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皇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欧皇崛起- 第6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名字,想在大明不火都难

    此时已经是八月下旬,距离九九重阳时日已经不多。于是,包括李清儿在内的群芳阁多个名女支,都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到了马林魔改版的桃花扇的排练中,打算在九九重阳的花魁评选大会上一鸣惊人

第1162章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正如马林所料,重阳节京师一些高档清楼组织的花魁比试中,李清儿凭借唱腔迥异但很好听的月满西楼和明月几时有让人眼前一亮。而充满悲怆气息的桃花扇,也引起了担任评委的几名致仕的老文人的强烈共鸣。

    然后,李清儿火了,而且是大火

    花魁什么的自不用说,打动了几位评委,花魁轻松夺得。而且,不止是几位评委喜欢,后世唱腔柔美的越剧,也深受普通观众的喜爱。

    严格来说,京剧场面更精彩,经常有翻跟头和打斗的精彩场面,很吸引一般人。而越剧,因为比较斯文,则主要吸引文化人。

    而恰巧,花魁比试大会的观众,也很喜欢这种文气很重的风格。毕竟,但凡清楼头牌,都是才女。没点墨水,和她们谈不到一起。

    所以,桃花扇火了。和桃花扇一起火的,还有越剧唱法。清楼的姑娘们尤其喜欢这种唱法,因为,唱越剧不需要做翻跟头等高难动作,主要靠唱。而唱,对于清楼的偷拍们而言,那是基本功

    自从得了花魁之名后,李清儿果然身价暴涨。群芳阁李清儿专场(唱歌和唱戏)的起步价,也从200两飙升到了一千两以上,使得李清儿成功跻身一线

    然后,群芳阁为了捞钱,专门搭建了专业的戏台,每天都上演经典的桃花扇。当然,李清儿休息时,则由其他群芳阁的名女支们演出别的剧目。比如,元杂剧中最经典的窦娥冤,以及西厢记等等。

    不过,每场戏开场前,李清儿都会拿着一个小琉璃瓶子,向大家推荐一种叫“北海香露”的玩意儿,据说喷了就满身香气,经久不退

    可问题是,大家刚刚沉浸在桃花扇的悲凉氛围中,李清儿作为主演,每次开场都搞推销,实在有些跳戏啊,引起观众不适

    李清儿很委屈,她也不想这样啊。可是,她和马林都签署了协议了,必须这样做啊。但为了观众的感受,李清儿亲自去会同馆找马林协商——是不是把每场戏开场前都打广告去掉,改为首场开始前打广告?否则,观众真的跳戏严重啊

    马林肯定不乐意砍掉那么多次广告,但为了桃花扇戏曲的完整性,马林最终同意——李清儿只在首场开始前和最后一场结束后登台推荐。至于中间每场开始前的广告,则该由别人说。但马林要求,必须也得是美女来说。对此,李清儿自然满口答应。群芳阁本就是女人窝,别的不多,就美女多

    然而,这只是一个小麻烦。真正的大的麻烦还在后头

    桃花扇演绎了一段时间后,因为戏中将东林党列为奸党,引起了无锡籍的官员和士子的强烈不满。尤其是那些在东林书院读过书的人,看到母校名字居然被列为奸党名称,自然怒气爆发。

    所以,有无锡籍的言官上疏,要求禁止桃花扇的演出

    说起来,也是马林疏忽了。虽然东林党出现在明末,发起人也是万历年间的顾宪成。可是,东林书院却是早就有了。而且,东林书院还是北宋时期就出现了。

    东林书院的创建者,乃是北宋理学大家程颢的“四大弟子”之一的杨时创办的,来头不小。

    所以,尽管在顾宪成之前,东林书院并未出过什么大佬,但仅凭其来头,就让人不敢忽视。

    要知道,程颢可是理学开派祖师。恰巧,明朝尊奉“程朱理学”为正统。所以,即使东林书院尚未出过什么顶级大佬,可东林书院的出身摆在那儿,属于理学一脉“根红苗正”的书院。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大佬,无锡士子的反击,也让人有些吃不消。李清儿不得不找马林求助,马林想了想后,决定不让步。

    为啥?这就是马林故意如此的。若是屈服,那岂不是白谋划了?但无锡东林书院出身的文官和士子们的指责又不能不回应

    最终,马林在桃花扇开场时加了一句话——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然后,就一推二五六了

    但东林书院出身的文官士子们显然不甘心,于是上蹿下跳,想把桃花扇给搅黄了,不让继续演。群芳阁不过是个普通的清楼,面对东林书院出身的额文官和士子的打压,也有些吃不消。

