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为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淡为官- 第1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陛下,臣等何不想替陛下扫清寰宇,率大军北上,给辽国一个教训呢,可是陛下,我大宋改革方兴,一切计划都才刚刚施行,地方豪族蠢蠢欲动,边境野民,时刻想着推翻我们在当地的统治,这些,都需要士兵把手,也需要钱粮供应啊,若是现在于辽国爆发战争,最起码需要五十万的军队才有可能抵挡住他们的铁骑,我大宋现在,又要从哪里抽调出这五十万的军队啊!

    而且京师之中,鼠疫堪堪过去,全程百姓减员接近三成左右,其中维护城市治安的禁军损失也非常的眼中,尤其是在城外郊区驻守的士兵之中,近半的士兵,将近三万人都在这次的鼠疫之中牺牲了,这些是拱卫京师的部队,现在减员也如此严重,实在是挤不出多少的军队,至于军资军粮,臣早已经问过户部和计相,国库之中,因为前年与西夏的战争,此时所剩钱财不过一千万贯而已,这么一点钱,根本不可能支撑得起与辽国这样的大国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更何况在接下去的一个月里,正是江河泛滥最为严重的时期,若是将全部钱财投入到战争中去,江南地区发生了洪水,我等又该如何是好呢,所以陛下,臣觉得,不应该轻启战端。“

    面对着赵祯的指责,韩琦最终还是没有憋住,要说在场对于求和最反感的,无疑是韩琦,他自从任官以来,征战沙场,死里逃生早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回了,可以说,他见到过的杀戮,要比在场所有人加起来还要来得多,可是他却必须要主和,因为枢密院的情报告诉他,范仲淹等人也告诉了他,若是开战,改革必然要蒙受重大的损失,甚至有可能会给国内的保守势力以可乘之机,面对这些难题,最终韩琦选择了主和,可想而知,韩琦的心中到底有多么的憋屈。

    而已经这么憋屈了的韩琦,在面对赵祯如此激烈的指责时,心中的委屈顿时爆发了出来,他看着赵祯,一口气便将心中想要讲的话全部给讲了出来,一下子就把赵祯给讲愣住了,而此时,趁着赵祯不讲话的间隙,范仲淹立即开口讲道:“陛下,枢密副使,韩琦大人的意思,臣附议。“

    范仲淹一开口,身后其余众人,包括几位来参加会议的将军也纷纷开口说道:“臣附议。“唯有徐清站在那里,没有开口说出这句话,这倒不是因为徐清想要打仗,在他的心里,也不觉得这是个打仗的好时候,只不过他跟赵祯的感情比较深,也曾经见到过他因为丧子痛苦的样子,所以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徐清很能理解,他需要的是发泄,而不是一群人来顶撞他,这就是徐清不说话的原因,他不想让赵祯太过于悲愤。

    而正因为徐清没有说话,赵祯便也就注意到了他,此时的他看着在场所有的官员,心中的怒气已经飙升到了顶点,我大宋才是华夏正朔,现如今辽国来犯,自己面前这批天下最为杰出的大臣竟然连开战的勇气都没有,还要求和,那自己还改革做什么?看着徐清,赵祯仿佛找到了最后一点希望,说道:“徐清,你呢,是战是和?“

    被赵祯点到了名字,徐清的心里犹如一个差生被老师点到了名字一般愣了一下,此时的他真是十分后悔自己刚才为什么没有跟范仲淹等人一起附议韩琦的话,到现在竟然要让他单独说话,想到赵祯现在的心理状况,臣附议这三个字,他也是真的将不出来了。

    可不讲这个还能讲什么呢?此时的辽国无论从面积还是实力上,都不是宋国能够比拟的,虽然在百年前,契丹人便已经进入了农业文明之中,可是游牧民族的特性并没有在他们的身体中消失,更何况,相比起缺少战马的宋朝来,辽国拥有着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蒙古草原,只要全国一个总动员,便能顺江将上百万的游牧民变成带着武器嗜血的军队,这是真正属于农业文明的宋朝所无法抵挡的。

    再加上辽宋边界实在是太长了,又没有长城予以区隔,两边有大段大段的地方几乎是在同一块平原之上,只是以一些缓坡作为边界而已,这样的地方,对于骑兵来说简直是绝佳的战场,只要他可以保持机动,宋朝即便在边境线上布置下上百万的部队,他们只要找一个口子聚全力便能一举攻歼,宋朝的军队根本就毫无办法。

    除此之外,徐清身为北宋的计相和工业改革、商业改革的执行人,他十分清楚的知道,现在的改革,正是搞的天怒人怨的时候,许多农村百姓进了城市,到了别人家的工坊之中工作,其中有数十万人没有拿到应得的工资,还有许多人因为工资太低而买不起城市中的房子,只能到郊外去买些木瓦房来充当避雨安眠之所,民怨正在这些农民工的身上积聚着。

