感应说,通过宗教的方式,赋予了皇帝超脱其他人群的权利。

    就像是日本的天皇不是人,而是天照大神的子孙一样,他把皇帝从人变成了神,从而拥有了超脱世俗的力量,亦如同埃及的法老王,说自己是太阳神拉的儿子,这种神负王权的方式,是许多封建王朝国家的必然,包括现代的欧美现代民主国家也是如此,他们的选举制度,其实也是这种封建思想的残余。

    只不过因为法国思想家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