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南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慕南枝- 第4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此已是大恩。

    董珊瑚连声道谢。

    那边郑缄请了姜宪过去,说是昨天得了一瓯泉水,想请姜宪过去品茶。

    姜宪正闲着无事,欣然应允。

    郑先生在他们家后院的凉亭里泡茶。

    泉水淙淙,映着远山近嶂,仿若净土。

    喝完了茶,姜宪还和郑缄下了几盘棋。

    没想到事事都拿得起来的郑绒下棋却一般,下了几盘就输了几盘,而且输了之后还不愿意服输,非要再来几盘不可。

    姜宪却是难得找到一个比她棋艺还要差的,下得非常有意思。

    两人你来我往的,一直下到了掌灯时分才不舍地收了棋盘,约了第二天一早再战。

    董珊瑚和陆氏都觉得非常的有趣,抿了嘴笑,由着姜宪和郑缄下棋,两个人带了一群孩子或是去捉鱼,或是去划船,或是在在草地上鞠蹴。

    一时间大家和有各的乐子,整个别院都笑意融融的,十分温馨。

    转眼间就到了六月初六,陆氏问姜宪:“今年我们要不要带着孩子去庙里看晒佛经?”

    六月六是晾衣的好时节,寺院里通常都会把佛经拿出来晒。宽敞的广场上满是在风中烈烈作响的佛经,场面是非常少见也非常的壮观。

    姜宪有些心动,寻思要不要和郑缄商量一下,带着几个孩子去开开眼界。

    谁知道阿吉却来告诉她:“靖海侯夫像上次进京一样,没有先在晋安府落脚,却直接进了宫里,带着靖海侯的长子住进了坤宁宫。听说,太后娘娘想让请海侯世子给皇上做伴读。靖海侯夫人这次进京就是为了这件事。不过,孟姑姑有封密信给郡主,说的就是这件事。小的把信给郡主带过来了。”说着,从衣袖的掏出一封滴了红蜡的书信来。

    给赵玺当陪读?!

    蔡如意是趁机摆脱靖海侯自立?还是奉了赵啸之命让长子在赵玺面前更有份量呢?

    姜宪在心里思忖着,打开了孟芳苓的信。

    孟芳苓在信里提醒姜宪,这次蔡如意来势凶凶,不仅给韩同心、和简王带去了大量的礼物,朝中的重臣如汪几道、李瑶等人更不惜代价,一车一车的往那些人家时拖东西,礼单让孟芳苓这样主持着慈宁宫日常事务的女官都觉得惊心,并道:“……总感觉赵啸要做些什么似的。可蔡如意对外却一律口称赵啸的水军无倭寇可打,为了不荒废日时,就安排水军去剿水匪,收益颇丰,就全部带到了京城,送给了韩同心、简王、汪几道等人。”

    姜宪看着冷哼。

    有谁会嫌弃钱多咬手。

    赵啸就是发现了座金山,也没有和别人均平的道理。

    蔡如意进京,多伴还另有图谋。

    而且这件事还要从后宫着手。

    不然赵啸也不会让蔡如意着手了。

    姜宪写了信回去,让孟姑娘多注意蔡如意的动向。现在东西六宫,说到底还是在太皇太后的手里。

    但她没等到孟芳苓的回信,就收到了孟芳苓第二封来信。

    她在信中担心:“京城的粮价原本就打破了历时最高价格,可粮食还一路攀升,达到了一个让人啧舌,一般的富商都吃不起的地步。韩同心想让简王力挺她做摄政的太后,可简王却觉得现在这样也挺好,韩同心没有能力当皇后。

    朝同心气得史牙彻齿,请了蔡定忠帮她说项。

    汪几道等人根本不搭理这件事。

    简王也很恼火。

    姜宪知道后并没有放在心上。

    在她看来韩同心想摄政,有简王和汪几道压着,是根本不可能的。

    等到了六月底,孟芳苓又差人送了一封信过来,说是赵啸的长子赵建童被封为三等侍卫,进宫给赵翌做了伴读。

    半个月之后,江南暴雨不断,再次出现涝情。

    杨俊和浙江总兵李道被弹劾。

    八月初,两人被罢官。

    八月中旬,江南漕运河段多处被雨水冲垮,漕运停渡。

    黄河关中河段根本就没有修浚,如今遭运停渡,京城的粮食涨到三十两银子一斗。

    很多干脆就举家北迁或是南下。

    古玩贬值。

    很多江南的大商机趁机到京城收购古物珍玩。

    董家也派了人来问姜宪,这件事做不做得?

    姜宪笑道:“正当的生意,有什么做不得的?”

    又不是与普通民众争利。

    董家三爷高高兴兴地去了京城。

    人在保宁就差人送了信回来,说京城有官员提出迁都南景。

    姜宪的眼角忍不住跳了又跳,问奉命给她送信的董珊瑚:“这消息可靠吗?”

