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皇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欧皇崛起- 第5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之,马林的目的就是——让荷兰人把有限的木材,用到别的用途上去。荷兰本来就缺乏木材,再积极地用木材去打造家具、木制工艺品。再想造船你得有足够木材啊

    为此,马林打算,斥巨资,在荷兰造船中心阿姆斯特丹,兴建一批家具厂,专业打造各种家具。

    为了使得荷兰家具畅销,马林打算亲自出马,按照记忆,把后世很多流行的家具图样给画出来。然后,指导阿姆斯特丹的家具厂制造出来。有后世现成的完美家具式样作为参考,阿姆斯特丹的家具打造行业想不火都难

    等到阿姆斯特丹成了欧洲家具打造中心了,大量木材自然被耗费在家具打造上面。然后,马林在投资弄一批木雕等木制工艺品作坊,帮忙消耗荷兰不多的木材

    到时候,荷兰人想造船,会发现找不到木材的。因为,木材都被家具厂和木制工艺品作坊给买光了

    若干年后,马林临死前忽然惊奇地发现——原本该成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因为他乱出手帮忙点歪天赋,最后居然变成了“家具王国”。荷兰家具,行销全欧洲,还给哈布斯堡家族带来了丰厚的税收

第1008章 少年军官班的学生们() 
除了打算在荷兰办多个家具厂和木制工艺品作坊外,马林忽然想起来——自己貌似很缺橡木桶

    这个年代的欧洲,是一个木桶称霸的年代。在目前的欧洲,什么都用桶装。用橡木桶装葡萄酒和啤酒也就算了,火药也是桶装的,不然咋叫火药桶呢?腊肉也用桶装,蔗糖也用桶装,面粉也是桶装。甚至,食盐和臭咸鱼,也是用桶装的这真是一个桶装的时代

    这其实也是一个没办法的事情,在这个时代,欧洲麻布都很缺乏,别说织麻袋了,就算织衣服也不够用呢。至于兽皮口袋更不用想,那个更贵。而马林用油纸袋装蔗糖的行为,别的欧洲国家完全无法模仿。因为,现在欧洲人造纸,还是使用破布和渔网的蔡伦造纸术呢。而欧洲布贵,穷人们舍不得乱扔布,总是缝缝补补继续穿。所以,原料难找,导致欧洲纸价也很贵。别的欧洲国家,想要用油纸当包装,绝对是奢侈行为。更别说,泡油纸用的油,也非常稀缺

    所以,在这个年代,欧洲木桶的需求量非常大,比家具还大。当马林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即下了决心——务必投资,在荷兰兴建多个木桶制造厂,专门制造橡木桶。一来,耗费荷兰有限的橡木资源;而来,也能满足市场巨大的需求

    因此,被马林点歪天赋的荷兰,后来不但号称“家居王国”,同时还是“木桶王国”,向全欧洲供应优质橡木桶而木桶制造业,也成了荷兰的支柱产业之一然后,你走在阿姆斯特丹的大街上,上下班高峰期,随便向人群扔一板砖,很容易就能砸到一名箍桶匠

    但光靠荷兰本土那点木材,显然不够打造家具和箍橡木桶。所以,马林最终还是组织把从挪威和瑞典南部森林购得的橡木运往荷兰,供那些家具厂打造家具和箍桶匠箍木桶。但为了防止荷兰人把橡木用于造船,马林规定——凡是运进荷兰的木料,必须是短木料。可以用来造船的长木料,不准流入荷兰

    这还不够,大魔王马林为了彻底断绝荷兰人大航海的前途,还大肆派渔船在荷兰附近海域捕鱼,和荷兰渔民争夺鲱鱼资源。

    而且,马林还引进了荷兰人引以为傲的一刀刮掉鲱鱼肠子的剖鱼刀,对捕捞的鲱鱼进行加工,并抹上盐,行销欧洲,和荷兰渔民竞争。

    虽然大家的鱼都是一样的,捞自北海。可盐不一样

    荷兰不产盐,主要是缺乏煮盐的柴火。荷兰渔民想要腌制鲱鱼,还得从英国进口海盐,或者从德意志进口劣质矿盐。

    而马林本身就是产盐大亨,手里盐多得是。为了在竞争中压垮荷兰渔民,马林不惜降低盐价,好让自家的弗里斯兰渔民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对外出售咸鱼,以达到倾销的目的。

    马林的这一招非常狠,双方咸鱼质量差不多,而北海国弗里斯兰渔民的咸鱼价格更低,傻子都知道买谁的。而荷兰渔民缺不能随意降价,因为,他们买盐成本很高。若是降价,可能成本都难以收回。然后,荷兰的捕鱼业就慢慢开始衰落了。更多的荷兰渔民放弃了捕鱼,进入了城市,在毛纺厂、家具厂和箍桶作坊打工,成为工人而随着渔民的减少,荷兰人的水手来源也更少了,大航海更加搞不起来了