    而同样的事情,在商人的身上也正在发生着,因为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工业人口,许多家庭作坊在有了充足的人力之后便开始扩大了自己的经营规模,而在这段时间里,徐清也不停的加大对于海洋贸易的支持,在科学院的努力下,更大更坚固的船被研究出来,这些配备有指南针的远洋商船,甚至能把宋朝的东西卖到遥远的红海地区去。

    这样的做法自然让许多商家们赚的是盆满钵满,到了这个时候,考虑到东南沿海地区的远洋贸易十分发达,徐清自然也不会白让他们赚这个钱,他立刻便在杭州、广州等十二处重要的出海港口地区设立下了海关司,负责对进出口的货物进行征税、检查、管理的工作,而对于天下所有的富商,徐清也改变了原来的征税方式,由人头税,调整到了个人税,以每一个人赚取的金钱来划分等级,等级越高,交的税便越多,等级越低,交的税便也越少,直到不用缴税。

    徐清这样的做法,虽然给朝廷增加了许多的岁入,可是却得罪了广大的商人集体,而范仲淹等人的农业改革,则是得罪了地方上的广大地主,士农工商,现在除了士这个阶层之外,可以说是都被他们给得罪光了,若是这个时候开战,将大量的军力调集到前线去,徐清简直不敢想象,这些认为自己被剥削了的百姓到底会爆发出怎么样的力量。

    可是,面对赵祯,他显然不能那么说,这话要是这么耿直的说了出去,赵祯不被气晕过去,对他的身体也是绝对的有百害无一利,看着低着头的众人,徐清第一次感觉到了被坑的感觉,看着赵祯,他是真的有些急了。

    (本章完)

第267章 267。是战是和() 
劝和是不可能了,可主战的话徐清也说不出来,看着赵祯,徐清的心中不停的想着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宋朝不至于耗费太大的力气却可以让辽国撤兵的办法来,只可惜对于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徐清的了解并不是特别的多,只知道最后辽国是在大约一百年后被金国给推翻了的,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徐清可就不知道了。

    想到这里,徐清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思路,既然现在的宋朝是关键时期不能发动对外战争,那么解决敌人的唯一办法也就只有让敌人自己不战自愧了,或者还有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辽国契丹多一个除了宋朝之外的敌人,那个敌人必须要强大到让辽国无法顾全宋朝边境,而这个敌人,也就只有远在东北三省的女真族了。

    虽然此时的女真族还不算强大,推翻了辽国的完颜阿骨打也还没有出生,可是这个部族还是十分强大的,据徐清的了解,这个女真族世代生长在长白山下,以打猎为生,通过贩卖野兽的皮毛和山上的高丽参来从辽国换取如铁器、食言、茶叶等生活中必备的东西和奢侈品,与契丹人的关系十分密切。

    可是双方的交往却不是那么的和谐,甚至可以说女真族对于契丹人的仇恨是非常强大的,因为物质文明的落后,在辽国的面前,像女真族这样的野蛮部落无疑是被剥削的存在,在与辽国常年的贸易中,所有物品的价格,几乎都是契丹的贵族定下来的,女真族作为附庸民族,却没有任何议价的权利,这对于本就贫穷的女真族来说,自然是十分不满的,在历史上也曾经爆发过几次叛乱。

    不过契丹人并不是笨蛋,对于这些生长在极度恶劣环境下的民族,契丹人对于他们的武器出口限制是非常严厉的,即便是女真族中的大部落,也最多不会超过三百把铁器,至于铁铠护甲之类的东西,那也就只有部落首领才能装备了,这样的装备,即便女真族的壮士再强壮,也不可能战胜的了那些武装到牙齿了的契丹人士兵的,所以历次战争几乎屡战屡败。

    而每一次战败之后,许多部落都会被契丹人给屠杀干净,至于那些幸存下来的部落,则会更加严厉的制裁他们,比如说过冬的时候给他们少于人口数量的食物,让他们的人口始终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这样的做法,也就让女真族愈发的贫穷起来,同时对于契丹人的恨,也是越来越强。

    这就是徐清通过宋朝的资料库所知晓的一切,并不算多,可足够用了,他看着赵祯,说道:“回禀陛下,臣并不认为委屈就能求全,辽国乃是虎狼之国,此次妄图用南下来威吓我朝,若是我朝真的随了他的,给了他这十座城池,那么接下来他就会要二十座,三十座,到时候我等就算是改革成功了,还有可用之兵可驱散来敌么。”

