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淡为官- 第4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东欧的人口本来就没有西欧的人口多,这就导致东欧的防御是十分空洞的,二来则是在辽国的残暴统治下,东欧各国的人民也早已经不堪忍受这些侵略者的暴行了,与宋朝的统治不同,辽国的统治是十分残暴的,几乎跟当年欧洲殖民地殖民非洲和美洲没有任何的差别,在这种殖民统治下,当地人完全是不被当做人来看的,他们的死亡率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死亡率,且要负担十分沉重的赋税,这些赋税将全部被运往遥远的辽国都城,跟他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留给他们的只有年复一年的徭役,以及数之不尽的赋税上缴,这种日子自然没有人想要过,只要有一根导火索,必然引发山洪一般的崩塌。

    而勃兰登堡、英格兰、尼德兰这些国家,显然就成为了发起战争的那一拨人了,他们的国家之中有生产军火的工厂,有大量的年轻士兵准备上战场为自己的国家争取荣誉,而在经历过三年的搏杀之后,这些欧洲战士们,早已经锻炼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而辽国的作战能力却并不高,作为统治者,他们早已经丧失了原本的精兵强将了。

    若是论海军,或许辽国人还能技高一筹,毕竟掌握兵工厂和掌握海军之间,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的,可两地陆陆相连,就需要用到陆军了,而辽国的地理面积实在是太大了,需要镇守的地方也非常的多,整个东欧方面所有军队加在一起不过三万人而已,在东欧本地人的配合之下,几乎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将如今乌克兰,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些地方都给拿了下来,速度可谓是非常的快了,等到辽国想要反扑的时候,欧洲已经利用水泥和钢筋修建起了大量的碉堡来作为防守的工具了。

    在这个没有飞机的时代,沟壕战无疑能够拖垮任何一支队伍,而辽国想要再夺回这些地方,就必须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行,可如今的辽国,可谓是四面皆是作战之地,他跟宋朝采取着截然相反的统治方法,是完全残酷暴力的统治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让辽国人享受最好的待遇,可换来的却是殖民地百姓接连不断的反抗,所以辽国的军队要么是在平叛的过程中,要么是在平叛的路上,总而言之是停不下来的,虽然对于辽国的统治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这些反叛,绝大多数不过是农民起义罢了,对于辽国的国本并不会有重大的伤害。

    但是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当地贵族叛乱,都让辽国的军队疲于奔命,想要短时间调集军队来镇压这些欧洲人的反抗,还是非常难的,尤其是辽国的版图实在是太大了,纵横两千多万平方公里,都是他的本土,在这么大的面积之下,想要调集军队,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面对大量的领土被欧洲人占据这件事情,辽国人短期内也只能捏着鼻子自己认了,在此期间还要忍受宋国和金国的内涵。

    毕竟作为世界三大强国,竟然被一群欧洲土著给拿走了领土,这绝对是一件可以嘲笑很长时间的事情了,尤其是对于老百姓来说,绝对是很大的一笔谈资了,就像是英国在工业时代被清朝打败了一样,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笑话,而如今辽国便成为了那么一个笑话,宋朝和金国自然不介意嘲笑一番辽国的所作所为,可以说,在这一波战争中,最为悲惨的还是辽国了。

    不仅仅要调动军队重新征服这些地方,同时还要被其他两个竞争对手嘲笑,至于宋朝,在这次战争中,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反倒是因为欧洲的战事,让宋朝的冶炼业和军火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增长,这些欧洲人打红眼了之后,自然是需要大规模扩军的,而这些军队的装备,单单依靠他们的工厂,是远远满足不了的,而宋朝的兵工厂在这个时候,便赚取了无数的钱,所以在短期内,宋朝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且即便战争结束之后,对宋朝也只会有好的影响,而不会有太坏的影响,至于长期,就不是人们所能掌控的了,即便是徐清也是如此。

    本章完

第611章() 
而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宋朝本土的变化才是最大的,当然除了徐清又大了三岁,已经彻头彻尾快要变成老年人这一点之外,更大的则是在整片土地上所产生的变化,首先是教育制度的改革,让宋朝如今百分之九十一以上的孩子基本都可以完成九年的义务教育,除此之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并不是一句空话,给孩子们安排大量的课余时间,让他们可以在学业之外放松一下,这也是宋朝教育取得的一些成就。

