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皇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欧皇崛起- 第6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谓“一亩三分地”,原本是指京城先农坛附近观耕台前皇帝主持春耕仪式时,亲自下田耕作的那一小块田。当然,皇帝耕地只是象征意义,也就来回四趟,然后就闪人,交给专职的农民去耕种。

    为了表达对红薯的重视,正德帝让平时管理“一亩三分地”的农夫们腾出三分地,专门给马林种植秋红薯。

    然后,马林就成了专业的农夫,一边培育红薯发芽,一边让人耕地,好把发芽后的红薯种入地里

    种下地后,马林并未轻松下来,而是忙忙碌碌的。为了保证红薯的产量,最基本的粪肥是必不可少的。还有草木灰,作为土钾肥,也是必不可删少的。

    唯一让马林伤脑筋的,就是磷肥不好搞,哪怕是土法的磷肥

    一直以来,华夏古代农业都很发达,汉朝时就开始流行使用粪肥,导致粮食产量居高不下。后来,又发现含钾的草木灰也能肥田。

    所以,华夏农民们虽然不懂啥叫“三肥齐全”,但也误打误撞地早就学会了施加氮肥(粪肥)和钾肥(草木灰),只差磷肥了。

    但磷肥真的很罕见,除了自然界里的磷矿石外,就只有骨头粉什么的带点磷了

    偏偏磷肥的作用还挺大,可以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还能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的品质等等

    可马林并不想把磷肥的秘密透露给大明,因为,大明官员心里藏不住事啊,有点好东西,肯定急着显摆,特别喜欢“昭告天下”。

    明朝人知晓了这些秘密马林并不担心,毕竟,明朝农业本就发达。可是,若是欧洲人知道这些,那就不好了

    马林能在欧洲成为能养得起6万大军的顶级富豪诸侯,和他利用别国不知道的先进农业技术有很大关系。

    若是他把这些招数告诉明朝,要是将来别国偶然从大明得到这些技术,肯定会引发欧洲农业上的革命。

    像是原本历史上的荷兰,不就在17世纪,就搞了什么“农业革命”吗。而荷兰人之所以在本土搞什么“农业革命”,就是在占据了台岛后,通过想台南的汉人移民,学到了不少东方农业技术,并促进了荷兰农业的大发展

    当然,现在台岛归马林了。至于荷兰人,还是哪儿凉快去哪儿呗

    而葡萄牙人和大明有矛盾,加上侵占了大明的小弟马六甲王国的首都,正好引起了大明君臣的不满,很长时间内无法跟大明王朝好好接触了。而这段时间,对于马林来说是最宝贵的。只要渡过这段时间,到时候,自己就赚够钱了

    而且,明朝粪肥和草木灰的利用已经很成熟了,他也不好说不行,反而要重视粪肥和草木灰的使用。

    但若是不施加磷肥的话,从农历7月过4个月正好到了11月初的样子。那时候,已经是初冬了,非常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所以,为了让红薯顺利结出果实,马林必须抓紧。而抓紧的办法嘛,自然是寻找磷肥的替代品了。要不然,生长慢了,估计满朝君臣都无法看到红薯的收获了。

    最终,马林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从鱼多的河塘底部捞淤泥

    有鱼类生活的河流,鱼死后,尸骨肯定沉入河底,与淤泥融为一体。如此,鱼多的河流的底部的淤泥,含磷量肯定不低。虽然远不及正常的磷肥,但多捞点,肯定没事。毕竟,河泥又不像化肥,用多了还烧跟

    于是,马林开始让刘谨找锦衣卫帮忙打听,京城哪条河流里鱼多。然后,派人去挖河泥,作为“一亩三分地”上那三分地的红薯的磷肥。虽然含磷量低,可胜在河泥没有副作用,使劲堆就是了

    同时,粪肥(处理过的,也就是沤过的)和草木灰什么的,也是大量上。反正都是天然绿色肥料,用多点也不怕。不像化肥,用多了容易烧根

第1144章 马公爷?马工头!() 
为了方便照料红薯,马林这段时间干脆直接住在了先农坛这边的空房子里,以方便照料红薯。还有就是,他打算躲开8月份那场倒刘谨的风暴。

    马林因为送了几万两银子给刘谨,所以和刘谨关系还比较亲密。刘谨虽然贪婪,但收钱还是肯办事的。在收了马林那么多钱后,刘谨后来看到马林都是笑眯眯的,亲切异常。

    但马林知道,随着8月份反刘谨事件的爆发,他和刘谨之间亲密的关系,则会成为不稳定因素。因此,马林最近干脆借着照料红薯的名义,躲在了城西的先农坛里。

    先农坛本是皇家祭祀场所,马林这个外人是不能轻易进入的。但马林进献的红薯太过重要,加上刘谨帮忙说话,正德才特批马林入住。不过,为了避免落人口舌,马林没敢住进先农坛的宫殿里,而是住进了先农坛普通值守官员的宿舍区。