    马林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去算计倒霉的荷兰人,荷兰人不知道,大魔王马林各种手段齐出,掐灭了荷兰成为伟大的航海帝国的苗头。这使得荷兰在后来几百年的欧洲历史上,一直很平庸,存在感和衰落的丹麦一样弱

    如果荷兰人知道都是马林害的,也许他们会愤怒地攻击马林,恨不得用剖鱼刀把马林的肠子一刀刮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眼到了9月中下旬。而因为施用了磷肥的缘故,北海国东弗里斯兰省、西弗里斯兰省、奥尔登堡省等几个使用了新农业技术和“三肥”的地区的农作物,已经成熟,并提早开始了秋收。

    然而,面对丰收的金秋,马林缺顾不上秋收了。因为,他要南下意大利,提早为攻打锡耶纳共和国做准备了。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马林为了能成功战胜锡耶纳,自然需要早点过去,做好充足的准备,免得开展后因为准备不足,而导致功亏一篑。

    失败了倒是小事,关键是不能让军队损失太大。马林手下的战士,现在多半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非常宝贵,是那些拿来当炮灰的临时征召兵所无法相比的。要是大量损失职业老兵,马林估计会哭晕在厕所。

    因此,马林打算趁着秋收时节,早点南下,自己先悄悄去锡耶纳地区观察一番地形。等到正式开打后,就能更有底气了。

    此外,为了防止弹尽粮绝的绝境出现,马林还打算在锡耶纳城外买下一些房子,并在房子里藏一些粮食。这样一来,就算奔袭的北海国山地步兵粮食吃光了,也能用这些提前藏好的粮食顶一阵子,等到第四军团带着辎重和粮草抵达

    而就在马林打算动身的时候,少年军官速成班的总教官古斯塔沃忽然找到马林,要求带着他的学员南下意大利参战

    说起来,这几年来,马林差点把当初成立的那个少年军官速成班给忘记了。因为,马林当初为了磨练那些参加少年军官速成班的少年,特地把这个军官班的地点,放到了自己起家的“龙兴之地”特塞尔岛的首府登堡。

    特塞尔岛在什么地方?那是在西弗里西亚群岛最西边啊,都快和哈布斯堡家族所属的尼德兰荷兰省北端连在一起了。

    因为离本土太远,加上古斯塔沃这家伙不太会钻营,导致马林快忘记了,自己在特塞尔岛上还有一个少年军官速成班

    这个少年军官速成班,是1502年成立的,如今已经差不多有6年时间了。当初建班的时候,马林特地挑选了200名聪明勇敢的16岁少年,还为之编写了简化的步兵训练大纲,把词汇压缩到800个专业的军事专用术语(主要是那些少年都是文盲,那个时代,想找个不是文盲的也难)。

    原本,马林是打算让这个少年军官速成班的学员们速成,然后编入军中的。但后来,马林改变了主意。在教那些少年军官速成班的学员们军事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正儿八经地教他们识字和算学,打算把他们当正规的军官来培养。

    而文化知识的学习周期是漫长的,然后马林时间一长,差不多把少年军官班的少年们给忘到脑后了。

    直到现在,古斯塔沃和军官班的少年们觉得自己文化知识学得差不多了,几乎能达到小学毕业水平了,才来找马林。而这时,少年班的学员们经过6年时间,已经都二十二三岁了,正是上战场的好时候。

    正好,古斯塔沃听说马林最近正在悄悄地调兵。于是,他就开始打探消息

    古斯塔沃当初也是很早跟随马林的军官,军事素养不错。不然,也不会被马林安排去管理少年军官速成班。甚至,当初古斯塔沃在东弗里斯兰军中的地位还比较高,军中亲朋故旧很多。

    只是,这货不擅钻营,埋头培养那200个少年,导致马林差点把他忘了。好在他之前的老关系还在,经过打听,他得知北海国正在运兵前往意大利,明显要有大动作。于是,他干脆直接找到马林,要求带手下的少年预备军官们参战

    “让那帮少年参战靠谱么?”马林有些犹豫,这可是残酷的战争啊,让那群没上过战场的孩子去,似乎太冒险了

    “大公,请允许我纠正您的看法,他们已经不是孩子了,而是都是22岁或23岁的青年人了。毕竟,‘少年军官速成班’的学员们已经学习了6年了!”

    “都6年了啊!”马林无限感慨,当初挑选出来的那帮少年,个个都长成青年了呢。

    本来,马林依然打算拒绝古斯塔沃的请求的。但是,他忽然想起了前世历史上的“黄埔学生军”。似乎,黄埔军校的学生军首次参加平定商团和陈炯明叛乱的战争中,表现非常亮眼。就是不知道,自己这200少年预备军官,能否也像黄埔学生军那样快速成长并大放异彩呢?

