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淡为官- 第5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很无奈的事情,但事实却真的就是如此,种族之间的隔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对于汉族的父母来说,容忍这些边民的子孙进入学校跟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这已经是能够容忍的最大极限了,毕竟这些学校的经费,是他们纳税建起来的,这些边民一分钱不用出,就可以上这些学校,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因此,许多部族的父母纷纷都把孩子接回了山中,虽然在城市中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但大多数父母是不愿意自己孩子受这个苦的,谁家的孩子不是宝?又何必送到山下去受这等折磨的,唯有一些意志比较坚定的孩子选择留了下来,即便有人骂他们,让他们去做一些又苦又累的活,他们也依旧选择留了下来,这样的人也有,但这只是少部分而已。

    小学,不过是十一二岁的年纪,这个年纪的孩子,真正坚强到可以忍受大多数人非议的又有几个呢?绝大多数人还是会看其他人的脸色行事的,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志,留在学校之中读书的,始终只是少数而已,而这样的人,即便上不了大学,也必然是会有出息的。

    而大多数人的则选择回到了山寨之中,这些山寨虽然没有钱,但也勉力建起了一些小学校,来就近读书,在这些学校读书,确实是没有人会欺辱他们,但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却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数都是一些退休的老教师,这些老教师没有接受过现代的教师教育,会的也就是之乎者也,可这些东西大多数都已经过时了。

    且在这些部落之中教书的读书人,其孔孟之道的水准也是十分差的,最多做到背诵全文罢了,至于这些四书五经之中的道理,真义他们能够明白多少,也是一件很难确定的事情,孩子们学了之后,只是认识了一些字而已,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对于科学的看法,对于文学,都没有丝毫的进步,可以说仅仅只是一个启蒙罢了。

    而张世昌如今则答应他们,只要现在归顺与朝廷,那么他们的孩子将可以就近得到良好的教育,虽然这教育跟城市相比,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可起码他们的孩子不仅仅会识字,还可以知道更多新鲜的知识,同时张世昌还答应他们,这些部落之间,会给他们建造一些图书馆,同时每一期当地的报纸和朝廷中央的报纸,都会给他们每个部落五份,让他们可以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

    这一切,原本的部落几乎是没有的,他们的生活十分闭塞,山寨建立在山上,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下山一次,因此,张世昌还答应他们,若是他们愿意归顺,还会给他们修建道路,让他们可以更加方便的下山,以及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孩子也可以接受升学考试,只要通过了,他们的孩子就可以进入城市去读中学,学费由当地衙门承担,若是能够上大学,则也可以通过考试来上,每年甚至专门拿出二十个奖学金名额来,只要能够考上的前二十名,当地衙门将帮他们来支付这笔入学费用,以此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这种种的好处,对于这些边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同时张世昌还向他们保证,只要他们的孩子,能够考入当地的中学,那么当地的衙门,就必须保证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受到同等的待遇,若是有人敢因为身份种族等问题就欺负他们,那么衙门就会追究当事人,便是开除汉族子弟学生也在所不惜,在学校中,人人平等,谁都是一样的,这一点,对于边民们来说,可以说是让他们真正下定了决心。

    要是可以,谁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里面读书啊,山寨的学校再好,那也是山寨的规模而已,与那些大城市的学校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昆明,贵阳,大理这些城市的中学,每一个都配备着一个四百米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橄榄球场,棒球场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这些东西在这些小小的山寨中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要想让孩子有出息,到外面去上学,去大城市上学,是必须的,小学之间的差距或许还看不出来,但到了中学,这就是分水岭了,小学到中学的升学率,在如今的宋朝,内地是百分之九十左右,在边地则是百分之六十五左右,也就是说一百个小学生之中,有六十五个人可以接受到中学教育,这个比例是算上边民的孩童的,可以说是很高了。

    所以在这个阶段,教育的好坏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等到中学升高等中学的时候,升学率之间的差距就十分巨大了,内地是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而在边地,则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一百个人里面就三十个人能上所谓的高中,这就要求他们的中学教育必须是在一个比较好的中学,他们才有更大的可能进入一所高中就读。