    没事的时候,马林就会亲自来到“一亩三分地”的红薯区域,观察红薯的生长情况。同时,在附近弄一个池子加工粪肥。加工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收集来的粪便,跟草木灰和鱼塘河泥混在一起搅拌,然后放在池子里沤肥。但是,会盖上盖子,避免雨水进入池子,溶解三种肥料里的盐分。这些盐分包括硝盐和钾盐,都是重要的肥料成本,可不能被雨水随便冲走了。而且,新收集的粪便也不能直接下田,否则容易烧苗。

    除了这三样主要肥料外,马林还让人没事就往池子里添加割下来的枯草和枯叶,一起浸泡发酵。这些枯草枯叶本就是含有各种成分,若是燃烧了,就产生草木灰。所以,这些枯草枯叶烂在池子里后,反而助长了肥力

    马林做的一切,都被大明户部派来的分管农业的小官给详细地记载了下来,作为日后大明推广种植红薯的重要参考。

    现在的马林,似乎真的变成了一个农夫似的,成天泡在了“一亩三分地”上。某一天,马林从地里回来后,喝着正德赐予的御酒,有些心不在焉

    和马林想得一样,这些御酒并不是后世流行的高度酒,而是普通的中低度酒。其中,以黄酒和米酒比较多。毕竟,这个年代,明朝人受到文人的影响,并不太喜欢高度酒,而是像普通文人骚客那样,喜欢度数较低的酒。

    某一天,马林在喝酒的时候,忽然想起来——喝酒的时候,要是就着黄生米吃多好?

    然后,马林猛地想起来——来大明的时候,自己似乎带来了几百斤花生米。而这些花生米,的确是最好的下酒菜啊

    于是,马林想办法派人赶回天津卫大沽口的码头上,把船上几百斤花生米给带到京城来

    很快,几百斤花生米就送来京城了。马林这次啥也不说,直接挑出部分花生米,做了一些油炒花生米,还撒了一些椒盐上去

    顿时,宫中御膳房传出了一道浓烈的香气

    油炒花生米的香味是非常浓郁的,吃起来也非常香。一直以来,马林觉得油炒花生米是最好的下酒菜。而熊孩子的杰出代表正德在尝了后,也迅速爱上了这种味道

    除了普通的椒盐油炒花生米外,马林还让人从船上拿了点辣椒酱下来,制作了香辣油炒花生米

    就这样,花生米和辣椒,两大重要食物,一下子出现在了大明朝,颇为受到正德帝的重视。

    当然,就意义而言,花生米和辣椒是无法和红薯、土豆相比的。但是,若是论起两者受欢迎程度,肯定是要超过红薯的。然后,花生米和辣椒,自然成了正德帝下令推广的重要作物之二。

    不过,因为现在没啥时间播种了,马林也无法现在就播种。除非,能修建一个暖屋,这样就不在乎气候了,即便大冬天也可以照常种植花生和辣椒

    而此时,马林献上来的9只加拉帕戈斯象龟的去处,也定了下来——它们被安置在了紫禁城北门玄武门附近的坤宁门(顺贞门)内的钦安殿

    钦安殿内供奉着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称玄武大帝,或真武大帝。当然,真武大帝其实是清朝时期为了避讳康麻子“玄烨”的名,被迫由“玄武大帝”改成“真武大帝”的。

    而玄武是啥?就是乌龟啊!所以,这9只代表玄龟的加拉帕戈斯象龟,供奉在紫禁城北部靠近玄武门的钦安殿,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毕竟,钦安殿本就是供奉玄武大帝的,如今供养9只玄龟,实在太契合无比了。

    但此时,马林却猛地想起——不好,差点都忘了加拉帕戈斯象龟的生活习惯了

    加拉帕戈斯象龟毕竟是来自赤道附近的热带乌龟,眼下是夏季,一切好说。但等到秋季和冬季的到来,这些适应了热带气候的乌龟,很有可能被冻死

    而若是冻死,那可就是出大事了

    从现代人的眼光看,也许马林进献的加拉帕戈斯象龟,远远不及高产的红薯实用。但是,在迷信的古代,能够让皇帝更加显得“天命所归”的顶级祥瑞“玄龟”,显然是比更实用的红薯还要重要的

    马林额头上顿时开始冒冷汗了

    于是,马林连忙上疏给正德帝,要求帮忙给9只玄龟修建“四季如春”的舒适的住处

    什么叫“舒适的住处”呢?其实说白了,就是马林打算给9只加拉帕戈斯象龟修建玻璃温室。这样,就算北方寒冷的冬季到来了,也不用担心9只加拉帕戈斯象龟冻死

    正德帝本就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熊孩子,看到马林的申请书后,很快就让他们从先农坛来到紫禁城钦安殿。然后,他亲自跑来,观察马林是如何帮9只“玄龟”修建“四季如春”的舒适的住处的