    马林对此充满了期待,要知道,这些少年预备军官和军中那些军官不同。现在马林军中那些军官,固然是从战场上残酷的厮杀中脱颖而出的。可是,这些人一般都比较粗鄙,很多军官连军令都看不懂,还需要传令兵口头传达军令,让马林很是无奈。而且,让他们读书认字,他们也读不进去了。

    所以,马林对这批有文化且经过了几年锻炼学习的少年见习军官们很是期待。于是,他学习当年蒋光头的做法,把这些军官班的毕业生,编成一个教导团,独立编制,跟在自己身边。当然,不是让他们冲锋陷阵的。毕竟是第一战,马林只要求他们跟在自己身边多多学习。然后,找个机会,让他们见见血,好加速他们的成长

第1009章 军官生的安排() 
很快,马林就见到了这些少年军官班的学生们。当然,此时他们已经是青年了,一个个长得高大挺拔。

    因为年代和生活水准的关系,这个年代的德意志人平民长得也不高,超过1米7的也不是很多。这主要是因为,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太差了。能吃饱黑麦面包都算难得,又怎会有足够的营养长高?只有贵族家庭的小孩,或者富人家的小孩,因为营养充足,才普遍超过1米7,甚至超过1米8。当然,民间也不乏像卡恩那样天生又高又壮的变态,只是比较少。

    而马林的少年军官班的毕业生们,身高缺全部超过了1米7,不少人都达到了1米8,使得他们在站队列时,看起来很威武雄壮。

    这主要是因为,当初马林在兴建少年军官班的时候,就特地命人在军官学校边上修建了一个奶牛场,专门给200名少年每天提供牛奶。而当初入学时,这批人普遍都是16岁,正是长个子的黄金时段。而军官学校不但提供足够的牛奶,还提供足够的肉食和蔬菜,使得这些少年的营养非常充足。加上每天5公里越野跑的大锻炼量,使得这群少年全部长成了高大的青年。看他们挺拔的身姿和红润的面庞,不知情的还以为是出自富贵家庭的年轻人。因为,贫穷人家的孩子,大多面有菜色,不可能这么健康强壮。

    古斯塔沃虽然为人古板,但军事素养没得说。原本,他就是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和施瓦茨来历相似。只是,他没施瓦茨那般好运气,认识马林太迟。因此,才没有被马林重用。有时候,你有才能也没用,没有赏识你的人,也是白搭。所谓努力就有收获,只能哄哄幼儿园小朋友。人的机缘和运气,有时候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才能,甚至更为重要。

    当然,古斯塔沃运气也不差。当他把200名少年预备军官带到马林面前的时候,他的机缘算是来了

    马林并不知道这群年轻预备军官的水准,于是,他派了几个老到的军官去测验下这些人的军事素养。第二天,那几个军官汇报说——这些青年预备军官的军事基本功非常扎实,完全足以胜任军队中的小队长之职务。唯一欠缺的,大概就是实战经验了。毕竟,没有真正打过仗,不知道他们的勇气如何。以及,在面临生死的时候是否能冷静面对。

    这两点素质,是相当重要的。在战场上,勇气是第一重要的。如果没有勇气,在随时可能死掉的战场上,根本无法作战。因此,挑选兵种,用其第一。马林在招兵的时候,也故意让候选者相互比斗。但是,他们挑选的人,往往不是胜利的那个,而是斗志顽强,不怕受伤的那个。但凡犹豫和退缩的人,马林都不收,就算武艺高强也没用。

    除了勇气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有勇气的时候,还能保持冷静了。

    马林认为,有勇气只能表明你能上战场,但上了战场,有勇气的人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热血上头,奋勇杀敌。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战士。但是,他们却不适合当指挥官。因为,他们有时候会太冲动,不够理智。

    而有勇气的人的第二种表现,就是在勇敢的同时,也保持着冷静的思维,能够判断形势,并作出做好的应对。而这样的人,则被人们认为是“有勇有谋”,是军官的好苗子。不过,这种人是很少的。不然,也不会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说法了。

    所以,马林在组建少年军官班的时候,就吩咐古斯塔沃——一定要培养少年军官生们在勇敢的情况下还保持冷静的素质。

    只是,这两种素质,目前都看不出来。只有真正上了战场,才能看出他们是否真的勇敢,以及在勇敢的前提下是否冷静。故而,马林必须把他们带到锡耶纳,在战争中,才能具体看出他们的这两种素质。

    为此,马林把200名军官生分成8个小队,每小队25人。然后,还给每小队安排了一个老兵当队长。而每个小队中,老兵队长的责任也不是带他们打仗,而是暗中观察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