    听到徐清的这番话,范仲淹等人都不由得抬起了头来,脸色惊讶的看着徐清,刚才在自己家里谈的时候可不是那么说的啊,当时你不是信誓旦旦的说跟诸公共进退么,怎么现在就临时变卦了?范仲淹等人一时之间也是无话可说了,而此时赵祯的脸色则是突然明媚了起来,不过还没有明媚多久,徐清就再次开口了。

    “不过就像各位大人所说的,若是开战,我大宋损兵折将尚在其次,更为关键的是新政大业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干扰,许多被弹压的势力将会再度把新政、把陛下推到风口浪尖,此祸之危害,甚至比那瓦桥关旁的五十万大军还要来的危险,开战,与我朝来说,十分不利。”

    “不开战,也不求和?徐清,你到底什么意思。”赵祯看着徐清,脸上刚刚才出现的明媚此时又被阴霾所遮挡住,心中的情绪相比起刚才来说,还要更坏上几分,颇有种空欢喜的感觉,这一点很快被徐清意识到,他立刻说道:“陛下,臣的意思是,用其他的方法,让耶律弘基自己带着军队回去。”

    “自己带着军队回去?你当这位大皇子带着五十万军队来我瓦桥关,是那么容易回去的,辽国乃是虎狼之国,没有吃到肉,他是不会那么轻易回去的。”这一次说话的并不是赵祯,而是在徐清身旁正匍匐在地上的富弼,他是所有臣子中,跟辽国打交道时间最长的一位臣子,可以说是北宋时期的外交官了,对于辽国的顶层人物,富弼可以说比他家家谱上的老祖宗还认识的全。

    耶律洪基这人与他那个暴虐的父亲不同,生性沉稳闲静、严厉刚毅,据说每当入朝觐见时,兴宗都收起笑容,脸色变的严肃,颇有国之储君的风范,要知道这小子,可是只有十三岁,如此年纪便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当然,他还不是最重要的,毕竟耶律洪基年纪还小,此次率军前来犯边,最主要还是提升士气的,行军打仗,还是需要依靠耶律洪基的叔叔,也就是辽兴宗的弟弟,梁王耶律宗愿和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萧惠了,这两位可以说是辽国最为能征善战之人,想要让他们不战自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起码在富弼的眼中,想要不付出什么代价,还要让他们撤军,无异于是痴人做梦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站出来反驳徐清,也顺便想要看看,徐清到底有没有办法,能够真的让辽国撤兵。

    看得出来,对于徐清,富弼还是抱有几分期待的。

    “富弼大人,《论语。季氏》中有‘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句,此语之意,我想大人一定明白,而辽国正是此时的季孙,他真正的敌人,并不是我们这个颛臾,而是在他的萧蔷之内啊。“

    徐清轻声解释道,这个故事十分好理解,也是成语祸起萧墙的来源,在场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对于《论语》是再熟悉不过了,拿里面的故事来解释自己的意思,无疑能够让他们更加明白自己心中的想法。

    果然,听到徐清的这番话,众人立刻有了兴趣,对于坚固的堡垒,最后的攻破方法就是从内部攻克,只不过虽然心中振奋了不少,可对于该怎么让他的萧蔷纤芥之疾变成真正的大祸临头呢?众人还是有些想不太明白,赵祯抢先开口说道:“说说看,辽国萧蔷之间,有何敌人?“

    富弼看着徐清,也等待着徐清的回答,对于辽国的军队和上层建筑他十分的了解,可对于整个辽国的了解,却并不是特别的深刻,而据他所知,辽国皇室之间虽然间隙,可并没有大到要兵戈相向的地步,毕竟此时的辽国皇帝正是壮年,而他的长子也不过十三岁而已,这样的年龄对比,是很难让他们的宗室产生暴乱的,所以如果真的是祸起萧墙,那么必定是起于地方,起于民间的,而至于民间的矛盾,富弼就不是特别清楚了,所以他要听听看徐清的想法。

    “回禀陛下,依臣之见,辽国萧蔷之间,共有两个敌人,一个是被辽国皇帝暴虐对待的百姓,第二个则是不甘于契丹人之下的边疆部族,这两个敌人,就是辽国身边的两条冬眠的毒蛇,只要有一个能够被我们给唤醒,那么辽国这个巨人便会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若是能够将两者同时唤醒,那么必然会让辽国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再无力侵犯我大宋边界。”

    “说说看,具体怎么做,各位爱卿,平身吧,听听看徐清的方法。”赵祯赶紧说道,韩琦等人谢恩之后,纷纷从地上站了起来,坐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见众人不再发出移动的声音,徐清清理了一下思路,便继续说道:

    “耶律宗真自继位以来,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