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第二个地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宇宙中的第二个地球-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简介:一个出生贫苦家庭的孩子
 82710

第一() 
卧龙岗上的飞龙在矩顺德府三十三点六公里的大山里,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小村庄。只因在古代的时候,至于能古到那个朝代已无从考证。就在这个小村庄的西南有一个光秃秃,面积大概有二个足球场大小的石头岗。在一个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后的子夜。有一条浑身长着金色磷片的龙,从滚着乌云的闪电中,首尾交腾地落在了这个光秃秃的山岗上。四个龙足把山岗的四个角踩出了四个很深的足坑。龙尾落处把石岗的西北处扫出了一条长长的沟,也就是这道沟后来成了树木茂盛,溪水常流的丰饶之地。因为龙足踩成的四个龙坑,形成了四个一年四季泉水不断的潭坑。沟里的流水就是从这个潭坑里流出来的,在岗下汇聚一处向北流淌。传说这条沟里不论种什么庄稼,都长的异常的壮。种麦子收成比沟外种的收成高二倍以上,种玉米每棵结的棒子都是二,三个,而且又粗又大。种蔬菜也格外的长势好,一句话种什么都是大丰收。那个年代,村里就有一能人,当然这个人就是村里的甲长。他看中了卧龙岗上的四个龙潭和岗下流淌的溪水,就和村里的地主商量,让村里的佃农修了一条水渠。这条水渠正好从村中央过,把卧龙岗村分成了村东和村西。这条一年四季流淌的清水渠,浇灌了村北的土地,收获着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粮食。流过村里的渠水,在浇灌土地的同时,也成了村民们舀米洗菜,浆衣洗裳的地方。甲长是这个村最大的官,也就相当现在的村长。他在这个水渠修成后,就在官墙上贴了一张告村民书。规划了水渠的上段为饮用水,中段为洗蔬舀米区,未段才可洗衣浆衫。民国十一年,冬无一场雪,夏无半滴雨,整个丘陵山区大河见底,小河干涸河床爆裂。三乡五里,七沟八寨别说浇灌土地用水,就是生活用水都无处寻觅。无水熬粥的百姓,只有乞求上苍怜悯。各村各庄的保长率众敲锣打鼓,焚香祷告。跪在龙王庙前的百姓,望空而拜。他们顶着烈日的烘烤,抬着龙王爷,龙王奶奶围着龙王廟转圈。然后在敲锣打鼓地抬着龙王爷和龙王奶奶,沿着村中的中要街道游行。一路走一路往天空撒抛纸钱,金银元宝。高喊着“老天爷赐福百姓,下场透雨吧!”尽管百姓诚心乞求,跪拜尘埃,可也没有感动龙王爷眨眨眼,打个喷嚏。还是卧龙岗的保长危难之机深明大义,解三乡五里百姓于危难之中,慷慨解囊,用四个龙潭流出的泉水,帮三乡五里,七沟八寨渡过了缺水干旱之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恩人,集资在卧龙岗村外的龙王庙旁,立了一块高一丈八,宽一米六的石碑,用以表彰这位在天灾面前,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视危难中的百姓为一家人。这个人就是冯玉坤的爷爷,冯德孝的爹。公元一九二三年的冬天,老天爷一连下了一个月零三天的暴雪。漫天飞舞的鹅毛雪片铺天盖地从天而降,村里的积雪厚度达到了二米多。低洼地的房屋都被这厚厚的积雪所淹埋,人们不得不从屋内一点一点的向外掏个洞,也好从雪堆里钻出来吸些新鲜空气。