    于是,马林干脆直接把戏班子带进了皇宫,推荐给了喜欢玩乐的正德帝

    但戏班子在皇宫演出当天,正德因为头一天晚上玩得太嗨,看戏时基本在睡觉。倒是张永等大太监,看得津津有味。

    尤其是张永,非常喜欢王承恩陪同崇祯上吊那一段,还无限感慨道:

    “文官无情,还是我们太监才是真正忠于皇上的啊”

    得,马林一听,也不寻求正德的庇护了。因为,张永此人,就足以护得住李清儿和桃花扇了。

    于是,马林主动帮李清儿说情,说无锡东林书院的文官士子们,因为名字巧合,强烈反对桃花扇的演出。而且,还质疑太监的忠心。他们认为,陪着皇帝上吊的,应该是东林诸君子,而不是区区太监

    张永顿时不乐意了——难得有一部认同太监忠心的戏剧,居然有人要打压?这是不给咱家面子啊?

    当然,张永不是傻子,他先调查了一番,发现东林书院出身的文官和士子们没啥背景和能力后,果断站出来力挺桃花扇

    在目前的皇帝跟前第一红人出面的情况下,实力不够的东林书院一脉,不得不选择了偃旗息鼓。要不然,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然后,桃花扇一字不改继续播出。只有前面依然加了那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样就避免了很多纠纷

    在大太监张永的庇护下,桃花扇在大明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扩散了开来,传到了全国各地

    而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后来顾宪成讲学,故意避开了东林书院。因为,东林书院名声不好,都怪马林写的桃花扇啊,这该死的蝴蝶效应

第1163章 招揽张彩() 
重阳节后,大明南北,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秋收。整个大明王朝,都沉浸在秋收的喜悦中。今年的秋收,大明帝国官场的官员们尤其开心。

    毕竟,这些个官员们,各个都是地主。就算之前是穷光蛋,只要中了举,就会有大量乡民投献土地,然后穷书生也摇身一变为地主阶层了。所以,在大明朝,只要中了举,就肯定能发家。从来只有穷秀才,决没有穷举人和穷进士。除非,你自命清高,不接受乡邻的土地投献。

    家有良田几百几千亩,秋收的时候,自然就是钱粮入账的时候了。所以,整个大明上下,都充满了秋收的欢乐。

    还有就是,今年刘谨倒台了,没有人敲诈这些文官了

    而前几年,刘谨在位时,依靠对吏部等要害部门的把持,逼迫回京述职的文官向其贿赂,否则,就给差评,甚至发配到边疆地区为官。加上刘谨搞的“罚米例”,那几年,被刘谨搞得倾家荡产的官员很是不少。因此,今年在刘谨倒台后,文官集团简直喜出望外。以后,他们捞的钱就不用“孝敬”给刘谨了,而是都能装进自己的腰包了

    顺便提一句,因为马林的干涉,刘谨没有像原本历史那样被千刀万剐。同样地,刘谨一党的官员,也就没有像原本历史上那么惨。

    比如刘谨曾经的最强马仔——张彩,就没有像原本历史上那般,死于狱中。不过,张彩因为投靠刘谨的不光彩的经历,自然也就没了前途。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却被贬为庶人,且永不叙用

    事实上,张彩还真不算什么大奸大恶之徒。这家伙最多有些好色,比如,老是觊觎人家美貌的小妾。当然,在古代,小妾也是可以互相送的。苏东坡甚至把怀孕的小妾送给别人,结果事后很多人自称苏东坡的儿子

    刘谨此人,说起来并没有太强的本事,文化水平也不太高。但是,他会用人。比如,他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把奏折带回府中,跟妹婿孙聪和华亭人张文冕(相当于师爷)等人商议如何处理。然后,再让大学士焦芳润色,接着转交李东阳审核。

    而张彩,则是刘谨拉拢的最高级的能人了。刘谨变法中最著名的“罚米例”,就是张彩出的主意。

    另外,张彩并不贪婪,除了好色一点,其实并不太贪财,还劝说过刘谨不要收贿。所以,张彩此人,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人。但不可否认的时,此人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张彩离开京城那天,非常凄凉,只有一个从老家一直跟随的老仆,赶着一辆快散架的破马车,载着张彩一家离开京城。

    因为是罪人,张彩没有退休官员的待遇,从前享受的各种特权就都没有了。甚至,家里的田产也被没收大半,只留下20亩祖田没被没收。可以想象,张彩以后的生活会多么困窘了。

    马林很欣赏张彩的才华,于是,他故意出城游历,在半路上,遇到了落魄返家的张彩。

    虽然只过去个把月,但张彩却从一个多月前意气风发的吏部尚书,沦落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糟老头子。

    见到马林,已经被贬为庶民的张彩,只能下车行礼

    马林注视张彩良久,问道:

    “张大人可愿去东番岛为官?”