    修建玻璃温室,哪有什么难的?马林一面派人回到船上把那些从台岛烧制好带来的平板玻璃运到京城来,一面亲自带着工部的一群泥瓦匠,进驻紫禁城北边的钦安殿,开始了玻璃温室的修建

    为了保证玻璃温室的修建成功,马林亲自上阵,指挥公布派遣来的泥瓦匠修建玻璃温室。那架势马林直接从“马公爷”,变身为专业的修建温室的“马工头”了

第1145章 来吧,射我!() 
玻璃温室就修建在钦安殿正殿边上的偏殿上,正殿供奉的,自然是正儿八经的“玄武大帝”了。人家那是道教象征北方的真神,而马林进献的“玄龟”,只能算是“玄武大帝”的子嗣,自然是供养在偏殿了

    玻璃温室的修建是非常简单的,也就是修建一个南边朝阳的屋子。南边这一边,马林打算修建一个倾斜式的外墙。因为马林带来的平板玻璃并不大,所以,马林让公布的木匠们,打造了一个有很多格子状的大型落地木窗。而马林带来的那些不大的平板玻璃,正好镶嵌在这大型落地木窗的格子里

    如此,虽然这些木桩的“骨架”遮挡了不少阳光,但总体来说,大部分阳光还是穿透了那些平板玻璃,洒进了玻璃温室内的

    而且,那些大型的落地木窗是可活动的,只有天气转凉后,他们才会安上去,用来给玻璃温室隔绝外面的冷空气。要是夏季天暖和的时候,大型落地木窗,还可以撤去,免得影响里面的“玄龟”采光

    马林可是清楚地记得的——加拉帕戈斯象龟喜欢阳光,每天至少都要晒一两个小时的太阳。似乎,他们需要吸收太阳的能量,来保持自身的健康

    夏季的时候不用说,太阳是在正上方头顶的。想要晒太阳,加拉帕戈斯象龟只需要从南边爬出来一点,就可以轻松晒到太阳了。

    而在秋冬季节,寒冷的时候,太阳都是偏南的。所以,这个时节,原本倾斜着正对南部天空的大型落地木窗,就是正对冬季的阳光了

    此时,在玻璃温室内,加拉帕戈斯象龟趴在大型落地木窗前,透过平板玻璃,就能轻松晒到阳光

    而因为冬季太阳偏南,只要保证南边部分有大型落地木窗透光,也就足够了。至于北墙、东墙和西墙,透不透光,是无所谓的。正好,想要修建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的玻璃温室,马林也没有足够的玻璃呢

    在马林这个“马工头”的指挥下,玻璃温室的东墙和西墙自然是直接砌砖头墙了,没啥好说的。不过,因为没有水泥作为粘合剂,这些砖头和古代华夏城墙一样,都是用糯米汁混合了石灰和蔗糖后的浆糊糊将那些砖头粘合在一起的,倒也比较牢固结实。

    而北墙,马林自然没有让直接砌墙。因为,北墙就是玻璃温室的“温”的来源

    所以,在被抢,马林直接让工匠们砌了一个类似暖炕的墙体。其中,在北墙外面,有一个灶糖,用来放柴火和煤球生火。然后,其内部结构,却不是想暖炕那样的土石结构,而是金属的,主要是铜壳的

    金属散热比较好,人在灶糖里烧柴草或者烧煤球后,热量会透过铜皮做的灶壁,渗入玻璃温室内,造成“温室效应”。

    甚至,有点专业的“马工头”马林,还让人专门把烟囱做成弯的,深入玻璃温室内部。而弯的烟囱也是铜皮做的,其烟火通过铜皮烟囱时,带来的热量,也散发在了玻璃温室内部

    只要在北墙外的灶糖里烧火,热量就会源源不断地透过铜皮灶壁和铜皮烟囱,散入整个玻璃温室内。

    而且,因为是在温室外面烧火的,还不容易给温室内部带来黑烟,不影响温室内加拉帕戈斯象龟的生活质量。

    当然,为了防止加拉帕戈斯象龟因为靠近铜皮的灶壁而被烫伤,马林还让人制作了钢铁的隔栏,把加拉帕戈斯象龟的栖息地和铜皮灶壁间隔开来,免得加拉帕戈斯象龟靠近燃烧中的铜皮灶膛后被烫伤

    当玻璃温室南边的大型落地木窗开始安装平板玻璃的时候,惊动了正德和一群大佬前来参观

    为何?因为现在透明玻璃在大明还是非常稀罕的东西呢!

    连皇帝的寝宫的窗户目前都是糊纸的,平板玻璃做窗户,在目前的大明来说,绝对是奢侈无比的了

    所以,不管是正德皇帝,还是前来参观的朝中大佬,都非常羡慕“玄龟”居住的玻璃温室的玻璃窗。

    要不是“玄龟”是大明帝国的顶级祥瑞,对于朝廷的意义重大,没准正德都要出手抢夺这大型落地木窗上的平板玻璃了

    在看到了正德等一干明朝大佬眼中的羡慕后,马林立即信誓旦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