冯德孝的院子是卧龙岗村的最高处,也就是古时飞龙卧岗的龙头地。院门口并排长有二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相传这是龙嘴上的二根龙须所化。漫天飞舞的雪片,不分白天夜里无休无止的从天而降。忽然在一个黎明时分,暴雪骤然而止,一道彩虹横跨在卧龙岗村后的山梁山。也就在这个时候,从冯德孝的院落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姚氏诞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婴,村里人都说是这个男婴给村民带来了福运,让飞舞了一个月零三天的大雪停了下来。这个婴儿就是本部小说的主人公一冯玉坤。飞舞了一个月零三天的暴雪是停了,可村里的积雪还阻碍了村民的出行,就甭说参加生产劳动了。那个年代村里的土地有一半是地主的,剩下一半才是卧龙岗村民的,每家每户最多不过亩把地。如果这亩把地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你可以租种地主家的土地,但收成的二分之一做为租金是要上檄的。这就导致了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生活状态。穷人租种地主的土地,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的一半还得上檄地主。卧龙岗四周的村庄都是望天收的土地,老天爷的泪水流的多,喷嚏打的勤,土地就不缺墒,自然收成就好。如果老天爷贪睡忘了打喷嚏,土地没了雨水的滋润,收成就没了,或是减少产量。这样以来穷人的日子就越发不好过了,青黄不接地的时候,挖草根,啃树皮的光景都曾有过。唯独卧龙岗村不缺水,因为有那四个春夏秋冬喷涌的足潭,浇灌着卧龙岗村的土地。冯德孝和妻子姚氏自从有了儿子冯玉坤后,虽然家道清贫,但还是把这个出生时有异样天气的儿子当成掌上珠。姚氏的奶水少,根本就够小儿子吸吮。每到这个时候小家伙就扯着嗓子哭,那哭声宏亮的整个村子都能听得到。有好心的孕妇听到婴儿的啼哭,就知道小家伙没有吃饱,放下自己的孩子,来到冯德孝的家中,从姚氏手中接过孩子,撩起自己的衣襟让冯玉坤吃些奶水。就在冯玉坤讶讶学语,一扭一扭学走路的时候,姚氏又给他添了一个小妹妹,取名叫冯珍妮。小丫头长得那个叫漂亮,明亮的大眼睛就像天上的星星闪着光芒。小巧玲珑的嘴唇旁,一笑两个小酒窝甚是讨人喜欢。冯德孝和姚氏,虽然生活过得很是艰苦,但有两个孩子环绕漆下,也苦中有甜,愁中有乐了。

第二() 
卧龙尾巴扫出的这条沟,村民就叫它龙尾沟。沟的头端紧紧和四个足潭连结,四个足潭涌出的泉水,汇成一条滚滚向北河流。就在四个龙爪踩踏出的四个足潭形成的第二年,卧龙岗村的一个放羊倌在山岗上放羊时感到口渴,就到西南这个足潭里喝水。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秘密,在四个龙足潭坑里,各游戈着一条一米二尺长的金色鲤魚。这四条金色鲤鱼只有在天气阴沉,乌云密布,暴风雨来临之前一个小时才会浮出水面。这一奇特景象也就成了后来卧龙岗村的最准确的天气预报。因为飞龙是阴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的早晨卧在山岗上,傍晚时分又腾空而飞上天的。所以卧龙岗村从祖上就传下了每年二月二,必须在龙王庙前行龙会,以纪念飞龙的降落和飞腾。龙爪潭坑里的四条金色鲤魚,不但受到了卧龙岗村的崇拜和敬畏。