    “为官?”张彩的眼中忽然爆发出了亮光。

    但是,他犹豫道:

    “可是,在下已是罪人,马国主若是接纳张某,怕是会惹上麻烦。”

    “那不是问题,只要你愿意效忠于我,我可以在东番岛上赐你良田五百亩,年俸一千两。另外,你的子孙后代,只要不是太差,也可以恩荫为官!”

    张彩顿时动心了

    他现在已经几乎一无所有,不但自己被贬为庶民,连两个儿子也前途无望。甚至,现在朝中还有文臣讨论要不要将张彩全家流放琼州呢。

    跟着马林混,至少能混个富足,而且还能当官。权利这种东西,男人一旦沾上,比毒品还能戒掉。很多后世的领导人,在位时意气风发,一旦退休,衰老就很快。主要是,权力在手,意气风发,自然精神焕发。而失去了权力后,就像吸不到毒的瘾君子,难受异常,然后就快速衰老了。

    张彩曾担任大明帝国吏部尚书,差半步就要入阁的大人物,岂会甘心当一个庶民?而且,在明朝内部,张彩是不大可能再当官的了,因为圣旨下发,讲明了对张彩“永不叙用”了,等于是断了他的仕途。

    但说实在的,张彩已经56岁了,也不怎么在乎自己的仕途了。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他两个儿子的前途问题。因为他过去帮着刘谨对付清流大臣,现在清流当政,张彩的儿子肯定前途无望。就算有才华,也会被打压。甚至,还有人讨论把张彩全家流放岭南呢。

    所以,对张彩而言,能够恩荫子孙为官,才是他最看重的

    想到这里,张彩毫无犹豫地对着马林一揖到地道:

    “承蒙国主看得起,张某愿效犬马之劳。只是,朝廷那边”

    “你且在附近找个客栈住着,等我消息!”说完,马林扔了一小袋银子给张彩,足够他一家住很多天的店了。

    马林之所以想要拉拢张彩,一是因为张彩能力的确很强;还有就是,马林对孔泰的能力不放心

    孔泰是马林亲自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被马林任命为东番岛国相。然而,这段时间考察下来,马林发现——孔泰只有外交之才,施政能力一般。甚至,因为太过仰慕华夏文明,搞得他行为都有些向迂腐的儒生靠拢了。而且,孔泰还很年轻,也没啥经验。

    所以,看到张彩这个很有才能的人没人要了,马林顿时就起了捡漏的心思

    要知道,像张彩这样能力很强,却没人要的大才,不是什么时候都能遇得到的。

    但如何带走张彩,且不得罪大明王朝呢?马林在回去的路上不停地思考着

    回城后,马林又思考了一个晚上,才想出了对策

    第二天,马林来到金吾卫校场,碰运气看看能不能遇到正德,但没遇到;第三天也没遇到;直到第四天,马林才看到了来找“哼哈二将”练习骑士马战的正德

    趁着正德高兴的时机,马林忽然请求正德,想要把张彩要到东番岛去

    “你要张彩干什么?他可是罪人。”

    “可他也是个人才,听说,刘谨的‘罚米例’就是他搞出来的。”

    正德点点头,道:

    “的确如此,朕也知道他有才能。可是,现在满朝文武都仇视老刘一党的人。就算张彩有才能,朕也无法用他。你一个藩国国主,若是敢用张彩,估计会招大臣们仇视的。”

    马林眼珠子转了转,道:

    “陛下,听说朝臣们正在讨论要不要流放张彩全家?”

    “的确如此,但他们找不到张彩为恶的证据,也只能不了了之。而且,张彩也拒不认罪。朕其实本来都想留下他,但群臣激愤,朕也没办法留他。”

    |“要不,您发话,把张彩全家贬谪到东番岛去?”

    正德顿时一愣:

    “好像这也是个办法啊”

第1164章 蜂窝煤出() 
张彩本人并无太多恶行,可他担任吏部尚书期间,配合刘谨,卡人家官帽子,所以仇人遍地啊。

    对于官员而言,阻人前途,无异于杀人父母。所以,尽管张彩只是替刘谨办事,可拉的仇恨绝对不小。当初,刘谨就是利用张彩卡百官的帽子,然后逼他们送钱,每个人至少千两,甚至几千两。很多官员为了给刘谨送礼,甚至不得不去借高利贷。

    但刘谨因为机灵地做了假账本,把钱全献给正德了,所以正德饶了刘瑾一命,让他去南京守明孝陵去了。刘谨一走,曾被他欺压的百官们顿时就找不到发泄怒火的对象了。所以,之前刘谨的党羽都遭了殃。

    已经入阁的曹元,被迫辞职。但百官并未放过他,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