    不然他们要么是天才,要么有着十分深厚的家庭背景,不然中学便是他们教育的终点了,所以作为父母,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去大城市的中学就读,但在以前,他们的孩子只能参加周围城市的升学考试,不能像汉族的孩童一样,参与整个云贵的统一考试。

    在宋朝,每一个路,道,都有统一的升学考试,通过升学考试来进行排名,从而将最好的学生送到如重点中学中,这很有点像现代的高中,通过成绩,名牌高中选最好的学生,普通高中选普通的学生,技校选最差的那一批,只不过这个时代还没有九年义务制教育,只有小学是义务的,其余则需要通过考试来完成,这其中中学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因为只要上了高中,考上大学最主要的就不是学习问题了,而是金钱问题了,因为高中升大学,托了大学扩招的福,升学率基本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左右,若是重点大学,则是在百分之七左右,可以说想要升入大学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所以中学教育是重中之重,任何人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到重点中学,从而能够读一个重点的高中,成为大学生,从此扬名立万,成为一个家族的荣耀,也因此即便是汉族的家长们,也会努力让孩子努力,去考一个好的中学,但因为宋朝的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的大城市,所以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读上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宋朝曾经发生过数次游行,最终教育制度改革,宣布中学考试变成整个路的联考,也就是省级联考,只要成绩好的人,无论是小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可以进入到大城市,甚至是省会中的中学就读,通过这种方式,给予优秀的人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是如今宋朝教育体制的特色了。

    但边民们在以前是享受不到这个待遇的,他们只能参与周围地方的联考,即便成绩优异,也只能读一个当地的中学罢了,而在这种中学里面,升学率不过百分之三十而已,大部分人是上不去的,一个边民就更难出头了,因为老师也懒得教导你们,大多数会把时间和功夫花在汉人的孩子那里,以保证他们的升学率能够提升上去,在这种情况下,边民孩童的教育是很成问题的,也是父母们心中的一个结。

    而如今,张世昌的许诺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若是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大城市中接受教育,那么自己的家庭也有可能会因为下一代而改变如今的处境,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边民们也是如此,所以这件事情可以说是打动了这些父母们,最终让他们倒向了宋朝这一边。

    而张世昌其实付出的也并不多,首先在山寨之中建立学校,这其实也不需要多少的钱,至于教师,或许麻烦一点,但也不会特别的困难,至于建立图书馆之类的事情,那就更是钱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即便云贵行省拿不出钱来,还有朝廷呢,既然首相大人要求自己稳重行事,那么自己只要遵照他的意思来办就是了,对于朝廷来说,这笔钱又算得了什么呢?怎么挤都能挤出来的。

    唯一有些麻烦的就是重点中学,入学名额罢了,毕竟即便是汉族想要考进那些重点中学也是比较麻烦的事情,若是大量的边民进入重点中学,必然会挤占汉族的学生额度,这必然会招致整个境内汉族的不满,但对此,张世昌也只能先行这么做了,其实刚占领大理国之后就应该这么做,双方应该平等的相互交流,而不是放纵他们互相敌视,直到今天这样的局面,可以说眼下的一切,都是官府不作为所造成的。

第701章() 
所以在这一点上,有必要退让一些,毕竟虽然宋朝的军队绝对能够保证各大城市的安全,但云贵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山川险要之地,这些山民们居住在各大崇山峻岭之中,虽然无法攻占城市或者是城镇,但阻断交通,拦截船只这样的事情,他们还是做得到的,这将会极大的阻碍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运输。

    在现代的贸易中,交通运输的流畅是商业贸易最为重要的一点,若是连道路之间都不相互连通,那么贸易自然也无从谈起,边民们纵然无法占领城市,可军队想要进入山林之中剿灭他们也非常的难,毕竟这是上百万人,不是几千人的小股土匪,面对这么大的一个族群,想要彻底消灭他们,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所以最终还是要采用怀柔手段,拉拢一批,打掉一批,而为此牺牲掉一些教育机会,是完全可以容忍的。