    现代的中国教育有好有坏,他虽然让孩子受尽了各种各样的折磨,但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如果要超过那些家境优越的孩子,起码在中国,读书是你唯一可以做的事情,而很多孩子是没有什么上进行的,想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往上爬,这非常的困难,安排大量的作业,让孩子们可以把精神放在学习上,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举动。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天才,总归有一些普通的小孩儿,相比于那些天才,他们能够做的,也只有更加努力而已,如果连努力都做不到了,那么他们的未来也就这样了,所以中国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部历年也一直呼吁减负,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们的学业越来越重,并不是国家不想减负,而是家长们不敢。

    你减负了,让孩子去玩了,那其他的孩子呢,他们十分有可能正在上着补习班呢,一日差距或许看不出来,但时间久了,双方的差距自然会表现出来,所以家长们也是丝毫不敢放松自己的孩子,只能让他们不停的读书,因为在中国,读书是最好也是最唯一的一条道路,其他的道路,想要出头实在是太难了。

    当然,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而因为儒家文化的缘故,导致中国人对于教育都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想要减负,无疑是痴心妄想的事情了,但这样的环境也有好的结果,那就是人人都在努力,希望自己能够考上一个重点高中,然后进入一个重点大学,过上一个不错的人生,这些都是中国教育带给大家的好处,也是普通人唯一可以赶超有钱人家的方式,所以徐清在这方面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改革。

    虽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们来说,会非常的辛苦,但这毕竟是一条出路,中国不是欧美,教育方式依旧沿用贵族时代的那一套东西,贵族们接受精英教育,而平民们接受快乐教育,虽然让他们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但许多孩子却失去了重点名校的机会,这里面究竟哪个好哪个坏,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

    但徐清还是坚持教育为本的,毕竟中国社会的惯性是巨大的,自从科举制诞生之后,中国人对于教育的推崇就是狂热的,即便徐清推崇更加多样的教育,恐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们的想法,就像在现代,从运动员是傻大个到运动员也可以是受人喜欢的明星,这中间到底花费了多少的功夫。

    在以前人的眼里,只有那些读不出书,又调皮的孩子才会去当运动员另谋出路,而真正会读书的人是不会去做这些的,而现在,这种情况总算是好转了一些,但也十分有限,徐清想要短时间改变,显然也不可能。

    他能做到的,最多就是象日本教育那样罢了,日本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十分相似,那就是课业繁重,几乎能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在这一点上,中日韩三国几乎没什么区别,儒家文化圈,对于教育的重视自古皆然,但是在学习之外的娱乐上,日本显然要比中国做得好,层出不穷的烟火大会,夏日祭,冬日祭,都是同学们可以快乐的源泉。

    当然,中国的学校也有这样的活动,小学有六一儿童节,大了有五四青年节,除此之外还会有运动会、春游之类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频繁,学生更多的还是不停的学习,不像日本,这些活动非常的多,且政府也会专门空出时间来让学生们可以放松一下,这种教育方式,既有了中国传统的放松,也能够让孩子不至于总是紧绷着,徐清的目标就是把教育打造成日本教育的状态。

    虽然在他的眼中,这个状态或许不是最好的,在他心目中,最好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北欧的教育方式,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得到最好的教育,由政府出钱来让孩子们学习,想学习什么就学习什么,学习不仅仅不需要花钱,还由政府给钱。

    且每一个孩子都将有机会去尝试那些未知的领域,对于孩子的拓展也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快乐教育或者是中国的填鸭式教育,而是兴趣教育,专精教育,但这种教育花费实在是太大了,只有像北欧这样接近于共产主义的国家,才能够做得到,如今的宋朝显然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不可能做到,毕竟宋朝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北欧的人口除了瑞典超过一千万之外,其他国家的人口都没有突破五百万的,而宋朝的本土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亿以上,以后最多是像美国一样,是绝对不可能像北欧五国那样富裕的。