而且十里八乡的村民,就连远在三十多公里外的顺德府人,都会在阴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驱车来到这个僻静地小山庄,参加一年一度的龙会。当然这是后话,我们暂时发一发,先讲眼前发生的事要紧。话说冯德孝和姚氏的这双儿女,也就是冯玉坤和冯珍妮。冯德孝的爹曾做过卧龙岗的保长,在草木旺盛的龙尾沟,也有三分地的菜园子。种了些青椒,西红柿和茄子,还有一小块韭菜。每当姚氏要去菜园子收拾菜地的时候,三岁的哥哥总会拉着背着妹妹的母亲衣襟的下摆,小屁股一扭一扭地走在这条满是碎石的山道上。出村后的小玉坤光着个小脚丫子,早早就松开了母亲的衣襟,像个小泥猴一样围着母亲打转转。一会儿前,一会儿后,一会儿摘朵路边的小野花,掂着脚把小野花插在妹妹小珍妮的头发上。一会儿又在草丛中捉个蚂蚱,逗趴在母亲背上的妹妹,逗得小珍妮笑的咯咯响。姚氏看着又蹦又跳的儿子,自然是满心欢喜了。心想如果不是家里穷,早就该给孩子做双新鞋穿了。今天小玉坤爬到姚氏的腿上,两只小手捧着姚氏的脸,努着小嘴在母亲的脸上亲了一口,奶声奶气地说道“妈妈,您的宝贝儿子嘴谗的厉害,想吃顿荞麦面饺子,要鸡蛋韭菜馅的。好吗?”姚氏看着乞求的儿子,心里说不出的苦楚。他小小年纪就知道家里没有白面,除了山药面外就剩有一升的荞麦面。韭菜龙尾沟里种了些,可以割来用做馅,可鸡蛋从哪儿讨呢?终不能对儿子说你的乞求娘做不到,这样是不是太伤儿子这少的可怜的乞求。还好家里喂了一只小母鸡,也到了能下蛋的时候。它好像能听懂小玉坤的话似的,一努屁股还真下了一个比鸟蛋大一点的蛋。从鸡舍里跳出来,围着小玉坤的脚咯洛地叫。姚氏用中午剩下的菜汤,拌了一把山药面放到破盆里喂了它。有了这个像鸟蛋的鸡蛋,磕在韭菜里就是饺子馅。在离龙尾沟有三百米处,有一棵碗口粗细的杏树,现在己经结了像枣子那般大的杏儿。姚氏背着珍妮,领着小玉坤来到这棵杏树下,对儿子说道“这棵杏树是咱家的,每年都能收几十年的鲜杏。”未了还摘了几个小酸杏,递给小玉坤尝尝鲜。小玉坤吃过又红又大的鲜杏,吃这么小的杏还是头一次。他从母亲手里接过来后,放到嘴里就嚼,还没嚼几下就吐了出来。他昂着头对姚氏说道“又酸又苦,妈不好吃!”姚氏马上给他纠正道“是杏儿不好吃,不是妈不好吃!”各位朋友,列位看官,你们知道什么是荞麦面吗?你们吃过用荞麦面做的扒糕吗?你们吃过用荞麦面包的饺子吗?荞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三角形,种子可磨成粉供食用。小玉坤就常听姚氏给他唱这样一首儿歌来介绍荞麦:红杆杆,绿叶叶,开黄花,结白子,磨成粉,煎成饼,****变黑饼,就棵大葱沾酱吃。一饼能解谗,二饼能充饥,一年四季保平安!姚氏背着小珍妮,领着小玉坤,来到龙尾沟自家的菜地。这里因为水土丰肥,溪流的东半边是属于村里地主北霸天的。西半边是属于全村村民的,家家都有份。放眼望去,一小片一小片的格子地里大都种的是蔬菜。因为地块太小,不适合种像麦子,玉米这样的农作物。沟边上长满了酸枣树,这种树都长不高,枝杈上都布满了扎手的尖刺。现在正是挂枣的季节,一人来高的树上挂满了酸枣。姚氏把珍妮从背上放到地梗边上,从酸枣树上摘了些半青半红的酸枣,递给小玉坤让他看着妹妹,自己好到菜地去割些韭菜。冯珍妮只比哥哥冯玉坤小一年零二个月,递给她的酸枣拿起就往嘴里塞,还没嚼二下就又吐了出来,大概是这种酸枣太酸了,酸得妹妹吐着舌头就想哭。小玉坤不亏是哥哥,一把就揽住了小珍妮,说要带她去找最好看的野花戴。女孩子天生就爱花,小珍妮一听哥哥要给她花戴,立马就转啼为笑了。小玉坤在沟边上,地梗边拔了那么多的野花,有红的,白的,还有粉的,握在小手里就成了一束花。小珍妮拿着这些花,小脸蛋笑地比这些花儿还要艳丽,妹妹长的太漂亮了。