    董珊瑚迟疑道:“是我三叔从一个世交口中听说的,他建议我们家与其这个时候在京城收古玩,不如南下买地,恐怕获利更多!”

    能和董家交往的,也都不是等闲的商贾。

    这些人知道消息的重要性,通常都会花大力气去打听各种消息。就像董家一样,会花很多的心思在李家身上一样。

    ※

    亲们,第二更!

    我准备努力写出第三更……但有几天没有这样努力地更新,感觉还是有点累,大家让我适应一下,三更可能有点晚,亲们别等,明天早上起来看吧!

    等会改错字哈~~

第八百九十八章 来风() 
迁都之事就不会是空穴来风。

    至少是有人想这么办!

    不过,迁都事关重大,汪几道和李瑶应该不会这么轻易就答应才是。

    姜宪在心里琢磨着,李谦那边也得了消息,正在和谢元希说这件事:“……迁都兹事体大,是谁提出来的?漕运也不是没有因为水位枯竭或涨水而暂时停运引起京城粮价上涨的时候,从保定或是天津调些粮食暂解京城之围就是了。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因为这件事要迁都的。这件事得好好查查!”

    上次蔡定忠趁着西北有地动,到西安来卖爵鬻官,幕后支持者就是让他们都没有想到的苏佩文。在李谦看来,什么内阁辅臣,全都烂到根子里了。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而且他隐隐有种感觉。

    觉得这件事与赵啸脱不了干系。

    迁都金陵,的确是可以解决国都的生存之忧,却也让天子和朝廷远离北边,和江南的士族更为亲近了。

    靖海侯府,恰恰就在闵南。

    可为了一个摇遥欲坠的皇朝,有必要费这么大的劲吗?

    他去看望姜宪的时候,忍不住和她说起这件事来。

    姜宪的看法却和李谦不同。

    她用洁白的帕子细细地擦着前几天左以明派人从京城送来的那盆细细长长的建兰叶子,头也不抬地笑道:“这你就不懂了。赵啸是皇室宗亲,别人能反,他却不能——别人反,那是揭竿而起,他反,那是谋逆。想坐天下的人,都得谋个名正言顺,不然天下的士子怎么给你歌功颂德的!他若真是有心谋取大宝,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赵玺迁都金陵。到了南边,他才有用武之地啊!”

    这也是她想很好几天才想明白的。

    李谦之所以一时想不明白,是因为李谦不是赵啸,不是她。

    他们不怕反,可反了之后的安抚却比造反本身更让人头痛。如果没有大义之旗,就算是坐在了金銮殿上,也没办法坐得稳,甚至几代之后都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李谦没在这个面多做纠结,他是很相信姜宪的判断的。他是有不敢相信内阁真的有人会提议。

    姜宪笑着指了指手边的建兰道:“看,左以明命人送来的!”

    李谦目光微凝。

    姜宪道:“恐怕这次真的要迁都了!”

    李谦皱眉。

    姜宪却笑:“若真是迁都也好,太皇太后可以死守着不走。到时候我们就可以经常去探望太皇太后了。”

    若是迁都,京城就成了陪都,京卫都会随着赵玺南下,她就可以自由的进出了。

    李谦听了,莫名觉得心里像有只猫在抓似的,痒痒的。

    他走上前来,从姜宪的背后轻轻地拥了她,把下颌搁在了姜宪肩窝,低声道:“我觉得若真是能迁都,也挺好。至少,西边和北边都是我们的了。”

    历来改朝换代,北边都挥师南下,南边都是望风而逃。

    他还欠姜宪一个万人之上。

    会不会,这就是一个机会呢?

    李谦的心怦怦乱跳。

    远在京城的左以明,心也在怦怦乱跳。

    提出迁都之事的是翰林院的一个姓彭的老翰林。在翰林院坐了一辈子的冷凳板,眼看着到了致仕的年纪,却在临走之前弄出了这样的妖蛾子。

    因同是江南人,他之前还想提醒提醒这位彭翰林,谁知道他还没有派人去找彭翰林,这位彭翰林却先找上了他,不仅慷慨激昂地向他阐述迁都的必要性,还反复地对他说:“京城离鞑子这么近,稍不留神就会被鞑子破城。想当初,要不是有汪阁老带着京城严防死守,京城早就沦陷了,还有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什么事?当初高祖皇帝定都京城就是错的。我们需尽快拔乱反正才是。

    “何况金陵仍六朝古都,是江南名城。朝廷迁都金陵,对我江南士族也是件大好事。

    “左大人如今算得上是江南在京最有资历的肱骨之臣了,还请左大人登高一呼,成就这千秋伟业!”