    再说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汉族上了重点中学还是边民上了重点中学,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以宋朝强大的教育能力和同化能力,便是殖民地的孩子来到宋朝读书,等大学毕业之后,也基本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宋朝爱国主义者了,更何况是这些本来就出生在宋朝的边民们了。

    所以无论是培养边民,还是培养汉人,最终能够上重点中学的,都是各个族群中最为聪明的那一群,如此一来,即便他们未来成才了,对于整个国家也是有利的,并不会说汉族成才了,才会对宋朝有利,而边民成才了则会对国家有害,这是很少见的,如今宋朝的科学院中,院士一共一百七十名,其中有五十名来自于世界各个种族,而非汉族,他们都在为着宋朝的科学技术而发展,这与他们的种族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

    而他们也不会因为他们的种族身份,就被汉族人所歧视,说到底,汉族歧视的只是那些底层的外族人罢了,对于那些顶层的外族人,他们一般都不会歧视的,更何况谁都知道,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最终都会作用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让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康长寿,如此一想,很少会有人会对这些科学家们咬牙切齿,对于这些边民自然也是如此。

    唯一会有些接受不了的,应该就是云贵汉族子弟的父母们了,毕竟允许这些边民就读重点中学,就等于是让他们的升学率下降,要让他们让出位置来,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毕竟作为既得利益者,原本这一整个蛋糕都是他们自己分的,还因为人口的暴涨而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如今的宋朝,完全是处于人口增长率最为旺盛的阶段,强大的国力,化肥的发明,土地的广博,再加上工业化带来的物资极大丰富,当然是相比于农业时代的极大丰富,以及医疗条件的上升,让孩童的死亡率骤降,这一切都让宋朝的人口开始快速膨胀,在十八年前,宋朝的人口不过八千万到九千万左右,而十八年过去了,宋朝的人口不包括海外人口,就单单本土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左右了,这还不包括殖民地劳工的数量,十八年时间人口翻一倍,若是算上海外的汉族人口,那更有可能达到一亿八千万左右,这样一个人口数量,当然带来了劳动力的提升,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崛起。

    但也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压力,其中最为显着的就是教育业,如今现代的教育业,完全是十八年前才刚刚诞生的,其所培养出来的教师数量也并不多,而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却是不停的在增长,这两者之间完全是供不应求,别说是边民了,便是在大城市之中,优秀教师的数量还是十分缺乏的,其主要原因便是人口增长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有些小城镇甚至不得已还会招聘一些老的读书人来给孩子开蒙,其中也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

    而也正因为如此,重点中学才这么重要,各个道,路的重点中学,都是倾尽一个行省所有的教育资源打造的,一个道一般来说,这样的中学也就三所到五所左右,其中的教师配备,教室条件,以及课外行程的安排都是最好的,这些重点中学的孩子,基本上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进入重点高中,然后在重点高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直接进入全国的重点大学,成为人中龙凤,由此可见这些中学的教育能力有多么的强悍。

    这样的学校,一个道一般来说一所也就一年招收一千名左右的学生罢了,云贵之地,更是因为才刚刚成立,所以仅仅只有两所重点中学,分别在贵阳和昆明,每年能够招收的学生也不过只有两千人罢了。

    那么云贵之地每年的应是考生有多少呢?大概数量在十五万左右,之所以那么少,是因为云贵之地才刚刚开始开发,大量的家庭还处于十分贫穷的状态,即便是免费的教育,许多家庭也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去工作赚钱,而不是去读书,毕竟大多数的孩子是不可能上大学的,那么在父母眼里,便是只要读一个小学,认识一点字就得了,其余的书读了也是白读,在这种思想下,云贵的中学就读率在整个宋朝本土都是最低的。

    但这也不能怪本地的官员,毕竟任何地方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云贵之地归顺不过才短短几年的时间,基础设施尚且建立不完善,便是连行政体系也才初具规模,更别提什么医疗,卫生和教育行业了,想象一下,十五万人追求两千个重点中学的名额,相当于七十五个人才能有一个人进入其中,这是多么小的几率啊,简直可以与现代的高考相提并论了。

    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个数字必然会继续增大,因为云贵之地经过这几年的梳理,已经慢慢开始进入工业化转型了,公路的疏通让云贵之地成为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