第三() 
卧龙岗村的大地主北霸天,这个绰号是一九四一年日本人占据了谈话村,在村子的东西南北中修了五个高大的炮楼后,送给冯吆美儿子的。他这个儿子可不像他老子,也就是老地主那样还有点人性,知道自己是卧龙岗村里人,更知道自己还是名中国人。在日本进住谈话后,冯吆美就做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日本人属下的保安队长,这个北霸天就是卧龙岗村民送给他的绰号。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论。话说姚氏割了韭菜后,就用绑带还把小珍妮背在后背上,让小玉坤拿着镰刀,自己挎着柳条筐子要往回走。可小玉坤硬要姚氏带他去,上边的龙爪足潭看看水里的金色鲤魚。姚氏对儿子说“要想看见金色鲤鱼,除非是在乌云压顶,暴风雨来临之时。”说着她让小玉坤抬头看天“你看天上火盆也似的太阳,这么放晴的天是看不见鲤鱼的。跟娘回去吧,娘给你包荞麦面饺子吃!”“饺子我要吃,可鱼儿我也要看!”小玉坤的犟劲上来了,不管姚氏怎么劝,怎么拉都没有用。放开两条小短腿,光着个脚丫子也不怕小石子咯脚底板,向卧龙岗上跑去。姚氏又怕这坡陡路上都是碎石,万一有个闪失可是了不得,就一边喊一边紧跟着儿子追了上去“慢点,看脚下的石头!”在这里我要向各位朋友,列位看官做一个交代:在飞龙降在石岗上前,因为这个小山村满山遍野的山岗的都是石头。而且每个石头都是上好的磨刀磨镰石,所以这个村的村名就叫磨镰岗。后来飞龙降落上石岗上,又留下了四个龙爪足潭和一条龙尾沟,村里有辈分的人就建议把村名改为“卧龙岗”。听起来也比“磨镰岗”更加响亮,叫起来也有份量和荣誉感。就在小玉坤快跑到西北这个足潭边上时,姚氏赶上抓住了小玉坤的胳膊,要不他非爬上有半米高的石墙。卧龙踩下四个足坑后就腾云驾雾而去,村民们为了保护这四个水潭,就组织村民从岗上采来石头,在每一个水潭边上砌成了圆形的石墙。三岁的小玉坤,站在这道石墙边上,得支起脚底板才能看到潭中的水。这四个足潭不论是那一个,水质绝对是洁净的,清晰可见潭底从石缝中咕嘟咕嘟的泉涌。各位朋友,列位看官可能又要问了:这么清澈见底的潭水,一米二尺的金色鲤鱼应该一览无遗才对?问得好!这正是四个足坑水潭的神密之处,几十年不但卧龙岗村民不知所以然,就是远在三十多公里顺德府,派来的水文专家都没弄出个一二三来。小玉坤掂着小脚丫,两只小手扒着石墙就要往上攀,被姚氏一把拉住,神情凝重地说“你这个小家伙真胆大,爬上去有危险,掉下去可怎么得了唉!”“掉下去正好洗个凉水澡!”小玉坤咧着嘴笑着对姚氏做了一个鬼脸“娘啊,怎么就看不见爹说的金色鲤鱼呢?”“你爹没告诉你说,要见金色鲤鱼必须在阴天下雨的时候,才有那百分之一的机会。”姚氏把小玉坤抱着站在了石墙上,双手紧紧地将儿子揽在怀里“你看今天是个大晴天,如何能见到不容易见到的金色鲤鱼?”话音刚落,潭水中央怱然像开锅似的,从潭底冒出的水泡越来越大,越来起大的水泡又怱然变成了喷水的花几。这情景把一个从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姚氏,吓得有点呆若木鸡。倒是小玉坤不惊不讶,拍着小手喊道“金色鲤鱼要出来啦!娘呀,快看耶!”惊恐不定的姚氏定晴一看,天呀,出了邪**了。那条一米二尺的金色鲤魚,闪着金光就从喷水中显现出来。扑通从三米多高的喷泉上跳入潭水,摇头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