    不过两年的功夫,说起当年京破城的事,已经没有人提起熊正佩,更没有人提及姜镇元了。

    左以明恨不得把这须发全白的老头丢出去。

    也不知道受了谁的怂恿,把自己当成了急先锋,做了别人投石问路的石子。

    迁都,于左家也是有好处的。别的不说,单单左家在江南的那些田庄,就会增值很多。而且还正如彭翰林所说,京城离鞑子太近了,从前朝中名将备出,随便拉一个出去就能让九边固若金汤。可现在,名将凋零不说,朝廷连九边的军饷都汉有办法按时发放,还能指望九边的将士破衣烂衫饿着肚子守城门不成?

    可这件事实在是牵扯太广了。

    一个不小心,都城没有迁成,反把自己的名声、性命、家族他都搭了进去。

    他只好敷衍彭翰林,故作惊讶地道:“迁都?这件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您先容我想一想,问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彭翰林大失所望,道:“你也是这样,李瑶也是这样,你们这结阁老,有好处的时候就打破了脑袋争,没有好处的时候就装做什么也不知道的!朝廷有今天,都是你们这些人上行下效的缘故。”说完,也不待左以明表态,拂袖而去。

    左以明好多年都没有受到过这样的待遇,愣在那里好一会才回过神来,一回过神来就在心里将彭翰林恨恨地骂了一顿,随后决定自己还是装作不知道的好,反正论年龄和资历,在内阁他都是最后一名。

    谁知道彭翰林一夜没睡,和国子监几个交年之交连夜写了几百分大字贴在了京城的大街小巷里,想以此告诉京城的百姓迁都的必要。

    整个京城进沸腾了起来。

    有人想到京城破城时悲惨,觉得彭翰林说得非常有道理——京城离鞑子太近了。但也有人觉得京城是龙气所在,若是迁都,会耗了龙气,引得龙脉渐落。

    整个八月份京城的黎明百姓全在议论这件事。

    汪几道却一直没有表态。

    苏佩文私下去见汪几道,问汪几道有什么打算,他到时候也有个说法。

    汪几道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他也想迁都。

    因为他知道,如果一旦庆格尔泰打过来,能抵挡庆格尔泰的只有李谦、姜律、李长青,甚至是杨俊这样的人。

    可现在,这几个人一个也不为他所用。

    ※

    亲们,三更送上!

    大家是不是可以打赏我几张月票滴~~

第八百九十九章 反对() 
如此一来,迁都当然是最好的决定。

    可迁都可不一蹴而就的事。

    别的不说,仅皇帝的寝宫就是一大批开销。

    汪几道犹豫了好几天。

    简王那边得到了消息。

    他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立刻去了坤宁宫。

    韩同心没有孩子,从前还不觉得,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宫中寂寞,她开始非常的稀罕孩子。可赵玺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孩子,她看着心里就觉得堵得慌,压根就没有办法喜欢。

    蔡如意带了长子进宫,恰巧那赵建童又是个活泼好动的性子,也不认生,见到了韩同心就叫“姨母皇后”,哄得韩同心那心里,就像化了似的,搂着赵建童不放手,自己库房里藏着的好东西赏了好些给韩建童。

    赵玺冷眼旁观,在韩同心面前还好,一副兄弟友爱的模样,等离了韩同心的眼,对赵建童就有些冷淡。

    赵建童也是个人精,见赵玺不怎么搭理他,就毕恭毕敬的,给赵玺端茶倒水像个小厮似的。

    赵玺心里这才好受了一些。

    他私底下悄悄地叫了阿福来问话:“我姑母真的那么惨?”

    上次阿福灰溜溜地从西安到京城,不敢把姜宪的原话说给赵玺听,怕赵玺不再听他的摆布,只说是姜宪被汪几道等人害得不能进京,李家也因此对姜宪诸多猜凝,姜宪没办法帮赵玺,还说姜宪听说赵玺的处境不好,大哭了一场,让赵玺好生保重身体,姜宪会徐徐图之,想办法我让李谦重新相信姜宪,到时候怂恿着李谦带兵进京帮赵玺做主。

    赵玺深信不疑。

    他觉得,和他没有母子名份的姜宪更需要他。

    若是姜宪摄政,等他长大了,也更容易亲政。

    他身边全是汲汲营营之人,他不相信人没有野心。

    阿福松了口气,依旧在乾清宫当他的小太监。

    赵玺比从前更能忍了。

    包括韩同心仗责他的人,却让他跪在大殿里听着。

    坤宁宫进进出出的内侍宫女女官从他身边走过,像没有看见他似的……他紧紧地握着拳,指甲都陷到掌心里去了。

    那姓彭的翰林却上书建议迁都。

    居然还有很多人附合。

    这让赵玺很慌张。

    离开了京城,也就意味着失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