    当然,或许到了智能时代,宋朝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这对于徐清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如今的这种教育思路或许并不让徐清满意,但无疑是最适合如今宋朝的,所以在教育上,他给小学、中学设置了大量的节日,比如说清明祭,端午祭、盛夏祭,之类的活动,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多一些玩乐的时间,而不是一天到晚的学习,这也是他能够做的一些小事情了。

    而除了基础教育上的改变之外,大学教育上,在这三年时间里,扩招进行的虽然不是特别的顺利,但也在稳步推进着,毕竟相比起中学的经费来说,大学的数量虽然少了,但经费却是增加的,毕竟这些大学还有众多附属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每年吞进去的钱财都是数量十分大的,而没理由学生的数量增加了,而器材依旧维持在原本的水平,这样只会降低学生的能力而已,徐清虽然是要扩招,可并不打算就此下降大学生的素质,虽然随着扩招,大学生的素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一定会下降,但徐清希望这个下降是可控的,而不是到只要是个人都能上大学的程度。

    按照徐清三年时间的稳步推进,如今高中进入大学的比例相比起三年前的百分之六,如今已经快速攀升到了百分之十七,这个数字无疑是可喜可贺的,毕竟才短短三年的时间,各个学校便已经扩招了将近一倍,这着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且那些普通大学的实力也并没有下降的过多,毕竟这个年头,首先能够上高中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能够从高中进入大学的也不过百分之十七而已。

    其实依旧是尖子生才能够进入大学,这些学生虽然不如原本那样的天才,但素质和能力还是充分具备的,在徐清的眼里,短期的目标是在十年内将宋朝的大学录取率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左右,也就是一半的人能够进入大学,然后在未来三十到五十年内将大学做成素质教育,保证人人都可以上大学,然后硕士和博士成为研究的未来前沿,这就是徐清的计划。

    如今的大学生,颇有点后世硕士和博士的感觉,而这个时代的博硕,则相当于后世中科院的研究员了,这样一来,中间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层,高中生和大学生之间的素质,毕竟是不一样的,所能创造出来的工业产值也完全不同,所以把大学变成素质教育的关键,然后通过大学的选择和专精,把人们培养成专业的人才,这才是博硕的目的。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博硕如同院士一样,整天忙的找不到人,徐清更加希望这些博硕们能够在工作之余,更加关注在教育上,毕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双方之间并不能互相偏颇,而如今宋朝这个情况还是十分严重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宋朝的知识人才储备实在是太少的缘故,无法短期内供养那么多研究机构。

    这些研究机构,往往是机器都已经有了,但人员却始终无法到位,这也跟宋朝的教育制度有关,一年录取的大学生不过六万多人,能够考研的更是十分之一左右,六千多人的数量,对于如今整个宋朝喷薄的研究机构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如今的时代,正是相当于后世科技大爆炸的时代,无数的研究机构在不停的成立,这些机构找不到研究生,最后只能把大学生也拉进来一起干。

    这些大学生虽然拥有天赋,但再好的天赋依旧要经过系统的教育才行,让他们直接进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最后自然就会造成许多的悲剧,比如被辐射造成身体器官衰竭然后在病痛中死亡,又或者是发生爆炸之类的事情,科学前沿往往意味着未知,人们探索未知是天性,但必须做好十足的防患工作才行,而这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实在是十分陌生的领域,这些悲剧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所以进行扩招之后,大学生的数量从六万多人,变成了十三万左右,研究生的数量也得以增加,在这个过程中,也极大缓解了如今科学界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给整个科学界注入了强力的一针,这也是徐清所乐见的,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在大学教育之前,只不过是基础教育而已,唯有到了大学教育开始,才是真正开始传授某一方面专业的知识,开始把人定型了。

    型定的好不好,将决定这个人未来的走向,也将决定这个国家、社会未来的走向,可以说大学教育,对一个国家确实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徐清在这一方面投资也是十分重的,在这一点上,徐清倒是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宋朝本就是一个重视文教的国家,在刚刚建立的时候,便提出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想法和建国思路,对于文教,是一项十分重视的,后来在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还提出了许多对教育有着积极作用的想法。

    比如由政府出钱,在县城里面设置公学,然后在学校之中设置三舍生,分别为内舍生、上舍生和外舍生,其中外舍生可以免费就读,但只能旁听,学校不发放纸笔,想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